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荐读】饮食人类学参考阅读书目
一、《饮食人类学:漫话餐桌上的权力和影响力》
作者:西敏司(Sidney Mintz) 著,林为正 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8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人类学学者的视角,对饮食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从人类的饮食行为出发,畅谈世界文化与制度的变迁,并分析了饮食的社会功能,以及饮食在人类历史中的位置。书的内容不仅能使人们重新认识饮食,更使人明了饮食的意义。从而加深人们对饮食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有更清晰的了解。全书视野宏大,颇有见地,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书中所提供的知识点更让人耳目一新。看似简单且平凡的 “吃”却是这样的不平凡,它的发展历程竟有这许多的鲜活内容。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吃”,更使人明了“吃”的意义。从而加深对“吃”与文化 历史的结合有了更为清楚的认同。 开阔的思路、历史的深度与对未来的前瞻,对起步不久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具有很好的启迪和推动作用。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此书的行文区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有一定的可读性和科普意义,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会从中获益。
作者简介
[美] 西敏司 ( Sidney W. Mintz),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类学教授,曾获颁多项人类学教育和研究奖项,开启了将资本主义经济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的治学先河。他的另外一本著作《甜与权力》非常有名。
林为正,毕业于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研究所,现为台湾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曾师从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译笔雅洁、细致、优美、准确。本书是他的翻译代表作之一。
目 录
Part 1 导论
饮食的矛盾情绪
食物的特殊意义
饮食的选择:吃,不只是吃
Part 2 食物与各种权力及影响力的关系
糖、茶与英国劳工阶级
“内在”意义与“外在”意义的影响
个案:可口可乐的故事
结论
Part 3 美味即自由
食物的起源
食物的生产
食物的处理
食物的流通
加勒比海菜的出现
结论
Part 4 蔗糖如何打败蜂蜜:甜味里的心理变化与经济变天
现代美国人对蜂蜜和糖的态度
历史背景
蜂蜜与糖用作辛香料与饮料基本原料
蜂蜜与糖作为药品与调味料
两种产品的差异
Part 5 糖的道德考验
吃糖是一种罪行
糖与自我
Part 6 颜色、味道、纯度:从杏仁蛋白糖霜谈起
Part 7 菜肴:美味、口味、食不知味
菜肴的定义
不同群体的标志
Part 8 饮食美国
历史:民族大熔炉,饮食大拼盘
饮食习惯:外食、零食、对脂肪和糖的偏好
时间至上
美国饮食的未来
二、《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作者:西敏司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内容简介
人类学家如何从纷繁的历史材料中发潜阐幽?如何在平凡处着眼进而揭示出背后的不平凡?《甜与权力》一书便是一个绝佳范例。作为一部人类学经典作品,西敏司娓娓道来的是糖这件平常事物身后奇妙而非同寻常的历史。聚焦于工业化早期的英格兰以及美洲加勒比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西敏司把糖的命运讲述得格外深刻而不乏趣味。在本书中,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糖的历史,研究了几个世纪中糖在不同阶级和不同时段中意义的变迁,细致描绘了糖在加勒比地区的生产如何大大提高了糖的产量以及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糖在欧洲又如何从上层阶级的奢侈品一步步成为无产阶级的日用消费品。
目 录
中文版序言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食物、社会性与糖
第二章 生产
第三章 消费
第四章 权力
第五章 饮食人生
参考书目
注释
索引
三、《恶魔花园:禁忌食物的故事》
作者: [美]斯图尔德·李·艾伦 Stewart Lee Allen
出版社: 三辉图书/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禁忌食物的故事
原作名: In the Devil's Garden:a Sinful History of Forbidden Food
译者: 陈小慰 / 朱天文 / 叶长缨
出版年: 2015-1
页数: 264
内容简介 · · · · · ·
一部会让餐桌上的客人拍手称奇,食欲大开的作品
别开生面的趣事轶闻以及带有一丝邪恶之气的幽默感,令人爱不释手
内容简介
饮食是生命的核心,也是人类本能的享乐。圣经用一个禁果的故事来定义所有的人性,从此,人类也在文化、宗教或政治上强力运用起这种理论,为我们所吃的东西添加情绪色彩,施以善恶判断,使饮食行为反映出深刻的心理影响与文化内涵。
在本书中,作者以圣经中的七宗大罪(淫欲、饕餮、傲慢、懒惰、贪婪、亵渎、暴怒)来分门别类,以睿智的笔触,介绍历史上曾经被各种民族与文化视为禁忌的美味,以及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禁忌菜肴如何界定出世界上纷呈百态的文化。
从伊甸园中甘美诱人的苹果、到珍贵的美食圣品鹅肝酱,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向读者生动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饮食不过是人类原始本能的享乐,一旦被加上罪名,背后必然隐藏着惊人的故事。例如,“爱情果”即如今我们熟悉的番茄,在19世纪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魔鬼隐藏其中的催情食品。“饕餮”菜肴邀请读者体验古罗马盛宴,从榛睡鼠到特洛伊烤猪,几乎每道菜都与国家的禁令背道而驰……《恶魔花园》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饮食历史,同时也遍布作者造访奇异国度的游踪足迹,还搜罗了各式各样的禁忌食谱,包括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视为异教的无酵面球,以及阿兹特克人明令禁止的“巧克力香槟酒”。不论是喜爱美食的人、烹饪历史学家、人类学兴趣爱好者或是喜欢随着书本神游的旅行者,相信这都会是一本让你读来兴味盎然的佳作。
媒体推荐:
妙笔生花……《恶魔花园》会让餐桌上的客人拍手称奇,食欲大开!
——硅谷《圣何塞水星报》
赏心悦目……每一章的标题都令人心荡神驰……丰富的游历给了他似乎取之不尽的故事源泉,艾伦让读者领略到别开生面的趣闻轶事。
——《图书期刊》
艾伦的书充满带有一丝邪恶之气的幽默感,令读者爱不释手。
——《图书馆杂志》
作者简介 · · · · · ·
斯图尔德•李•艾伦(Stewart Lee Allen)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除本书外,还著有《恶魔之杯》(The Devil's Cup),其首部短篇小说集曾在美、日获奖;并曾旅居加尔各答、巴黎、加德满都和悉尼,目前定居纽约布鲁克林。
目 录 · · · · · ·
Part1 淫欲
第一口
香甜诱人的外表
烤苹果汁
爱欲之果
千面番茄酱
哀怨的绿色罗勒
被食的喜悦
国王的巧克力
宝贝巧克力
同性恋贪食者
中国式的催情食品
彩虹蛋
Part2 饕餮
贪食的原罪
特洛伊烤猪
古罗马水煮蛋
魔鬼鸡尾酒
苏丹的海枣
天使的食物
圣女与超模
荨麻汤
红色女神
享受脂肪之乐
密特朗的“最后的晚餐”
Part3 傲慢
餐桌上的自大狂
食土的人
基桑加西村的宴会
最后的晚餐
卑微馅饼
先知先觉的鸡
不洁的印第安玉米
蝴蝶人
天蓝色玉米片
餐桌上的幽灵!
