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荐读】发展人类学参考阅读书目
一、发展人类学概论
作者: 潘天舒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9-10
页数: 246
作者简介 · · · · · ·
潘天舒,人类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 。现任教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文化人类学专业,教授。1989年获复旦大学英美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区域研究硕士学位,200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其于哈佛求学期间,曾师从亚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沃森(Watson)夫妇及赫兹菲尔德等当代人类学名家学习人类学,因而深受哈佛人类学的熏陶。其与同事一道,在推动复旦人类学朝向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复旦人类学形成自身的特色,如专注于医学人类学、商业与技术人类学等研究方向。,在2002-2005年期间任 教于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学院 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2006年正式回复旦大学社政学院任教。,在哈佛大学、乔治城大学、SAIS和复旦大学曾独立开设下列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医学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发展人类学、文化与政治理论(话语与实践) 、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理论、饮食与文化、人类学原著选读、中国社会、中国城市研究和定性研究论等课程。研究经历:美国哈佛大学核心教程部和人类学系助教总管 2000-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研究员 2000-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 2005年秋;美国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和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助理教授 2002-2005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 (SAIS) 国际发展系兼职教授 2003-2005 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文化人类学教授 2013年至今;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文化人类学副教授 2006年至2013年。学术兼职:上海社会学学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2007年,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复旦大学北欧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7年;中华全国青联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 2006年;美国乔治城学院和外交学院文化与政治专业高年级学术督导 2002-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本科生导师 (Junior Tutor) 2001-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聘任委员会研究生代表 2000-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中国项目"(China Initiative)顾问和翻译 1996-1998年。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商业与技术人类学。
目 录 · · · · · ·
第一篇 人类学与发展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一、发展人类学与“针对发展的人类学”
二、发展人类学的学理与应用价值
三、本书内容辑要
第二章 社会进化论与19世纪“科学”发展观
一、综述
二、单线进化模式与社会发展阶段论:以泰勒和摩尔根的研究为例
三、社会达尔文主义与科学种族主义
四、总结
第三章 社会进化论与发展研究
一、综述
二、现代化理论和“文明冲突论”
三、新进化论和文化唯物主义发展观
四、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活品质的反思
五、总结
第四章 文化与发展
一、综述
二、文化概念的科学意义
三、文化与自然习性的构建
四、文化作为世界观和价值体系
五、文化作为符号和象征体系
六、“贫困文化”的误区
七、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
八、文化霸权与“软实力”
九、总结
第五章 文化相对主义与发展实践
一、综述
二、文化相对论的学术源头
三、相对主义的困境
四、总结
第二篇 人类学与发展实践
第六章 田野研究与发展人类学
一、综述
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
三、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与发展项目周期
四、参与式观察与快速研究法
五、发展人类学与生产实践
六、文化资源管理
七、总结
第七章 发展实践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
第八章 “男性偏见”与发展实践中的性别问题
第九章 农业“绿色革命”得失谈
第三篇 世界体系中的发展人类学
第十章 人类学视野里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十一章 反思发展
第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之辩
第十三章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人类学
参考文献
后记
二、发展人类学引论
作者: 陈庆德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7-11
页数: 296
内容简介 · · · · · ·
《发展人类学引论》主要内容:人类学对民族的研究,实质上是跨语际的,是在多种文化和制度的接触和碰撞中展开的。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意义,并非只是为人们贮存下对那些已经消亡的、或者正在消亡的,以及实存的个别民族的记忆和知识,人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并非是要提出什么“民族主义”的问题,囿于“民族”的框架,是无法表达出人类整体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人类学对文化民族性及其与实存发展关系的强调,实际上是把其对“另一个”和“另一处”的探寻和研究最终归结到对人的类整体的全面理解上;而在其研究中“民族”一词的歧义性使用,则表明它已对以往研究的旧有语境和客观诉求提出了根本性的疑问,即:怎样重新认识“学科行为”中的认识论机制?人们何以取得他们所取得的知识?这些知识背后的认识论前提是什么?话语和知识怎样参与历史的真实创造?等等。
十分清楚,人类学正在重塑其研究的新基点,正在重新认识自己的研究范围。民族的社会性存在既然包含着多重的发展的关系,就必然的理解,才能获得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进行对话的广泛基础,也才能把其研究真正扩展和贯穿到整个历史过程中。
作者简介 · · · · · ·
陈庆德,1953年12月生。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教授。云南大学经济系毕业,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为云南大学经济史硕士生导师,1999年为民族学博士生导师。2003年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成员;云南省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委员。在《哲学研究》、《战略与管理》、《近代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万字;出版专著主要有《经济人类学》、《民族文化资本》(合著)、《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开发概论》、《民族经济学》等。
目 录 · · · · · ·
《21世纪人类学文库》总序
引言:走进人类学
一 人类学的形成基础和构成
二 人类学的学科精神与发展趋向
第1章 发展理论的渊源与演变
一 发展概念的社会主义人文基础
二 发展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成长
三 发展人类学的萌生
第2章 民族发展中资源博弈的战略性选择
一 人类发展的本质性要求与实现方式的差异
二 经济发展中的民族同化与认同
三 民族主义在资源博弈中的本质意义
第3章 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制度要素
一 人类社会的文化存在及其内在制度性要求
二 经济过程与制度要素
三 制度要素的性质分析
第4章 民族经济与文化差异
一 民族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
二 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存环境问题
三 民族文化差异与资源利用的多样性
第5章 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互动
一 文化互动的特点及本质
二 文化互动与文化变迁
三 文化互动中的民族经济秩序
第6章 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
一 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关联
二 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实践
三 民族文化资本化运用的意义
第7章 区域发展与民族发展
一 区域经济活动中的民族差异
二 非一致性发展中的民族特殊性
三 区域性民族分工与交换利益差异
第8章 民族发展的生产力基础
一 生产力流动与经济发展
二 生产力流动与历史差异
三 技术变革的功能与性质
第9章 经济运行形式与民族经济的变革
一 资源配置的社会组织与外化运行
二 市场经济的一般历史性质与发展差异
三 中国民族经济中的市场运行形成与结构
第10章 民族经济中的生产要素转换
一 物质资源的势能转换
二 人力资源的开发
三 投资形成的理论研究
第11章 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生产组织创新
第12章 民族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第13章 传统农业的改造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第14章 社区发展的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后记
三、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
作者: 黄忠彩
副标题: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专题会议综述
出版年: 2011-6
页数: 174
内容简介 · · · · · ·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Sciences (IUAES) was established on August 23, 1948, when itmerged, in fact, with the Intemational Congress of Anthropological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 (ICAES), which was founded in 1934. T
23 58754 23 13648 0 0 8661 0 0:00:06 0:00:01 0:00:05 8659helatter was the product of various Congresses ofAnthropologicalSciences, starting in 1865.
