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市民论坛精彩回顾| 中小学如何打造零废弃校园
此次论坛,多维度展现我国中小学校园实践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优秀案例和经验 ,希望能为快速推进我国中小学全面展开垃圾分类起到引领的作用。
1零盟代表 毛达: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的政策分析—垃圾分类制度与学校。
垃圾分类已经被谈论20年,过去的6、7年才成为国家国策。
2014年,十八大“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是其中之一,包含了固废的管理。
2015年,中央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纲领提出加快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2016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主题是推行垃圾分类制度。3个月之内,国家部委开始落实方案和讲话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两部委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地域上强调46个重点城市,包括中国所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开展强制分类工作,体现在公共机构(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相关企业,需要与城市本地实际结合,有害垃圾作为强制的类别,同时地方有自主权,可以出台自己的实施细则,规定除有害垃圾之外的强制要求。
2018年1月住建部和其他部委发文,《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
2018年,《固废法》开始修订,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到国家制度层面,要从党政机关、军队、医院、学校等四类型的单位做起,相关主管部门也纷纷出文,要求2018年重点城市要建立示范区。
2020年以前,这些城市要行程系统、制度、模式,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2035年的奋斗目标是,46个城市需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强化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外,要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知识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2018年发布《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通知》,规范老师和学生的行为,探索长效机制和管理体制,2020年底,垃圾知识普及率需达到100%,学校范围的分类投放、贮存、收集都有相关要求;学校单位需做好垃圾分类的计量;需要和市政府等公共机构衔接。垃圾分类知识要进教材和课堂;高校和部分中学科学研究中的垃圾需要重点管理,如实验室废物;学校需形成管理体制。
2. 北京明悦学校创始人和稻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的教育项目负责人 谢康老师:北京明悦学校生态校园建设探索。
谢康老师分享道,无害是生态校园建设的最低标准。现在很多小孩身边都有对其身心有害的隐患,比如毒操场、无空气净化设备的教室。建设生态校园,首先关心孩子,要排查学校里的安全和健康隐患。