国王蛋糕
Part4 懒惰
吃力的美食享受
美妙的英式烹饪王国
软面包之战
鞋匠菲利普不可思议的悲惨故事
贞女的乳头
懒惰之根
马铃薯之战
最后一滴酒
享受绿色时光
Part5 贪婪
贪食者
懒人的乐土
神奇食人族
熏绿猕猴肉
狂笑不止的人
不要母乳喂养
有牛奶吗?
美国种猪
Part6 亵渎
神圣的进食行为
犹太猪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晚餐
犹太教的饮食戒规
诡辩的食斋者
四旬斋蛋
充分发酵的弥赛亚
迎接上天来客
噢,狗朋友
神圣的母牛
人和人身上美丽的牛皮
Part7 暴怒
文明的酱汁
施虐的主厨
油炸杀手
只要有张脸
希特勒的最后一餐
小小“奈各达”
法国走私网
恶毒的红色小人
疯狂爆米花
散发臭味的异教徒
五辛菜
盛宴之战
Part8 第八宗罪
当什么都可以吃的时候,一切便索然无味
四、《咖喱传奇》
作者: [英]莉齐·克林汉姆(Lizzie Collingham)
出版社: 三辉图书/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风味酱料与社会变迁
原作名: Curry: A Tale of Cooks and Conquerors
译者: 邵文实
出版年: 2015-8
页数: 256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咖喱为引线,讲述了印度的美食、文化与历史,帮你从一个有趣的侧面了解印度——这个古老、庞杂、有趣,有点混乱,曾遭遇不幸的地方。内容严谨,余味悠长。多少沧桑,尽在平凡的酱料之中。
辛辣的食物在人们食谱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咖喱这种味道浓烈、充满异域风情的调味品,更是受到全球饕客的追捧。
想知道辛辣为何如此吸引人,不能不去了解其历史。
本书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既可作案头文牍,又可作饭后消闲。
富含有关咖喱的历史、传闻和菜谱。
无论是否喜爱这种酱料,你总能在其中尝到不少滋味。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莉齐·克林汉姆,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剑桥大学耶稣学院研究员,华威大学教员,除在英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她也在德国和瑞典兼任教职,还曾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本书是她完成博士论文之余写就的一本作品。
译者:
邵文实,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东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书研习之余,以翻译为乐,笔耕不辍,代表作有《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英国民工小像》《流氓的归来:一部回忆录》《日本魅影》等。
目 录 · · · · · ·
Part 1 红咖喱鸡:探索正宗的印度美食
红咖喱鸡(Chicken tikka masala)
Part 2 比尔亚尼菜:伟大的莫卧儿人
查路基恩国王所迈斯瓦拉(1126—1138)厨房的烤黑鼠菜谱
阿克巴的朝臣阿布尔·发兹尔所著《阿克巴王朝》中的一份菜谱
烤肉串(Kebabs)
克黑茶里(khichari)
比尔亚尼鸡(Chicken biryani)
绿芒果冰冻果子露(Green mango sherbet)
Part 3 咖喱肉:葡萄牙人与辣椒
咖喱肉
一道葡萄牙咖喱之菜谱,引自 W.H.达维著《家庭主妇对印度烹饪风格的贡献》,这是一道英国人的印度食谱
咖喱肉(Vindaloo)
北宾卡(Bebinca)
亚什·木萨哈纳的阿帕姆(Yash Muthanna’s appam)
苏珊的鸡肉(Susan’s chicken)
Part 4 库马:东印度公司商人、寺庙与洛克瑙的英国人
牛奶潘趣酒配方,摘自1820 年代在印度军队中担任中尉之职的马休·坎贝尔的书信集
羊肉库马(Lamb korma)
撒买烤肉串(Shammi kebabs)
鹰嘴豆莱杜(Besan Laddu)
酸橙水(Nimbu pani)
Part 5 马德拉斯咖喱:英国人发明的咖喱
“35 年的特派代表”著《印度食谱》所载库马(Korma)或库雷马咖喱(Quorema Curry)的“原初的”和英国人的菜谱
W. H. 道著《主妇对印度烹调术的帮助》中马德拉斯咖喱的配方
爱德华·帕尔默《印度烹调术》中所载鸡蛋葱豆饭的食谱
《年轻主妇必备之印度“当地”烹调术》中的咖喱鸡汤菜谱
“35 年的特派代表”所著《印度食谱》中记载的“国家船长”的食谱
咖喱豆蔬鸡(Dhansak)
Part 6 咖喱粉:将印度带往英国
理查德·特里著《印度烹调术》中的孟加拉鸡肉咖喱的菜谱
伊丽莎·阿克顿著《当代烹调术》中的阿诺特先生的咖喱粉
约瑟夫·埃德蒙兹著《咖喱及其做法》中的咖喱小牛肉菜谱
理查德·特里著《印度烹调术》中的英国化的咖喱肉汤的菜谱
汉纳·格拉斯著《简易烹饪艺术》中的印度泡菜制作方法
丹尼尔·圣地亚哥著《咖喱厨师的助手》中的经济咖喱糊的配方
绿胡荽酸辣酱(Green coriander chutney)
Part 7 冷肉饼:英国食物在印度
《年轻主妇必读之印度烹调术》中的冷肉饼菜谱
《锡兰和印度烹饪艺术》中所载北维卡(葡萄牙菜)的菜谱
孟加拉土豆(Bengali potatoes)
Part 8 茶:伟大的茶战役
香料茶(Spiced tea or masala chai)
吕贝卡的香料茶(Rebecca’s masala chai)
拉斯义(Lassi)
芒果酪乳拉斯义(Mango buttermilk lassi)
Part 9 咖喱与薯条:薛纳尼水手与印度外卖餐馆
一道1970 年代的咖喱
Part 10 咖喱走遍世界
印度式罗罗(芋头叶)菜谱
五、《深层素食主义》
作者: [美]Michael Allen Fox (迈克尔•艾伦•福克斯)
出版社: 三辉图书/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译者: 王瑞香
出版年: 2015-10-1
页数: 26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将素食主义进行了历史与哲学层面的深度分析,并从动物保护、环境生态、世界饥荒、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面面俱到地佐证了“素食有理”,乃至达成“人们必须断绝肉食,不得已亦应极尽努力地减少肉食”的结论,并逐一驳斥“维护肉食正当性”或“抨击素食正当性”的各种理论。
作者辨析犀利,立论严密完整,勘称是向所未见的“素食主义百科全书”和“素食主义教战手册”。
作者简介 · · · · · ·
迈克尔•艾伦•福克斯生于美国,曾在康奈尔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学习。毕业于加拿大皇后大学并教授哲学,致力于环境伦理学、19世纪西方思想史等的研究。后被聘为新英伦大学的社会科学教授。
福克斯教授的论著等身且涉猎极广,著有关于叔本华、核战争、动物实验和素食主义哲学等方面的书籍。
目录 · · · · · ·
【目录】
中译本作者序/福克斯
前言/福克斯
谢志/福克斯
不吃死亡——中译本导读/钱永祥
第一章 历史—哲学的综观
第一节 向素食主义史借镜
第二节 古代及波菲里的特例
第三节 从中世纪到现代
第二章 人乃其所食者:食物的意义
第一节 食物的象征
第二节 肉的意义
第三节 素食的意义
第三章 思想与感觉的区隔化和举证责任
第一节 区隔化现象
第二节 不一致
第三节 看不到关联
第四节 简短的个例研究:环境伦理学者与吃肉行为
第五节 反转举证责任
第四章 素食主义观点
第一节 素食主义的形态
第二节 经验、情感及素食主义
第三节 素食主义的基础
第四节 动物的道德地位
第五章 支持素食的论证(Ⅰ)
第一节 纵观
第二节 健康
第三节 动物的受苦与死亡
第四节 公正或无私的道德关注
第六章 支持素食的论证(Ⅱ)
第一节 肉类生产对环境的冲击
