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从事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经验,从翻译工作坊的定义入手,就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目的、目标、模式、步骤以及翻译工作坊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和对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该课程真正让翻译实践走进了课堂,有效实施了翻译技能的培训优先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以翻译过程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强调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注重所选翻译材料的真实性,注重译者专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翻译能力、译者能力、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责任意识等的培养,为他们日后成功地踏上职业翻译之路奠定基础。
关键词:翻译工作坊教学;翻译过程;翻译能力;译者能力;专业翻译人才
一、引言
“翻译”一词既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指翻译过程的终端产品即译文,还可指翻译研究,即关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学科(Hatim, 2001: 3)。作为翻译过程,它是一项产出性技能,需要基于大量翻译实践练就出来。随着人们对此认识得愈益深刻,翻译教学界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翻译的过程。其表现之一是在教学中设立“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这一课程。
何为翻译工作坊?其教学有何特点?它对教师和学生有何要求?对培养翻译人才有何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翻译教学经验,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关于翻译工作坊
汉语中的“工作坊”译自英语“workshop”一词。该词最初用于教育与心理学研究领域。上世纪60年代中,由美国风景园林师、设计师兼教师出身的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rplin, 1916-2009)首次将此概念引入到都市计划中,用以指代提供各种不同立场和不同族群的人们进行思考、探讨及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②。自此,该词语的这一涵义逐渐被推广,并成为人们就“工作坊”所作各种定义的基础。根据笔者网上搜索的各种定义③,“工作坊”涉及一个小的群体,该群体从事某个特定或专门领域、某个创造性项目或课题等的深入调查、研究、讨论或实际工作,参与者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知识以便解决实际问题,它可以是一种简短而高强度的课程、专门的研讨会或者系列会议。
因此,工作坊就是利用一种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由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如对话、沟通、共同探讨、共同调查、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规划或行动方案等)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性的过程。由于其中有多人共同参与,“工作坊”也称“参与式工作坊”④。参与者角色分“参与者”、“专业者”和“促成者”三种。参与活动的人称为“参与者”;具有专业技能并对所讨论的专业主题能够直接助力者称为“专业者”;主持并协助工作坊中各项活动得以展开的人称为“促成者”,其使命是协助参与者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不以强势姿态为参与者做决定。
那么什么是“翻译工作坊”呢?根茨勒将其界定为“类似于某种翻译中心的论坛,在该论坛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译者聚集在一起从事翻译活动”(Gentzler, 1993: 7)。我们认为,“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翻译”、 “在合作中学习翻译”、 “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并通过课内外的交互学习环境,去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译项目、承接翻译任务打下基础。
三、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特点
“翻译工作坊”真实而有效地让翻译实践走进了课堂。该课程“将理论和实践融于一体,将翻译作为艺术和科学的统一体而全方位地观照翻译”(Wolfson, 2005)。可是,“虽说理论是实践的最基本的部分,理论融于实践、同实践交织在一起,理论深入到实践当中并维系着实践,但在翻译工作坊中,理论却很少会真正浮出水面”(同上)。多数时候,教师在讲解环节至多只会涉及到对翻译思路的厘清和归纳。对翻译思路的厘清和归纳当然可以看成是翻译理论的雏形,但将它们看成“翻译感悟”可能更为准确。正是这种翻译感悟,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的翻译操作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翻译应该怎样进行,这比给学生讲解玄妙而缺乏例证的翻译理论可能更为有效。琦里曾在美国1980年文学翻译者协会的闭幕式讲话中就翻译工作坊中的理论问题发表过以下见解:
在我的翻译工作坊中,我从来没有严格地禁止过翻译理论的应用,但我总是想方设法让翻译理论出现在房屋中远处的某个角落,只有在急需时才让它真正露面。(Keeley, 1981:7)
我们也认为,在翻译工作坊教学中,通常不涉及更多理论问题,而强调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学生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翻译心得、合作完成翻译任务。翻译工作坊教学不以传统的方式传授翻译知识,而着重对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阅读、如何理解以及如何传达思想进行自由讨论,它是一种反思性实践的体验。一方面,这种反思性实践决不会脱离推理与分析;另一方面,它又在努力寻求摆脱先前“任何理论”的羁绊,不受一套严格而合乎逻辑的观念所束缚。翻译工作坊帮助参与者不仅掌握翻译技能或技巧、吸收来自外部世界的知识,而且获取关于文本的态度,即处理文本的方式,这种方式可用作将来从事职业翻译或专业翻译的模式。(Wolfson, 2005)
