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荣、杨硕: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的“求真-务实”综合模式
摘要:针对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流于主观化、印象式的现状,本文根据现有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框架和国际公认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提出以翻译批评参数结合等级评分量表和评分观察点的“求真-务实”综合批评模式,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并运用此模式分别对杨静远和任溶溶的《彼得·潘》译本进行分析和统计,以求相对客观的批评结论,推动文学翻译批评向客观性和全面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求真-务实”
0. 引言
儿童文学翻译批评因其印象化和主观化问题一直为研究者所诟病。对于汗牛充栋的儿童文学译本,举隅揭误者有之,但总有以偏概全、蜻蜓点水之憾,客观、全面的翻译批评已成为推动儿童文学翻译及其批评实践发展的当务之急。翻译批评要做到客观、全面需要译评者把“翻译内”和“翻译外”诸因素进行综合考察。“翻译内”和“翻译外”是两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研究领域。文本的语言、意义、风格等的求真属于翻译内因素,译本的选择,目标语读者的考虑等则是翻译外因素,前者以求真为目标,后者以务实为目标(周领顺2014:15)。对儿童文学译文进行评价,也需要将翻译内和翻译外因素充分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要“求真”,又要“务实”;既要有效运用定性方法,又要有机结合定量手段,这是“求真-务实”综合批评模式的核心所在。在这一模式下,我们采用了以准确性、可读性和儿童文学性为具体参数的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框架(徐德荣,江建利 2014),在对翻译参数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设立等级制的评分体系,确立“观察点”对批评参数进行细化,以期提高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给译者、读者和出版者以真实有效的反馈,最终提高整体翻译质量。
本文选择《彼得·潘》的两个译本作为批评对象。《彼得·潘》作为儿童文学的传世经典,其译本数量不少,但是译本之间出入甚多,而现有的对《彼得·潘》译本的分析比较大多过于笼统,流于主观,缺少原则体系,缺乏客观有效的批评结论。本论文运用“求真-务实”综合批评模式对杨静远和任溶溶的两个《彼得·潘》译本进行定性分析和系统的量化统计,以揭示儿童文学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的“求真-务实”综合模式
“求真-务实”的综合批评模式需要批评者将批评参数的界定和标准的量化有机结合起来。在《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的框架》中,作者根据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性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的三个批评参数:准确性、可读性和儿童文学性,这三个参数构成了儿童本位翻译批评原则的有机整体(同上:70)。从“求真-务实”的连续统评价模式来看,这三个批评参数除了考虑翻译内的“求真”之外,同时考虑了翻译外因素,即作为目标读者的儿童,综合考量了译文的合理性和接受性问题。译文总是呈现在“作者/原文-读者/社会”译文连续统上,译者行为体现在译者对“作者/原文”一端的“求真”和对“读者/社会”一端的“务实”上,构成了“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周领顺 2010:96)。就儿童文学翻译而言,译者在“求真-务实”之间行走,有执着于原文、宁信而不顺者在,也有旨在务实、唯读者马首是瞻者在。其实,走在两个极端上的做法都未必是儿童文学翻译的大道,儿童文学的译者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实现翻译的“合理性”。以准确性、可读性和儿童文学性为参数的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系统正是为实现这一平衡的努力。准确性关照作者和原文,旨在“求真”,体现的是“翻译之为翻译”的本体诉求,可读性和儿童文学性充分考虑读者和社会预期的文体风格,在求真的基础上实现译作的“务实”。
有了合理的批评参数,就需要为每一个批评参数提供具体的量化标准和评分表,便于在进行翻译批评实践时得出有数据依据的客观性批评结论。为此,本文根据国际公认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以下简称“CEFR”)的原则和方法,针对每个参数设定了翻译批评的等级制评分量表和评价观察点。“CEFR”提出了等级制语言能力量表,将语言能力水平分为三等六级:A等基础使用者(A1和A2);B等独立使用者(B1和B2);C等熟练使用者(C1和C2)。同时,该框架提出了弹性分级(刘壮等 2012:618;岑海兵 2011)。
本研究借鉴“CEFR”的评价体系,采用了等级评分制,共分为六个主体等级,每个等级配有相应的特征描述。相比百分制,等级评分制对于翻译评价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量化评估的目的是在需要评估大量译文的时候能相对客观、便捷地评价译文质量,由于这种评估最后常以数字、等级等方式呈现,显得客观性较强,但必须指出,评价涉及价值判断,无法排除人的主观性因素(杨志红 2012:69)。翻译批评有其审美及价值判断的本质属性,而审美以及价值判断都具有主观性,如何利用主观性的必然参与,提高客观性,实现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结合,是儿童文学翻译“求真-务实”综合批评模式的核心所在。等级制既充分考虑了判断的主观性,又有效地将批评对象进行分级,实现了批评数量化,符合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的客观化诉求。同时,观察点的设立能够进一步增强翻译评价的客观性,观察点是对批评参数的核心界定,虽非全面但是有效界定了批评参数的指涉对象,使批评者在操作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点可抓,也使得不同译本的对比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