The IUAES is one of the member organiz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Social Science Council (ISSC) and also of the Intemational Councilfor Philosophy and Humanistic Studies (CIPSH). The IUAES is also amember of the Intemational Council of Scientific Uruons (ICSU). Itsaim is to enhanc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scholars of all regions of the world, in a collective effort to expand humanknowledge. In this way it hopes to contribute to a betterunderstanding of human society, and to a sustainable future basedon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The IUAES once noted a draftstatement on the future of world anthropology in “CurrentAnthropology” (1979): “The scope of anthropology in terms of reas of human interest includes suchcritical issue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s problems of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essure for the progressive reduction ofdisparities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world order, the future ofthe nation-state, ethnic pluralism and the future of nationalsociety, and the harmonization of the roles and functionsofinstitutions with the basic and derived biological and psychicdrives of man”. The IUAES itself consists of national and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s in more than 50 countries in all partsof the world, and also includes some hund:reds of individualmembers. The research effort and involvement of the IUAES isprincipally arranged by its scientific commissions, of which,currently, there are twenty-seven, and each of which concentrateson some area of anthropological interest.They included ethnicrelations, aging and the aged, women, children, youth, migration,epidemiology and Aids,tourism, primatology, linguistics, and soon.
目 录 · · · · · ·
1. Aging and the Aged
Perspectives of Aging in Diverse Cultures
Feminization of Aging and Gender Issues: Asia Region
2. Children, Youth and Childhood
Transfer of Knowledge and Children Agency:Reconstructing theParadigms of Socialization
Female Child Migration and Trafficking in Asia
Youth and Identity
Childhood, Child Labour and Globalization
3. Cultural Diversity
Cultural Diversity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Power-Sharing in Multi-ethnic States
Negotiating Cultural Diversity: Representations of Alterity,Nationalisms and Hybridity
Managing Diversity: Comparisons of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Diversity
4. Enterprise Anthropology
Enterprises Anthropology: Review and Prospect
5. Ethn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ssessments
Making a Difference? Social Assessments and the Role of SocialScientists in Development and Investment
Ethnic Development Research & Culture and Protection of theCultural Heritage
6. Ethnicity and Ethnic Identities
Contemporary Ethnological Research on Ethnicity-Theory, Policyand
Case Studies
Representing Ethnicity: Dynamics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Race and Ethnicity Through the Lens of Economics, Sociology andPublic Policy
Chinese and East Asian Nations
7. Food and Nutrition
Global Variation in Human Growth and Nutrition
8. Human Ecology
Pattems of Human Growth Months-of-Birlh Effect on Human Growth andDevelopment
9. Human Mobil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Perspectives fromEmpirical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Migration
10. Human Rights
Indigenous People: Struggle for Survival
Health for All: Relevance oflndigenous Wisdom and Knowledge
Human Security, Disadvantaged People and Development: TheEmerging
Challenge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Religion, Communalism and 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 Emerging Challenges in the Global South and theGlobal North
Peace, Conflict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Multi-ethnic Asia
Human Right and Multi Cultural Society Continuum:A GlobalApproach
11. Indigenous Knowledge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2. Legal Anthropology and Legal Pluralism .
Four Patterns of State Response: Addressing Economic, Ecological,Soci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Problems in the Context of LegalPluralism
13.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wareness: On-Going Changesin
Endangered Languages
Issues of Language Endangerment
Language Chang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14. Migration Anthropology
Culture, Migration and Transaction in Globalizing Asia
Labor Migr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in Asia and PacificRegion
15. Nomadic Peoples Studie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Pastoral Society
Changes in Grassland Environment and Livelihood of Herders
16. Religious Studies
Pilgrimage Landscape, Cosmogram and Planning the HeritageCities
Ethnography of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Inter-ethnic,Inter-cultural and Inter-religious Relationships
……
四、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
作者: 凯蒂·加德纳 / 大卫·刘易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 张有春
出版年: 2008
页数: 199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通过探讨发展研究的基本要素,以及参与发展对人类学家而言意味着什么,缩小了发展与人类学的差距。其核心是对探讨人类学与发展关系的传统发展实践的人类学批评。作者认为,人类学与发展之间的双向对话是可能的,并提出了关于全球与地方、国家与社会、颁困与权力分界的重要问题。通过详细的个案研究与个案所提出的问题,作者概括了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并指人类学视角对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发展实践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 · · · · ·
凯蒂·加德纳: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讲师,著有《全球迁徒与地方生:孟加拉国农村的旅游与转型》、《河畔的歌声:一个孟加拉国村落的故事》。
大卫·刘易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政策与管理系讲师,著有《银色种子的贸易:水产业发展中的地方性知识与市场伦理》和《志愿行动的国际展望》。
目 录 · · · · · ·
前言
致谢
术语表
发展术语
人类学术语
缩写词
第一章 人类学、发展与现代性危机
废墟中的发展
发展的历史与内涵
“援助工业”
发展理论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时期
人类学与后发展:继续前进
第二章 应用人类学的历史
人类学家、社会变迁与文化相对主义
英国应用人类学的起源
美国应用人类学的起源
人类学、殖民主义与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战后应用人类学
人类学家在发展中的应用角色
应用人类学家与发展项目
应用人类学与倡导
结论
第三章 发展的人类学
第四章 颠覆发展话语:知识与实践
