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叶挺独立团回顾当年的峥嵘岁月!

2017-08-01 肇庆发布


巍巍阅江楼,不灭铁军魂。

肇庆历来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一座英雄的城市,

一个功勋卓越的铁军故里,

更是孕育红色军队成长的摇篮。


▲叶挺独立团始终将政治工作置于军事演习、演练及完成重大任务的首要位置。 解放军71282部队政治工作部供图


今天,小编带你一起追溯

肇庆这方土地上不灭的军魂


他们,从肇庆诞生


90多年前,一段红色战史,

将肇庆与革命名将叶挺紧紧联系在一起。


▲北伐攻克武昌后,武昌各界人士合力制作铁军盾牌赠送给叶挺独立团所属的第四军。“铁军”美名由此而来。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1925年11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在肇庆正式成立,全团2100多人,团长由刚从苏联学成归来的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团部驻肇庆阅江楼。翌年1月改为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仍为叶挺,故通称叶挺独立团。



梁小明 摄


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并指挥的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该团的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并在团内建立了党的支部(干事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建立的第一个支部。


▲1926年3月18日,独立团支援高要领村农运回城后,团部迁驻丽谯楼。 市博物馆供图


叶挺独立团成立后,在肇庆进行了严格的军政训练,以加快培养成真正的革命军。此外,独立团特别注重结合实战进行练兵,部队经常到七星岩、北岭山拉练,有时还拉到20公里外的鼎湖山进行实地演练。


▲叶挺独立团团部会议室。 市博物馆供图


如今在七星岩、鼎湖山都能找到叶挺独立团野外作战训练的踪迹。时任叶挺独立团参谋长的周士第将军曾表示,七星岩阆风岩、聚星桥和鼎湖山麓是叶挺独立团野外作战训练的场所,在北伐战争中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就是受益于七星岩聚星桥的训练经验。


▲叶挺独立团士兵宿舍。 市博物馆供图


“要红才能打胜仗”,这正是叶挺独立团练兵治兵区别于其他任何军队的显著标志之一。独立团驻防肇庆期间,有了思想,有了主义,有了坚强的战斗信念,为后来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铁肩担当,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铁军的旗帜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叶挺独立团“刘老庄连”英模部队方队接受检阅。图片由解放军71282部队政治工作部供图


叶挺独立团是解放军历史最悠久的部队,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从北伐战争的先锋部队,到打响南昌起义的第一枪,再到长征时的开路先锋……


▲叶挺独立团在参加军事演习。 解放军71282部队政治工作部供图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 1935年该团二连22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爬过急流之上的铁索,飞夺泸定桥。

● 1943年春,为掩护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82勇士与数倍于己的日伪军在江苏淮阴刘老庄村激战一昼夜,全部壮烈牺牲,被朱德总司令誉为“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岁月更替、战场转换。


● 1998年,在长江洪水中连夜修复大堤。


▲1998年,叶挺独立团打着“铁军来了”的旗帜参加抗洪抢险。 解放军71282部队政治工作部供图


● 2001年,为了阻断剧毒化学品扩散,18小时内在洛河筑起大坝。

● 2008年,冒着泥石流袭击的危险,打通为汶川灾区运送食物和药品的生命通道……



▲叶挺独立团一连战士展示“强渡乌江模范连” 连旗。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2015年7月底的一天夜里,一阵尖锐的警报声响起。这是一次来自最高级别检验的紧急拉动。30分钟完成机动准备,35分钟先遣梯队驶出营区,不到15个小时,完成快速出击……创造全军大规模夜间陆航输送先例。军委首长感慨:几十年过去了,叶挺独立团“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铁血秉性一点没变。


▲图片由解放军71282部队政治工作部供图



铁的信念、铁的意志、

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

不仅在一代代叶挺独立团传人的血液里流淌,

也在每一位肇庆军人前辈身上流淌,

他们不怕牺牲、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用血肉之躯书写故事,用遍体鳞伤诠释军魂


主动请缨上战场 赤手空拳闯关东



▲陈忠玉每天随身携带收音机,听抗战故事。


(上下拉动阅读文字)☟


陈忠玉的故事,要从78年前的胶东说起。


1938年,日军占领了胶东。1939年4月,年仅16岁的陈忠玉在烟台地区加入八路军,成为胶东军区五支队独立第四营的一名卫生员;当年秋天,他主动请缨,报名上前线。


战斗的枪声在他到达前方部队后的第二天打响。当时部队驻扎在昌邑县附近,日军前来围剿,妄图一举消灭第四营。战斗过程中,日军使用了毒气弹,因为缺乏水,为了不吸进毒气,许多战士把尿撒在自己的毛巾上,一边掩着嘴巴和鼻子一边战斗。“许多女同志就直接把毛巾浸泡在装有马尿的桶里。”陈忠玉回忆,他们当晚急行军近20公里,才脱离险境。


1942年的反扫荡突围,陈忠玉与死神擦肩而过。那时,部队已陷入日军的包围,作为尖刀班班长,他率队冲锋在前,伺机突围。“你只需要带着部队向前冲,其他情况都不用管!”部队副司令于德水对陈忠玉说。


当晚,部队集合完毕,瞅准突围的时机,陈忠玉的尖刀班一马当先,冲在最前,警卫班紧随其后,军分区和地委的机关跟着部队一同突围。到了下半夜,部队成功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那时正值冬日,战士渡过已经部分结冰的河流,棉袄里的水很快结冰。战士仅靠干粮充饥,又担心被日军发现,不敢生火取暖,一夜下来,饥寒交迫。


1945年9月,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从烟台前往即墨县的路上,陈忠玉所在部队收到前往龙口码头,乘船渡海前往东北的命令。


