其他

【岛读】权力最害怕什么?时间!

2017-02-02 李拯 诗酒趁年华


中国古代英雄辈出,但还是很少有人像武则天那样复杂,即便是千载之下,也很难盖棺论定。刚刚为她的心狠手辣义愤填膺,偏偏又被她作为女性的可爱一面所吸引;正要赞赏她选贤任能的开明与气度,却又为她掀起的酷吏革命不寒而栗。无论走向哪一个单向的维度,都会陷入剑走偏锋的困局。她就是这样令人捉摸不定,也因此自有一种不可抵挡的魅力。

 

武则天就像历史的一个断点,傲然游离于时间的进程之外。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副水墨画,武则天就是那座遗世独立的孤傲山峰。她创造了空前绝后的奇迹,也遭遇了亘古未有的孤独。


出位

 

武则天在14岁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胆识。那时,她正值及笄之年,天生丽质难自弃,养在深闺之时,芳名就已惊动当朝皇帝李世民。于是一道诏书,招她入宫。女儿一朝选在君王侧,自然是好事一桩,但毕竟宫廷凶险,年少入宫前途未卜,于是武则天的母亲“恸泣与诀”,但她却谈笑自如,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宫闱之间,往往危机四伏,一位芳龄十四的女孩,竟无所畏惧地乐观前往。


武则天的人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武则天的人生轨迹,属于典型的“否极泰来”的辩证风格。在李世民驾崩之后,她作为先朝嫔妃出居宫外,入寺为尼,人生可以说是陷入了难以挽回的低谷。李世民生前,她在后宫佳丽中也未曾显达;李世民死后,她在名义上又是先皇的女人,哪个男人敢娶为妻室?而武则天心里明白,李治是她的唯一希望,因为只有皇帝能够拯救皇帝的遗孀!

 

武则天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有一次,李治在感业寺路过佛舍,而武则天远远看到皇帝过来,悲从中来,且见且泣,泪光盈盈,楚楚可怜,李治的心果然为之融化,“帝感动”。而这时,后宫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也恰恰为武则天提供了机会。


王皇后久无子嗣,萧淑妃方见宠爱,王皇后为了挟制萧淑妃,需要引入外援,而恰在此时听说了李治与武则天暗送秋波的事情,于是决定将武则天“引内后宫,以挠妃宠”。于是,在李治的怜爱与王皇后的算计共同推动下,武则天越出了礼教大防的底线,再次进入后宫。王皇后还不知道,她引入的不是队友,而是自己的掘墓人。

 

在后宫斗争中初露峥嵘,武则天已经将毒辣、冷酷与狡猾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先是与王皇后联合打倒了红极一时的萧淑妃,而后开始用反间之计来对付曾经的恩人王皇后。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武则天为了获得权力,却不惜赌上亲生女儿的性命。


当时,王皇后与武则天共同打倒萧淑妃,结下了共同战斗的同袍情谊,王皇后对武则天尚未产生戒心。在武则天生下女儿后,王皇后毫无防备地抱着婴儿玩耍,皇后哪里知道,在抱起婴儿的一刹那,自己已经大祸临头。武则天等皇后走后,竟亲手用被子将女儿蒙死。

 

她杀死女儿之后,并不是哭哭啼啼向皇帝诬告皇后,而是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等皇帝来看小公主,她欢笑如常,假装打开被子,竟“发现”女儿已死。武则天伪装得十分惊讶,“责问”太监宫女出了什么状况,而左右都回答说,“后适来”。听闻之下,武则天什么都不用说,只需要呼天抢地、捶胸顿足,做无可奈何的悲痛状,皇帝自己就找到了她预设的答案——“后杀吾女”!并通过一厢情愿的想象还原“真相”:王皇后自己没有子嗣,对武则天心生嫉妒,竟不惜亲手杀死她的女儿……

 

武则天成功地做到了“看不见的说服”,能把诬陷做到如此极致,狠毒与狡猾缺一不可。

 

结果,皇后益愈疏远,而武则天日见信爱,直到皇帝决定废旧立新。就像她14岁就冥冥中感受到的神秘启示——见天子庸知非福——她已经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人心

 

如果只有酷吏革命带来的绝望,那么“反也是死,不反也会被诬陷致死”的逻辑之下,天下士林一定会选择鱼死网破、玉石俱焚,那样武则天掀起的白色恐怖就会适得其反。武则天才不会一条道走到黑,她在绝望的肃杀中还夹杂着丝丝暖风,融化着人们内心的戾气。

 

如果仅从治国理政的能力出发,武则天与那些男性皇帝相比,也是不遑多让,甚至可以说,远出于大多数君主之上。她虽然阴险狠毒,为了权力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她清楚地知道权力的边界在哪里,并至少做出了一副维护礼法秩序、尊重知识分子的样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僧人薛怀义本来是洛阳街头的无赖,但因为性能力突出,受到武则天宠幸。武则天为了掩人耳目,让他假装剃度出家,好以僧人身份出入宫禁。从此,这个昔日的无赖就开始飞黄腾达。他不仅成为皇室修建宫殿的总监,还统领了数十万大军北讨突厥,宠荣冠于当世。“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薛怀义一旦小人得志,就有恃无恐、目无法纪,什么王孙贵胄、文武百官,都不放在眼里,甚至公开凌辱士大夫。好戏就这样开始了。