第五章 发展实践及变化的新趋向
第六章 从事发展工作的人类学家
第七章 超越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五、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
作者: [美] 约翰·博德利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Anthropology and Contemporary Human Problems
译者: 周云水 / 史济纯 / 何小荣
出版年: 2010-7
页数: 309
内容简介 · · · · · ·
《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第5版)》对于当今人类的许多问题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评估,这些问题在全球各地给人类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人类面临的问题包括富裕与贫穷、环境危机、自然资源衰竭与可持续发展、营养不良、食品体系的进化、工厂化食品生产体系的问题,以及冲突和人口问题,《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第5版)》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作者将人类学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及其深邃的洞察力。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博德利,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华盛顿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1992-1 996年任该校人类学系主任,2001年被评为人类学梅耶(Edward R.Meyer)杰出教授,现为该校Regents教授。1987年任西德兴格拉德巴赫公司科学顾问,199l-1994年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有关科学自由与责任委员会人权小组委员会成员,2000年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家人文基金会专门小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原住民、文化生态学、当今社会问题。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发展的受害者》(Victims of Progress)和((文化人类学:部落、国家及全球体系》(Cultutral.Anthropology:Tribes,States,andtheGlobalSystem)。
目录 · · · · · ·
序—
序二
前言与致谢
第一章 人类学视角下的当今发展问题
第二章 规模、适应与环境危机
第三章 自然资源和消费文化
第四章 营养不良与食品体系的演化
第五章 商业工厂化的食品体系
第六章 人口问题
第七章 贫穷与冲突
第八章 未来
参考书目
后记
六、发展的谜思
作者: 吉尔伯·李斯特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
原作名: Le développement:Histoire d'une croyance occidentale
译者: 陆象淦
出版年: 2011-9
页数: 286
内容简介 · · · · · ·
《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主要内容简介:“发展”在过去50年间对数不胜数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进行辩护,在北方国家如同它在南方国家一样,让芸芸众生坚信福祉就要降临。随后全球化成为“发展”的接替者:它忽视“发展”的可能性,而仅限于与贫困作斗争。既然如此,如果说发展已然严重受挫,那为什么如今它还一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中心议题呢?毫无疑问,因为它根深蒂固地建立在一种处于西方虚构的深度信仰之上。一种有需求的依赖性战胜了我们对信仰内容的怀疑。重回历史课程里,《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点出了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试图改变这个世界和结束疾病、苦难及饥荒的诸多理论和策略。这部更新和增补的第三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介绍了反对幻想摆脱资本主义偏移的发展以及衰退将开启后发展通道的争论。在此基础上,是否有必要重新质疑阻止我们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整体性思考的经济学科目呢?
作者简介 · · · · · ·
吉尔贝·李斯特,日内瓦的瑞士高等发展研究院荣誉教授,发展概念和实践研究的奠基人。
目录 · · · · · ·
目 录
译 序……………………1
第三版序…………………1
第二版序…………………1
导论…………… ………1
第一章 定义……………7
日常思维…………………7
方法论的警示……………8
一个定义的各种元素……11
一个引起争议的定义?…16
作为现代宗教元素的“发展”……18
第二章 一个西方神话变形记……23
变形的蕴涵后果………………23
西方对于历史解释的基石……26
结论……………………………39
第三章 全球化的滥觞………43
殖民化…………………………44
国际联盟与托管制……………54
结论……………………………61
第四章 发展概念的发明 …64
杜鲁门总统的“第四点计划”…65
一种新世界观——“欠发达”…67
美国的霸权…………………70
一种新范式结构……………71
“发展”的时代………………72
第五章 学说和国际机构的建立……75
1955年4月18~24日的万隆会议 …76
新的国际“发展”机构………………82
第六章 介乎历史和预言之间的现代化…86
一种历史哲学……………87
是反共主义还是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92
异端的声音………………96
第七章 外围与历史研究………101
美国的新马克思主义……………103
拉美的依附论派…………………105
新范式、旧假设………………108
附录……………………………112
第八章 社会的独立自主——过去之作为未来的模式…114
“乌贾玛”或曰坦桑尼亚的经验………116
自力更生的原则……………………124
结论…………………………………126
第九章 第三世界主义高奏凯歌…130
国际经济新秩序…………………133
另辟蹊径:达格·哈马舍尔德报告(1975年)…143
彗星之尾…………………………………………146
“基本需要”的进路……150
结论………………157
第十章 环境——“发展”的新本质…159
回到古典经济学与人类心灵的补充 159
“可持续发展”还是永恒的增长?…166
全球峰会………175
结论…179
第十一章 现实主义与善良感情的混合…184
南方委员会…………18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人道的发展”……191
第十二章 作为“发展”幻影的全球化…197
误解的功效……………………………199
全球化——实现“发展”的最后希望?…207
作为信仰避风港的虚拟现实…………209
第十三章 从消除贫困的斗争到发展千年目标…211
问题何在?……213
何谓穷人?……215
全面出击………216
千年目标:成为碎片的“发展”…217
对“发展”的援助:数字的操纵…220
结论……………………………223
第十四章 超越“发展”——从增长到经济范式的转变…224
增长的反对者与“发展的信徒”……224
经济“科学”——一个过时的范式…230
结论……236
第十五章 结语……237
论断…………………237
“后发展”……………239
经济范式的枯竭:盲信还是求知?…243
译名对照表…………………………247
参考文献……………………………264
七、发展的受害者
作者: 【美】约翰·博德利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何小荣 / 谢胜利 / 李旺旺
出版年: 2011-7
页数: 352
内容简介 · · · · · ·
文化变迁、现代化及经济发展,对全世界部落社会及土著居民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调查了过去和当代人类历史中有关种族灭绝、种族文化灭绝及生态灭绝的案例,揭示了数百年来世界土著居民为何及如何成为现代化及全球规模文化的受害者,发达国家如何运用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手段,逐步使土著居民沦为发展的受害者,阐述了土著居民为争取自治所付出的卓绝努力及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研究了人们之间冲突的真正与普遍的缘由。作者对小规模文化的独到分析,也使我们看到了土著居民从发展中受益的曙光。本书不仅适合国内高校学生阅读,更值得民族研究人员借鉴。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博德利,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华盛顿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1992-1996年任该校人类学系主任,2001年被评为人类学梅耶杰出教授,现为该校Regents讲座教授。1987年任西德兴格拉德巴赫公司科学顾问,1991-1994年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自由与责任委员会人权小组委员会成员,2000年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家人文基金会专门小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原住民、文化生态学、当今社会问题。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以及《文化人类学:部落、国家及全球体系》。
目录 · · · · · ·
序
前言与致谢
第一章 导言:土著居民和文化规模
第二章 土著居民与发展
第三章 不受控制的边界
第四章 我们用长矛进行斗争
第五章 政府控制范围的扩展
第六章 土地政策
第七章 文化变迁政策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
第九章 发展的代价
第十章 为了获得民族自决的政治斗争
第十一章 石油、商业世界和土著居民
第十二章 人权和种族文化灭绝政策
附录一 巴巴多斯宣言
附录二 世界土著人理事会第二次大会报告
附录三 联合国土著居民权利宣言
附录四 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土著和部落民的公约
附录五 人类动物园、生物博物馆和真实的人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八、发展的幻象
作者: 许宝强 / 汪晖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 2003-9-4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所选编的文章旨在对西方发展主义进行批判;所谓西方发展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的信念,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目标依据不同的手段例如高科技、工业化、国家干预或市场机制,产生出不同版本的发展主义学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各类发展主义学说都没有反思一系列类似沃勒斯坦所提出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发展?为谁或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在发展?经济增长是否就等于改善了人们的福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社群所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对弱势群体(如原住民和女性)的影响又是什么?除了现代化和工业化以外,有没有另类的发展(或“不发展”)轨道能更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谋求发展有什么政治含义?这些都是发展主义忽略了的重要课题。收编于本文集的文章所要讨论的也正是这些课题。
举报
目录 · · · · · ·
一、发展是指路明灯还是幻象?
