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著作荐读】经济人类学参考阅读书目

2017-09-26 王平整理 应用人类学之夏


 

 一、栗本慎一郎《经济人类学


作者: (日)栗本慎一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王名 等 
出版年: 1997-1-1
页数: 188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实在主义”立场:经济人类学研究的是广义的、本原意义上的人的经济。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各种制度历来就是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制度“嵌合”在一起的,只有从整体上考察人类社会,深入到不同社会各自的深层结构中去,才能洞见经济的本原,再现“人—社会—经济”的系统关联,从而揭示经济活动背后的真正本质;
   作者认为:从本原上看,经济制度和经济伦理都不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和交换活动,而是发生于人类原初观念的“象征系统”,发射观念与原始共同体的“普遍无意识”,发生于与现世的人格宇宙相对立的“神话的宇宙”。


目   录


译者序言:

序言:

第一章:经济人类学绪论

第二章:经济人类学的各流派

第三章:波朗尼的经济史学

第四章:历史认识中的象征系统和宇宙观

第五章:文化人类学与经济人类学
第六章:默契交易

第七章:贸易港与对外货币

第八章:货币的起源于本质——文明与货币

第九章:货币的象征系统

第十章:魔力、经济伦理与法 


  

二、陈庆德《经济人类学


作者: 陈庆德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1-1
页数: 508


内容简介

本书从民族经济问题研究的角度全面展开对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范畴的思考。


目  录


上篇 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工具及其成长


第一章 人类学和经济人类学
一 人类学的学科本质精神与研究领域的扩展
二 经济人类学的形成
三 经济人类学的意义与地位
第二章 结构与功能分析的早期理论尝试
一 社会与功能
二 经济人类学中的功能分析
三 功能主义的学术特点
第三章 制度视野与实体分析的转折
一 波拉尼与实体主义
二 实体分析的兴起
三 实体分析的主要理论范畴
四 实体主义的理论特征
第四章 经济学理论在人类学场地中的运用与演化
一 形式分析的队伍构成
二 经济学理论工具与形式分析
三 形式理论的特征和意义
第五章 马克思理论在经济人类学中的拓展
一 马克思主义的再理解和再发现
二 经济人类学中的新马克思主义
三 马克思主义经济人类学的理论趋向
第六章 精神分析在经济人类学中的扩散
一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要义
二 精神分析对经济人类学发展的理论意义
第七章 经济人类学的理论模式与分析模型
一 经济人类学学派与理论模式的发展
二 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分析模型
三 经济人类学的理论重构


下篇 经济人类学的分析范畴


第八章 生产要素的社会性运用
一 人-自然环境的生态分析
二 生产特质要素的社会属性
三 生产力性质与历史差异
第九章 交往形式与民族性结构
一 共同体的交往关系和交往主体
二 共同体外部交往的关系
三 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质及其发展差异
第十章 交往工具与符号涵义系统
一 货币本质的分析
二 货币功能的差异及其符号化
三 货币符号象征形式的多样化存在
四 货币符号象征的制度文化意义
第十一章 制度构建的过程
第十二章 社会经济类型的多样性存在
第十三章 社会经济过程中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第十四章 经济与社会的总体性

参考书目


三、施琳《经济人类学

作者: 施琳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年: 2002-1
页数: 321

内容简介


    本书主题明确,视野宽阔,资料丰富翔实而逻辑性强,论证层次清楚而深入,文句表达清新流畅,在结合了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探索方面尤其富有特色与新意。
本书是在施琳近30万字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选题新颖,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鲜明的开拓性。
首先,《经济人类学》是在施琳近30万字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选题新颖,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鲜明的开拓性。

       首先,这部著作填补了我国民族学界与经济学界边缘交叉领域的一大空白。这部著作填补了我国民族学界与经济学界边缘交叉领域的一大空白。
       其次,本书不是简单地套用国外学者的眼光来阐述与分析经济人类学,而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广义”的观点来研究这一边缘学科的学说史。
       第三,本书既是一部具有相当理论价值的学术专著,也可以作为各大专院校经济系、人类学系、民族学系、社会学系本科生、研究生专业教材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参考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施琳,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曾在美国休斯敦大学作访问研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民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与经济人类学领域前沿问题研究。学术著作有专著《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以及《论文化——民族文化与市场文化》、《差异、差距与不平衡发展


目  录


前言
第一篇 经济人类学的历史理论源流

第一章 人类学中的“美国学派”
第一节 人类学在美国的早期发展
第二节 “美国学派”的兴趣
第二章 来自欧洲的理论启发
第一节 马凌诺斯基率先涉足的领域
第二节 国界外的“学科奠基人”


第二篇 经济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四五十年代:诞生与早期发展
第四章 六十年代:“形式”与“实在”之争
第一节 波朗尼的“实在主义革命”
第二节 形式主义学者的回应
第五章 七八十年代:向广义发展

第一节 斯内德尔和他眼中的“经济人”

第二节“SEA”的成立与新广义经济人类学


第三篇 经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源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七章 人类学研究方法在经济人类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 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发展
第九章 经济学方法在经济人类学中的应用