 

当时,有一位名叫苏良嗣的宰相,向来以刚直不阿而闻名。有一次薛怀义在宫中遇到苏良嗣,神情傲慢,举止无礼。殊不知,唐朝宰相当国,地位崇隆,史书上称为“礼绝百僚”,即便是皇帝,见了宰相也应行礼。薛怀义一向傲慢惯了,后面又有武则天撑腰,偏偏要耍一耍宰相。没想到,苏良嗣见此大怒,命侍从打了薛怀义一巴掌。薛怀义自然会到武则天那里打小报告,按照武则天的阴险狠毒来推断,故事的结局,极有可能是苏良嗣大祸临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武则天竟批评薛怀义说,你应该从北门出入,南衙属于宰相,“毋犯之”!这说明,武则天为了得到权力可以践踏底线,但是在使用权力上仍能做到谨守边界,她会因为害怕谋反而滥杀无辜,但绝不会纵容私欲而破坏朝廷典章。她有冷酷到令人颤抖的一面,同时也有开明专制所应有的节制与气度。

 

这一点,在她用人方面体现得更明显。现代政治学研究表明,政治体系保持稳定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将政治精英吸纳进政治体制内部。正因为此,唐太宗李世民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而知士庶安心、天下大治。

 

武则天果然洞悉居上御下、驾驭人心的奥秘,只要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精英阶层被吸纳进体制内,不管是实职也好,闲差也罢,只要他们接受这个名位,并且还怀着在权力阶梯向上攀爬的心思,那么他们就不会到体制外举旗造反,政权就能获得稳定。这是大逻辑、大政治,几句略带嘲讽的打油诗,又有什么要紧?

 

武则天的一柔一刚、一阴一阳,准确地把弄着天下士子脆弱的心灵。他们因恐惧而屈从,又因希望而顺从,被动与主动相辅相成,武则天调和得恰到好处。



 

接班人

 

一手拿着足以让任何有志之士都为之胆寒的利剑,一手又握着天下士林趋之若鹜的官帽,武则天获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功。然而,当她的双脚踏上权力的巅峰,她的身体却在时间的冲刷下迅速老去。

 

武则天该认真考虑权力的传递问题了。

 

权力与时间的关系,本来就充满了紧张。也就是说,定义历史,可以影响未来,而掌握权力,则等于掌握了历史的定义权。武则天政权在手,当然也试图改写历史,改变时间的轨迹。

 

武则天不是没有考虑过废掉李唐的皇嗣,而改立她们武家的子孙。

 

在当上皇帝的前后两个时期,她都向宰相提出立武氏子孙为太子的想法,却以同样的理由,两次被不同的宰相制止。


第一次,她想立武承嗣为太子,宰相李昭德说了这样一个理由,“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就是说,等武承嗣当了天子,他能给你这个姑姑立庙吗?一言之下,效果立竿见影,“后乃止”。第二次,她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宰相狄仁杰说了同样的理由,意思也很明确,立自己的儿子庐陵王为太子,千秋万代之后自己还能常享宗庙,如果传位给武三思,他以后祭祀祖先会带上你这个姑姑吗?这次武则天不仅仅是彻底打消了立武废李的想法,而且立刻派人把庐陵王迎接回朝。

 

波谲云诡的政治剧情,在武则天带着女性灵动色彩的安排下,轻松幽默地落幕了。

 

青山留不住,毕竟东流去。武则天是在使劲浑身解数的挣扎之后,才意识到在儒家伦理秩序面前,她是多么的孤独无助、势单力薄。

 

她对一起发动兵变的崔玄韦说,别人都是因人而进那就罢了,你是我一手提拔的,为什么还要反我?崔玄韦的回答堪称机智,也可谓经典,他说,“此正所以报陛下也”。武则天听闻之下,应该能感到那种彻骨的冰凉。这不是“忘恩负义”的世态凉薄,而是来自历史深处的一股寒气。崔玄韦没有错,按照儒家伦理,他是在做正确的事情,是在让武则天改邪归正、弃暗投明,回归儒家伦理的正常轨道。

 

在武则天之后,她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先后成为唐朝的皇帝,但是武则天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尤其是她为女人带来的想象空间,注定要在更多女人的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只可惜,当历史第二次出现时,它必然是一种悲剧,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权倾朝野,也试图再现武则天开创的女人时代,而此时少年英武的临淄王李隆基率军入宫,一举结束了唐朝自武则天以来的动荡,而把唐朝推向了另一个盛世的高峰。


文/李拯  ( 转载自《历史不糊涂》,中信出版社 )

编辑/格格

 



以下是广告时间~



还有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