二、全球收入不平等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三、原初丰裕社会
四、权力与能见性: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发明和管理
五、区域发展理论与受支配的开采业边陲
六、发展与知识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在第三世界发展中的社会角色批判诠释
七、本部农村技术与价值的再生产
八、农民种籽商和科学家农业体系与知识体系
九、后现代主义、性别、发展
十、女性主义东方话语与发展
九、遭遇发展
作者: [美] 阿图罗·埃斯科瓦尔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瓦解
原作名: Encountering Development
译者: 叶敬忠 / 汪淳玉 / 吴惠芳 / 潘璐
出版年: 2011-7
页数: 350
内容简介 · · · · · ·
《遭遇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瓦解》是一本反思西方发展理念的著作。作者埃斯科瓦尔在发展领域以专家与学者的身份工作多年,对发展的概念起源、所涉领域、工作方法知之甚详。就此而言,他是发展的“局内人”,但本书是从外在的、审视的、话语的角度重新诠释发展,试图探索前行的另一条通道。
该书质疑了发展,认为西方的发展话语在很大程度上与殖民话语类似,都通过建立某套话语体系,剥夺了其他途径、其他思维方式出现和延伸的可能。该书质疑了发展工作者,他们耗费了巨额资金而民众的痛苦并未得到缓解。该书质疑了发达国家设立的形形色色的发展机构,它们提供的大量贷款,恶化了民众的生存状况,而为外来专家提供了优渥的薪金。就作者来看,对发展主义的抵制无异于一场重获文明尊严的奋争。而该书,也正是这种奋争之一。
这是一本极具震撼力的原创性著作,涵盖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话题。其最大优点在于并不将发展视为解决全球问题的常识性手段,而是一项历史和文化特异的计划。发展是一个陌生事物,它的出现并非自然而然。在关乎发展、现代性话语及全球不平等关系的讨论中,本书将是一本被广泛讨论和引用的主要著作。
——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on)
北美和欧洲的工业化国家何以在二战后成为亚非拉仿效的榜样?战后的发展话语如何创造了所谓的第三世界?为解答这些问题,阿图罗?埃斯科瓦尔揭示了发展政策如何成为不逊于殖民政策的控制机制,二者产生的作用同样深入而有效。发展机器制造的分类方式强大而有力,形塑了人们的思维,甚至鲜有对它的批判,而与此同时,贫穷和饥饿却普遍存在。但“发展”的根本从未被撼动,直至20世纪80年代,新出现的分析社会现实表征的方法才被用以分析第三世界。在本书中,埃斯科瓦尔采用了这些新方法,对发展话语和实践进行了近乎挑衅的分析,并以讨论后发展时代的其他可能前景作为全书的结尾。
任何有兴趣重新审视既有“发展”观的人,甚至从未质疑过“发展”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经济主义的发展存在固有的问题,西方帝国主义对有悠久传统的文明进行了干预。所有意欲认真思考这两种现象的人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迪。
——洛德斯·贝内丽亚(Lourdes Benería)
埃斯科瓦尔认识到,对发展主义的抵制无异于一场重获文明尊严的奋争。这些文明已经成为试验对象,接受整套手术之后就会牺牲。它们或被送入博物馆,或被送至大学做解剖分析。对后发展时代进行构想,所代表的不仅是对隐蔽的统治结构进行抵制,也意味着赋予蛮荒世界本应拥有的权力,让其自行设计未来。对于这样一种开放的前景,埃斯科瓦尔似乎愿意冒险一试。
——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
作者简介 · · · · · ·
阿图罗·埃斯柯瓦尔(Arturo Escobar),美国北卡莱罗纳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出生于哥伦比亚,早年学习工程技术,在哥伦比亚西部城市卡利完成本科学位时涉及饥饿与贫困研究,并从此进入社会科学领域,最终成为一位人类学家。其研究领域涉及政治生态学、发展人类学、社会运动、拉丁美洲发展与政治等。埃斯柯瓦尔是后发展学界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的研究对以西方工业社会为主导的发展话语与实践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同时探索了后发展时代各种可行的替代方案。主要代表作有:《政治的文化还是文化的政治:拉丁美洲社会运动的重新审视》、《遭遇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瓦解》、《拉丁美洲社会运动的形成》等。
目录 · · · · · ·
中译者序
中文版前言
前 言
第一章 导言:发展与现代性的人类学
第二章 贫困的问题化: 三个世界与发展的故事
第三章 经济学与发展的空间:增长与资本的故事
第四章 权力的扩散:粮食与饥饿的故事
第五章 权力与可见性:农民、妇女与环境的故事
第六章 结论:构想一个后发展时代
注 释
参考文献
术语表
人名表
译后记
十、反思参与式发展—发展人类学前沿
作者: 陆德泉,朱健刚 主编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发展人类学前沿
出版年: 2013-3
页数: 213
内容简介
陆德泉、朱健刚编著的《反思参与式发展--发展人类学前沿》是贫困发展与减贫丛书之一。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的“发展”和“发展干预”研究:一个批评性的评述、少数民族视角的发展观与发展援助、社会性别平等诉求挑战发展神话、农村社区发展:讨论与实践、良美村的桑蚕种养业:基于微观家庭生计的人类学分析等。
目 录
发展人类学:架起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桥梁(代序)
中国的“发展”和“发展干预”研究:一个批评性的评述
少数民族视角的发展观与发展援助
社会性别平等诉求挑战发展神话
农村社区发展:讨论与实践
良美村的桑蚕种养业:基于微观家庭生计的人类学分析
尺度、适应性与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对甘肃省三个社区发展项目的个案研究
农民的组织化参与与贫困农村社区的发展:以社区主导型
发展试点项目为例
灾后文化启动与保护:边远贫困少数民族村落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进程中的本土文化保护
文化、妇女与发展:中国云南省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一个实践案例
人类学在凉山彝族乡村社会发展中的行动研究报告
行动研究中知识与行动结合的反思
梦魇下的黄蝶:台湾美浓水资源运动与生态祭典
十一、贫困、发展与文化:一个农村扶贫规划项目的人类学考察
作者: 张有春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农村扶贫规划项目的人类学考察
出版年: 2014-6
页数: 245
内容简介 · · · · · ·
《贫困发展与文化(一个农村扶贫规划项目的人类学考察)》一书是作者张有春在参加一项国家级农村贫困社区发展规划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独特研究方法,以及亲历亲为的田野追踪调查,从一个贫困农村扶贫规划项目入手,以点带面,解析和探讨了当代中国农村现状以及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党和政府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本书的出版意义深远。
作者简介 · · · · · ·
张有春,男,甘肃山丹人,人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医学人类学、应用人类学。
目录 · · · · · ·
底边人口反贫困与权力结构再平衡——《贫困、发展与文化》揭示的社会创新需求(张海洋)
第一章 导论
一、中国的农村扶贫实践与贫困研究
二、人类学与发展
三、本项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历史语境
一、文化与空间
二、走进中国的浮士德
三、发展作为一种应战
第三章 田野经历
一、华北甲子村
二、西南乙丑村
三、西北丙寅村
第四章 贫困建构
一、农村贫困的构成
二、贫困现象透视
三、贫困村与贫困农户的识别
四、“划”出来的贫困
第五章 发展规划
一、发展的内涵
二、参与式发展理论与方法
三、群众参与规划过程
四、案例:丙寅村项目规划
第六章 价值冲突
一、中央与地方
二、政府部门与农民
三、生态环境与发展
第七章 文化遭遇
一、“这些懒人活该穷!”
二、“他们为什么不借钱发展生产?”
三、余论:农村文化何在
第八章 概念反思
一、农村贫困
二、发展与农村发展
三、参与及妇女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十二、东北亚区域发展与民族研究
作者: 毕淑梅 / 刘智文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副标题: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专题会议论文集
出版年: 2012-12
内容简介 · · · · · ·