首先,“零废弃”是完全没有垃圾吗?这个“零”是逻辑意义上的零,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消化、可以帮助社会处理一部分垃圾,也一定会产生一部分垃圾,这两个值相减,到底一个人做的贡献为正还是负,这是个逻辑意义上的“零”。现在我同意一个观点——教育是一个高污染行业。中国在校学生超过2亿,每个孩子都要做题,用很多书本,一年要砍很多树供其学习。现在提倡STEM,五年前,美国有一所叫High Tech的高科技高中,以PDL项目制学习闻名世界。创始人Larry来北京中学做论坛,当时我问他在做High Tech学校时您最头疼什么。他说,我的教育垃圾没法处理,2000学生,每个每年做3个项目,至少创造3样东西,一年做6000件东西,这些东西重复利用比率不高。所以,我们现在希望做剪法式的PDL项目。太多人创造,没人去负责分解。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项目,比如去把一条河变清。在明悦,我们有一个课程体系,希望在五大方面帮助孩子们构建最基本环保思维,reduce-reuse-recycle,源头减量才是环境里最重要的事。我们会从水系统、垃圾管理系统、能源系统、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这五大系统,以课堂实践等多元方式带领孩子们学习,在不同年级展示不同活动。每年会有固定的活动,比如6月5日世界环境日,每个小朋友1分钟述职,阐述这一年为地球做出哪些贡献。每年垃圾回收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再生的环保文具,每年有春秋两季市集,可以把一些衣物、玩具等可以带到学校交换循环。
(展示PPT照片,厨余桶,我们实现零废弃的第一条是零厨余,每天称剩了多少饭,孩子们养成了吃多少、盛多少的习惯。展示第二张图片,办公用纸,前4年没有买过办公用纸,纸是大家捐赠的单面纸。募捐活动越来越困难,大家都开始双面打印了。展示图片,小朋友的画,以前上厕所有6节纸,现在只用2节纸。卫生纸没有漂白成分可以直接冲走,可以回去讨论,用完的卫生纸冲走还是丢在垃圾桶里更环保。展示可以重复利用的东西,快递泡沫做的北冰洋,快递纸箱做的垃圾箱。外出可以挂的名牌吊带,生活中不用的东西第一站都送到美术老师那里,变废为宝。展示图片,每年级都外出游学,游学去过的地方,一定要比去之前更干净。上苏州的茶山,上山学采茶,下山捡垃圾。茶山上的垃圾第四年去比第一年少了一倍多。我们跟村委会讨论,让村庄做垃圾改造。展示图片,给四川大熊猫基地写的环保倡议书。)
3南湾营小学高林平老师:在童年的生命里奏响自然之声
1,学校为垃圾分类工作建立了三支队伍,分别为学生团队、教师团队、校园管理团队。少先队大队委负责统筹协调校园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包括前期宣传动员、分类效果监督、奖励惩罚措施的制定执行、人员培训、经费申请和管理等。学校教务处负责拟定分类校园教学年度及远期工作目标,安排年度环保分类教学计划,考核教学效果,对分类教学的师资进行组织培训。校总务处负责拟定校园建设的年度和长期目标,练习市场化服务公司对分类垃圾进行清运,维护分类教学场馆、硬件设施、营造宣传范围,负责教职工、后勤人员分类工作的监督。
2,寻找典型,营造榜样引领新环境。垃圾分类榜样的宣传途径包括,学校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家长微信群、学校网站等等。
第三,区域设计,配备分类垃圾桶,每个班级设置可回收垃圾桶,中午就餐设置餐厨垃圾收集处,学校为学生设置专门的分类垃圾桶。第四,改造创新,营造适合变通新环境。学校曾三次改造垃圾暂存点。起初配备红黄蓝绿垃圾桶,后来设置专门垃圾桶,存放大件和垃圾;其他垃圾数量大,厨余垃圾数量小,所以增加了放置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响应国家要求,配备灰色垃圾桶,垃圾池的瓷地板换成水泥地板。第五,系统推进,营造阵地主场新环境。设置环保警示区、观摩研讨区、馆外作品展示区、课堂教学区等四个部分推动垃圾分类教育工作。
第二部分,研发课程,推动项目实施进课堂。
1研发课程。2015年5月-2017年4月,经过广泛调研,学校研发出面对不同年级的垃圾分类项目,专门编写并采用了实验课程教材《自然之声》,课程内容参考了自然之友编撰的《废弃物与生命》,围绕垃圾是什么,从何而来编制。低年级需要了解垃圾的概念和现状,垃圾从何而来,与人类的关系等等,中年级开始探究垃圾如何处理,提升垃圾分类能力,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高年级着眼于垃圾分类的社会责任与自觉性等话题。2,开展环保课堂实验,“变废为宝”,制作环保手工艺品,美术课开展垃圾变形记(变垃圾为美术作品)。