第四篇 经济人类学流派
第十章 形式主义流派
第十一章 实在主义流派
第十二章 新马克思主义流派
第十三章 新广义学派


第五篇 经济人类学中国化的探索
第十四章 经济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第一节 施坚雅眼中的中国传统社会
第二节 中国学术界看经济人类学
第十五章 经济人类学与中国民族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附录 论美国人的民族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陈庆德《经济人类学》(修订版)

作者: 陈庆德 / 潘春梅 / 郑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2-3
页数: 411

内容简介  · · · · · ·

《民族经济研究丛书:经济人类学(修订版)》以对经济人类学不同理论工具的深刻追问和全方位鸟瞰的视角,论及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经济领域,呈现了经济人类学的学科定位、旨趣与核心聚焦,为学科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范畴和基本的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 · · · · ·

陈庆德,男,1953年12月生,云南昆明人,无党派人士。曾就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彭泽益先生。199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奖励。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为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硕士导师。1995年破格评聘为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七届专家组评审专家:云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在《哲学研究》、《民族研究》、《战略与管理》、《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公开发表论著三百五十余万字;主要代表作《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民族经济学》等。

潘春梅,女,1983年2月生,山东定陶人。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济人类学。先后在《民族研究》、《思想战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十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十余篇。

郑字,男,1979年5月生,四川荥经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副教授,巾国民族经济博士,专门史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人类学与边疆民族问题。出版专著《箐口村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的仪式与交换》等,并先后在《民族研究》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 · · · · ·

上篇 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工具及其成长
第一章 人类学和经济人类学
一 人类学的学科本质精神与研究领域的扩展
二 经济人类学的形成
三 经济人类学的意义与地位
第二章 结构与功能分析的演化
一 功能分析在经济人类学中的引入
二 功能分析在经济人类学中的深化与拓展
三 功能分析的理论基点与反思
第三章 制度视野与实体分析的转折
一 波兰尼与实体分析
二 实体分析的兴起
三 实体分析的主要理论范畴
第四章 经济学理论在人类学场地中的运用与演化
一 经济学理论工具与形式分析
二 形式分析的队伍构成
三 形式理论的特征和意义
第五章 马克思理论在经济人类学中的拓展
一 马克思理论的再理解和再发现
二 经济人类学中的新马克思主义
三 经济人类学中马克思理论的运用趋向
第六章 精神分析在经济人类学中的扩散
一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要义
二 精神分析对经济人类学发展的理论意义
第七章 经济人类学的理论模式与分析模型
一 经济人类学成长中的形式一实体论战
二 经济人类学学派与理论模式
三 经济人类学的分析模型与理论重构


下篇 经济人类学的分析范畴

第八章 经济过程的生态基础
一 生态问题的本质
二 生态模式与经济进程的演变
三 生态危机的社会性表达
第九章 生产力基础与社会经济类型
一 生产力的性质与流动
二 群体性生产力与血缘交往框架中的经济表达
三 个体性生产力与地域交往结构中的农业社会
四 现代世界体系中多元经济类型
第十章 经济交换与民族社会
一 交换含义的表达及其拓展
二 交换类型与社会结构的差异
三 交换与共同体:内部性与外部性
第十一章 交往工具与符号涵义系统
一 经济的社会性关联与价值悖论的展现
二 价值与货币的本质探析
……
参考书目


 五、田广、罗康隆《经济人类学

作者: 田广 / 罗康隆 编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3-5
页数: 374

内容简介  · · · · · ·

《经济人类学》阐述经济人类学秉承通过研究“他者”世界来反观自身社会的批判主义精神,对西方经济学做出整体反思,以求还原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扩展延伸研究领域,借鉴人类学新理论和方法,从而实现对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超越与融合,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中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不仅非常需要经济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指导,且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人类学创造了条件。而对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贫穷、不平等和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更是经济人类学的重点内容。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经济人类学
第二节关于方法论中的一些问题
第三节人类经济
第四节关于人类学批判
第五节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经济人类学发展史问题
第一节早期经济人类学的发展
第二节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之间的争论
第三节大争论之后的经济人类学
第三章经济人类学与社会发展问题
第一节世界发展的不平等性
第二节人类学家及其发展研究
第三节非规则经济与超越发展
第四节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
第四章经济学与人类本质
第一节经济是什么
第二节经济人类学的再定义
第三节三种回答问题的方式
第五章 自我利益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
第一节亚当·斯密与西方经济学的诞生
第二节现代经济学基础
第三节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
第四节经济学分析
第六章社会与政治经济问题
第一节社会的人、政治与权力
第二节涂尔干与社会有机体
第三节马克思论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社会经济与政治经济
第五节结构与代理问题
第七章人类美德与文化经济问题
第一节美德、意识和象征
第二节道德经济的根源
第三节库拉的魔法
第四节经济与文化
第八章礼物馈赠与利益交换问题
第一节不同方式的赠与
第二节关于冬季赠礼节的分析
第三节什么才可以算是礼物
第四节礼物价值论
第五节关于礼物赠与的结论
第九章 网络时代与新经济问题
第一节对经济的古典诠释
第二节经济理论的近代诠释
第三节网络时代与新经济
第四节关于经济问题的结论
第十章从经济人类学到工商人类学
第一节对经济人类学的新拓展
第二节工商人类学的研究范畴
第三节全球化与人类学家的贡献
第十一章经济人类学与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环境人类学的缘起
第二节现代环境人类学
第三节环境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第四节环境与经济人类学在中国的近期发展
第十二章文化交流与适应性问题
第一节文化与经济人类学
第二节成本效益决策
第三节文化传播偏差与人类行为
第四节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文化选择
第十三章经济人类学的中国本土化
第一节经济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
第二节 民族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节经济人类学与“现代化”反思
第四节西部大开发与西部组
第五节 民族经济学与经济人类学
参考文献
后记