第二节 对自然的操控
第三节 世界性饥饿与不公
第四节 相互关联的压迫形式
第五节 共同的思索路径
第七章 支持素食的论证(Ⅲ)
第一节 智慧传统与现代的类似观点
第二节 物种间的亲属关系与慈悲心
第三节 普世的非暴力主义(不杀生)
第四节 大地居所:土著民族的灵性
第五节 主要宗教与小教派的声音
第六节 素食的基本构建元素
第八章 反对素食的论证
第一节 素食的后果
第二节 人类作为自然的肉食者
第三节 动物是可取代的
第四节 生态上的反对理由
第五节 杀生之必要
第六节 女性主义者对素食的批判
第七节 原住民族、文化帝国主义与肉食
第八节 避免自然界的肉食行为
第九节 吃虚牳及其他同意被吃或不在乎被吃的动物
第十节 为何不吃自由放养的动物
第十一节 道德完美的要求
第十二节 一些观察
第九章 良心与改变
第一节 素食良心
第二节 素食主义或全素主义?
第三节 新方向与有创意的思考
第四节 一种生活方式
建议书目
索引
六、《作为自我的稻米》
作者: (美) 大贯惠美子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日本人穿越时间的身份认同
原作名: Rice as Self :Japanese Identities through Time
译者: 石峰
出版年: 2015-4-1
页数: 210
内容简介 · · · · · ·
食物是否塑造了我们?它如何揭示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与他人的关系?为什么人们对自己的家乡味道有很高的忠诚度而排斥他者的饮食之道?通过对稻米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记述,本书考察了人们是如何用主食这一隐喻概念化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大贯惠美子回溯了日本人自我观念的变迁正对应了历史上不同的他者——中国人和西方人。通过日本的例子,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对自我和他我的跨文化模型。
作者简介 · · · · · ·
大贯惠美子(Emiko Ohnuki-Tierney),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人类学系教授,以历史人类学、象征人类学见长。早年研究底特律的华人,后转向阿伊努人,再转向日本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多次获古根海姆等其他学术奖。主要作品有:《神风特攻队日记:反思日本学生兵》(2006);《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日本历史上美学的军国主义化》(2002);《作为自我的稻米:日本人穿越时间的身份认同》(1993);《穿越时间的文化:人类学的路径》(主编,1990);《作为镜子的猴子:日本历史与仪式的转化》(1987);《当代日本的疾病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1984);《萨哈林岛阿伊努人的疾病与治疗:一个象征解释》(1981)等。
石峰,人类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 1
致 谢 …………………… 3
一 食物作为自我的隐喻:历史人类学的运用……… 1
二 当代的稻米与稻作农业 ………………13
当今世界的稻米……………………………13
日本的稻米类型 ……………………………16
日本政府对稻作农业的介入 ………………17
当代日本的稻米与稻作农业 ………………20
消费者对稻米与稻作农业的态度 …………24
稻米进口问题 ………………………………27
当代稻米象征的重要性 ……………………32
三 稻米作为主食? ………………………33
稻米文化派 ………………………………36
非稻米文化派 ……………………………38
稻米作为日本人主食的疑问 ……………44
二战后日本膳食中的稻米 ………………45
稻米的数量和质量价值 …………………47
四 宇宙起源与宇宙观中的稻米 …………49
宇宙起源中的稻米 ………………………50
大尝祭:皇室践祚仪式 …………………54
大尝祭与神话—历史 ……………………58
日本宇宙观中的稻米:一个诠释 ………62
日本的王权与神圣王权 …………………68
五 作为财富、力量/ 权力与美学的稻米 ……………75
日本民俗和民间宗教中的财富 ………………………75
稻米作为圣税和圣币 …………………………………80
稻米的力量/ 权力与美学 ……………………………87
六 作为自我的稻米,作为我们土地的稻田 ………95
农业日本:一个表征 ………………………………95
古代时期(公元前300—公元1185 年) …………98
中世时期(公元1185—1603 年) ……………… 100
近世早期(1603—1868 年) ……………………102
近现代时期(kin-Gendai)(1868 年至现在) 108
当代日本 ………………………………………… 111
日常生活中作为自我的稻米 …………………… 112
农业宇宙观,农业意识形态 …………………… 116
七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稻米 …………………… 119
日本文化中的人观:一个基本框架 …………… 120
作为自我的国产米和作为他者的外国米:
日本人与其他亚洲人 …………………………… 123
作为自我的稻米和作为他者的肉:
日本人与西方人 ………………………………… 127
西方短粒米与日本短粒米 ……………………… 131
历史的合然与变迁的身份 ……………………… 134
八 跨文化视野中作为自我与他者的食物 ……… 137
食物(Food)与食物(Foods) ……………… 137
总体上主食作为食物的隐喻 …………………… 140
主食作为自我的隐喻 …………………………… 141
作为自然的植物食物 …………………………… 145
九 穿越时间的象征实践:自我、族性与民族主义 ……… 153
象征实践:稻米作为构成的物质性和意义 ……………… 154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 157
原初自我:纯洁、土地和历史 …………………………… 158
历史合然中的“文化殖民主义” …………………………… 162
参考文献 ……………… 167
索 引 ………………… 189
译后记 ………………… 209
七、《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作者: [美]詹姆斯·华生 主编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麦当劳在东亚
译者: 祝鹏程
出版年: 2015-3
页数: 25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描述了麦当劳在东亚五大城市:台北、香港、北京、东京、首尔,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的成功经验。在跨国经营的背后,麦当劳其实十分重视文化差异这件事。麦当劳董事长詹姆士·坎特洛普曾说过,麦当劳的目标是“尽可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在各地积极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外,当日本人觉得正餐一定要吃饭才吃得饱,又想吃烧烤的料理时,东京的麦当劳就从善如流,开始卖咖哩饭和照烧猪肉堡。在香港人的认知中,笑脸迎人必有诈,麦当劳就调整当地员工教育训练的方式,不去强调麦当劳一贯的微笑式服务。总之,麦当劳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在经营方式上做调整。
作者简介 · · · · · ·