2009年7月Z7日,由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承办,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协办,主题为“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十六届大会在云南昆明隆重召开。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以及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人类学、民族学学者齐聚此间,共襄盛会。在五天(27—31日)的会期中,除20多场大会主旨发言和名家讲座外,还有150多场学术专题会议及19场影视专题会议。“东北亚跨界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简称“东北亚专题会”)即是其中一场引人关注、反响良好专题会议。
目录 · · · · · ·
一 当代图们江区域发展与朝鲜族研究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与构建和谐民族
关系研究
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现状、问题与对策
关于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朝鲜族移民史研究综述
边疆民族关系范例解读——以朝鲜族聚居区为例
中国朝鲜族尊卑秩序研究——以吉林市龙潭区阿拉底
朝鲜族村为例
二 历史上的东北亚民族
中国东北民族发展史及其历史地位
从朝鲜半岛到辽西——汉晋之际乐浪郡变迁
高句丽政权礼制体制及其在中国古代皇权统治
体制内的实践
高句丽语语音考察
俄罗斯学者高丽历史研究综述
有关渤海国史研究中的四个问题
跨界民族中的跨界家族个案研究
——李成梁家世源流考
《皇清职贡图》与乾隆朝黑龙江流域各族的流向
青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编设历史作用探研
从《满文老档》看清人关前的围猎
三 东北亚民族文化交流
满洲语资料与汉语研究
——现存资料活用研究的可能性
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演变
清代京畿地区满族民间萨满教祭祀考析
从清代东北居民宗教信仰管窥文化之多元变迁
锡伯族信仰文化的多元性
抢救和开发满族传统医药前景探讨
后记
十三、发展的反思: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
作者: 郭家骥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
出版年: 2008-10
页数: 466
内容简介 · · · · · ·
《发展的反思: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是“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之《发展的反思——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回顾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历史,可用四句话加以形象的概括,那就是“生于动荡,立于国难,少壮挫折,中年复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引进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其时军阀割据,动荡不安;此后抗战八年内战四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开拓者们就是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辛勤耕耘,筚路蓝缕……沧桑百年,斗转星移,现在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可以说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虽然如此,然而如上所述,面对当前国内外悄然兴起的文化自觉和无所不在的文化诉求,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无疑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学科的建设,如何在融入国际学界的同时努力实现本土化,如何普及人类学民族学的知识以提高国民的教养和素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应用研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等,均为重大而紧迫的谬题。本丛书的问世,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状况,作为新时期的具有代表性和规模性的研究成果。必将载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史册。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发展理论探讨
第一节 主流发展理论述评
一、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三、文化价值观与发展
四、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理论
五、现代化理论
六、世界体系理论
七、全球化理论
八、可持续发展理论
九、以自由看待发展
十、科学发展观
第二节 人类学发展理论探讨
一、发展是以文化为中心和目的的人类全面发展
二、发展是由文化主体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过程
三、发展是文化与环境持续调适的过程
四、发展是文化主体自愿选择变迁模式的过程
五、发展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
六、发展是国家权力正确领导、帮助和干预的过程
第二章 从人类学发展理论认识云南省情
第一节 传统的云南省情认识论回顾
一、从社会发展阶段视角认识云南省情的理论
二、从云南固有特点视角认识云南省情的理论
第二节 云南省情认识新论
一、生态环境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
三、民族文化多样性
四、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三多一体”
第三章 澜沧江流域——云南基本省情的典型缩影
第一节 澜沧江流域的基本特点
一、生态环境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
三、民族文化多样性
第二节 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成就
二、存在问题
第四章 澜沧江上游的农牧商文化及其变迁——以迪庆州及其明永、雨崩两村藏族为例
第一节 生产方式
一、格桑家的农业、牧业与商业
二、洛茸旺堆家的农业和商业
三、央宗家的畜牧业
第二节 生活方式
第三节 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利用状况
一、明永村和雨崩村概况
二、社区资源利用现状
第四节 字宙观
一、神山、神湖、圣地崇拜
二、神山、神湖、圣地崇拜中所蕴涵的生态知识
三、田野调查中的神山崇拜与生态保护见闻
第五节 自然资源管理机制
一、传统资源管理机制
二、当代资源管理机制
第六节 婚姻家庭模式
一、尼玛家的一妻多夫
二、边宗家的一妻多夫
三、鲁茸家的一妻多夫
第七节 香格里拉落户迪庆与旅游业的崛起
第八节 从人类学发展理论看迪庆藏族的发展
第五章 澜沧江中游的水电建设与移民的生活变迁——以漫湾三村为例
第一节 坝村:城镇非农移民及其生活变迁
一、坝村概况
二、生存环境的变迁与移民大事记
三、电站建设对坝村的影响
四、电站建设对坝村不同群体的影响
五、社区组织制度及其效用分析
六、评估与对策
第二节 江村:就地后靠移民及其生活变迁
一、江村概况
二、生存环境的变迁与移民大事记
三、电站建设对江村的影响
四、电站建设对江村不同群体的影响
五、社区组织制度及其效用分析
六、评估与对策
第三节 岩村:远迁他乡移民及其生活变迁
一、岩村概况
二、生存环境的变迁
三、电站建设对岩村移民的影响
四、电站建设移民搬迁对岩村不同群体的影响
五、社区组织制度及其效用分析
六、评估与对策
第四节 初步结论
一、对漫湾三村移民模式的评价
二、从人类学发展理论认识水电建设移民问题
第六章 澜沧江下游的稻作文化及其变迁——以西双版纳州曼远村傣族为例
第一节 曼远村概况
第二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技术系统
一、传统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二、传统技术的变迁与新型技术系统的建立
第四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资源管理制度
一、传统资源管理制度
二、当代资源管理制度
第五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
一、稻米生活方式
二、以稻谷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及其变化
第六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信仰与习俗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观