翻译工作坊教学所具有的这种较强的操作性和鲜明的实践性,是以“助使学生大量训练并对翻译过程中涉及到语言和非语言加工的各个步骤进行反思”(Szyczrbak, 2008: 71),以培养学生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极目的,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关注并帮助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翻译实际操作过程中顺利解决所遇到的种种翻译问题,把学生的参与度看作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锻炼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某个翻译项目,并让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以上这些特点,是基于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目的与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步骤以及所使用教学材料的特点而呈现出来的。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目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译过程为导向,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学生识别翻译问题并恰当运用翻译策略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从事独立性或合作性翻译项目或承接翻译任务的能力,让他们领会翻译过程中的适用性原则,把握翻译专业经验和行业经验,从而最终习得翻译知识和翻译技能,把握翻译本质并领会翻译的职业精神。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大量接触各类真实的源语文本并对它们进行实际翻译操作,让他们充分了解翻译过程和步骤(如文本分析、译前编辑、翻译操作、译后编辑、修订校对),掌握翻译策略,不断提高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水平,逐渐掌握相关领域(如商务领域、法律领域等)的专业知识,并学会使用专业术语,培养其自主性学习能力以及变通和探究的能力,掌握翻译参考工具娴熟运用的能力,并最终提升其跨语言文化的交际能力和作为译者的综合素质。
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模式,就采用所承接的翻译项目材料作为学生翻译的原始材料,以便“在教学中融入翻译市场的相关因素”(刘和平, 2009: 40),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翻译任务,拿出小组经过共同讨论和协商之后的最终译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批改的最终译文中翻译问题的典型性或普遍性,有意识地指定某一小组到讲台上将这些问题展现出来,并组织全班同学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工作坊教学是基于实践的研讨式教学。而作为融“专业者”与“促成者”于一身的教师,除组织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和进行之外,在每次课堂上还须将其中所涉及文本的文本特征以及翻译该类文本应注意事项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与总结,以便让学生明白,翻译不仅涉及语言,还涉及所翻译文本的文体、语篇等因素。
除此之外,有机会时,翻译工作坊教学还可以承接翻译市场笔译任务的形式来进行。此时,就可按照翻译市场上笔译任务的整个运作流程来进行。该流程包括合同签订、任务分配以及小组负责人的确定、查找相关资料准备术语库、发放统一的术语表、提出翻译文本要求(软件、格式、字体等)、译文起草(执笔人同其他人员合作)、小组之间的交叉审核与讨论、译文术语及风格的统一与排版、以及最终译文的交付等等(刘和平, 2009: 40)。
那么,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步骤有哪些呢?威辛廷将其分为9个:(1)教师依据学生的语言能力、词汇知识水平和普通文化水平等选择好合适的文本。(2)学生阅读文本,旨在弄清文本类型、文本风格、语体程度、文本出处及读者对象等。(3)学生轮流高声阅读文本,以便熟悉文本话题、理解文本大意。(4)学生各自默读文本,对不熟悉的术语加下划线,并思考可能会遇到的翻译困难;该项活动最好以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进行,以便他们有机会就所讨论的翻译问题和翻译策略以及比较有可能产生的译文等方面分享各自的观点。(5)学生借助单语或双语词典、同义词和/或反义词词典,或必要时(如,在对于话题完全不熟悉时),借助其他信息资源,如百科全书、网页、专业书籍、翻译软件,抑或求助专家等,进行初步翻译。(6)学生以小组形式比较各自的译文,每一小组拿出一个译文,或者,当全体小组成员对某处的翻译无法达成一致时,每个学生保留各自的译文。(7)小组中的每个或某个成员高声朗读自己的译文,其余学生集中精力倾听,可以听两遍,第一遍对照原文倾听,第二遍对照各自的或各小组的译文倾听;并允许他们要求朗读者重复某个语段的阅读,以便提供不同于阅读者的译文、对译文进行评论或者讨论同伴们在译文中所做出的选择。许多情况下,这一阶段会引发各种卓有成效的论辩。(8)如学生们已经熟悉所涉及到的翻译技巧,就可以讨论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该翻译技巧,重点讨论他们翻译某个语段时在选择自认为合适的翻译方法之前的思路。这种做法有些像我们经常说的“有声思维法”。(9)每一小组给出最终译文,教师收集所有译文并根据该课程所实施的教学目标进行评分。(Visintin, 2008)
威辛廷所列出翻译步骤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整个流程,它们贯穿着翻译工作坊教学的始终。
那么,在翻译工作坊教学中该使用什么样的翻译材料?首先我们认为,课堂中使用材料的体裁和题材需非常广泛,并以翻译市场上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应用型、信息性文本为主,尽可能少量涉及或不涉及文学文本的翻译。其次,所使用材料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包括语言难度的循序渐进和所涉及翻译技巧的循序渐进。第三,所使用材料须具备完整的语篇性或文本性,不使用缺乏语境或缺乏完整语篇性的单句作为翻译工作坊的材料。第四,所用材料需具时代感和真实性,与翻译市场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翻译任务去领受专业翻译或职业翻译世界的奥妙。(Szczyrbak, 2008: 67)
下面,我们来谈谈翻译工作坊教学对作为课堂教学主导因素的教师和学生所作的要求。
四、翻译工作坊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谈起翻译工作坊教学,首先就会涉及到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中授课的方法同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方法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的主体固然是教师,但教师在课堂中的授课方法必须依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方法而定,否则便会因缺乏有效的针对性而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刘和平, 2009: 35)