六、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作者: [英] 马凌诺斯基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译者: 梁永佳 / 李绍明 
出版年: 2002-1
页数: 448

本书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内容简介

现代人类学特有的学术活动是在长期田野工作(fieldwork)的基础上写作一部民族志,完成某种理论证明。马林诺夫斯基第一个成功的把这三个要件结合在一起,奠定了科学的人类学的规范。这一影响深远的学术规范就是由他的成名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学术实践体现出来的。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是马林诺夫斯基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马林诺夫斯基个人际遇在一个非常奇妙的耦合点上的产物。马林诺夫斯基并不是一开始就立志成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884年4月7日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兰克拉科夫。自幼在知识分子气氛中熏陶。他的父亲是杰格隆尼大学(the Jagellonian University)杰出的语言学家和研究斯拉夫哲学的教授。1902年他18岁时进入这所大学读物理学和数学,并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8年他以全奥最优成绩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论文题目是 "论思想的经济原理"(On the Principle of the Economy of Thought),此时,他对弗雷泽的名著《金枝》着迷,但还没有投身人类学.

目   录

导论 研究课题、方法与范围
第一章 库拉区的范围及其居民
第二章 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土著
第三章 库拉要点
第四章 独木舟及航行
第五章 waga的建造仪典
第六章 独木舟的下水礼及探访礼——行罗布里恩德群岛的部落经济学
第七章 库拉旅程的起航
第八章 船队在穆瓦的每一次停顿
第九章 航行在皮鲁卢海湾
第十章 沉船的故事
第十一章 在安富列特——库拉的社会学
第十二章 在特瓦拉与萨纳洛阿——库拉神话
第十三章 在萨卢布沃纳海滩
第十四章 在多布库拉——交易的技术细节

……

七、马塞尔-莫斯《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

作者: [法]马赛尔·莫斯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
副标题: 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
原作名: Essai sur le don
译者: 卢汇 
出版年: 2002-08-01
页数: 157


内容简介  · · · · · ·

《论馈赠》(又译《论礼物》)是人类学交换研究的一本重要著作。本书精辟地概括出关于给予、接受、回报及其义务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还揭示了这些馈赠交换制度与社会等级、与神灵之间等的关系。该书提出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原始或古代社会中,为什么是受礼者必须作出回报?”莫斯在进行毛利人礼物交换的研究时,找到了毛利人“豪”(hau)的概念,从而解答了自己的问题,进而针对当初“社会之所以成其为社会”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简介  · · · · · ·

马赛尔·莫斯 ,法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E.迪尔凯姆的学术继承人。曾在巴黎大学和波尔多大学学习哲学。1898年迪尔凯姆创办《社会学年鉴》,莫斯负责该刊物宗教方面的研究与编辑。他曾对宗教实践发生兴趣,以后转向比较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被尊为法国实地民族学派的创始人。1925年创办巴黎大学民族学研究所。1931~1939年在法兰西学院任教。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莫斯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对原始宗教和祭祀的研究,提出了关于社会物质条件和集体表象之间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承担了迪尔凯姆学派的传统和继续自己专业研究的双重任务,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古代社会的社会内聚力问题的研究。分析了礼物交换这种带有经济、宗教和道德意义的社会现象究竟是功利的还是符号的,认为交换系统保障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维护了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等级的合法性。这一时期他的重要著作包括民族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两方面内容,对英国结构-功能学派人类学产生重大影响。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莫利斯·戈德列 Maurice Godelier)
导论 馈赠及回礼的义务
第一章 馈赠交换及其义务(波利尼西亚)
1.全面给予:男方财产与女方财产(萨摩亚)
2.赠出的东西的魔力(毛利人)
3.送和收的义务
4.送人的礼物和送神的礼物
关于赈济的附注
第二章 全面给予的分布:慷慨、信誉和钱财
1.慷慨的原则(安达曼群岛)
2.馈赠交换的原则、原因及强度(美拉尼西亚)
3.西北美洲:荣誉与信用
4.三种义务:给予、收受与回报
5.交换物的力量
6.有名望的货币
7.初步结论
第三章 古代经济和法律文献遗迹
1.人的权利与物权(古罗马)
2.古代印度法律:关于馈赠的理论
3.日耳曼法律(抵押与馈赠)
4.克尔特法律
5.中国法律
第四章 结论
1.道德方面的结论
2.社会经济和政治经济方面的结论
3.社会学和道德方面的结论
译者后记


八、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的经济学》

作者: [美]马歇尔·萨林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Stone Age Economics
译者: 张经纬 / 郑少雄 / 张帆 
出版年: 2009年10月
页数: 396