第三部分,组织活动,让全校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掌握分类方法,开始垃圾分类行动,推进垃圾分类新实践。
结合学校科技节开展家长课堂、变废为宝专题展、社区义工(周末学校与社区互动,在社区内清理垃圾,带动家庭和周边居民)、社会调研(促进学生了解垃圾运输、体系化工作,前往南京市城南生活垃圾转运站和城北焚烧站,餐馆)。
第四部分,评价驱动,推动垃圾分类新成效。
每周三,“环保小卫士”每周都会把本班师生那里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送到学校的垃圾分类暂存点,进行再分类和环保币积分兑换。每个月最后一个工作日,负责人会用环保币兑换奖励。
4. 成都龙泉驿区洪安小学何小燕老师:公立小学如何做垃圾分类
首先,打造环保基地,基于垃圾分类站,打造实施生态创艺空间、环保银行等8个阵地,在9月份全部打造完毕。
为实现垃圾分类,第一我们在全校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工作,对全校师生和管理层人员进行培训。第二,需要有机制保障策略,基于生态币这个底层设计理念,包含环保币为基础的五种机制。建立生态环保实践基地——环保银行、垃圾分类亭,环保银行用于开会、会议记录,回收站用于回收每周学校所有的可回收物。工作人员都是由学校大队部招募选拔出来,每个班还有2名回收管理人员,分成3个小组,对班级的回收分类进行检查,对全校的老师进行检查,老师没有学生自觉,对工人区的老师进行检查。检查过后,周五会有相应的积分对应,会在小会议室开会。还有一组成员在食堂对剩菜剩饭进行称重,最终到环保银行处,周五所有班级学生代表、工人室老师把所有可回收物送到环保银行处去称重,兑换积分,每个班都有环保币,完成孩子们的环保心愿。三方代表到场,进行回收物变卖监督,包括老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弊端在于只收可回收垃圾,学校有大量墨盒等不可回收,学校专门有一天回收有毒有害垃圾。上学期,学校和奥北公司合作,利用“小手牵大手”的形式,让家庭一起来做回收工作。
5. 北京五中老师董雁 北京五中自然之子环保社2017届符巧文,北京五中毕业生王丹昊,北京一中张祯果:学生社团如何发起校园零废弃
王丹昊发言说,实现校园零废弃,需要从兴趣到责任,由活动到课程,由社团到全校,由五中到集团。2013年,他提出了一个拯救社会之宝的校园垃圾分类回收计划。当忙起项目来,部门之间的分界线其实并不明显。零废弃校园实现,需要依靠在校学生这个主体。动员学生的一大切入点是兴趣,除了零废弃外,社团还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至今已经举办五届的绿色之声演讲比赛,绿色大集旧物交换活动,十渡观鸟行,戏剧表演课。社团还编排了“魔法小芝麻”的童瑶剧和原创生态戏剧《DU》。营造多元开放的社团氛围,可以吸引更多学生找到与他们兴趣契合的点,加入进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也有因为零废弃的道义而加入社团的同学,但占有比较少的比例。因此可以从兴趣转换到零废弃理念。
另外,把零废弃的理念融入到课堂也是个十分重要的过程。2013年,自然之子环保社的同学承接授课义务。当时的挑战是要完成从学生到学生讲师的角色切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先自主学习,再互相切磋,提升自己的同时,还要引领其他学生。
由社团到全校的推广,自然之子希望吸引到更多五中师生,加入到环保行动中。自然之子举办的活动,一开始都是一小部分同学在参与,别的同学看到就作为志愿者参与进来,逐渐形成有全校影响力的社团。比如,将教室的旧纸张回收,由环保社专人负责,转为由高一的各个班级轮流负责。教师办公室的纸张回收,也逐渐变得由环保社全权负责,社团在零废弃校园方面的影响力也因此扩大。在食堂中,四五年前起,就一直在宣传推广“光盘行动”,设计贴纸,通过语言和实际行动,影响五中师生。