詹姆斯·华生,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晚清帝国和现代中国的丧葬仪礼》(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海外移民与中国家族世系》、(E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Lineage)等书。
目录 · · · · · ·
前言__1
导言__10
第一章 麦当劳在北京:美国文化的本土化
作为美国象征的汉堡__52
慢下来的快餐:适应与在地化__65
消费主义的兴起与麦当劳的成功__78
结论:全球—本土联结下的金色拱门__84
第二章 麦当劳在香港:消费主义、饮食
变迁与儿童文化的兴起
跨国主义与快餐产业__91
外出就餐:一部消费社会史__92
观念分类:小吃vs 正餐__96
从异国风味到日常饮食:麦当劳的本土化__97
公共卫生与洁净__101
笑意味着什么?友善与公共服务__102
消费者的自我约束? __104
候餐和纸巾大战__106
抗争、环境保护和慈善事业__108
作为消费者的儿童__111
“麦当劳叔叔”和生日聚会的发明__114
作为青年中心的麦当劳__116
结论:麦当劳是谁的文化? __118
第三章 麦当劳在台北:汉堡、槟榔和身份认同
台湾的饮食与文化简史__121
麦当劳与台湾本地意识的崛起__124
槟榔__125
麦当劳在台湾:第一个十年__128
麦当劳和台湾的青年文化__131
作为庇护所的麦当劳:家以外的家__133
等待孩子的老祖母__135
躲避婆婆的媳妇__136
作为庙会集市的麦当劳__136
空间与时间:麦当劳里的生活方式__138
麦当劳与学校午餐__139
结论:全球化与本土化__142
第四章 麦当劳在首尔:
饮食选择、身份认同与民族主义
韩国麦当劳的发展简史__148
“本土”的麦当劳__150
麦当劳及其竞争者__151
创造麦当劳的市场__153
性别、空间和快餐的意义__155
消费、抗争和海外输入__159
大米与汉堡之争__162
韩国饮食中的共享文化与个人主义__164
结论__166
第五章 麦当劳在日本:改变中的行为与礼仪
麦当劳在日本__171
作为小吃的麦当劳__172
麦当劳为什么被视为小吃? __175
食物和共餐__178
被建构的美国文化__182
猫肉汉堡奇谈__183
麦当劳和餐桌礼仪的改变__185
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__189
附录 作为政治标靶的麦当劳:
20世纪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全球性的反全球化运动__193
作为政治标靶的麦当劳__196
为什么是麦当劳? __199
肥胖政治学__201
家庭革命:银发族的挑战__205
结论:作为政治象征的麦当劳__207
注释__210
索引__238
译后记__253
八、《历史与文化融汇的地方味道:云南过桥米线的饮食人类学研究》
作者: 牟军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云南过桥米线的饮食人类学研究
出版年: 2016-7
页数: 256
内容简介 · · · · · ·
《历史与文化融汇的地方味道》,是一部关于“云南过桥米线”饮食及其文化的民族志,是以饮食实践为视角的人类学研究个案。
·
本书根据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田野调查所得,对源自滇南边境城市蒙自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云南过桥米线,在历史语境中考究其形成与发展,以此反观饮食文化除裹腹、口欲功能之外的文化理念。
作者简介 · · · · · ·
牟军,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现为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曾到英国利兹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饮食人类学、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等。
目录 · · · · · ·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 学术的传承
二 文化与时代的背景
三 个人研究兴趣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人类学对饮食的研究
二 对过桥米线的具体研究
第三节 理论与方法
一 相关理论与概念
二 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田野点与框架
一 田野点
二 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品尝与品味:过桥米线的物质构成与“地方口味”
第一节 物的择取:过桥米线的实物成分
一 食材与分类
二 食具
第二节 过桥米线的制作技艺
一 米线榨制工艺的发展演变
二 过桥米线的料理技艺
第三节 吃的艺术:过桥米线的食俗礼仪
一 冷热与族群边界
二 生与熟的文化融合
第四节 生活的方式:过桥米线的文化空间
一 过桥米线的饮食场所
二 过桥米线的饮食时间
三 过桥米线的实践主体
第五节 滇南社会中的高级饮食
一 过桥米线的分类与认知
二 过桥米线的食俗与社会等级
·
第二章 生成与阐释:过桥米线的起源、传说与地方历史
第一节 米线与云南
一 稻作历史
二 米食传统
三 云南米线
第二节 过桥米线起源传说
一 蒙自说
二 建水说
三 玉溪说
四 彝族说
第三节 过桥米线的文化生态
一 滇南饮食文化带
二 滇南历史与文化生态
第四节 过桥米线的记忆、想象与文化认同
一 传说与记忆的辨析
二 真实的传说与传说的真实
三 过桥米线的文化认同
·
第三章 传承与传播:过桥米线的“资本化”与地方文化边界
第一节 米线文化的传承
一 技术的传承
二 行业的传承
三 口味的传承
第二节 过桥米线文化的传播
一 蒙自人的过桥米线:饮食作为文化
二 云南人的过桥米线:文化作为商品
三 全球人的过桥米线:文化作为资本
第三节 从扩张到“寻根”:“桥香园”的反哺故事
一 文化“养育”资本
二 资本“反哺”文化
第四节 边界的模糊与认同的强化
一 被模糊的地方文化
二 被强化的族群认同
·
第四章 “生产”与“再生产”:过桥米线的遗产化与地方文化再造
第一节 过桥米线饮食文化的“生产”
一 当“传统”成为“遗产”
二 “遗产化”:“传统”的“生产”过程
第二节 过桥米线食俗传统的“再生产”
一 过桥米线食俗传统的复兴与发明
二 地方文化的重建与回归
结 语 “过桥”的米线:全球化的地方感
一 “好吃”和“好想”的身心合一
二 “地方”与“全球”的内外交织·
参考文献
后 记
九《台湾美食的文化观察:台湾特色美食的形成缘由与文化建构》
作者: 杨乾辉 主编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台湾特色美食的形成缘由与文化建构
出版年: 2014-4-1
页数: 461
内容简介 · · · · · ·
现代台湾美食在文化建构、口碑传播等方面有别于一些古早美食的特点,体现出鲜明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基于此,康师傅饮食文化学院邀请到海峡两岸暨香港共计17位学者就《台湾美食的文化观察--台湾特色美食的形成缘由与文化建构》展开研究:一方面,以跨学科视角,对“台湾特色美食”进行追溯、回顾,结合实际情况对“台湾特色美食”进行解构,溯本求源,挖掘出影响“台湾特色美食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探讨“台湾特色美食”形成文化力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在文化建构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文化现象和影响力并从中探讨特色美食的文化变迁轨迹。
目录 · · · · · ·
序
——作为学术研究的饮食文化
台湾传统食品与食材相关主题研究
台湾特色美食“火鸡肉饭”的社会文化史
生赢鸡酒香
——“麻油鸡”的补养与仪式性展演意涵
