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爽: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理念、构成与培养
提要:综述术语能力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相关研究、以及在翻译工作中的重要性。对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进行构成分析,提出由七种子能力组成的关系网络模型。并从课堂教学与翻译教材两个方面,剖析我国传统翻译教学中术语能力的培养情况,归纳其特点与不足。最后,根据所提出的术语能力构成关系网络模型,试图构建翻译专业术语能力培养模式:基于能力的模块化术语学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以及教师的普遍化培养意识。
关键词: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构成分析;翻译专业;培养模式
1.引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需用语言记录,以便能够得到传播与推广,从而推动了语言的发展,集中表现为术语词的激增。术语是科技知识的核心体现,是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翻译工作是不同国家、文化间进行技术传播与交流必不可少的手段。术语的正确传达在技术传播中起关键作用,但不同语言表现现实世界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术语翻译问题日显突出,亟待有效解决,已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要想解决好术语翻译问题,译者须具备良好的术语学素养,对术语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即具备术语能力。近年来,我国已经相继设立翻译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两个阶段的教育,旨在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设置相关课程,培养语言服务行业急需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针对我国翻译专业的建设,已有学者针对翻译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文军 2005;苗菊 2007;钱春花 2010等)。术语能力是译者必备职业能力之一,与翻译能力存在密切关系。那么术语能力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如何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术语能力?本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 图片来自网络
2.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理念的提出
全球范围内频繁的技术传播与交流,凸显了翻译和术语的重要性。自上世纪中期以来,翻译学与术语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取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纷纷设立翻译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翻译人才。“术语能力”的概念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不过,国内外学界对于术语能力的相关研究,较为鲜见,尚未形成系统,这一概念的定义与内涵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西班牙的两位术语学研究者Montero Martínez与Faber Benítez(2009)探讨了译者术语能力的培养,指出为解决术语翻译问题,译者需发展策略,进行下列各项任务:
1)话语中所激活的专业概念的辨认与习得;
2)信息资源的评估、查阅与详细说明;
3)专业领域中基于概念的跨语对应词识别;
4)信息与知识管理,以及在翻译中的复用。
他们认为术语能力不是指一组术语的获得,而是指译者习得这些术语所代表的知识的能力。他们还详述了针对译者所开设的术语学课程,包括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以及课堂组织等,其内容、练习以及活动设计皆围绕促进译者获得翻译工作中所需术语能力而展开。
我国学者梁爱林(2010)亦对术语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术语能力“指具备解决繁杂的专业术语问题的能力,而要解决术语的问题,其前提是具备通过概念定义术语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具备术语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如技术能力等”。他认为提高术语能力是术语学教育的目标,并尝试将术语能力分解为:
1)具备术语知识的能力,指语言知识和术语的概念知识与定义的能力;
2)技术能力,指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术语数据的能力;
3)术语的应用能力,指能够解决具体或者特定术语问题的能力;
4)专业能力,指具有专业知识或者专业主题方面的知识以及(专业)文本处理能力;
5)交际能力,指能够顺畅地传播术语和科技知识,掌握交际策略以及术语所隐含的科技文化(梁爱林 2010:36)。
在以上有关论述中,梁爱林所谈术语能力是指一般意义上从事术语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Montero Martínez与Faber Benítez所述术语能力是译者应具备的术语知识与技能,以应对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术语问题,即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无论是术语,还是翻译,都与语言文化紧密相关。“术语和文化如影之随形,须臾不离。术语的翻译是文化传播中的关键工作”(周有光 1992)。因此,术语与翻译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密切联系。“术语学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大多数从事技术翻译的职业译者都知晓术语在他们工作中所起的关键作用”(Quah 2006:105)。