北京一中的张祯果同学分享了一中校园的零废弃探索,他们开展的第一个主要活动是塑料垃圾回收。2017年2月27日,青豆科技有限公司到她的班级进行宣传,发放塑料环保袋,要同学们带回家进行回收,第一天午饭后,大家主动将塑料酸奶盒进行清洗,放在回收袋中。2017年3月8日,一周收集了10袋塑料垃圾。每周团支部例会上进行塑料袋发放,带回家进行回收。植树节回收了2袋。因为是有偿活动,还收获了环保资金。2017年3月16日,共产生了33袋垃圾,两周回收了70多袋垃圾。低年级同学还会将瓶盖等分开。第二个活动是“小镜头下的大世界——世界环境日活动”摄影展,通过微信推送为参赛作品投票,收获了90200人次的阅读量,第一名投票为1300多票。所有摄影展同学作品做成明信片,让师生了解到他们为零废弃生活做出的点滴努力,播撒环保的种子。第三个活动是编写节粮歌,一中小伙伴配合五中小伙伴,去黑芝麻胡同小学开展节粮授课活动,教的节粮歌是根据哆啦A梦的主题曲改编的,歌词是“餐中饭菜有很多,节约粮食要从我,节约粮食不难做到,它的方法有很多。盛多少就吃多少,不剩饭也不铺张”。
6. 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 孙敬华老师:关于零废弃学校建设的系统化思考
《废弃物与生命》是针对于中小学生的垃圾减量教育项目,2013年7月至今,共举办了16次教师共修营,项目培养了超过600名讲师,在17个省和直辖市的学校开课。
《废弃物与生命》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从掌握知识,到环境和垃圾意识相应得到提高,最后再落实到行动;希望搭建宏观的生态视野,从垃圾的“全生命周期”来理解垃圾问题的根源;通过科学的思考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式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环境责任感,从而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课程的逻辑框架是“断裂与联结”。“断裂”是指人类在产生垃圾的过程中,这些垃圾与自然发生了断裂,人与自然也发生了情感上的断裂。这门课的主旨就是要重新建立联结,建立垃圾与自然、人与自然的联结。《垃圾魔法书》分为四个部分:垃圾从何而来,垃圾归向何处,怎样减少垃圾,日常和校园生活中如何落实零废弃。
“零废弃”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不断趋近的过程。对于建设一个可持续的零废弃学校,我们有如下畅想,首先,物尽其用、垃圾分类、循环再生;人人,包括师生参与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将零废弃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与学业中。
《废弃物与生命》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其中一部分找到了解决方法。目前最难的问题是,校方是否愿意接受这门课。一开始上这门课的很多都是老师个人,这门课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推动过程,最近两年才有自上而下的形式,一些学校领导发现这门课不错就派老师来上这门课,现在最大范围是教育集团派老师学习,目前推广了17个省和直辖市,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校来推广。第二个问题是校方需求并非项目组一开始设想的,校方最开始希望环保组织派人讲课,一千个学生坐在礼堂里听课,但项目组其实希望学校老师能自发地参与和教学,希望校方持续正向的引导。校方只需要知识型的传授,但项目组更希望做垃圾分类日常的实践,也就是真的把零废弃校园落实下去。学校认为这门课程是为学生开设,项目组则认为必须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项目组希望能结合学校的实际出发,不必一步到位,而是从点滴做起,创造机会,寻找合作伙伴。
7. 成都根与芽梁园老师:社会组织如何与校方合作。
根与芽与学校合作有多种多样的方式,首先是社会组织和校长愉快达成一致,代表是狮王学校,学校领导对零废弃理念高度认同。这种情况下,根与芽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性,一开始与学校探讨愿景,给学校提供需要的软件和硬件,学校行动遇到困难,提供援助。
第二种情况是学校对环境教育有较高认识,生态、环保是学校的特点,配合度高,但打造零废弃不一定是当地诉求,代表是西安路小学,根与芽为此会有大胆、全面的设计,及时地跟进与陪伴,尽快地形成机制。
