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开发者第25期:一个“开发给女朋友用的App”的故事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发票盒子」的开发者Pandex,发票盒子可以帮你自动完成发票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自动排重,填报销单,输出Excel清单,PDF拼合A4打印,简直是职场报销同学的救星。从发现票据管理的痛点、调研、开发、到测试、上线、运营,发票盒子的团队合作非常默契和成熟,他们立足长沙,专注职场效率工具,实行远程办公,产品也多次获奖,他们是我想象中「小而美」的完美诠释。

※  ※  ※  ※  ※

1、请介绍一下自己或团队。

我是Pandex,发票盒子App 联合创造者,前端工程师。目前,我作为联合创始人与老友FeiTTT、WenShan专注于职场效率工具App的开发,我们是一个专注于效率、实用、精美、优雅的产品开发团队。
我作为主力iOS工程师,曾开发「方片收集」 、「水滴清单」、「熊猫选娃」等APP,开发作品也曾多次获苹果App Store年度App、华为商店年度App,最美应用年度App,豌豆荚设计奖、小米商店金米奖,OPPO至美应用奖等等厂商官方奖项。

2、分享一下自己的从业经历,是什么契机开始独立开发?

大学时期我虽然学习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但在大二之前,兴趣更多的在DJ搓碟、电子音乐制作等奇奇怪怪的技能上。(合伙人FeiTTT插话:他在长沙很多LiveHouse都有演出,八卦一下,他女朋友就是演出时认识的)
相信每一个有强烈探索欲望的人都有各种奇怪的技能吧,后来实习时认识了FeiTTT和WenShan,一下子点燃了创造的热情,开始尝试做小工具,深入学习iOS开发、Web前端等等。
因为我们对产品都有一致的追求和高要求,所以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当初的目标是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但现在(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毒打后)可能更想创造出能帮助自己和一部分人的产品。

3、目前的工作、生活、收入状态如何?

我们的工作地点在长沙,不过从三年前,一个众所周知的契机下我们开始了远程办公。
之后,我们每个月都会投票一次,决定下个月如何工作——每次投票结果都是继续远程,除了每个月到办公室碰两天,主要是开个会,聚个餐,打个麻将联络一下感情。
不知不觉远程了三年了,这三年里,可以说不仅是把工作带回了家,甚至把办公室也带回了家。虽然是远程,但小团队的沟通成本低,大家一致认为现在的工作状态很好,还想继续保持,
自己创业经验还是不足,过程中躺坑不少,收入水平不算太稳定,但在长沙同行业算是中上吧,当然我们的目标不止于此——今年我们想让我们的好“产品”进一步生长成为好“商品”,让所有同事的生活水平有机会大幅提升,所以要继续努力呀!

4、「发票盒子」的想法是怎么来的?平时如何寻找产品的灵感?

你知道,所有程序员都有一个“开发给女朋友用的App”的故事。我妻子是一名高校教师,一些课题和实习费用在报账时,流程漫长,格式严谨,特别是发票整理管理,实在令人头痛,包括不限于以下问题:
· 发票散落在邮箱、购物App、微信对话和电脑硬盘中,悄悄地“失踪”或过期
· 面对一张电子发票,总是纠结它是否报销过?
· 面对一堆的票据,整理、分类和计算,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后面的故事你也知道了,我邀请合伙人一起研究她的问题,然后发现不仅是高校,其实无论是公司创始人、企业高管或骨干、高校学者、投资公司经理、或是业务人员均表示,他们长期不得不停下手头工作,占用高价值的工作时间来进行发票整理——这是典型的“带薪理票”啊!
我的合伙人FeiTTT是个顶级产品专家,他立刻行动起来,先用问卷调研了大概350名潜在用户,然后又带着我们访谈了几十位不同领域的朋友(他一直强调工程师参与调研,理解用户场景是非常重要的事),除了一部分在线访谈,我们尽量争取线下访谈(喝遍了长沙的各个咖啡馆哈哈哈),整整差不多花了两个半月的研究,得到了一个“模糊而正确”的结果之后,我们开始进行设计和编程,因为是多年的合作,其实效率还蛮高,一个星期我们就出了核心功能MVP,种子用户反馈很好,之后我们就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迭代,至今已经迭代了40多个小版本了,目前我们还在继续迭代完善中。

5、团队如何分工?谈一下「发票盒子」的开发过程?

我们开发团队有3个核心角色:FeiTTT负责产品设计,WenShan负责后端,我负责H5端和iOS端。除此外我们还有运营和设计的协作小伙伴。产品上线后在iOS用户群中取得了不少赞誉,AppStore的编辑也很喜欢,给我们发了一个“本周编辑最爱”,团队很开心。
在iOS端需求和付费都验证之后,我们也在加快开发安卓版本了。原计划想通过Flutter打通各端,但这个产品中有些计算和生成的性能要求,因此还是要原生化开发安卓。为了效率,我们不得不临时追加安卓工程师——这次特别有趣的是,FeiTTT在即刻社区里遇到了特别投缘的安卓工程师Yuki,经过他疯狂的远程开发,安卓最小可用版本已经上线了。
发票盒子的开发过程大体分为需求调研、产品设计讨论、功能开发、内外测试,上线跟踪这5个环节,并且循环往复,团队的每一个人都会深入参与其中的每一个过程,以保持对产品的敏感性和最大程度的用户视角感受,这样我们才能更大程度地确认团队方向一致,做出用户需要的满意的产品,而不是我们自己满意的产品。

6、作为一款票据管理工具,最重要的是什么?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具产品?