旺来与金砖
——台湾“凤梨酥”的社会起源及其文化经营
台湾美食牛肉面的起源与传播
台湾特色美食“臭豆腐”的社会文化史
台湾特色美食“珍珠奶茶”的起源与传播
建构异乡美食
——台湾“蒙古烤肉”的发展历程
蚵仔煎的源流与在台湾的发展
台湾特色美食
——宜兰鸭赏、东山鸭头、台式烤鸭的探源
饮食习性与食事行为相关主题研究
台湾社会的转型与饮食文化的创新
台湾客家饮食文化之传承与演变
日治时期台湾饮食文化中的西洋料理初探
台湾战后社会阶级、饮食模式与健康风险之关联
——以战后台湾社会为例
风土与名物:从地方小吃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泉、美食与养生
——战后台湾一种休闲文化的形塑
十、《饮食人类学》
作者: 彭兆荣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0-8
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素以饮食闻名于世,却没有一部完整的,从文化的角度、生态的角度、族群的角度、人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的著作。这是中国第一部饮食人类学的专著,集介绍、评述、梳理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谱系,同时,也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饮食现象进行深度讨论的著作。填补学科空白并非作者全部用意,而是希望通过一种学理反思的致力,即对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进行提纲挈领的拓荒性研究带动对知识的全面思考。
作者简介 · · · · · ·
彭兆荣,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 · · · · ·
章节目录:
品尝民族志: 饮食反哺的经验理性
食物的世界性话题
饮食人类学研究的历史脉络
中国饮食的人类学研究概貌
作为民族志研究的食物体系
吃与不吃: 食物体系与文化体系
人类学对饮食的研究: 从分类开始
菜系: 饮食在区域上的表述
菜谱: 吃出来的文化认同
食物的权力: 反思的“中心/边缘”
饮食政治学: 饮食的社会调节作用
食物的生产与消费: 市场中的神奇之手
饮食功能的告白
民族志视野中食物的交换
饮食中的社会性别
仪礼与仪食,礼食与礼事
“共食”: 饮食共同体的表述伦理
要面子还是不要面子: 这是一个问题
“勺”与“碗”: 我吃你的,你吃我的
吃出来的生命哲学
自然的食物与食物的自然
饮食的表白: 食相、食符与食义
饮食正义,雅俗共“尝”
饮食与巫术、禁忌
饮食与医疗: 食疗中的辩证法
吃出形色之美
无形遗产: 饮食的技术与技艺
中国饮食体系: 认识、表述与思维
后记
参考书目
十一、《饮食人类学》
作者: 李德宽 / 田广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4-4
页数: 348
内容简介 · · · · · ·
《饮食人类学》从多个方面对饮食问题进行了系统的人类学解读和阐述,对经济发展中通过食物生产、经营、交流中呈现出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了人类学的解读,在总结以往人类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化、理论化的饮食人类学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人类学的基本构想和建议。食品安全之所以会成为热门话题,根源就在于食品的生产、分享和消费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文化事项,而成为经济实力集团牟利的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志的探讨和编撰虽说依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流手段,但民族文化如何应对当代上述一系列新挑战,十分自然地成为应用人类学的研究主题,也彰显了其特殊的应用价值。
目录 · · · · · ·
前言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饮食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和对象
第二节 饮食人类学的研究特征
第三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诠释
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与特征
第二章 饮食人类学的缘起与学术范式
第一节 人类饮食溯源
第二节 古典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第三节 饮食人类学的主要范式
第三章 民族志与饮食研究
第一节 民族志及其主要技术
第二节 民族志研究的步骤和优势
第三节 民族志研究与职业道德
第四节 对美国某餐厅的民族志研究
第五节 对厦门清真拉面行业的民族志研究
第四章 人类饮食文化考
第一节 认知人类学视域中的饮食文化
第二节 人类食物构成与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西方饮食特征与文化价值体系
第四节 东方文明体系中的饮食文化
第五章 饮食与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国内饮食与环境的相关性
第二节 国外饮食和环境的关联性
第三节 饮食与气候变暖及国际政治的联系
第四节 环境污染危及食品安全
第五节 饮食变迁与环境建设
第六章 饮食与社会政治文化
第一节 饮食文化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 饮食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 宴席文化与权力象征
第七章 饮食与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节 饮食行为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饮食服务业是重要的现代产业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与饮食文化的变迁
第八章 饮食与养生
第一节 饮食养生在中国
第二节 世界主要宗教的饮食与养生
第三节 非洲的饮食与养生
第四节 饮食养生的文化景观
第九章 饮食安全的人类学解读
第一节 饮食适应与安全
第二节 饮食禁忌与安全
第三节 食品科技与全球化中的饮食安全问题
第十章 中国舌尖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第一节 《舌尖上的中国》内容简介
第二节 《舌尖上的中国》的人类学解构
第三节 《舌尖上的中国》的影视人类学解读
第十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第一节 少数民族的食文化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第四节 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
第十二章 餐饮与全球化
第一节 地域性的饮食偏好
第二节 饮食偏好面面观
第三节 食物的国际化
第四节 餐饮习俗与国际化
附录 人类学方法在商业研究中的适应——以汕头大学餐饮服务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十二、《时光的甬道:12个小地方的人类学饮食笔记》
作者: 洪震宇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16-11-1
内容简介 · · · · · ·