术语工作是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能够提高翻译服务的质量,保证跨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2010年7月由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国务院 2010)。因此,要创新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翻译职业的实际需求,设置相关课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使学生具备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Kiraly(2000:136)指出“近年来,由于商业国际化和术语规范的日显重要,术语管理已成为译者培训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不管成为自由译者,还是公司或公共行政部门的专职译员,学校毕业生皆被期望具备术语管理技能。”可见,术语能力已成为译者必备的一种素质,需要在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学中得到应有重视。
3.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的构成分析
术语能力就是指能够从事术语相关工作,并利用术语学知识和工具有效解决实际术语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综合能力。鉴于术语能力在翻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研究其构成,以便在教学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基于上述学者的相关研究,我们试图对译者应具备术语能力进行构成分析,见图1。
图 1 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的构成分析
术语能力可分解为七种子能力:理论能力、应用能力、文献能力、管理能力、专题能力、技术能力、语言能力。如图1中箭头所示,各子能力之间相互牵涉,构成一种复杂的关系网络。现解析如下:
1)理论能力,指具有术语意识,掌握术语学基本原理、各种理论主张、工作方法与流程、以及最新发展动态等。理论能力位于该关系网络的最上方,对应用能力、文献能力与管理能力起指导作用。理论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前者主要关心“是什么”,是关于事件的描述性知识,具有静态性,具体包括:术语与术语学的定义、术语的构成、术语学的发展历史、主要流派及其理论主张、术语学最新发展动态(如交际术语学、社会认知术语学、计算术语学等);后者主要关心“如何做”,是事件的具体操作程序,具有动态性,具体包括术语识别、术语定义、文献采集、文献管理、术语抽取、语境分析、术语管理、术语标准化、双语术语对比等工作的操作步骤。应用能力、管理能力、文献能力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应符合术语学的基本原理,避免偏移理论前提,而导致术语工作的失败。
2)应用能力,是术语能力关系网络的核心能力,与其他六种能力皆有关联,指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术语问题,如术语翻译、术语定义、术语编纂、术语标准化、术语同义多义现象分析等问题。一方面,应用能力受到理论能力的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可以发现理论框架中的不足,从而修正或革新理论。应用能力利用文献能力与管理能力所提供的成果,借助专题能力和技术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类术语问题。
3)文献能力,指针对术语工作,能够进行文献查寻、文献采集、文献分析、文献加工与处理、文献开发与利用、以及文献管理与评价等文献活动。“术语学家要想娴熟地开展工作,并非只靠其语言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他还得依靠看来是枯燥无味的文献工作”(迪毕克 1990:113)。文献能力需由理论能力指导。术语概念的界定和术语学基本原理对文献工作产生影响;关于文献收集、文献管理、术语抽取、语境分析的程序性知识,是文献工作流程的重要参考。在专题术语工作中,文献能力需要借助专题能力,才能了解所涉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便选择适当的文献资料。文献能力的实现还有赖于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其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术语问题,即服务于应用能力。
4)管理能力,包括术语管理、文献管理与流程管理。术语管理指术语的“文件归档、存储、处理与展示”(Austermühl 2001:102)。文献管理指术语工作中所涉文件资料的采集、分析、分类、归档等整理工作。流程管理指术语工作的流程定义、流程分析、质量控制、流程优化、时间安排、资源分配等。管理能力同样需要理论能力的指导,术语学基本原理决定了术语管理、文献管理、流程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管理能力与文献能力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一方面,需要对为解决术语问题而采集的文献加以管理,方便在日后工作中的复用,避免重复劳动;另一方面,术语管理中的术语是文献工作的结果,文献能力直接影响术语管理系统中的术语质量。管理能力的实现需要技术能力的支持,即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术语管理、文献管理、流程管理过程中,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而且能够改善管理的质量。当然,管理能力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术语问题,即为应用能力服务。
5)专题能力,指具备术语工作中所涉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该专业领域的主要概念、理论以及发展现状等。此处的专题能力并不是要求术语工作者或译者具备领域专家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求他们对所涉领域的知识做到基本熟悉,知道如何获取相关文献资料,并就自己不懂的术语问题,能与领域专家进行交流,进而掌握术语的正确概念意义。专题能力对于文献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做到对专业领域的熟练掌握,才能对其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收集、分析、管理等工作。专题能力亦有助于应用能力,因为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术语问题,需要专题知识的支持,以及获取此类知识的方法。