“所有武器需要留在当地。”经教导员做思想工作后,陈忠玉跪下对着武器磕了3个头,向牺牲在胶东的战友喊道:“排长、班长、同志,武器给你们留下,我要闯关东了。”含着眼泪,他赤手空拳登船而去。


时至今日,每逢佳节,陈忠玉都会想念曾经并肩作战、最终长眠于战场的战友。“战友,你们的双脚走遍祖国大地,你们的鲜血染红山川平原。你们的血没有白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他如此写道。



燕赵激昂多壮士 才下辽沈又平津


▲2015年,王万余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上下拉动阅读文字)☟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91岁的老兵王万余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五一”起,王万余突然中风,出现脑出血,肺部感染,送进医院治疗。直至7月初,病情才有所好转,能叫出女儿小名。由于无法直接交流,记者只能通过他的回忆录和他家人的讲述,了解英雄的过去。


1925年,王万余出生在原热河省新惠县;1942年,父母双亡,兄弟三人相依为命;1945年,他从财主的黑煤窑逃出,参加八路军,走上革命道路。


1947年初,王万余与其它9名战士接到命令,潜入锦州城,了解城内敌军兵力和火力布置。10个人化妆成农民,在当地村民带领下,以赶集的名义,成功入城。


获悉敌军特务队长当晚将去戏院看戏时,王万余与战友来到戏院。正当戏剧演到高潮时,王万余关上戏院灯光,战友们趁着夜色一阵枪战,活捉“舌头”,换上国民党军队衣服,朝北门跑去。“舌头”在胁迫下,喊开了城门。王万余和战友毫发未损,带着“舌头”,顺利归队。这次侦查,为1948年的锦州战役提供了宝贵敌情。


根据王万余回忆录,除参加了辽沈战役外,他还参加过平津战役。1948年12月,王万余所在部队冒雪前行,直奔密云,力争拔掉这颗阻碍南进的“钉子”。


“城墙既高又厚”“十米宽的护城河,河底有密密尖尖的木柴”,王万余的战友潜下冰水中,将一根根木柴踏断。去除障碍后,已是拂晓,战士背着30公斤的炸药包来到城墙底下。“没有暗堡掩体,敌人用交叉火力直接袭击三个外坡位置,手榴弹、燃烧弹都成捆从城墙往下滚,火光冲天。”王万余在回忆录写道,我军花了三天三夜,才攻下密云城。


解放后,王万余多次随军调动,先后在辽宁、北京、山东等地待过,最后来到肇庆。王万余小女儿王玉荣表示,他们四兄弟姐妹小时候,总爱听父亲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离休多年来,父亲一直保持从军时候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一个晚上要醒来两三次,保持警觉。”


王玉荣回忆,有一次,她父亲病了,医院说要给他打营养针,父亲当场拒绝。国家给予他的医疗保障福利,他从不让家人占国家便宜,医保卡不给家人随便使用。“每次住院出院,父亲都要检查缴费单,看看有没有多用了医保报销款。”



江山代有勇士出 军魂不倒代代传


▲佩戴一等功臣勋章的冯瑞修。


(上下拉动阅读文字)☟


进入和平建设年代,我军仍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广宁人冯瑞修就是其中一员。凭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杰出表现,他荣获一等功臣称号。


1976年,年仅19岁的冯瑞修在当兵哥哥的影响下,报名参军。1978年7月,随着中越边境冲突升级,他所在部队向广西进发。“一路上全靠双脚走出来,每天要背着40多公斤重的行囊,行军七八十公里。休息的时候,往往是天为被,地为床。”


1979年2月17日,战斗正式打响,冯瑞修所在部队于当天进入越南境内。“炮火没日没夜地在发射,战场火光四射,打起仗来没有日夜的概念。”冯瑞修说,许多被攻克的地方还会有越军,不时放些冷枪冷炮。在攻克同登城、前往扣马山的路上,冯瑞修就曾亲手灭掉越军的一个暗堡。


冯瑞修回忆,当天早上9点多钟,部队就开始发动进攻。在经过一条道路时,部队后面的2位战士中弹身亡。“如果子弹从前方打过来,中弹的应该是前面的战士。”经仔细观察,冯瑞修发现,身后100多米处火光闪烁。“那里有越军!”作为班上机枪手的他马上瞄准点射,同时正准备经过暗堡的炊事班的战士朝暗堡处扔了手榴弹,暗堡枪声随即消停。


回到家乡后,冯瑞修曾担任原新楼公社(现广宁县南街镇)武装部干事,负责组织民兵训练工作。2002年,冯瑞修转任螺岗镇工会主席,专职搞农业建设工作。


当时,螺岗镇的沙糖桔种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冯瑞修认为这是一条可以让农民致富的道路,于是在乡间农地里大力推广。他组织农业专家前来向农民讲授沙糖桔种植经验。几年时间里,螺岗镇的沙糖桔种植颇具规模,涌现出退伍军人李显明等创业致富先进典型人物。


2010年,冯瑞修退休后回到南街镇星坪村家中,仍然不忘带动农民创业致富。他率先搞起文笋种植,为当地农民探索致富之路。“广宁是竹子之乡,发展竹子产业,能更好地传承竹子文化。”冯瑞修说。


 


今天的我们,

无需再冲锋陷阵、舍生忘死,

但依然可以满怀热忱,

热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热爱祖国的每一寸河山。


今天,八一建军节,

让我们向中国军人致敬!




往期文章推荐

☞  这里有一封来自市委市政府的“家书”,请查收!

☞  【通告】阅江大桥参观体验活动已结束!网传阅江大桥举行亮灯仪式为谣传!请市民不要再自行前往

肇庆发布编辑部

来源 西江日报

编辑 蔡丽莹 苏燕君

校对 刘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