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KY作者 / 隋真

编辑 / KY主创们

 

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开始学习日语,她告诉我,每当她使用日语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更谦卑、更小心翼翼的人;这和她说英语时的感受截然不同。她的这个感受其实是非常典型的。日语中,存在“敬语”,即因为上下长幼关系,会改变语法结构。说这种语言,人们会更直接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卑关系。而英文里没有这样的语言体系,更自由、直接。

 

朋友的这种体验,是说外语对人心理状态影响的实例。语言学家Aneta Pavlenko(2006)曾经询问1039位外语使用者:“当你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时,是不是感到自己好像成为了不一样的人?”65%的人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此外,也有许多研究证实:使用外语确实会产生一些奇妙的心理作用。

 

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学习外语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说外语如何改变了你? 如何用心理学帮你学好第二语言呢?



使用第二语言时

人们更理性,也更冷酷

 

在心理咨询中,不少来访都会提到自己这样一种感受:当面对母语和自己不一样的咨询师时,有些来访在咨询过程中使用第二语言(如英语)进行讲述。他们发现,使用第二语言时,他们反而能够更容易地谈起一些难以启齿的事。他们能更平静地分析自己,尤其是自己的负面和问题。当他们在用第二语言谈论自己时,仿佛与自己之间拉开了一个距离——这段距离给了理性以存在的空间。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说外语时,我们的道德感会减弱,用外语表达一些“不道德”的事,比母语环境中容易地多。例如,面对同一个道德困境,人们使用外语时作出的反应,与用母语时并不相同。

 

心理学家Albert Costa曾经做过研究,他让参与者回答著名的“电车困境”:

 

想象你站在人形天桥上,俯瞰火车轨道,发现有一列小型火车正高速地驶来。

它将会杀死铁轨上的5个人,而唯一阻止悲剧发生的方法,是将你身边一个体型庞大的人推下天桥,用Ta挡住火车。

请问:你会不会选择推下那1个人来救5个人?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牺牲1个人救5个人似乎很划算。但由于人们的道德感会阻止他们杀人,所以人们一般会避免去想象自己“亲手”将一个人推下天桥、实行谋杀。

 

事实上,当参与者阅读用母语写成的“电车难题”时,只有20%的参与者选择“愿意把那人推下天桥”;然而,当参与者阅读用外语书写的同一情境时,有50%的人选择愿意这么做(Costa et al.,2014)。

 

显而易见,说外语,让这些被试更从功利的角度做出了选择;在用外语思考时,“亲手杀掉一个人”的想象也不再那么令自己不舒服。

 

另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Janet Geipel让参与者们阅读了若干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没有人受到真实的伤害,但是故事内容会让人感到道德上的不适。例如:“一对兄妹在双方知情、同意、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发生性行为”,或是“在自己的狗被他人的车撞死后,人们吃了那只狗”。

 

研究发现,当参与者们阅读了外语版本的故事后,比起阅读母语版,他们会更少地感到不适,也更倾向于认为“故事里的人没有做错什么”(Geipel et al., 2015)

 

同电车难题一样,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的“不舒服”,就是道德在人类身上的存在。在使用外语时,人们道德的存在会被削弱。



在另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还提出,使用第二外语时,人们的情绪更少被激发,尤其是和羞耻、内疚、愤怒等相关的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Catherine Harris曾经开展一项研究,发现禁语(Taboo words)(污言秽语)与谴责在母语中,会比在外语中引起更强烈的情绪自主反应。

 

研究人员在参与者皮肤上贴上电极,给参与者展示文字或是用扬声器播放单词,并同时监测参与者皮肤上的电位变化。皮肤电反应变化越强,说明参与者对词语的敏感程度更高。词句包含中性的词汇(比如“桌子”)、禁语与谴责性的词句。

 

结果显示,当人们听见母语中的禁语和谴责性词句时,会产生更强的自主反应。母语中的谴责性词句引起的反应最为强烈。有些参与者甚至声称他们好像“听见”自己的亲戚在辱骂自己。而看见或听到外语时,人们的感受就不那么强烈,好像与羞耻感隔了一层。

 

