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物】穿越50年,带你回忆肇庆大钟楼下的“肥佬妹”……

2017-02-26 肇庆发布


 肇庆风物

肇庆风物,朝花夕拾

唯愿在今朝方物里留住你

不求在昔日风情里见过你

挑染肇庆一顾一盼

一段一行

白描肇庆一颦一笑

一字一句


《大钟楼和肥佬妹》


大钟楼虽然已经消失了五十多年,但至今肇庆人仍以它的名字称呼它所在的区域。


大钟楼曾是肇庆城区最繁华的地方。


但我特别记起的,不仅是那些历史的陈迹,还有一个十分卑微的小人物。




旧时,肇庆城区有个大钟楼。


大钟楼虽然已经消失了五十多年,但至今肇庆人仍以它的名字称呼它所在的区域。说它是“楼”,其实只是一根柱子顶着一个大钟,钟的边框就像一间四方的小房子,四面都有钟盘指针。它建于民国时期,当时是古城的一个“现代”标志。20世纪60年代初,它被拆掉,在原地设立城区第一个,也是那时唯一一个交通岗亭,用来指挥为数不多偶尔经过的汽车,也有一些用手扶拖拉机马达或其他简易动力装配的三轮汽车,人们称为“三角鸡”。那时的三轮汽车主要担当类似现在出租车的角色。






大钟楼曾是肇庆城区最繁华的地方。大钟楼南面的天宁南路,原来叫作水街,很短,不远就是西江客运码头。当时的交通,主要是靠水路,旅人来往,熙熙攘攘。踏上码头,进入肇庆街,第一眼就能看见街道中心的那个大钟。北面街道就是天宁北路,略长一点,但也只到现在的儿童公园附近,再前面就是池塘和阡陌田畴,属于郊外了。




钟楼的东北角,是天宁寺的遗址,该寺前身是清代摆卖端砚的著名街市,文人墨客是不会错过的。西面正东路,东面原叫崧台路,至阅江楼,略转再东叫作镇南街,以阅江楼曾称镇南楼而得名。这整一大段街道,本身是防洪堤,是旧时堪称巨大水利工程“景福围”的重要部分。民居店铺就建在堤的两边,鳞次栉比,不留空隙。走在街上,完全看不到堤围的形象,一般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但遇到特大洪水的时候,它是至关重要的。


1968年的那次洪水,越过了江滨石堤,直逼大钟楼。我是抗洪队伍中的一员,在大钟楼街上(也就是景福围)参加抗洪,和大家一起拼命堆叠用草席袋装泥土的防洪包(这种席包可能也是肇庆特产,那时在防洪中的储备量和消耗量非常巨大)。城区大部分地方最后总算保住,现场的人都清楚,实际上已很危险了。很多人不知道景福围崩决是什么景象,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年)有一次,民国4年(乙卯年)有一次,历史记载,那是哀鸿遍野,惨不忍睹。这段堤围的功能,现在已被稳固的西江堤路取代了。




几十年间,整个大钟楼一带,已经有好几番变迁。但我特别记起的,不仅是那些历史的陈迹,还有一个十分卑微的小人物。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只叫他“肥佬妹”。他是男性,肥胖蹒跚。每天在大钟楼西南角,骑楼底下,摆卖剑花、鸡蛋花、紫背天葵、肇实等土特产以及肇庆的风景照片。他在摊前一坐,然就是一尊佛像,连同那些特产一起,都是很容易引起过往客人注意的。



我初到肇庆,第一个留下印象的肇庆人就是他。当时,我找到要去的单位,签了到,意识到有点魂牵梦绕的七星岩、鼎湖山并不是短期内能去的,于是折回肥佬妹的摊档,购买了两张二寸的照片,一张七星岩,一张鼎湖山,每张一角钱。那时还未有彩色照片,是黑白的,即使用当时的眼光来看,这样的照片也是十分粗劣,完全没有什么取景、快门、光圈、反差之类的讲究,画面很模糊,景物只可依稀分辨。我就是依靠它“神游”了肇庆山水好一段时间。过往的照片,很多或是霉坏了,或是遗失了,这两张风景照却还很珍贵地保存着。也许是因为它代表“第一次”,每次翻出来看,那种感觉,变得微茫而美丽。



肥佬妹没有留下身世履历,更没有什么事迹可寻,只知道他曾在大钟楼摆卖肇庆特产。他只是为了生计,似乎没有更多的想法。但他只卖肇庆土特产,而不卖其他,这就有点奇怪了,也许他的乡土意识真的很浓厚吧。肥佬妹之于肇庆,就如浩浩西江水上的一圈涟漪、一片浮叶。不过,他与这座历史名城邂近过,契合过,可算是缘分。事情已过去了五十年,还有没有人记得他,也不重要了。



肇庆发布编辑部

作者 李护暖

编辑 郑夏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