由于翻译工作坊教学是基于“翻译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练就的”这一教学理念(同上: 36),因此,学生在课堂中就要积极参与到翻译的整个过程当中。而根据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特点,作为教师,就需要扮演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
作为调解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协调,帮助学生建立起融洽的相互合作关系。这可为学生在将来承接大的翻译项目或翻译任务做好组织上的准备。
作为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原文,让他们学会通过与人合作、与人协商、独立思考、虚心学习等方式,解决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作为创造者和监管者,教师创造各种机会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围绕学生如何“在翻译中学习翻译”的核心宗旨,培养他们对翻译这门创造性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引入到翻译学习之中,为培养他们把翻译作为终生事业或终身追求的目标而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指挥和教练,教师在深谙翻译过程的运作机制并对教学中所使用材料的翻译了然于心的情况下,及时发现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适时给予及时而到位的指导。
既然在翻译工作坊教学中,教师集如此之多的角色于一身,那么,对教师有怎样的要求才能便于他们顺利实施翻译工作坊教学呢?
首先,翻译工作坊教学旨在培养专业化或职业化翻译人才,而专业化或职业化翻译人才须具备两种能力,即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前者是指进行成功翻译所必需的知识,包括目的语语言知识、文本类型知识、源语语言知识、现实世界知识、翻译所涉及到的两种语言之间对比的知识等。后者包括能够领会源语所负载的蕴涵意义并能熟练地将这些意义再现到目的语中来、熟谙源语和目的语所代表的两种文化、具备良好的写作基本功及广博的百科知识。那么,作为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教师,就应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其所翻译的文字应能达到出版水平。
第二,教师应该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所谓研究者是指,教师应该深谙翻译理论,善于从翻译的实际操作中厘清和归纳出翻译的理念,并将这些翻译理念进行理论提升,最终能够给学生讲清为何如此翻译之“道”。与此同时,作为教师本人,还要有一套自己惯常认可并使用的翻译理念抑或是翻译诗学。教师的翻译理念或翻译诗学会对学生未来的翻译观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从事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教师应具备某一相关学科领域或某几种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的理论知识,这包括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文艺学、哲学、跨文化交际学等。有了某一种或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教师就可以以该学科理论视角来观照翻译,并能够站在理论层面审视翻译过程。因为毕竟,“从认知角度来看,翻译要求具有能用语言学和广博的知识解释和重述文本意义的才能。”(黄建滨、卢静, 2008: 60-61)
第四,从事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教师要具备行业经验。这是因为,翻译工作坊教学旨在培养专业化或职业化、应用型的专门翻译人才。若缺乏行业经验,教师就不了解翻译市场需求以及翻译市场的运作机制,从而也就不了解职业译员的职业特点。闭门造车、呆在象牙塔中的教师,最终是难以培养出职业化翻译人才的。可以说,从事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教师本身也应是专业化或职业化的翻译人才。
第五,从事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教师应具备创新性、合作式、海纳百川式以及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在教授这一课程时,应积极创造和谐友好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练习和讨论,促进合作式学习,激励同学之间的互动,促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实施,即强调学习者自主性以及知识和意义构建的社会维度,以便最终提高学生的翻译表现和对最终译文的满意度。(Szczyrbak, 2008: 70)
第六,教师还要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以监控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评估其翻译表现。这包括:1) 将学生的翻译表现同其他同学的翻译表现进行比较并在必要时就如何改进译文提出建议;2) 观察学生整个学期的进步情况;3) 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翻译问题进行归类;4) 基于所获得的学生反馈及翻译结果,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需求。当然,教师通常是从学生提交上来的练习中分析他们各自翻译练习中的强项和弱项,但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学会对他们各自译文的草稿进行自我评价或同侪评价。评价的标准不仅包括意义和思想的传达要精确以及目的语文本要易读,而且包括所使用的目的语要自然地道,并就翻译问题运用各种创造性的解决方法予以解决。(Szczyrbak, 2008: 72-73)
最后,从事翻译工作坊教学的教师还应具备专注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专注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是指,教师对翻译事业充满无限热爱并将其作为终身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热爱和追求,教师在处理任何翻译问题时,就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这种专注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同时也是一个职业化翻译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五、翻译工作坊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翻译工作坊教学既然“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中心位置”(Rocca, 2007: 1),那么,作为“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主体的学生,该怎样发挥自己的角色,并最终使得翻译工作坊教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呢?