内容简介  · · · · · ·

萨林斯是当代人类学大师,确立了人类学的新风范。他在本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的金钱理性,与斐济人、特罗布里恩德岛民的物质实践是殊途同归,只是更大文化价值体系的结果。特罗布里恩德岛民将一半收成送给了姐妹的丈夫,被我们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但当我们逛商店时,选择鱼还是买回肉,其实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所以,无论是西方还是非西方,理性只是文化的一种表述。理性与文化绝不是对立的。

作者简介  · · · · · ·

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1930- ),出生于美国犹太人家庭,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受教育,从博士论文研究开始,他对非西方世界产生兴趣,并专门研究过太平洋岛屿的土著文化,进而反思西方世界各种观念的缺失。1956年至1973年执教于密歇根大学,1973年以来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石器时代经济学》(1972)、《文化与实践理由》(1972)以及《历史之岛》(1985)等,这些著作对晚近西方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目录  · · · · · ·

新版前言
致谢
中文版出版说明
导论
第一章 原初丰裕社会
第二章 家户生产模式:低度生产的结构
第三章 家户生产模式之二:高度的生产
第四章 礼物之灵
第五章 关于原始交换的社会学
附录A 互惠与亲属关系距离部分的注释
附录B 互惠与亲属关系等级部分的注释
附录C 互惠与财富部分的注释
第六章 交换价值与原始贸易中的社会交往
参考书目
主要人名、地名、民族译名表


 九、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


作者:  [匈牙利] 卡尔·波兰尼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
原作名: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译者: 黄树民 
出版年: 2013-1、

内容简介  · · · · · ·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巨变》(又名《大转型》)一书最初于1944年出版。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 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 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作者简介  · · · · · ·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886年10月25日—1964年4月23日),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是20世纪公认的最彻底、最有辨识力的经济史学家。当法西斯主义兴起时,他离开了出生的匈牙利,成为英国公民。在其学术生涯中,曾先后在牛津大学的本宁顿学院和伦敦 大学教书。他以其对传统经济思想的批判和《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一书而闻名。

目录  · · · · · ·

序言(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导论(弗雷德·布洛克)
2001年版说明
作者致谢
第一篇 国际组织
第一章 百年和平
第二章 保守的20年代,革命的30年代
第二篇 市场经济的兴衰
第一卷 撒旦的磨坊
第三章 “居住环境 vs. 进步”
第四章 社会与经济制度
第五章 市场制度的演进
第六章 自律性市场及虚拟的商品:劳动力、土地与货币
第七章 1795年的《斯皮纳姆兰法案》
第八章 前提与结果
第九章 贫穷与乌托邦
第十章 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的发现
第二卷 社会的自我保护
第十一章 人·自然·生产组织
第十二章 自由主义的诞生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的诞生(续):阶级利益与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 市场与人
第十五章 市场与自然
第十六章 市场与生产组织
第十七章 自律性市场的损坏
第十八章 使国际经济瓦解的压力
第三篇 进行中的转变
第十九章 民众的政府与市场经济
第二十章 社会变迁之齿轮中的历史
第二十一章 错综复杂之社会中的自由
资料来源注释
索引


 十、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作者:  费孝通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01-3
页数: 356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作者简介  · · · · · ·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目录  · · · · · ·

一、著者前言
二、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三、重访江村
四、三访江村
附录: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十一、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




作者:  [美] 施坚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译者: 史建云 / 徐秀丽 
出版年: 1998
页数: 197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书与他在书中提出的包括中国农村集市体系理论和区域体系理论在内的“施坚雅模式”,在国内外学术界均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试图梳理该书的结构和内容(重点是书中的第二和第三部分),从中分析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对作者的论证逻辑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美国著名汉学家威廉.施坚雅的《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书,是近些年来少有的关于中国农村市场形态,功能,结构及变迁等理论层面的研究著作,它对丰富完善关于中国农村市场结构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书由施坚雅教授1964年—1965年在《亚洲研究杂志》上的文章汇集而成,书中对传统社会中农村市场以及市场结构进行分析,接着按照共产党统治(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限将中国农村市场从传统转向现代的变革历程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述了这两个过程。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传统农村市场的静态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市场的三种形式和集市安排的规则,并对市场作为空间和经济的体系以及市场作为社会和文化的体系进行了描述和理论上的概括;第二部分描述了中国传统社会(建国前)中农村市场的变迁;第三部分是对建国后(截至1964年)作了初步分析。

      在书的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清晰界定了农村、基层市场、中心市场和都市等易混淆的概念,随后提出了他最著名也是最受后来学者非议的六边形市场区域理论。他认为,理想的市场区域是圆形,但是由于受到周边市场区域被挤压并且无重叠和空隙,因此每一个市场区域被挤成了六边形。结合几何学原理和中国经验数据,中国的情况应该是两环18个村庄。由于施坚雅提出的模型是一个纯粹抽象的数学模型,并非由中国史料甚至欧洲相类似情况推理而出,所以自它提出之日起至今,一直倍受争议。