这也是人们更容易用第二语言进行困难的谈话的原因。当我们用母语讲述自己的痛苦时,我们感受到的情绪是鲜活的,羞耻、内疚、悲伤、愤怒等所有情绪都会被母语瞬间激活、淋漓尽致。这是因为我们在童年阶段(也就是学习、使用母语的时期)学会情绪反应的。但人们往往在年纪更大时才接触外语。因此母语和情绪反应的绑定会更深。

 

此外,有种理论认为,当我们做道德判断时,会涉及到两种独立的、互相竞争的思维模式——一种是感情系统,帮助我们迅速地、直觉般地做出选择;而另一种是认知系统,它的运作速度较为缓慢,同时会认真地衡量不同选择的好处。而用外语思考时,由于需要费力地组织语句、寻找词汇,促使我们更多地使用认知系统,减少了下意识的情绪反应。

 

学习第二语言

能让人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

 

研究发现,学习第二语言,能提高人们“对不确定的承受能力(tolerance of ambiguity, TOA)”。“对不确定的承受能力”指的是“面对未知时,人们的舒适程度”。一个人越是能承受不确定性,Ta在面对未知时会更加从容,也更知道如何应对不确定的场景。举个例子,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有很强的承受力,他们经常需要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做出好决策。

 

应用心理学家Amy Thompson认为,学习第二语言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是因为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语意含糊”的情境。通过不断地遭遇这种情境,我们让自己习惯了面对不确定性,并锻炼了自己应对它的能力。

 

例如,在练习外语对话时,你并不清楚对方每一个单词的含义,但你都必须继续对话。你不可能半途让对方停下、要求查字典;你只能忽略那些词,或是尽力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的意思。“而奇怪的是,当你不再极力搞清楚每个词的含义时,你能学到更多。” Thompson写道(Baer, 2016)。



能否学好外语

人格是决定性因素

 

Keeley正在写一本关于“成为多语言者的社会、心理、情绪影响因素”的书,他认为学外语不仅仅跟人的原始智力有关。相反的,他认为人格因素更能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多语言者。

 

Keeley的理论是,学习一门新语言会让人再造出新的自我意识。优秀的语言学家尤其擅长采用一个新身份,“你就成了一只变色龙”,他说。心理学家已经发现我们说的语言和我们的身份意识交织在一起。就比如法语让人更浪漫,或者意大利语让人更热情。每种语言和文化规范联系在一起,从而影响我们的行动。众多研究表明,多语言者通常会根据所说的语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

 

Keely的理论指出,一个人人格特质中,是否具备“自我渗透性”,即根据他人改变自我表现的意愿,对学外语至关重要。“我觉得体会他人的感受很简单”,“我能按别人的印象行事”,“我能够根据周围的人改变我的观点”,在这些问题上得分较高的人,新语言也能说得更流利。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更容易认可和模仿别人。而通过模仿一个说外语的人,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改善语言学习那些更容易认同其他人的人也更容易学习新语言。学语言从来不是一件单独和片面的事,那些人格上越开放,越能够理解和共情他人的人,越有可能学好外语。

 

Keeley的理论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印证。Michael Harris是一名演员,通过模仿他人,他精通了10种外语,而且还能基本地理解另外12种。虽然Harris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纽约人,但是他能毫不费力地转换成标准的伦敦腔,并在同时,整个人的姿态也仿佛完全融入了“英伦角色”。Harris说自己:“并非有意识地去改变我的角色或是身份,但它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我知道我突然变得完全不同了。”

 

Harris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用这种表演与模仿的方式来学习外语。他建议人们在进行模仿时,最好不要考虑单词拼写,只是单纯地进行听与复述。最开始,这种模仿可能比较夸张,会让你感到过于刻意,但这是学习过程中关键的一部分;并且随着不断地练习,你会变得更加自然。



一个人是否自信也会极大影响人们的语言学习。Harris打了个作为演员的比方:“你要做的就是觉得自己拥有(owning)这门外语,就像演员需要让观众相信,演员们说出的话就是他们自己的话。你只有自信地这样认为,你才会说得更自然,人们也能听得更加投入。”(Keeley, 2014;Harris, 2003)