第三种情况是,学校的某一位老师感兴趣,也得到领导的认可,但想先看零废弃校园实践的效果。当老师是班主任时,可以鼓励建立零废弃班级,讨论出班级的愿景,老师带领孩子讨论当下的垃圾问题,哪些垃圾可以减量、分类,如何影响家庭;也可以多开展社团的活动;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志愿者行动,比如去美化房子、建堆肥池,为下次活动进行铺垫。
第四种情况是,学校领导认同零废弃,但零废弃校园建设时来自外部的要求,理念上认同零废弃,有动力,但能动性较弱。对此,老以去充分调研学校的情况,与其进行讨论,制定与学校契合的方案,提供充分详细的资料,各项活动及时跟进。
第五种情况是,学校对零废弃无感,但社会组织不得不在学校开展活动。学校认为零废弃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心有力而力不足;对此,要对学校有合理预期,表示充分理解,去做一些意识提升的工作,硬件投入要谨慎。
最后一种情况是,只是部分老师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学校对零废弃没感觉。对此,可以开展一些课堂,老师必须在场,保证课堂纪律。
社会组织必须掌握合作原则,明确自己的身份,作为协作者,可以带领学生、老师和家长进行讨论学校适合打造的方案,但不能操纵;零废弃不只是学生的事,是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社会组织对学校的选择,随着联系组织的学校增多,社会组织要识别诉求,看学校理念是否相合。另外,爱与专业同等重要,改变需要过程,我们要愿意改变;社会组织烄设计专业的活动,需要符合环保活动的本质;社会组织需谨慎授牌,不要误导学生,未开展完活动不赠证书;最后,社会组织不应以物质、金钱作为鼓励。
8. 日日新学生家长代表孙爽女士:当妈妈们遇到环保——日日新学堂家校共建所做的垃圾分类及更多
日日新学堂是一所新教育学校,学校有很不错的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理念,支持有着同样环保理念的家长团体——日日新环保小组。日日新环保小组于2017年2月成立,几个妈妈从校园厨余堆肥开始,尝试和探索了一系列环保生活方式:如制作酵素、旧物改造、自制日用洗护产品、有机农耕等。环保组的家长秉持的想法是:作为成年人,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的是真正着手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仅仅旁观。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环境出问题了,那么下一步就是做点什么改善它。
环保小组的几个妈妈和学校后勤部门沟通好,食堂的师傅们负责将厨余分类,分成生厨余和熟厨余两类。妈妈们分别将其进行堆肥处理,因为没有经验,一个月之后发现堆肥坑味道臭臭的,似乎有点不对劲儿。环保组请来了一个有机农场的技术负责人来指导,妈妈们开始跟着农场学习做菌糠(相当于厨余堆肥的发酵剂),她们将养微生物的食物放在有无纺布的透气抽屉里,埋在湿度和土壤条件都很好的环境里,有健康菌丝产生的则代表微生物繁殖成功,然后将其暂时休眠在糖蜜罐中。菌糠需要扩繁时,加上水、糖蜜和酵素,使微生物重新具备活力。
逐渐有越来越多家长参与其中,爸爸们也特别给力,比如菌糠做好之后需要做堆肥栏,爸爸们木工都很棒,而且我们尽量用旧物改造。孩子们开始路过堆肥栏觉得有一点儿味道会嫌弃,但是肥料堆好后,他们闻到的森林的味道、觉得特别清香。堆肥成功之后是筛肥、晒肥。好氧堆肥需要消耗很多落叶,日日新学堂其实就在果园里,但为了让落叶保护果园里果树的土壤,环保组没有从果园收集树叶,转而去学校周围的别墅区要了一些落叶(对方有大量落叶储备)。冬天需要多做堆肥栏,妈妈们就到村庄里去找木箱,废物利用,利用周末大家有时间,一起做成堆肥栏。大家从不太熟练工具,到把捡来的木板变成一排堆肥栏的过程很喜悦。冬天到来时,学校后勤老师建好了日光温室,大的堆肥栏放在日光温室里很给力,一冬天学校产生的厨余就靠它了。堆肥成功后,妈妈们配合学校的农耕课需要,开始尝试农耕,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认识了很多植物。