二、稻作农耕礼俗
三、水的信仰与习俗
四、传统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中的稻作文化因素
第七节 稻作文化体系中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
一、民族认同与内聚传统中的稻作文化因素
二、以稻作文化为纽带的优长互补的山坝民族关系
第八节 稻作文化式微与橡胶文化兴起
一、橡胶种植面积扩大
二、橡胶收入占据主导地位
三、橡胶文化初见端倪
四、橡胶种植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九节 从人类学发展理论看西双版纳傣族的发展
第七章 走向以文化为终极目的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树立以文化为终极目的的人类学发展理念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创造性
四、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的稳定性
五、文化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六、开创以文化为终极目的的多样化发展模式
第二节 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多样性
一、提高对文化保护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二、制定和完善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筛选与评估标准
四、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村(区)
五、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六、确保少数民族参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权益
七、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的参与式社会文化影响评价机制
第三节 运用国家权力认真做好水电移民工作
一、移民安置的基本类型和模式
二、外迁移民影响评估
三、就地后靠移民影响评估
四、移民安置与发展对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十四、东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合作潜力
作者: 彭宾,刘小雪,杨镇钟等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发展人类学前沿
出版年: 2013-4
页数: 417
内容简介 · · · · · ·
《东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合作潜力》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东盟的政治、社会、经济、地理、文化情况,重点对东盟的环境和资源条件、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梳理了东盟的贸易投资政策、金融合作、贸易环境、投资风险,并对其经济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估,对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目录 · · · · · ·
第一章东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一节东盟成立的背景
第二节东盟发展过程与阶段
第三节东盟的组织机构与运作
第四节东盟扩盟的过程与压力
第五节东盟的共同体建设
第六节东盟的区域和国际合作
第二章东盟成员国社会和经济概况
第一节东盟成员国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节部分成员国经济发展状况
第四节近期东盟经济发展情况
第三章东盟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东盟气候与地理概况
第二节东盟资源状况
第三节东盟的环境问题及合作
第四章东盟产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产业概况
第二节产业发展情况
第三节主要产业部门发展情况
第四节金融产业与金融合作
第五章东盟的贸易政策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东盟成员国的贸易政策
第二节东盟贸易自由化进程
第三节东盟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六章东盟的投资环境、政策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东盟的投资环境和政策
第二节东盟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及发展趋势
第七章中国—东盟贸易与投资合作潜力
第一节中国—东盟贸易合作关系
第二节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关系
第三节中国—东盟贸易与投资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十五、教育与乡村建设:云南1个贫困民族乡的发展人类学探究
内容简介 · · · · · ·
田静编著的《教育与乡村建设--云南一个贫困民族乡的发展人类学探究》以中国云南省一个贫困民族乡的发展干预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考察、描述和解释这一乡村社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向:一是国家主导的乡村改革;二是由专家、学者主导的基于地方的以教育促进贫困民族农村社区的发展。《教育与乡村建设--云南一个贫困民族乡的发展人类学探究》基于发展人类学的理论来分析乡村发展的现实要素与驱动力,研究乡村发展实践中的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联图景,在对发展理论和地方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尝试呈现出一条贫困民族乡村教育与社区综合发展的新思路。
目录 · · · · · ·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由来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 六、叙述结构与研究进度 第一章 田野概貌:L乡的地缘、族群与生活世界 第一节 县域背景与区位、生态 一、寻甸:多元文化交汇的滇东要冲 二、L乡的地理区位、生态环境、耕作制度 第二节 族群与文化图景 一、族群、语言与文字 二、生活习俗 三、宗教与节日 第二章 政府主导:国家发展改革中的学校与乡村 第一节 经济社会、教育剧变之L乡 一、混合型的L乡现代化 二、变迁中的传统文化 三、曲折发展的教育事业 第二节 边缘化:尚未脱离的现实境况 一、边缘化如影随形 二、为什么边缘化? 第三节 不容忽视的几个乡村建设中的问题 一、重建乡村社会的问题 二、农民参与的问题 三、催生文化农民的问题 四、地方性知识与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 五、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 第三章 草根研究:依托学校建立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社区学习中心概述 一、社区学习中心的由来与发展 二、L乡社区学习中心的建立 第二节 L乡社区学习中心的实践与成效 一、建立“学习培训中心”,开展一体化培训 二、设立“图书中心”,促进村校合一学习型乡村建设 三、创建“种植、养殖示范基地”,营造大教育氛围 四、创设“民族文化活动中心”,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五、引导学校整体性变革的实践 第三节 L乡社区学习中心的沉寂及原因 一、客观因素 二、深层次因素 第四章 教育与发展:乡村建设的反思 第一节 乡村教育与乡村发展关系的诠释 一、乡村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面向乡村经济、社区与个人发展的追求与偏差 三、社区学习中心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与补充 四、城乡一体化中乡村教育的应为 第二节 乡村发展模式解析 一、外源式发展模式与内生发展模式 二、内外交织的L乡发展模式 三、乡村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四、持续贫困对乡村发展模式的拷问 第五章 整合与重构:基于学习的和谐乡村建设图景与路向 第一节 “科学发展”与学习型乡村建设 一、“科学发展”、人与学习型社会之关系 二、学习型乡村对乡村教育本真的还原 三、以学习求发展——学习型乡村的建构 第二节 和谐乡村发展的定位与特征 一、和谐乡村的内涵 二、和谐乡村发展的愿景 第三节 内外整合的学习型和谐乡村建设模式建构 一、学习型和谐乡村建设的框架 二、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发展路径 三、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 结语 一、初步的结论 二、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L乡资料集目录 附录二:主要访谈对象目录 附录三:部分日志十六、国家权力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作者: 李永祥