作者简介  · · · · · ·


施坚雅教授(G.William Skinner),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戴维斯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于2008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施坚雅教授一生致立于人类学、人口学和历史经济区划等研究,著述斗盛,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1925年2月14日施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54年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助教、康奈尔大学人类学副教授、教授,1965年起任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1990年至今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其间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日本庆应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施坚雅教授曾在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地进行田野考察。1950-1951年曾到中国四川考察,1977年曾考察中国城市市场。1968年列名《美国名人录》,1969年被授予古根海姆学者,1980年任出席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经济史讨论会的美国代表团副团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列名《世界名人录》,1983-1984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87-1989年任斯坦福大学巴巴拉·布朗宁人文科学教授,2001年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施坚雅教授著有《东南亚华人》(1951),《社会科学与泰国》(主编,1956,泰、英文版),《泰国的华人社会史》(1957,1973日文版),《泰国华人社团的领导和权力》(1958,1961日文版,1979国际大学微缩版),《两个世界间的中国城市》(与Mark Elvin合编,1974),《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主编,1979,2000中译本)等,并发表大量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科学研究、农村和农民、人口、民族、海外华人的论文,包括著名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二、三部分分别刊登于《亚洲研究学刊》24卷第1、2、3期,1964年11月-1965年5月;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译本,另有日、韩译本),还发表过研究泰国社会、华人,印尼华人,日本江户时代家庭结构等方面的论 文和大量书评。


目录: 


第一部分
一、市场和中心地
二、周期性和集期
三、作为空间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市场结构
四、作为社会体系的市场结构


第二部分
一、传统的变化
二、现代的变革


第三部分
一、与原有农村市场模式的关系
二、市场共同体与农村人民公社
译后记
征引外文书目



十二、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作者:  [美] 施坚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作名: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译者: 叶光庭 / 徐自立 / 王嗣均 / 徐松年 / 马裕祥 / 王文源 
出版年: 2000-12-01
页数: 832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明清时期城市历史与社会结构等内容的论文集,共编入中、美、英、法、荷、日、德等国的论文19篇。书中引证了部分散落在国外的词谱和地方志史料,并采用计量方法设计大量图表以兹论证,对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和借鉴作用。


中文版前言/施坚雅
中文版序言/施坚雅
第一编:历史上的城市
导言: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施坚雅
中国城市的宇宙论/芮汉寿
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章生道
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变迁/牟复礼
修筑台湾三城的发动与动力/哈雷・J・拉姆利
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施坚雅
第二编:空间的城市
导言:中国社会的城乡/施坚雅
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施坚雅
衙门与城市行政管理/约翰・R・瓦特
宁波及其腹地/斯波义信
市镇与水道:1480―1910年的上海县/马克・埃尔文
广东的书院与城市体系/蒂莱曼・格里姆
传统城市里的大家族/休・D・R・贝克
第三编:作为社会体系的城市
导言:清代中国的城市社会结构/施坚雅
清代前期的行会/彼得小戈拉斯
学宫与城隍/斯蒂芬・福伊希特旺
城市的社会管理/西比勒・范・德・斯普伦克尔
一个十九世纪台湾海港城市的社会结构/多纳尔德・R・德格洛珀
旧台南的街坊祀神社/施舟人
后记/陈桥驿


十三、马塞尔-莫斯《礼物》


作者: [法] 马塞尔·莫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
原作名: Essai sur le don
译者: 汲喆 
出版年: 2002-6
页数: 232


内容简介  · · · · · ·

在莫斯对“礼物”的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探究人是如何与物以及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旁征博引,莫斯提出了以“整体性呈赠”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源起及本质。


作者简介  · · · · · ·

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 1872-1950),犹太人,法国人类学家。他是现代人类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有“20世纪法国民族学之父”之称。莫斯以其渊博的民族学知识和卓越的洞见能力,对人类学的交换、巫术、身体等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目录  · · · · · ·

导论 赠礼,特别是回礼的义务
第一章 用于交换的礼物与回礼的义务
第二章 总体呈献体系的延伸:慷慨、荣誉与货币
第三章 这些原则在古代法律与古代经济中的遗存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礼物》英译本导言
人名对照表


十四、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作者:  阎云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李放春 / 刘瑜 
出版年: 2000-3
页数: 27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他以前曾经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最后成书。


作者简介  · · · · · ·

阎云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先生系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早年著作有《礼物的流动》,最近,他的英文专著《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获得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学术著作奖-列文森奖。这是为纪念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而设立的,每年只颁发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阎云翔先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

目录  · · · · · ·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人类学话语中的礼物
中国社会中的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
本项研究的框架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下岬村的源起
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
身分群体及其近来的变化
亲属结构
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
分类范畴和礼单
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
下岬村的工具性送礼
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村民们的随礼开支
义务性礼物馈赠与关系的培养
礼物馈赠与行动中的关系网络
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本上的关系概念与地方的小世界
关系网络的型构
实践性亲属关系与私人网络:深层的含义
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
馈赠规则和互惠的变化
人情和礼物交换的道德性
人情的情感方面和礼物交换的意义
关于人情的一个尝试性概括
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礼物交换的不均衡
社会等级中的单向馈赠
非均衡互惠和社会等级的再生产
收礼荣誉与送礼竞争
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
彩礼和嫁妆:人类学概念和地方性术语
新郎家的婚姻投入:旧形式和新形式
新娘家的婚姻投人:从间接嫁妆到直接嫁妆
新娘和新郎:婚姻交换中新的能动者
婚姻交换的性质:偿付、资助和家产继承
结论: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
礼物和中国的礼物
重审关系和人情:基本形式和扩展形式
礼物经济和社会主义:复兴还是转型?
附录:中国的孝敬与印度的檀施――非对称性礼物馈赠文化的人类学分析
参考文献