我们认为,首先,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双语能力,不断积累语言知识,充分体会每个词语、每个短语、每个句子对于每个译者的特殊份量,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语法结构,提高语境意识,通过词汇语法结构,依托语境,把握词汇意义,传达原文思想,并从中渐渐领会语言的无穷魅力和表达的无限妙趣。
第二,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独立发现翻译问题、分析翻译问题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Xiao, 2005: 32)。翻译是一门创新性艺术,它要求译者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要“敢为天下先”。
第三,学生要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易于合作(同上)。积极参与包括积极同小组成员乃至班上其他成员或教师分享自己的翻译思路、翻译理念或翻译感悟,以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认真学习是指对待翻译要一丝不苟,对于所给出的译文要想方设法达到语不惊人誓不罢休的效果;对所遇到的翻译问题要有穷追不舍的劲头,做到不妥善解决所碰到的翻译问题决不放弃。易于合作是指善于并热衷于同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与沟通,以便分享翻译心得,并集中相互的或集体的智慧,发挥自己或小组的最高水平,最终拿出最佳的译文,因为,“译者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合作当中进行,再加上对真实翻译材料的运用,才能够发挥最大效用。”(Kiraly, 2000)
第四,学生要通过翻译的实际操练,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翻译的热情,培养自己从事翻译的积极主动性,时时处处关注翻译,思考翻译问题,领悟翻译真谛,领会翻译之“道”,并最终将翻译发展成为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愿意为之终身付出乃至为之献身的精神追求。
第五,学生不仅要“在翻译中学习翻译”,而且要在翻译中不断拓宽百科知识,提高跨语言文化的交际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六,在作为专业或职业翻译培训的翻译工作坊教学中,学生要清楚,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成功的交际取决于成功的译文。因此,它要求译者要在不断修改中完善自己的译文,以满足实际交际的需要(黄建滨、卢静,2008: 61)。译文修改,作为翻译中的一种重要技巧,也是译者应该掌握和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总之,作为专业译者或职业译者接受培训的学生,在翻译工作坊教学中应不断努力,以培养起这样的素质:无止境的好奇心,科学的精确性,知识的完整性以及足够的智慧和谋略(同上: 60)。
六、翻译工作坊教学对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意义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强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一门需要在专业学校里接受专业训练的专业”(黄建滨、卢静,2008: 60)。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助使接受培训的译者步入翻译这一职业的大门”(Szczyrbak, 2008: 67-68)。它在为培养译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构建通顺地道的翻译文本、了解职业翻译机制和特点等方面,首当其冲地提供了全方位培训的平台。因此,翻译工作坊教学对培养专业翻译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一,它有效实施了翻译技能的培训优先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文本的翻译优先于文学文本的翻译、通过案例探讨翻译技巧优先于泛泛而谈的翻译技巧讲解等翻译教学理念,为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定下了基调。
第二,它以翻译过程为导向,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各个步骤,重视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分析,重视译文的不断修订与完善,不断加强译者素质的培养,为实现译者的翻译技能由渐进向自动化过渡奠定了基础。
第三,它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潜能,逐渐培养起学习者从事翻译的自我信心及其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习者独立分析翻译问题、解决翻译问题创造了良好氛围和条件。
第四,它注重翻译材料的真实性、语篇性和语篇类型,与翻译市场上的翻译项目或翻译任务紧密结合,既将翻译市场需求,又将学生需求纳入自己的视野,充分做到有的放矢,为专业翻译人才迅速适应市场需要铺平道路。
第五,它注重培养译者的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强调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更新,凸显译者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译者合作精神及合作能力的培养,为译者顺利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翻译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第六,它注意培养译者责任意识。通过让译者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充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沟通、与人协商、自我评判翻译表现、担任翻译项目责任人等角色,让译者充分感受到译者被赋予的任务、使命和责任。
基金项目:本项研究成果得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11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李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研究,功能语言学。
仲伟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讲习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教学协作组组长。研究方向:翻译学理论、口译理论与口译教学研究、外语教育。
本文原载《中国翻译》2010年第4期,第32-36页,参考文献从略。本次推送已获作者授权,谨此致谢。如若引用,请以原载期刊为准;转发请注明“大民说英语”以及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