副标题: 云南哀牢山区环境、发展与政策的人类学考察
出版年: 2008-12
页数: 217
内容简介 · · · · · ·
《国家权力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云南哀牢山区环境、发展与政策的人类学考察》主要内容简介:中国的改革开放快有30年了,成果无疑是惊人的。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总产量、国际贸易量等,每年的增长都超过百分之十,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都市居住条件很艰苦,但现在已经进入普遍发达的社会。个人轿车在1985年以前都不存在,但现在都市家庭轿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0%,农村个人用车也很普遍。教育机会提高了几倍——农村教育水平全面提高,都市人民几乎都有读大学的机会。农村经济发达,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内地大城市。1980年老外在中国城市走路,被大群人围观,大多数中国人没看到过外国人。现在中国人自己出国读书、考察、访问,甚至到国外旅游的人也非常多。总而言之,从经济、文化、生活、科技、卫生、旅游等方面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非常成功的。同时呢,改革开放也出现了几个大的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是我们特别应当注意的。其一为环境退化。虽然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国家领导和一般市民的关注,但还没有明显的改善。空气和水源污染是个难题,好的政策不见得收到好的成果。生物多样性虽然受到了科学界和政治界的重视,但越来越被发展所威胁。各种资源,包括水、能源、耕地、森林等,使用和消耗速度太快,有被用光的危险。因此,中国学术界、政治界、新闻界等,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强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想法,但事实上它指什么,有什么内容,由什么具体的目标构成,恐怕与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或方向还有一些距离。
作者简介 · · · · · ·
李永祥,男,彝族,1964年生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哀牢山区彝家山寨。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从师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第十四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代表作:《国家权力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云南哀牢山区环境、发展与政策的人类学考察》(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舞蹈人类学视野中的彝族烟盒舞》(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此外,还在《民族研究》、《国外社会科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学术探索》、《贵州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民间文化论坛》、《Int. J. Agricultural Resources, Governance and Ecology》、《Modern China》、《Annual Review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ocial Research》等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方向包括灾害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
目录 · · · · · ·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 田野地点、术语定义及方法论
一、田野地点: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水塘镇
二、田野地点的学术价值
三、田野工作的方法论问题
四、相关术语定义
五、小结
第二章 主要观点及其理论背景
一、主要观点和内容
二、国家、国家权力、国家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三、可持续发展与小康社会
四、民族、族群性与国家
五、小结
第三章 乡村市场与政府项目:畜牧、林果和蔬菜
一、畜牧业与乡村集市
二、林果和蔬菜
三、政府项目:农民的致富之梦
四、农民的回应
五、小结
第四章 糖厂兴衰与农民利益:乡村发展中的国家权力
一、戛洒国营糖厂的建立与发展
二、糖厂与农民的关系
三、糖厂困境、地方政府与国家
四、小结
第五章 乡村教育、打工者与国家
一、山区教育现状与新的读书无用论
二、民族教育与打工
三、山区教育、地方政府与国家
四、小结
第六章 环境安全、乡村发展与国家权力
一、“6·2”洪灾与“8·14”特大滑坡泥石流的故事
二、灾民搬迁与村民现实需求的矛盾
三、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再讨论
四、哀牢山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五、小结
第七章 示范村:政治与经济的象征意义
一、示范村与非示范村
二、示范村:“上海新村
三、非示范村:小麻卡
四、示范村的政治与经济象征意义
五、小结
第八章 民族旅游、传统的发明与国家权力
一、传统的发明与文化的真实性
二、传统的发明与戛洒的小城镇建设
三、消费传统:新平少数民族节日与旅游场景
四、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及其对地方的影响
五、小结
第九章 结论:国家权力与哀牢山区可持续发展再思考
一、哀牢山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与理论总结
二、国家权力、农民利益与地区差别:从理论到实践
三、哀牢山区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权力的进一步研究
四、小结
后记
十七、精武源头小南河:一个城郊村发展变迁的人类学考察
作者: 佟春霞 等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城郊村发展变迁的人类学考察
出版年: 2014-7
页数: 391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天津市小南河村的人类学考”为考察视角,通过文字、数据、图片展现小南河村连贯的、有步骤的、且又注重思路调整的村庄发展史。小南河村是我国新时期城市郊区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一个缩影,本书通过截取历史进程中一个普通城郊村发展的一个横断面,为我们更好地阐释这一时代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 · · · · ·
佟春霞,女,法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讲师。201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专业。主要从事民族关系、民族认同等研究。
目录 · · · · · ·
导 论
第一节 调查缘起
第二节 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本书框架及写作分工
第一章 村情概述
第一节 区、镇
第二节 小南河村
第三节 村荣誉档案(1991~2012年12月)
本章小结:村容村貌
第二章 人口与家庭
第一节 人口
第二节 家族与婚姻
第三节 村民
第四节 村里的外地人
本章小结:村庄人口
第三章 村庄规划与福利
第一节 村庄规划
第二节 福利与保障
第三节 村庄治安
本章小结:新村庄新规划
第四章 村组织与民主管理
第一节 村党委会
第二节 村委会与民主选举
第三节 民主决策
第四节 村务公开
本章小结:民主行政“四规范”
第五章 经济发展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养殖业
第三节 第二、第三产业
本章小结:务实的经济发展
第六章 土地利用
第一节 土地沿革
第二节 盘活土地
第三节 土地流转
第四节 中心村建设
本章小结:小南河村人的土地观
第七章 文化及旅游产业
第一节 大遗产、好手笔
第二节 霍元甲文武学校
第三节 “精武精神”的传承
本章小结:深挖历史,打造精武经济文化