 十五、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的新描述》




作者: 杨美惠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者: 赵旭东 / 孙珉 
出版年: 2009-6

内容简介  · · · · · ·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内容为:关系、人情和面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无论置身何处都会明白的。但是由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情况,一种被命名为“关系学”的东西便由此诞生。关系学在世界上也由此演变出了其最为复杂缜密的形式、并成为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该书力图呈现在1980年到1990年间,关系在中国大陆是如何运作并将这一系列的实践置于国家再分配经济,初现端倪的市场经济以及毛崇拜的背景当中去。笔者沿着古代关系学的谱系,追踪到清代之前对建立国家官僚权力的法家形成抵制的儒家伦理制度。二十世纪,关系学在掀起密集的关系学网络并阻止和切断国家机器垂直运作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

作者简介  · · · · · ·

杨美惠出生于台北,曾在多个国家生活居住过。杨女士曾就读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人类学与中国文学专业,并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她初次踏上中国大陆是在1981年,并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有余。杨女士的著作包括《她们的空间:转型中国的女性公共空间》(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宗教的狂热:现代性与国家形式的苦恼》(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8)。她还制作了两部纪录片:"透过中国女性的眼睛"(女性电影制作,1997)"中国温州乡村的'公''私'领域"(1994)。杨女士现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芭芭拉分校宗教研究和东亚研究的教授。目前,杨女士正在撰写一本关于温州乡村盛行宗教及仪式再生的著作,名为《现代性的再次狂欢:国家主权,制度经济以及中国沿海固有的民间秩序》。

目录  · · · · · ·

致谢
中文版前言
导论在中国的田野工作、政治与现代化
关系学的“发现”
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的关系学
在一种恐惧文化下的田野工作
人类学家的主体位置
中国现代性的国家规划和本土批评


第一部分 在一种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微观政治学的民族志
第一章 关系的方言和辞汇
民间话语
官方话语
民间话语中的关系学的关键字和概念

第二章 关系的范围和使用的背景
城市与乡村
性别层面
城市职业阶层
使用背景的多样性
看门人的社会
企事业和行政场合的用法

第三章 关系学中的“艺术”:伦理、计策及礼仪诸方面
关系基础:亲属制度、朋友关系以及其他的私人关系
情意:义气、感情和人情
扩大关系网
给予和接受的计策、义务和形式
回馈的义务
第四章 关系学最近的历史:传统的形式和历史的再现
三种官方的历史
关系学和中国文化
1949年以后的关系学的兴衰
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市场力量的进入
关系艺术并未销声匿迹


第二部分 理论框架
第五章 礼物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学
国家再分配经济中的权力技术
礼物经济中的反技术
命题
第六章 “借古非今”:古代中国的仪式伦理与国家理性
“批林批孔”
重新解释过去
第七章 毛崇拜、关系的主体和个体的回归
红色风暴:国家主体和毛崇拜
个体主体的回归
关系主体性的增减
第八章 中国根茎式的关系网和民间组织
个体与社会之间
个体与团体或协会之间
根茎式的亲属制度与关系政治:从“关系网”到“民间”
结论返回到实地
交换的阴柔的力量
作为一种民间自我组织媒介的仪式
人情胜过关系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十六、杨庭硕《相际经营原理——跨民族经济活动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杨庭硕

出版社:贵州民族出版社

出版年:1995


  内容简介

      湖南省吉首大学民族研究所杨庭硕教授的专著《相际经营原理》是一本指导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的好书,是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影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分析”课题的成果,是一本应给予足够重视的科研专著。

该书虽然书名十分专业化,但内容却生动通俗,可读性很强,可作为那些从事跨民族经济活动但对民族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对较少的人士的案头读物。书中将“相”定义为“制约跨民族区域经济活动的非经济制约因素系统所规约下的社会及自然实体”、“社会文化所规约下的社会与自然诸特征的综合体”。可见,“相”不仅指一种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还指经该文化改造后的自然界,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正如苗族文化离不开高山,侗族文化离不开河谷。

作者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把握,得益于大量亲身的田野调查,由此能将实例信手拈来,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枯燥难解的理论,为其论点增添了许多说服力。而作者的知识面极宽,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在论证时,考虑问题全面周到,逻辑性很强。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发人深省,如作者指出,“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其最佳的适应环境,也有其无法适应的环境,自然也存在着许多中性区域,即可大致适应的环境。”这种适应度的高低,就与“相”有密切的关系。而现实中,总有许多人认为,在落后地区开发一个经济项目,就能带动这一地区的发展,但却忘了这一理论通常只适用于同“相”中,而在跨相经营中,却往往事与愿违。作者还认为,自然条件的优劣,都是人类根据特定文化按具体的经济活动项目的要求对某一生态环境作出的评估结果,全人类统一的自然背景优劣观实质上并不存在。从集约农耕的角度看,贵州的自然条件不好,但从林业及多种经营的角度看,复杂的地貌正可以满足各种植物与作物的不同需要。在《实力论》一章中作者还认为发展经济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经济实力的物化形式,如以牛只、马匹或可耕地来衡量家庭的经济实力,货币只是其中之一,不同民族间经济实力的物化形式存在着一个换算方式问题。如单以货币为标准,我们就会低估贵州各民族的经济实力。