6) 技术能力,指能够利用各种工具与技术从事术语学工作,解决术语问题的能力,可分为传统工具与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传统工具包括术语卡片、各种字词典、单语和多语术语汇编等(隆多 1985:53-82);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包括计算机、办公软件、术语库、语料库工具、管理软件、翻译软件等。针对文献和管理,开发有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如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NoteExpress、Reference Manager等)、术语管理软件(MultiTerm、AnyLexic、TermWiki等)、以及流程管理软件(GlobalLinkGMS、Idiom World Server、传神翻译流程管理平台(TPM)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为术语与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与传统方式相比,使用术语管理系统(TMS)进行术语与翻译工作,具有高质量、快速灵活、信息共享等优势(Bowker 2003:58-59)。因此,技术能力为应用能力、文献能力与管理能力提供工具与技术方面的支持。
7)语言能力,指能够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并熟练应用于交际,具有良好的语言敏感度。语言能力处于上述关系网络的最下方,是应用能力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做好术语翻译工作,必须熟练掌握两种语言中词汇在语音、形态、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特点。
术语能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以及普遍性。综合性指术语能力由多种子能力构成,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能力;实践性指术语能力下属子能力多为实践性操作型能力;普遍性指术语能力是翻译工作中各环节所必需的能力,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译前准备、翻译中以及译后修订等环节皆涉及术语问题。
▲ 图片来自网络
4.我国传统翻译教学中的术语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术语能力下属的七种子能力之间相辅相成,其中任何一项的不足或缺失都会对术语和翻译工作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翻译教学中,应注重这七种子能力的同步发展,才能培养出翻译工作中所需的术语能力。就我国传统翻译教学中有关术语能力培养的情况,我们从课堂教学与翻译教材两个方面做如下剖析:
4.1 课堂教学中有关术语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两种广义上的翻译教学活动,即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所涉外语主要为英语。教学翻译旨在检验并巩固外语知识,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使学习者成为掌握一门外语的工作者;翻译教学则旨在传授翻译职业的理念与规则,使学习者掌握双语转换的能力与技巧,解决翻译问题,成为职业译员或双语工作者(穆雷 2008:41)。
在普通外语教学中,课堂翻译练习仅限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般文体,很少涉及专业文体及其术语问题。在专业外语教学中,如科技英语、医学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课堂翻译实践涉及专业文体,自然也会涉及术语翻译,但这种翻译实践只是为了检验与巩固学习者对所学专业词汇的掌握。还有一种教学翻译,不同于在外语教学课堂中进行的翻译实践,那就是指为了提高外语专业学生“译”的能力,而专门开设的翻译课程,主要针对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这种教学翻译可细分为两类,即通识性翻译课程与专业性翻译课程。通识性翻译课程涉及各类文体,教师会简略传授专业词汇与句法的特点。专业性翻译课程专门针对某个专业领域的文体进行翻译实践,详细讨论不同语言中专业词汇的特点与构成方式,以及该专业文体的句法与篇章特征,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巩固语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始于近几年翻译专业在国内高校的开设。由于其较强的职业指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术语能力,已有学校尝试开设术语学课程。但因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4.2 翻译教材中有关术语能力的论述
翻译教材是为进行翻译教学而编写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其内容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教学理念。我国市场上的传统翻译教材种类繁多,包括综合性基础翻译教程、口译教程、科技翻译教程、商务翻译教程、医学翻译教程等,以讲述英汉/汉英翻译方法与技巧为主(张美芳 2001:前言1)。根据所涉内容,前两种翻译教材可归为通识性翻译教材,后三种可归为专业性翻译教材。
通识性翻译教材的特点,在于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大致了解翻译的诸方面。此类教材在论及科技文体的翻译时,都会探讨专业词汇的问题。王宏印(2002:93-94)指出科技文体的语言运用特点之一就是专名术语繁多,词意准确单一,这是科技文章专业性的一种体现,并认为翻译科技文体时,译者务必弄通文体所涉专业内容和有关的科学原理。这里说的就是术语能力的子能力之一——专题能力。陈宏薇、李亚丹(2004:243)也做过类似的论述:科技英语专业术语性强,汉译英时强调术语翻译的准确性,要求译者除了有较高的汉英语言水平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司显柱、曾剑平(2006:210-211)认为术语词汇是科技语言的核心,具有单一性、单参照性、标准化、稳定性等特点。译者应熟悉术语的这些特点,才能做好术语翻译工作。这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理论能力的内容。