食物,可以用来充饥果腹,也可以传递感情和信念。通过唇齿的咀嚼,舌尖的检验,美食不但可以唤起人类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更能让人们找到心灵的归属和寄托。可以说,食材和五味的混合,隐藏着人类最原始、最本真密码——那是人类起源和文明的秘密。作者走过山巅,跨过水湄,在12个地方感受当地人的百态生活,试着通过他们的田野餐桌找寻和对话那些深藏于灵魂深处的文化山河。
走过山巅,跨过水湄,以食材和五味为媒,找寻和对话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文化山河。
世间总有一道菜、一种味道,
要经过一段路,跋山涉水、日晒雨淋,
才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到达你的桌上。
作者简介 · · · · · ·
洪震宇: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曾任《天下杂志》创意总监、副总编辑,策划“三一九乡”专辑,《GO》国际中文版副总编辑,是台湾少数游刃于财经、时尚和当地生活的创作者。目前致力于推荐台湾本地旅游文化产业,持续进行节气饮食的田野调查。曾获2013年《Shopping Design》年度影响力人物,被称为“台湾新品种旅游设计师”。著有《旅人的食材历》,与彭启明、李咸阳合著《乐活国民历》。
目录 · · · · · ·
推荐序:须叔《穿越时空的寻根之旅》
自序《芝麻开门》
与山海节气共存——丰滨人的餐桌故事
飞鱼与羊的热带忧郁——比西里岸人的餐桌故事
永远的梦土——池上人的餐桌故事
骄傲的内本鹿之歌——海端与延平人的餐桌故事
日常的美好“食”光——盐埕人的餐桌故事
原乡家之味——美浓人的餐桌故事
波澜壮阔的小桃源——六龟人的餐桌故事
移民乡愁与平埔滋味——甲仙人的餐桌故事
重新为河而生——那玛夏人的餐桌故事
神仙黑猪·自在家宴——国姓人的餐桌故事
麻笋苦香迎夏天——南屯人的餐桌故事
三貂湾的海之味——贡寮人的餐桌故事
十三、《饮食行为的人类学研究:巴黎和广州的中国人日常饮食行为比较》
作者: 杨晓敏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巴黎和广州的中国人日常饮食行为比较
出版年: 2016-3
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人饮食行为的人类学研究》讲述了饮食行为是人类生存的本能,这种本能同时受到地理、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饮食习惯源于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反映出某段历史时期的生活特点,而这种习惯也孕育了地区群体的性格。群体性格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吃东西是为了取得养分,同时也将食物的象征意义消化、吸收。“吃什么、怎么吃、去哪儿吃”不是一种个人的选择,而是集体的选择、社会的选择。
作者简介 · · · · · ·
杨晓敏
女,巴黎第五大学社会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校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04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归国,从事法语教学工作和中法跨文化比较研究。
目 录 · · · · · ·
前言
INTRODUCTION
CHAPITRE PREMIER LA PENSIVE CHINOISE ET LA CUISINE CHINOISE
1.Les influences des grands courants philosophiques chinois
2.Les croyances populaires et I'alimentation quotidienne
3.Quelques reperes historiques de la cuisine chinoise
4.Les styles culinaires
5.La medecine et la cuisine chinoises
CHAPITRE II LES CONTEXTES PARISIEN ET CANTONAIS
1.Paris et les immigres chinois
2.Guangzhou et ses habitants
CHAPITRE III LE REPAS QUOTIDIEN A LA MAISON :UN REPAS PARTAGIE EN FAMILLE
1.Les grands repas a la maison en Chine avant les anndes 90
2.Aujourd'hui : analyse de ritineraire des repas quotidiens—des courses aux lieux du repas
3.Les principaux repas : les points communs et les differences a Paris eta Guangzhou
4.La soupe cantonaise
5.Le dfner : un repas a porter nostalgique pour les jeunes
6.Le dfner : apprentissage ou innovation culinaire
7.La vaisselle et le rangement : l'Cviter ou I'epargner
8.Les restes du repas : jeter ou garder
CHAPITRE IV LE REPAS D'INVITATION CHEZ SOl : UN REPAS PARTAGE EN FAMILLE OU AVEC DES INVITIES
1.Qui invite
2.Comment inviter
3.Les courses pour les repas d'invitation
4.La preparation des repas d'invitation
5.L'accueil des invites
6.Les cadeaux : reconnaissance ou partage
7.Les menus festifs : entre simplicite et variete
8.La vaisselle et le rangement : des taches a cacher
9.Avant ou apres le repas : honorer les invites en les occupant
10.Confiance et mefiance : hygiene,frafcheur
CHAPITRE V LES COULISSES DE LA RESTAURATION
1.Des《histoires》de restaurants
2.Des《histoires》de restaurateurs
3.Les signes du standing : un enjeu pour positionner son restaurant
4.La taille : la《face》des restaurants chinois
5.L'emplacement : un critere qui participe au standing
6.La decoration : la mise en scene du restaurant
7.Choisir un nom : un enjeu important pour les restaurateurs
8.Le personnel : de I'entreprise publique a I'entreprise privee,une trajectoire recurrente
9.Les criteres d'embauche
10.L'habillement du personnel
CHAPITRE VI LES MISES EN SCENE PUBLIQUES DES RESTAURANTS
1.La cuisine,ame du restaurant