该书的重点在于揭示人们在进行跨民族的经济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规律,但却深切地透露出作者的人文主义情怀。人类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在从事这样一种艰难的经济活动时,仅凭良好的用心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以尊重、了解、理解为基础,克服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自以为是,充分利用各民族积累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要认真借鉴各民族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成果。

作者简介:

杨庭硕,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外审专家、内蒙古大学客座教授、贵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学会理事,吉首大学终身教授。主要从事生态人类学、民族史和生态史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美国福特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著有《相际经营原理》、《人群代码的历时过程》、《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导论》、《本土生态知识引论》等多部学术著作,其中《生态人类学导论》入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主编四套丛书,即“百苗图研究丛书”,“历史民族志研究丛书”,“历史人类学研究丛书”,“生态人类学研究丛书”。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等专业刊物上发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系列论文百余篇,其中3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高等院校文科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十七、宴辉《经济行为的人文向度:经济分析的人类学范式

作者: 晏辉 
出版社: 江西教育
副标题: 经济分析的人类学范式
出版年: 2005-12
页数: 370


内容简介

      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生活资料的供给与安排也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事项。但经济活动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唯一的事实,相反,经济活动始终是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来存在的,例如,作为经济活动之基础的制度、法律和伦理就是典型的文化现象,且经济活动本身也透射着人类的精神性。经济活动的人文性和人文基础,为从人文精神角度解读它的实质提供了客观基础。
       以市场经济为社会环境,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利益最大化和消费、奢侈、炫耀为终极目的的现代化运动,使人类进入了一个“丰盛”的社会,一方面是“商品的庞大堆积”,另一方面是快速地消费、奢侈直至浪费。它使人们产生了这样一种逻辑推理:商品就是财富,财富就是幸福。资本的神奇功效就在于,它把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了符号化的存在,而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介恰是一个符号化的存在:货币。


作者简介:

    晏辉,男,1960年9月16日生,内蒙古赤峰市人。199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要从事价值哲学和伦理学研究,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教育研究》、《教学与研究》、《天津社会科学》、《江海学刊》、《学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求是学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有关价值哲学、经济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80余篇。


目   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人类学范式解读经济行为的可能性
一 人类学范式解读经济行为的基础
二 生活世界的物质陛与精神性
三 经济行为与生活世界
四 经济行为的人文解读
五 经济分析之人类学范式的基本结构

第2章 经济活动的价值基础:功利与伦理
一 经济与伦理的一般关系
二 经济与伦理关系的前提判断:需要与活动
三 秩序需要与伦理价值
四 伦理道德作用于经济活动的方式
五 经济是什么
六 财产、权利、自由与社会福利
七 经济行为的动机:是最大效用观,伦理动机观,还是社会成就观

第3章 市场、市场经济、市场社会:人类学范式视野中的市场经济
一 市场、市场经济、市场社会:概念梳理
二 辩护与批判:马克思人类学思维范式视野中的市场经济
三 模式代价与过程代价:价值哲学视野中的市场经济

第4章 环境问题与问题环境:自然的经济价值与人类学价值
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本原状态
二 自然的裸化:工业革命及其后果
三 自然价值与自然价值观
四 拯救环境的诸种谋划

第5章 科学技术生态学:科技的人类学批判
一 科学技术之原始发生的人类学基础
二 科学技术的本质:祛魅及其后果
三 作为文化现象的技术
四 走向生态学的科学技术

第6章 资本的世界逻辑:经济全球化及其人类学后果
一 经济全球化的人性基础与制度环境
二 资本之世界逻辑的自身根据
三 经济全球化:侵略、殖民还是双赢

第7章 人文生态重建中的政府
一 被压缩和还原了的生活世界
二 人文生态与和谐社会
三 人文生态重建中的政府


结语:走向人文生态学的中国经济


 十八、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


作者: 马歇尔·萨林斯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副标题: 西方宇宙观的本土人类学探讨
原作名: The Sadness of Sweetness
译者: 王铭铭 / 胡宗泽 
出版年: 2000-4
页数: 154

内容简介  · · · · · ·

《甜蜜的悲哀》是人类学家萨林斯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的全部内容的浓缩,文章虽短,却蕴含广博艰深的意义。其中的内容是萨林斯思想的精华所在,对中国人类学以至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深化有重要启发――萨林斯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成的文化符号逻辑,而且还包括对一系列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范式的批判。

目录  · · · · · ·

萨林斯及其西方认识论反思(代译序) 王铭铭
原著前言
一、引论:罪恶之花
二、“需求”概念的人类学分析
三、插叙:文艺复兴札记
四、生物学观念的人类学分析
五、“权力”概念的人类学分析
六、神创秩序的人类学解剖
七、关于现实的人类学
八、甜蜜的悲哀
评论与回应
评论一 托马斯・巴加采
评论二 鲁里・伯―大卫
评论三 约翰・克拉默
评论四 雅克・哈梅尔
评论五 前川启治
评论六 居卡・西卡拉
回应马歇尔・萨林斯
附录
何为人类学启蒙?――20世纪的若干教诲马歇尔・萨林斯
参考文献