专业性翻译教材,旨在通过专业文体的翻译实践,锻炼学习者在专业领域中进行中外互译的能力。与通识性教材相比,此类教材,尤其是科技文体的翻译教材,对专业文体翻译的诸方面的论述更加深入与详尽,主要有术语的特点、语义分析、构成方式、术语标准化、术语翻译规范化、术语翻译的原则与技巧、译者的素养等。专业文体的译者素养包括良好译德、语言功底、专业知识、文献知识、翻译技巧(李健民 1997:12-19)。这里涉及术语能力中的理论能力、语言能力、专题能力、文献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 图片来自网络
5.构建翻译专业术语能力的培养模式
在我国传统翻译教学中,虽然也有对术语能力培养的关注,较为侧重其中的语言能力与专题能力,但这种培养模式并不完整,缺乏系统性。翻译教育须培养社会所需的具备术语能力的职业化翻译人才。依托术语能力的特点与构成分析,我们从术语学课程设置、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试图构建翻译专业术语能力的培养模式。
国外大学术语学课程开设已达四十来年之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现代术语学的开创者Eugen Wüster,就在维也纳大学开设了名为“普通术语学理论与术语词典学入门”的课程,旨在传授术语学的工作方法与原则。时至今日,国外已有多所大学开设术语学课程。在我国,虽然曾举办过一些术语培训班和讲座,但术语学一直未在大学教育中受到应有的重视。术语能力在翻译工作中的关键性,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真正面向翻译的术语教育,大多散见于外语专业的科技翻译教学之中”(李健民 2010:30)。因此,很有必要在翻译专业中开设系统的术语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术语能力。
在我国,已有学者调研了国外大学的术语学课程设置(李健民 2010;郑述谱 2006),并就我国翻译专业中术语学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讨,列举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梁爱林 2006;苗菊,高乾 2008)。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文所构建的术语能力关系网络模型,我们提出模块化的术语学课程设置,详见下表:
表 1 模块化的术语学课程设置
模块名称 | 教学内容 |
理论能力 | 陈述性知识:术语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程序性知识:术语学工作方法与流程 |
语言能力 | 所涉语言的语音、形态、语义、语法、语用等相关知识、跨语言交际知识 |
文献能力 | 文献查寻、文献采集、文献加工与处理、文献开发与利用、文献管理与评价等 |
管理能力 | 术语管理、文献管理、流程管理 |
专题能力 | 专题知识、专题文体、专题词汇 |
技术能力 | 传统工具:术语卡片、各种字词典、单语和多语术语汇编等 信息技术工具:计算机、办公软件、术语库、语料库、管理软件、翻译软件等 |
应用能力 | 术语翻译、术语定义、术语编纂、术语标准化、术语同义/多义现象分析等 |
综合运用 | 真实或模拟术语项目、各种子能力的综合运用 |
各模块的教学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各有侧重并相互关联和促进的关系,如文献能力与管理能力两个模块都涉及文献管理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前七个模块分别侧重对各子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应让学习者清晰掌握各子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的综合运用模块指在教学中引入真实或模拟术语项目或案例,锻炼学习者对各种子能力的综合运用,从而获得系统的术语能力。这种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也正符合术语能力的综合性特点。
根据术语能力的实践性特点,教师应指导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应用分析、合成与评价等技能去寻找信息,利用信息,并做出归纳,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与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不仅仅为其提供知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多种来源,包括教师、教学材料以及其他学习者,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构建,教学的作用在于创造学习环境,以便于进行知识建构活动(Clark 2008:22)。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自己去主动发现翻译中的术语问题,提出术语问题,与其他学习者合作交流,分析术语问题,并找出解决术语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如,教师可以分配给学习者几篇关于不同类型铸铁的生产过程与方法的英文材料,并要求将其译为汉语,其中含有大量的钢铁铸造专业术语。学习者首先需要识别其中的术语,通过参阅文献,创建双语术语表,以保证术语翻译的正确与一致。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会遇到术语难题,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找寻解决方案,最终完成术语工作任务。
此外,鉴于术语能力在翻译工作中的普遍性,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须具有术语能力培养的普遍意识。在计划和选择教学大纲时,教师须清楚术语学的各种潜在应用,以使学生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真实职业情境(Alcina 2009)。术语能力的培养意识,应贯穿于翻译专业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术语知识对整个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掌握术语能力在翻译各环节的运用,以便日后应对实际翻译职业工作中出现的各类术语问题。