2.Les styles culinaires : la strategie du patron
3.《Les plats de bonheur》pour la Fete du Printemps
4.La maison de the : une particularite de la restauration cantonaise
5.Le service : chaque restaurant a ses propres criteres
6.Les salles individuelles : une particularite de la restauration chinoise
7.La clientele
8.Le divertissement
CHAPITRE VII LES REPAS AU RESTAURANT
1.Les repas professionnels
2.Les repas entre amis
3.Les repas de famille a Guangzhou
4.Les repas d'amour
5.Les repas pris au cours de voyages
6.Les repas de ceremonie
CHAPITRE VIII LE《JEU DE FACE》ET LE SENS PRATIQUE DES CNINOIS
1.Les variables de la notion de face
2.L'adequation face/sens pratique
3.La《face》des organismes
4.Le systeme de paiement : la strategie pour《donner la face》et《se faire la face》
CONCLUSION
BIBLIOGRAPHIE
十四、《肠子、脑子、厨子: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
作者: ﹝美﹞约翰·S·艾伦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
原作名: The Omnivorous Mind: Our Evolving Relationship with Food
译者: 陶凌寅
出版年: 2013-10-8
页数: 344
内容简介 · · · · · ·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食谱和饮食文化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有关食物的本能,一种全人类共有的味觉体验?有没有一种“食物理论”决定着我们会选哪些东西来吃,决定我们认为吃多少才算饱,决定我们爱吃什么零食?神经人类学家约翰•艾伦觉得有。在这本书里,他探索了味觉的演化基础,以及共同的认知基础何以衍生出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饮食文化。
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种类非常广泛,但与其他杂食动物不同,我们吃饭时用到的不只有舌与胃,还有脑。味蕾能够体现人类的自然史,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超级杂食者。
这本书的素材来自食物历史、厨师、人类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艾伦先是描绘了我们最原始的祖先的食谱,探索了烹饪在大脑演化中的作用,随后将笔锋转向当代吃货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书中探究了对食物的厌恶与喜好、给食物加上“好”和“坏”标签的强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还对吃这件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例如,为了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吃酥脆的食物,艾伦先是考察了人类的近亲食用昆虫的习惯。他还提示,咬碎酥脆食品的声音可以丰富感官体验,避免吃饭时的乏味。另外,对健康不利的油炸食品却会让我们获得犯错般的快感。事关吃喝,决定味觉的绝不是单一因素。
如果说语言反映了人脑独特的高级智慧,食物在此方面也毫不逊色。这是一本能够让人思考的书,让大家能更深刻地认识人和食物的关系,更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吃、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并更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同时思考人类的将来。
——薛贵 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认知神经科学家
这本书告诉你的,是“人类为什么喜欢这样吃”。不明白这些,并不会影响你享受美味,但明白了这些,可以让你谈起吃来与众不同,在吃货中上升几个等级。
——云无心 科普“《吃的真相》系列”作者
艾伦结合了演化与现代生物学研究,做出了一桌有关人类饮食习惯的盛宴,桌上满是新鲜想法。这本书以迷人的笔触揭示了食物的深层意义。
——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
书里有多如牛毛的有趣信息:我们为什么爱吃酥脆的食物,食物如何推动演化……这是取道餐盘的人类史之旅。
——Jesse Rhodes,史密森尼杂志美食专栏作者
我们的大脑总是会被食物吸引,耽迷于复杂的食谱,眼馋巧克力……艾伦以精神上的味觉偏好作为透镜,讲述生物学和文化历史的故事,他的武器是人类学、食物历史和作为厨师的经验。书中涉及对食物的渴望与厌恶、文化取向与节食,内容丰盛。
——《自然》
艾伦是个科学家,这就是说,他对食物的文化史——比如说腌黄瓜怎么从东欧迁移到纽约——兴趣不大,他感兴趣的是“干货”。他的工作就是观察大脑扫描图,看看要求被试者想着不同的食物时,他们的哪部分脑区会被激活。由此,他能把如今人们对食物的偏好镶嵌到生物演化的漫长征程中。
——Kathryn Hughes,历史学家,作家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S.艾伦(John S. Allen) 美国南加州大学“栋赛夫认知神经科学成像中心”和“脑与创造力研究所”的神经人类学家。艾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在奥克兰大学人类学系担任教职的数年间,他曾于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帕劳群岛和新西兰进行心理生理学和神经分裂症演化的田野调查。1998年,艾伦开始跟随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夫妇领导的认知科学研究组开展人类神经解剖学研究。
陶凌寅 文学硕士,科普、科幻译者。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对心理学、神经科学亦有兴趣,现为科幻图书编辑,居于北京。
目录 · · · · · ·
第一章 酥脆
酥脆之源:昆虫
酥脆之源:植物
酥脆之源:熟食
咀嚼中的脑
嘎嘣脆
“酥脆”这个词儿
干脆的小结
第二章 双足、大头、小脸的超级杂食猿类
栖于树,食于树
脑与肉
高能耗的大脑
“以鱼补脑”假说
从杂食到超级杂食
农业与超级杂食动物
摩登原始人
第三章 食物与感官的脑
味觉文化
味觉原理
赏味的脑
痛并快乐着:吃辣椒
味觉的遗传变异
食物高潮
静心品尝
第四章 多吃点,少吃点
当然想要多吃一点
从肠胃到大脑
脑结构与体脂肪
脑功能与体脂肪
进食成瘾
厌食成瘾
节食与脑
第五章 关于食物的记忆
记忆的海马
海马、进食与开胃小菜
进食、记忆与遗忘
工作记忆与烹饪
关于未来的记忆
记忆的盛宴
第六章 好食物、坏食物
火鸡与食火鸡
这是披萨吗?头脑中的类别与分类过程
饮食结构为什么要有名字或者形状?
好与坏
脑海中的菜单
第七章 食物与创造之旅
创造力的演化有何用处?
