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平太:谁更有可能在车险改革中释放了准备金?

2017-04-21 13精 13个精算师

人平太:

谁更有可能在车险改革中释放了准备金?

前言

    本文讨论了一个敏感又非常复杂的话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大保险公司如何应对这次改革,以及在改革过程中精算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曾在之前的一篇研究“车险经营数据一片大好:改革红利还是阈值管理结果”中提到一些大公司的准备金问题,后来有人陆续跟我们反应说我们的提法不严谨,当时主编就排除众议做了删除文章的决定。

    今天我们列举了一些数据,再尝试做一些分析和讨论。

第一轮分析

    一般性共识,准备金增幅与公司保费增速有比较强的相关性。下表列示了人平太2015年~2016年的保费增速和两个准备金的增速对比。

    由上表可以看到,三家公司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增速基本都围绕保费增速,而对于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三家公司有了一定的分化,其中平安超过保费增速接近4个百分点,人保基本持平,太保则低于保费增速接近3个百分点。

    那么,这能说明太保释放了准备金,而平安不但没有释放,反倒更谨慎了吗?

    事实上,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严谨的,我们虽然说准备金增幅与保费增速是强相关,但是由于保险的天然的随机属性,这种相关也很难有个非常严格的确定标准,至少我们不能得出这三个指标的增速差几个百分点,就说谁释放了或者谁更谨慎了。

    这里我们想给出一个揣测,当准备金增速与保费增速偏差超过5个百分点的时候,我们认为可能是存在一些释放或者多提了。当然,这个揣测也需要一些前提假设,具体地这些前提假设包括:

    1.我们目前只局限于对人平太的分析,中小公司的稳定性更差,随机性更强,5个百分点对于中小公司显然是不合适的;

    2.假设这TOP3的业务质量稳定,没有发生巨灾或者能够引起准备金剧烈波动的大灾;

    3.假设TOP3的承保和理赔政策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或者变化不足以引起准备金的剧烈波动;

    4.假设TOP3的及时立案率和估损偏差率等指标都在自己控制的合理范围内;

    5.由于只有平安在其年度信息披露报告里单独披露了车险经营情况,而人保和太保都没有单独披露。因此,我们分析的是公司的整体数据,并非单独的车险数据。然而,考虑到车险占比接近八层,相信整体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反应了车险的情况,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我们分析的准确度。

    到这里,我们的第一轮分析基本结束,从2015年~2016年TOP3的准备金增速和保费增速来看,并没有明显的证据支持,谁释放了准备金,或者谁更谨慎多提了准备金。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至少从市场的反馈来看,一些可以从经验感知到的事实表明,整个行业准备金的充足性似乎有所下降。考虑到准备金的连续性问题,我们将时间轴往回延伸到2013年进行了第二轮分析。

第二轮分析

    我们统计了TOP3的2013~2016相关数据。

    从数据上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增速与保费增速基本都很稳定,没有较大的偏差。但是未决赔款准备金就很有意思了。

    之前市场一直有传言,人保通过释放准备金提高车险在费改过程中的竞争力,但是从2013~2016的连续四年统计数据来看,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人保释放了准备金,人保老大哥这个黑锅背的,我们只能呵呵了希望我们的分析可以让他们“沉冤得雪”。

    平安的数据更有意思,我们注意到,在2014年末和2016年末,平安的未觉赔款准备金与保费增速偏差不大,但是在2015年年末,这个偏差就有点大了。保费增速15%,未决赔款准备金增速则高达29%,后者大概是前者的2倍。

    太保的数据是最有意思的,其在2014年的未决赔款准备金增速大概是保费增速的2倍,2015年则偏差更大,2015年其保费增速只有2%,但是未决赔款准备金增速仍然高达14%,后者差不多是前者的7倍。

    综上,我们大概有个基本的判断,那就是站在2015年年末这个时点,平安和太保的准备金相对提的谨慎,因此在2016年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释放,这也是为什么TOP3在披露2016年业绩报告时,平安和太保的赔付率同比降低,而人保同比提高的一个可能的主要原因吧。

    至此,我们得出本文的第一个结论,也算对文章标题的回答,即在本轮车险费改过程中,人保的准备金基本平稳,而平安和太保则存在一个先谨慎后释放的过程。

如何理解

这种先谨慎又释放的过程呢?

    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是平安或者太保的总精,我会如何应对这次车险改革呢?

    想了许久之后,我给出的答案是,我的决策也许跟他们是一样的。先说2015年这个时点,事实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点,因为费改是在2015年6月1日开始的第一期,而大面积推开则是在2016年。

    一些精算师(包括我),在费改初期,尤其是2015年末的判断是,费改会让利给保户,从而降低保费充足度,保户为了获得NCD折扣,可能会暂缓报案或者推迟报案,但他们最终应该不会自己掏钱修车,因此最后也只能是合并报案,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降低有限。所以从长远看,保险公司赔付率应该走高。

    可是从近期看就比较麻烦,因为保费充足度下降引起的赔付率变高,和NCD折扣释放的短期红利会产生一个彼此抵消的效果,究竟谁能在短期内占据上风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从公司稳健经营角度出发,谨慎提足准备金也许确实是一个适当的选择。

    同时在2015年,资本市场较好,从客观上也给承保端减轻了不少压力,如果这件事发生在2016年,就是你想谨慎恐怕也很难做到,投资端收益率下行必然会对承保端这边形成压力(中小公司就不用说了,压力肯定更大)。

为什么不在2016年末

做更多的储备呢?

    分析到这里,聪明的精算师可能会提出新的质疑,既然你说未来的赔付率会走高,大家为什么不在2016年末做更多的储备呢?

    我们猜测可能有两点原因不支持大家做更谨慎的储备了:一是监管的阈值管理;二则是2016年险资投资收益率相比2015年有个较大的下降,承保端再谨慎的话,报表岂不更难看。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们也可以尝试分析一些中型公司的准备金数据。

    对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鉴于上次主编要求删除文章之后,好多朋友都要求重发,因此这次我们主编说了,这回无论谁打电话他也不删了。

注意!

    另外,就是大家千万别把我们提到的准备金释放理解为贬义,相反我们宁可将其理解为中性甚至褒义。主观上的对风险的谨慎判断,和客观上的风险事件的随机结果真的是两回事。

关注“13个精算师”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近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