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岛这5种几乎消失的稀罕海货,再不尝尝就没了!

2016-05-15 973爱生活


  “纳米虾,是末货,浓缩的极品没得说。泥蚂小,味道好,油炸酱爆任你挑……纳米蛤蜊海沙子,拌炒炖炸样样奇。”在城阳上马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然而民谣里的这些美食,现在数量越来越少,慢慢消失在大众的餐桌上。

胶州湾泥蚂



泥蚂生长在胶州湾沿岸的泥滩中,有手指头肚大小,颜色呈灰白色,外壳很薄,落潮后大多喜欢在平坦的水湾软泥中爬行,乍看上去像蜗牛▼

在以前,泥蚂是做为一种“零食”存在的,把炸熟的泥蚂晒干,用木棍类工具轻轻敲打,外面的薄皮碎开,用簸箕扇净,留下的就是泥蚂干。再用新鲜向日葵叶子围成碗状,抓一把泥蚂干放在叶子中,然后就可以拿着“小零食”去和朋友们聊天了▼


如今泥蚂也变成稀罕物了,即使市面上有卖的,想买还得赶大早,否则就只有去酒店吃的份了。然而在酒店里,也未必能吃上本地产的泥蚂,除非酒店有地地道道的本地渔民供货!


末货


末货其实是一种很小的虾仔,现在俗称“纳米虾”,多见于棘洪滩、上马、河套、红岛一带,青岛的其他地方则少见,加上个头极小,在市面上销售时,多被人误认为虾酱▼

新鲜末货吃起来很有讲究,一般不下锅,最好趁鲜生吃。

“海西的末货,越小的越贵。”因为数量少,末货在市场上很难买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市区的有钱人常托人到前海西买末货。在当地每逢末货上岸,海货贩子立即抢购一空。



海沙子


海沙子

海沙子,学名兰蛤,因其身体小,只有0.3厘米左右,并且口味鲜嫩,具有极高的保健营养价值,又被称为珍珠蛤、纳米蛤蜊。在重视保健的今天,它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近年来食用海沙子的需求量剧增,产量锐减,海沙子的身价倍涨。


蚝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蚝艮鱼数量最多,家家户户都能吃上,然而现在,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也未必认识▼

蚝艮鱼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虽然生长在海里,却需要稍有淡水进入,蚝艮生长在泥滩中,对泥底的厚度也有要求▼

蚝艮的数量非常少,所以很难被发现。吃蚝艮的季节,价格是难固定的,便宜时一斤七八十元,最贵时高达150元。除了数量少,捕捞也实属不易,运气好的时候几个小时能捕一斤,有时几乎捕不到。


黄鲫子鱼

▲“椿芽冒,黄鲫到;煎着吃,满嘴香;拌着吃,鲜倒人。”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是黄岛区琅琊湾出产的一种小鱼,名叫黄鲫子鱼,当地人又称其为“黄剪子鱼”。


▲以前渔民们吃黄鲫子鱼就是用花生油煎一下,再用单饼或者煎饼卷着慢慢品味。而这样的场景如今已经见不到了,随着黄鲫子鱼产量锐减,现在基本都被一些海鲜酒店收走,百姓的餐桌上已难得一见。


(源自精彩青岛FM9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