创造力与脑
创造性的厨房氛围
另一个创造性厨房
选择去创造
第八章 心智理论与食物理论
心智理论
食物理论
十五、《我们曾经吃过一切》
作者: [英]伊恩·克罗夫顿(Ian Crofton)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译者: 徐漪
出版年: 2017-4
页数: 268
内容简介 · · · · · ·
人类首次施展厨艺的确切时间恐怕已无从考证了,不过间接的证据表明这可能是200万年前发生的事情。
甚至在那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一定尝试过许多种野生的生冷食物,不仅包括肉类、鱼类和昆虫,还有水果、坚果、谷物以及菌类。毫无疑问,某一个(原始)人难以抗拒一把鲜红浆果或一块艳丽毒菌的诱惑时,这无疑也算得上是一种充满勇气的自我牺牲行为(当然也有可能是纯粹的贪婪和愚蠢)。他们的悲惨结局无疑为他人提供了情晰的警示——同时也无私地为给他人铺平了进化的道路。
本书是从一位历史学家的视角,简要记述了人类——主要是西方各种菜肴和美味的来历,也包括了烹饪历史中人物传奇的部分。回顾历史,曾几何时,对早期的人类来说,尝试一种新的食物是要冒巨大的风险,而一道新菜的发现曾比一颗新星的发现给予人类更多的快乐,因为这是直接的、现实的。也许未来人类可以不吃不喝,至少是不再发愁我们的食物,所以,在我们彻底忘掉我们自己曾经尝试美食的传奇之前,最后阅读一遍这本书吧。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伊恩·克罗夫顿(Ian Crofton),英国历史作家,著有《小小大历史》(The Little Book of Big History: The Story of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不枯燥的世界历史》(History without the Boring Bits: A Curious Chronology of the World)、《苏格兰与英格兰边境之行》(Walking the Border: A Journey Between Scotland and England)、《英格兰诸国君》(The Kings and Queens of England)以及《苏格兰成语与寓言词典》(A Dictionary of Scottish Phrase and Fable),等等。写作之外(根据本人的Facebook页面简介),他还是一位攀岩、徒步和登山好手,苏格兰登山协会会员。
译者简介:
徐漪,IT工程师,爱美食爱历史,译作有《让我们害怕的食物》、《可怕的世界历史》、《<生活大爆炸>之科学揭秘》等。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史前时期
最早的厨师-骨头上的痕迹-河马汤-最早的面条-巧克力简史
第二章 古代世界
甘草考古-维纳斯汤-粥的五大好处-阿拉伯大尾羊-毒蜂蜜-比死亡更可怕的菜肴-极端的饮食-肉桂的起源-辛辣之爱-发酵的鱼内脏-沐浴驴奶-甜菜根、硼与寻欢作乐-吃饱无花果的猪-病态盛宴-领会堕落的诀窍
第三章 中世纪
定义暴食-马肉诏书-论大蒜的防御力-心乐之道的烤老鼠-过量的七鳃鳗-面食抵达意大利-什么时候鸟是鱼?-朝天花板打嗝-野猪头盛宴-从穷骑士到蛋香面包-来自坟墓的三文鱼-再热馅饼与苍蝇瘟疫-因绝食而获赦免-天鹅血煮天鹅肉-金鸡骑金猪
第四章 15世纪
松花蛋-槟榔的力量-偷来的快乐-大主教的盛宴-虚荣的孔雀-死于甜瓜-欧洲人发现辣椒
第五章 16世纪
辣椒来到印度-皇帝因为美食而后悔征服-面包和大蒜造成的伤害-文艺复兴时期的宴会-用洋蓟挑动春心-无花果招虱子-贪得无厌的食肉者-艺术家的盛宴-皇家香肠-比萨之前的比萨-火鸡(Turkey)如何得名-白兰地的诞生-每个农民锅里都有一只鸡-吃不饱的宴会-褐色恶棍-咖喱进入语言
第六章 17世纪
撒旦的苦涩发明-神的五种甘露-皇帝的圣水-米饭煮鸽子-洋姜令人不快的副作用-哲学家的宴会-冒着触怒诸神的风险-磨碎他的骨头做我的……啤酒-午餐的起源-催情药芦笋-西冷牛排的错误历史-一只上好乳房-洋葱驱除瘟疫-品尝星星-被甜食点心出卖-蜗牛与蚯蚓-用什么把奶酪染绿?-女性反对咖啡的请愿书-一天200杯茶-骨头蒸煮器-论醉酒之功用-令人飘飘欲仙的臭鱼-宿醉妙方-何为野餐?-喝彼此的血-睾丸果-烧烤又是从哪里来?-吃下罪孽
第七章 18世纪
正菜之外-咖啡中禁止加入羊粪-满汉全席-黄金酒-鱼应该游三次-用巫术煮肉-戴绿帽的安慰-消化不良诗-神对吃饭的指导-土豆捍卫者-丰饶之塔-从炸薯条到自由薯条-茶:所有痛苦的根源-谁发明了三明治?-迷迭香与死者-生猪肉幻想-吃芦笋的不良后果-美利坚沙拉众国-盲人咖啡馆-登峰造极的浓缩-鸵鸟的胃-象掌的无上美味-守财奴的饮食
第八章 19世纪
干邑大战威士忌-第一家咖喱屋-彗星年份酒-酒中力士-雪莱为大蒜所震惊-亲密关系-不喜欢猪油预示着颓废的开始-长生不老药-松露与勃起-羊头备受推崇-咖啡过量-宴会的理想人数-可怕的暴行-迎客布丁-甜甜圈的发明-论饺子的重要性-享用麝香猫排泄物-北极熊的肝脏-粉红柠檬水-论食用美人鱼-老鼠当美味-复活奶酪-如何杀龟-压扁的苍蝇-用香肠决斗-全世界最臭的奶酪?-菠菜神话-吃掉全体选民的风险-论吃小型鸟的内脏-中国炒杂碎
第九章 20 世纪
味觉图谬误-一位反猪肉主义者-第一支冰棒-国王范儿的大菜-名人的口味喜好-法西斯主义饮食-荒凉与沉默寡言-菊花沙拉-硕大的肥蛆-硫磺味的尿-未来主义食物-企鹅蛋-午餐肉罐头的诞生-食用青草-40箱酒的战争-作为食物的泥土-人脚气味的奶酪-猴脑的传说-蜗牛粥
第十章 21世纪
全世界最贵的沙拉-獾的两种做法-什么都吃先生去世-人肉咖喱的传言-中国的爆炸西瓜
特此说明:
文章校对整理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指正。
本平台转发文章只供学习阅读之用,如需学术引用请查阅原文发表期刊或著作。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应用人类学之夏】约稿事宜: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时代的一种有效的社会行为。小夏努力使应用人类学知识和成果得以传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作为束之高阁的学术成果。推广知识性社会公益行为是本平台的努力方向之一。小夏需要各位人类学学者、学生和广大人类学爱好者的支持和关心,我们期待着您的来稿,将您的成果分享给大家。投稿请寄745950123@qq.com,投稿请用word版本,若已发表,请注明发表期刊和年份期数。若是原创,敬请注明,我们将在平台上标注原创!再次感谢大家对小夏的关心和支持!
应用人类学之夏微信订阅号:appyyrlxzx
投稿邮箱:7459501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