日日新师生对环保的兴趣和参与度越来越高。2018年3月19日,全校启动了口号为“等一等,分类放”的垃圾分类行动。分类方法是:湿垃圾中,生厨余用来堆肥和制作酵素;熟厨余直接让学校果园的工人带走喂家禽。干垃圾分为可回收物(纸、塑料、玻璃、金属);其他垃圾有专门的其他垃圾桶,不可回收,倒到周边小型垃圾场。危废如电池等定期拉到辛庄。孩子们每天固定时间倒垃圾,在垃圾分类开始的一个月内,老师和环保组的妈妈也会在场,指导孩子们如何分类。2017年5月,“净塑环保”音乐节开启,设置市集,回收家中的废弃物,倡议参与者随身带环保五宝——饭盒、水杯、筷子、环保袋和手绢。2018年5月,由日日新家委会牵头,组织了一届“零废弃的音乐节”,全校几百人活动了一天,产生的垃圾为10.7公斤。日常的时候,环保组还会自制日用洗护用品,做旧物改造,进行闲置物品交换等。
9. 香港绿领行动总干事何汉威:垃圾减量教育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中的分层实践
20年来,绿领行动一直致力于减废教育工作。绿领重点放在幼儿园和小学,因为那个阶段的孩子时间充裕,吸收能力好。绿领组织源头减废活动,包含方针、教育宣传、实践几个部分。组织用玩乐、故事、布偶等吸引幼儿园的小孩去浏览环保资料,还用到了香港朱敏插画家chocolate rain设计的绘本及布偶,使孩子们对于环保的理解,从认知层面走向知识层面。为了深入记忆,绿领采用故事形式对小孩进行教育宣传。除此之外,绿领还组织工作坊,绿领教孩子们用废弃物制作环保盆栽、环保香包等。另外,绿领借助媒体报导,推进减废教育。
针对中小学,绿领与香港政府、教育局合作,开展了环保午餐厨余计划,要求中小学生吃完午餐,并普及厨余排放等环保知识。政策方面,绿领建议学校与供应商签合约时加入环保午餐条约,进行“少饭”安排;开展厨余回收,使用环保餐盒和餐具,要求并鼓励同学们吃完午餐,于学校加设种植园地和防治种植箱;做教育与宣传,开展惜食讲座,布环保展板、大嘥鬼公仔校园出巡,开展厨余堆肥工作坊,参观农场;教育重在实践,绿领还发起了食物分享活动,进行有奖午餐零厨余比赛,校园午餐厨余回收,一部分厨余在学校土地堆肥,将午餐减废由活动转变成同学们的日常习惯。
针对大学,绿领用艺人或名人代言,切合潮流和利用明星效应,推动环保宣传工作。绿领与校方签署零厨余约章,要求减少5%厨余;与独立运营的学校饭堂饭堂洽谈环保措施,要求宴会少量安排,制作6道菜;向学生进行零厨余宣传;组织“有衣食达人”(惜食大使),让同龄人之间互相宣传教育,用Facebook等通讯方式宣传,组织饭堂午餐有奖活动(食晒有奖);为了更好地将环保转换为行动,不同层次的学校都需要设置垃圾分类设施,日常厨余堆肥,组织毕业生退宿的用品大回收活动;推动港大“千人宴”减塑。
(1)“我如何能够找到一套适合幼儿园、大学中小学更普适的垃圾分类体系?”
(2)“我如何能够确定我推动了学校实现零废弃”
(3)“我如何确定零废弃在哪里更能普及”
(4)“我如何建立激励机制,持续性地激励活动?”
(5)“我如何让所有人觉悟起来?”
(6)“如何找到一笔钱或者支持的机制推动零废弃?”
大家就共识问题做了深入的剖析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短短的两个小时,现场的参与者除了在议题上做了相互的经验分享学习,更是体验到建设零废弃学校需要更多共创精神和共创工具。下面是大家对共创工作坊的体会摘要:
零废弃学校建设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而非标准;
共创的方式让我们真正开始就话题本身做探讨,而每个人当下的需求会自然而然被满足;
就像柠檬一样,我们要更多在这样的工作坊中去沉浸才会获得美好的味道,不能着急;
关于零废弃学校建设我们遇到的问题不是一个一个的,而是一串一串的彼此相连的;
零废弃学校建设就像榴莲一样,不去吃就永远觉得是臭的,可能你就错过了美味。
……
主办方
零废弃联盟
自然之友
北京零废弃
北京联益慈善基金会环保益家人专项基金
童想教育投资
童思童行
协办方
颐和书院
鸣谢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北京春藤社会服务中心
北京联益慈善基金会环保益家人专项基金、北京零废弃、自然之友、零废弃联盟、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时尚环保联盟、 环保益起行、净公益、清净源环保教育基地、北京泽乡惠众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R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