评价票据管理工具的属性维度其实挺多的,比如票据来源支持要丰富,来自邮件的发票、短信的发票、纸质发票以及刚刚推行的全电发票,还有对微信和支付宝票夹导入的支持,再比如说,它生成的发票合辑的规范化以及定制化的能力也是用户看重的……
但是在我们团队看来,上述都是及格线的要求。我们更看重的是“票据管理”这种复杂任务在产品层面所能呈现基于简洁易用的用户体验。
功能越复杂,产品层面就越需要权衡与克制。如何让用户以最小的操作成本和心理负荷来解决重度复杂问题,是我对工具产品的要求。

7、对于「发票盒子」,觉得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

满意的点是:
1.我们做到让“发票整理报账”这种特别复杂的任务在产品层面的极简化
2.用户收入发票时不用担心重复发票,因为系统可以智能判断并忽略重复
3.发票收入后会进行自动智能归类并自动统计核算报销金额
4.生动填写报销单,自动生成Excel统计,自动拼合发票A4排版……尽可能地自动化
不满意:
用户有好多需求,我们还没来得及实现。

8、自己认为什么样的产品是好产品?可以举例?

1)高可用性的,与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形式/流程尽可能具有一致性的产品。
比如我们以前做的水滴清单——它就是现实生活中清单的复刻,这样一来,用户几乎上手就会用,无需学习。
2)极度减少步骤的产品——这是效率产品的根本要求。我特别不理解,有些效率工具的设计逻辑——它看起来比线下操作的步骤还要多,那样不是效率工具,而只是数字化工具而已。
比如这次我们在做发票盒子时,发现“发票的归类”是报销的重要前提,但同类的产品如果要修改归类就需要:①进入发票列表→②打开发票详情→③点击编辑→④点击修改归类→⑤选择类别→⑥确认。
而我们将这个步骤压缩到了极致:①在发票列表中直接可以修改归类→②选择(=自动确认)。这也是对用户行为的反复观察和用户行为数据的综合分析后得出的设计方案,用户的反馈很好,我们也很开心。

9、作为独立开发者或小团队,目前有哪些痛点?

一个完整的团队包括产品、设计、后端、前端、测试、运营这些基本角色,如果企业够大,每个角色还会继续拆分,比如产品还要再拆成用研、交互、UI等等——但是,角色细分的结果是沟通成本的增加,但独立小团队在这方面就有天然的优势了。人少,且人与人都熟悉,船小好调头,也可省去很多形式主义。
但也有一些问题,每个人不得不身兼多职,比如PM在做产品的同时还要处理各种运营和外联的工作,后端的同时写代码的同时还要做运维和云资产的管理等等,上版本之前,所有人要一起测试、用户群里要大家一起来做客服……相对来说没那么专业的人做起来效果肯定会有折扣——但对我们每个人的技能和经验成长又有好处,所以说,是痛点,也是成长点,在于你怎么看。

10、最近,国内独立开发者或小团队做的产品越来越好,现阶段还有机会吗?我们和国外开发者的差异有哪些?

现阶段我认为其实是最好的时代。
成长于移动互联网的Z时代的成长,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好的产品和好的内容一样,都是值得购买的。人们愿意为快乐买单,也愿意为省心省时买单——人们越来越理解,软件产品和硬件产品一样有价值,而且人们相信可持续的产品才是健康的。
身边有不少的小团队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比如xmind、滴答清单、flomo、谜底时钟等等。
与国外开发者相比,在SaaS领域可能还有不少环境性的差异,但是工具和品味化的小产品领域,差异正在逐渐缩小。我对此很乐观。

11、关于团队和产品未来的计划?

我们走过不少弯路,也创造过七八款不那么成熟的产品。
目前,我们比较清楚地计划在效率工具领域聚焦单款产品,深入持续的迭代,深入挖掘用户的场景问题,提供最优解决方案,并以此持续产生价值。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们应该会保持现有的小规模和远程化办公,这很快乐也很自由。
我们相信产品的力量,相信好用户值得用好产品对待。

给读者的福利
以下是【发票盒子】团队为大家准备的PRO会员兑换月卡。强烈推荐各位苦于发票管理与报销的小伙伴们试用这款效率利器。
复制以下链接,在浏览器打开,输入你登录发票盒子使用的手机号,即可兑换成功。
https://fapiaohezi.com/webapp/vip/2/receive_vip
或者关注【工具艺术家】,回复关键词【发票盒子】,也可以获取兑换码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