6.结语
综上所述,术语能力是一种由多项子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翻译工作中译员不可或缺的一项职业能力。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翻译职业化的要求,在高校翻译专业中开展术语能力培养势在必行。术语教学是术语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需结合其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在翻译工作中普遍性的特点,建立基于能力的模块化术语学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倡翻译教师具备术语能力培养的普遍意识,将其贯穿于各种翻译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达成培养具有较强术语能力的职业化翻译人才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的术语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广泛开展,任重且道远,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以及有关各界同仁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参考书目
[1]Alcina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rminology: New strategies and methods [J]. Terminology, 2009, (1): 1-9.
[2]Austermühl F. Electronic Tools for Translators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1.
[3]Bowker L. Terminology tools for translators [A]. In Somers H (ed.). Computers and Translation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49-65.
[4]Clark R C. Building Expertise: Cognitive Methods for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3rd ed.) [M]. San Francisco: Pfeiffer, 2008.
[5]Kiraly D.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 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0.
[6]Montero Martínez S & Faber Benítez P.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in translation [J]. Terminology, 2009, (1): 88-104.
[7]Quah C. K.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8]陈宏薇,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材[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迪毕克 R. 应用术语学[M]. 张一德 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0]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0.
[11]李健民. 德汉科技翻译基础教程[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2]李健民. 面向翻译的术语教育[J]. 中国科技术语,2010,(4):24-31.
[13]梁爱林. 关于我国翻译教学中术语学培训体系的建设问题[J]. 科技术语研究,2006,(3):24-27.
[14]梁爱林. 从术语的属性看中国的术语学教育[J]. 中国科技术语,2010,(4):32-36.
[15]隆多 G. 术语学概论[M]. 刘钢,刘健 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6]苗菊. 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17]苗菊,高乾. 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术语学的借鉴意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57-60.
[18]穆雷. 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J]. 中国翻译,2008,(1):41-45.
[19]钱春花. 交互性教学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驱动[J]. 外语界,2010,(2):19-24.
[20]司显柱,曾剑平. 英译汉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王宏印.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M].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文军. 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3]张美芳.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4]郑述谱. 俄国的术语教育[J]. 科技术语研究,2006,(2):10-13.
[25]周有光. 文化传播和术语翻译[J]. 外语教学,1992,(3):62-71.
作者简介
王少爽,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多语种翻译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翻译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博士后。研究方向:翻译学与术语学。
本文原载《外语界》2011年第5期,第68-75页。本次推送已获作者授权,谨此致谢。如若引用,请以原载期刊为准;转发请注明“大民说英语”以及文章来源。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