 十九、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  [德] 马克斯·韦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译者: 阎克文 
出版年: 2010年8月
页数: 440


内容简介  · · · · · ·

1.现代社会科学最知名和最具争议的作品问世105周年。纪念本书作者马克斯·韦伯逝世90周年

2.西方社会学大师全方位导读:塔尔科特·帕森斯、R.H.托尼,兰德尔·科林斯、斯蒂芬·卡尔贝格以及京特·罗特等多位韦伯专家题序导读;

3. 全新中译本,国内目前最可靠的译本;在附录中译出了本书的姊妹篇—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最后的反批评”。

4. 多版本注释:全面收录德文原版、帕森斯英译本、卡尔贝格英译本研究精髓。

本书致力于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出停滞之势?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极为注重对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的深究。通过对大量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分析,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并对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不仅是结论,而且包括本书的方法论,都为当代的社会科学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思路,并开辟了多线研究途径。

作者简介  · · · · · ·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曾先后在柏林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古犹太教》,以及未完成遗稿《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等。

目录  · · · · · ·

中译者说明
英译者序 塔尔科特·帕森斯
新版序言 塔尔科特·帕森斯前言 R.H.托尼导读 兰德尔·科林斯
导论 斯蒂芬·卡尔贝格
《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绪论 京特·罗特
宗教社会学比较研究总序
第一部分 问题
第一章 宗教归属与社会分层
第二章 资本主义精神
路德的天职观——研究任务
第二部分 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用伦理观
尘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
A 加尔文主义
B 虔敬主义
C 循道宗
D 浸礼宗诸教派
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
注释
索引
附录
一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二 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反批评结束语


 二十、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作者: (德)韦伯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译者: 杭聪 
出版年: 2008-9
页数: 162

内容简介  · · · · · ·

《经典通读(第2辑):经济与社会》主要内容:《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经济与社会》:分析中国社会,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绕不开韦伯的这部著作。


作者简介  · · · · · ·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西方现代颇有影响的学者。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的著作主要涵盖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但他对经济学领域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韦伯的主要著作有《经济与社会》、《儒教与道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

目   录  · · · · · ·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

揭破制度与社会经济行为的关系 ——《经济与社会》导读 


第一部分 社会学范畴理论


第一章 社会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第二节 社会关系的类型

第二章 经济行为的社会学基本范畴 

第一节 经济行为 

第二节 市场经济原理

 第三节 分工的诸种类型 

第四节 合理的资本计算 

第五节 货币制度 

第六节 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 统治的类型 

第一节 合法型统治 

第二节 传统型统治

 第三节 魅力型统治 

第四节 混合统治类型 

第五节 统治类型与现代统治

第四章 等级与阶级


 第二部分 经济与社会制度及权力


第一章 经济与社会制度

第二章 共同体的经济关系

第三章 共同体化和社会化的类型。及其与经济的关系

第四章 种族的共同体

第五章 宗教社会学(宗教共同体化的类型)

 第一节 宗教组织的诞生

 第二节 等级、阶级与宗教 

第三节 拯救的途径以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四节 宗教伦理和俗世 

第五节 文化宗教和尘世

第六章 市场社会化(未完稿)

第七章 法律社会学

 第一节 实体法领域的分化

 第二节 主观权利阐明的形式 

第三节 客观法的形式和性质

 第四节 法律思想的类型和法律绅士 

第五节 法的形式理性化与实质理性化,神权政治的法与世俗的法 

第六节 公权法和世袭王公的成文法编纂 

第七节 革命创立的法的形式特质,自然法及其类型

第八章 政治的共同体 

第一节 政治共同体的内涵和需求 

第二节 与政治共同体相关的概念

第九章 统治社会学 

第一节 统治的结构形式和运作方式 

第二节 官僚体制统治的本质、前提和发展 

第三节 父权家长制和世袭制的统治 

第四节 魅力型的统治及其改造 

第五节 理性的国家强制机构和现代的政党和议会


 

 特此说明

整理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指正补充。

本平台推荐著述或文章只供参考阅读学习之用,如需学术引用请查阅原文发表期刊或原著作。

资料图片来源:豆瓣读书;百度百科;百度图片;当当图书;亚马逊图书


【应用人类学之夏】约稿事宜: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时代的一种有效的社会行为。小夏努力使应用人类学知识和成果得以传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作为束之高阁的学术成果。推广知识性社会公益行为是本平台的努力方向之一。小夏需要各位人类学学者、学生和广大人类学爱好者的支持和关心,我们期待着您的来稿,将您的成果分享给大家。投稿请寄745950123@qq.com,投稿请用word版本,若已发表,请注明发表期刊和年份期数。若是原创,敬请注明,我们将在平台上标注原创!再次感谢大家对小夏的关心和支持!



应用人类学之夏微信公众号:appyyrlxzx   

投稿邮箱:745950123@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