第八章 总结:小南河村的发展
第一节 坚持集体经济
第二节 能人治村
第三节 城郊村的地位
附录一 人物访谈
专访一 现任书记马敬厚
专访二 老书记马梦熊
附录二 小南河村《村规民约》
附录三 一次老干部会议记录
附录四 一次村民代表会议记录
附录五 小南河村关于村民实行福利待遇的规定
附录六 小南河村2010年工作总结
附录七 小南河村平改分楼方案
附录八 小南河历史大事记
参考书目
致 谢
十八、发展的故事:幻象的形成与破灭
作者: 叶敬忠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5-8
页数: 424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选择了中国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l5个主题,即商品、留守、学校、土地、农业、粮食、食品、科学、技术、自然、灾害、慈善、援助、项目和发展研究。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现实呈现、社会文化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后结构主义解构、哲学和伦理为思考等反思性叙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伴随发展而生的各种资源耗竭、资本霸权、贫富差距、社会风险、社会不公平等问题。这些故事将告诉你发展之幻象是如何形成、如何破灭的,从而改变你对发展的看法,并促使你重新思考社会的价值和人类的意义。
作者简介 · · · · · ·
叶敬忠,男,1967年11月18日生于江苏省沭阳县。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发展历史与发展批判、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农村社会与农政变迁、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土地政治、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等。
目录 · · · · · ·
绪论 大学、知识分子与社会研究的故事/1
1 商品的故事:当农民双脚站在市场经济之中/39
2 留守的故事:农村被切开的血管/68
3 学校的故事:为了城市化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88
4 土地的故事:“被上楼”的农村、农民与农业/116
5 农业的故事:没有小农的世界会好吗?/134
6 粮食的故事:关于饥荒与涨价的悖论/154
7 食品的故事:小农小生产与工业大生产之祸福/185
8 科学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规训/208
9 技术的故事:关于转基因技术的论争/229
10 自然的故事:经济增长中的环境迷雾/247
11 灾害的故事:当重建成为发展的契机/267
12 慈善的故事:NGO是草根天使,还是精英代理?/289
13 援助的故事:救穷抑或为己?/312
14 项目的故事:发展干预的权力滴流误区/339
15 我们的故事:遭遇发展与发展研究/360
参考文献/380
后 记/419
十九、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作者: [美] 贾雷德·戴蒙德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人类社会的命运(修订版)
原作名: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译者: 谢延光
出版年: 2014-8
页数: 493
内容简介 · · · · · ·
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诚然,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但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就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为何越过大洋进行杀戮、征服和灭绝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欧洲人和亚洲人?各族群间的生活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对于现代人类、国家间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史学家往往存而不论,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许多大家熟悉以及想当然的答案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修订版)(精)》中,演化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在2005年国外原版的基础上修订出版,新增“日本人乃何许人也”一章。
作者简介 · · · · · ·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1937年9月10日-), 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非小说类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枪炮、病菌与钢铁》发表于1997年,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目录 · · · · · ·
前言 耶利的问题
历史进程的地区差异
第一部分 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
第一章 走上起跑线
公元前11000年前各个大陆发生了些什么
第二章 历史的自然实验
地理因素是怎样塑造波利尼西亚群岛的社会的
第三章 卡哈马卡的冲突
为什么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没有俘虏西班牙国王
查理一世
第二部分 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
第四章 农民的力量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根源
第五章 历史上的穷与富
粮食生产开始时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 种田还是不种田
粮食生产传播的原因
第七章 怎样识别杏仁
古代作物的无意识的发展
第八章 问题在苹果还是在印第安人
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族群未能驯化植物
第九章 斑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为什么大多数大型野生哺乳动物没有得到驯化
第十章 辽阔的天空与偏斜的轴线
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粮食生产传播的速度不同
第三部分 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
第十一章 牲畜的致命礼物
病菌的演化
第十二章 蓝图和借用字母
文字的演变
第十三章 需要之母
技术的演进
第十四章 从平等主义到盗贼统治
政府和宗教的演变
第四部分 在五章中环游世界
第十五章 耶利的族人
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历史
第十六章 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
东亚的历史
第十七章 驶向波利尼西亚的快艇
南岛人扩张的历史
第十八章 两个半球的碰撞
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
第十九章 非洲是怎样成为黑人的非洲的
非洲的历史
尾声 人类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未来
日本人乃何许人也
2003后记:《枪炮、病菌与钢铁》今日谈
致谢
特此说明:
整理过程中由于资料收集存在一定困难,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指正补充,也欢迎大家推荐好的著作。
本平台推荐著述或文章只供参考阅读学习之用,如需学术引用请查阅原文发表期刊或原著作。
资料图片来源:豆瓣读书;百度百科;百度图片;当当图书;亚马逊图书
【应用人类学之夏】约稿事宜: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时代的一种有效的社会行为。小夏努力使应用人类学知识和成果得以传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作为束之高阁的学术成果。推广知识性社会公益行为是本平台的努力方向之一。小夏需要各位人类学学者、学生和广大人类学爱好者的支持和关心,我们期待着您的来稿,将您的成果分享给大家。投稿请寄745950123@qq.com,投稿请用word版本,若已发表,请注明发表期刊和年份期数。若是原创,敬请注明,我们将在平台上标注原创!再次感谢大家对小夏的关心和支持!
应用人类学之夏微信公众号:appyyrlxzx
投稿邮箱:7459501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