 

今天文章的最后,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懒人学习法:做别的事情时,放着外语背景音。即使我们没有注意他们在说什么,这种方法也能帮我们更好地学习外语。

 

在一项2016年的研究中,语言学家Baese-Berk教授发现,在学习新的发音时,比起主动开口练习,静静地聆听正确的发音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它。


此外,在睡着时播放外语背景音,也能帮助我们记单词。瑞士心理学家Thomas Schreiner与Björn Rasch在2014年进行了一项研究,安排68名参与者(母语是德语)听一系列荷兰语词组(词组附带德语翻译)。随后,一部分参与者在清醒状态下继续聆听荷兰语词组;而一部分参与者则在睡梦中听录音。三小时后,研究者唤醒了睡梦中的参与者,并对所有人进行记忆测试。结果显示,睡梦中听录音的人,比清醒着听录音的人对新单词记得更牢。

 

光在睡着时听肯定是不够的。“睡眠记单词”实验中,参与者们在入睡之前,先认真地背了单词,而睡眠有巩固记忆的神奇作用,此时听外语背景音就会让之前的记忆更深。(Schreiner & Rasch, 2014; Dahl, 2016)。


以下是今天的广告时间:


除了以上这些专门针对外语学习的Tips,就像我们在前一篇 “高效学习” 的文章中所说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所有的知识性学习一样,外语不是一个个单词,而是一整套系统化理解事物的过程。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个英语口语学习APP——“英语流利说”,里面不仅有系统的学习内容编排,能够通过语音识别技术给你的口语实时打分,还能够通过趣味配音等方式来边玩边学。


英语流利说APP正在推出一个叫做“懂你英语”的智能人机课程,价格499元/180天,帮你在半年内达到英语学习目标。有趣的是,“懂你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我们之前介绍过的高效学习4步骤不谋而合:

 

·先确定学习动机:比如,学好英语口语的内部动力是给自己带来价值,而且如果180天后学习效果达标(时长达到90小时,学习效率和表现水平达到90),就可以全额退还学费(是不是感觉更有动力了?);

·将模糊的动机拆解成更实操的:“懂你英语”上课前会通过智能等级测试来分配课程,再根据测试水平确定学习的目标和每日指标,学习的难度是逐步上升的;

·学习过程中需要反复练习和检查,APP不仅支持你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学习,问题能够得到实时反馈,还有比男/女朋友还懂你的班主任督学,每一步的学习情况都会得到记录和分析。

·形成关联:APP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图片的形式将英语和实体事物关联起来,使新的语言纳入你原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长久地记住英语。区别于其他英语学习环境经常出现的真人图片,简洁的图标更能够帮助我们排除多余信息、减少认知负荷。


▲ 用图标进行关联学习 ▲

 

你也想要成为一个多语言者么?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就可以参与【懂你英语】核心课程限量抢购啦~


References:

Baer,D. (2016). Learning a language makes you better at handling ambiguity. Scienceof Us.

Costa, A., Foucart, A., Hayakawa, S., Aparici, M.,Apesteguia, J., Heafner, J., & Keysar, B. (2014). Your morals depend onlanguage. PloS one, 9(4), e94842.

Schreiner,T., & Rasch, B. (2014). Boosting vocabulary learning by verbal cueingduring sleep. Cerebral Cortex, bhu139.

Dahl,M. (2016). You can be lazy and learn a new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Scienceof Us.

Geipel, J., Hadjichristidis, C., & Surian, L. (2015). How foreign languageshapes moral judg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9, 8-17.

Harris, C. L., Aycicegi, A., & Gleason, J. B. (2003).Taboo words and reprimands elicit greater autonomic reactivity in a firstlanguage than in a second language.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4(04), 561-579.

Keeley, T. D. (2014). The Importance of Self-Identity andEgo Permeability in Foreign Culture Adapt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Acquisition. 九州産業大学経営学会経営学論集, 25(1), 65-104.

Pavlenko,A. (2006). Bilingual selves. Bilingual Minds: Emotional Experience, Expressionand Representation, 56, 1.


▼ 点这里,了解【懂你英语】核心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