儿童文学翻译等级量表和观察点及其界定如下。
表1:儿童文学翻译评价等级量表
准确性 | 可读性 | 儿童文学性 | 总评 | |
5 | 紧扣原文意义,无理解与表达错误 | 可读性强,语句流畅,句子节奏及韵律处理得当,完全符合儿童阅读规范 | 文学性强,儿童文学的文体风格传递到位,修辞手段效果好 | 整体效果突出,读者反应好 |
4 | 有小错误,但不影响理解;错误率万字1处以内 | 可读性强,很少有不通畅的句式,符合儿童阅读规范 | 文学性强,儿童文学的文体风格把握较为到位,修辞手段处理得当 | 整体效果良好,读者反应较好 |
3 | 有小错误,但不影响理解;错误率万字2处以内 | 可读性较强,偶有不通畅之处,基本符合儿童阅读规范 | 文学性较强,有儿童文学的风格意识,文体效果不突出 | 整体效果符合基本要求,读者反应一般 |
2 | 有明显理解与表达错误,错误率万字3处以内 | 可读性弱,语句不通畅 | 文学性较弱,儿童文学的风格意识淡薄 | 整体效果较弱,读者反应不佳 |
1 | 错误较多,错误率万字5处以内。 | 可读性较差 | 文学性差,儿童文学的风格传递错位 | 整体效果差,读者反应差 |
0 | 错误率高,错误率万字5处以上。 | 可读性很差 | 文学性很差,无儿童文学的风格意识 | 整体效果很差,读者反应很差 |
注:(1)统计字数为实际翻译字数;(2)总评分数取准确性、可读性、儿童文学性三项分数的平均分,按照临近原则进行归档。
表2:儿童文学翻译评价观察点
参数 | 观察点 |
准确性 | 1、检查译文对原文拼写的把握,有没有因认词错误而导致的翻译错误。 |
2、辨识原文中的习惯表达,包括一般固定搭配和习语,特别注意“假朋友”,看有没有望文生义。 | |
3、读译文,看有没有任何上下文不连贯,有违常识、逻辑,与故事情节发展或与作者主体思想不一致的地方。 | |
可读性 | 1、考虑文字本身适合儿童读者的语音特征。 |
2、译语地道,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 | |
3、语句具有符合儿童文学风格的节奏和韵律。 | |
4、语篇的衔接方式得当。 | |
儿童文学性 | 1、儿童文学常见修辞法的言内意义翻译得当,特别是双关处理到位。 |
2、语用意义选择体现出儿童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审美倾向,注意正式性程度、语义褒贬、轻重和语义联想。 |
2. 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的“求真-务实”综合模式实证
我们选取杨静远和任溶溶的《彼得·潘》译本作为例证,对批评参数以及观察点进行具体的界定和阐释,同时对杨、任译本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
2.1准确性
准确性是进行翻译批评的起点。准确性是儿童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首先体现在译者对上下文最重要意义的优先传译和对原文信息的真实再现(徐德荣,江建利 2014:69)。本文将根据评价观察点,对两个译本中发现的所有翻译错误进行分析与统计,得出其错误数占总字数的比例即其错误率,对两个译本的准确性进行对比与评价。
(1)对“翻译错误”的界定
本研究将“翻译错误”界定为译文对原文上下文中必要意义的背离或遗漏。其中“背离”指翻译出现严重偏离,“遗漏”指翻译中的少译漏译,而“上下文中必要意义”则指对理解原文和情节必不可少的意义,若缺失或误译会影响读者的理解。
(2)翻译错误观察点分析
根据对“翻译错误”的界定,我们选定了三类典型的翻译错误作为观察点进行翻译错误的统计,具体分析如下。
1)识词拼词错误
“准确性”这一参数的第一个检查点便是检查译文对原文拼写的把握,看有没有因认词错误而导致的翻译错误。识词正确是翻译正确的基本要求,而这类错误在名家译作中虽不常见,但是并非完全杜绝;一旦出现此类问题,译文往往谬以千里。
[1] The more quickly this horror is disposed of the better. (Barrie 2007:126)
[1a] 这段恐怖故事,打发得越快越好。(杨静远 2013:141)
[1b] 这一恐怖事件还是越快暴露越好。(任溶溶 2012:141)
此处为描写孩子们被海盗捉住那一章节的第一句话。显然,杨译本中“打发”的译法与“dispose”的指称意义相符,亦与语境一致;而任译本“暴露”的译法则是错将“dispose”认为“expose”,所以译文与原句意义大相径庭。类似错误在任译本中发现7处,值得注意。
2)词组搭配理解错误
准确性要求辨识原文中的习惯表达,看有没有望文生义,要让翻译“在文化上、思维习惯上行得通,能够被译语读者所接受”(马会娟 2001:77)。
[2] But Wendy noticed with gentle concern that Peter did not seem to know that this was rather an odd way of getting your bread and butter, nor even there are other ways.(Barrie 2007:46)
[2a] 但是,温迪温和地关切地注意到,彼得似乎不知道这种觅食的方法有多么古怪,他甚至不知道还有别种觅食的办法。(杨静远 2013:50)
[2b] 不过,温迪有些担心地注意到,彼得似乎并不知道寻找牛油面包的方法,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方法。(任溶溶 2012:43)
此处杨译本“觅食”的译法相较于任译本“寻找牛油面包”的译法而言,抓住了对上下文中最重要的意义——联想意义的翻译,并且更符合上下文的语境与情景设置,更为准确。
在翻译这些涉及文化背景的词组搭配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原语中的修辞是否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词汇搭配是否符合对方的习惯和审美特性 ,进而选择与原文辞格相对应的最切近、最自然的译文表达方式”,达到“准确性”最大程度的实现(Nida 2001:139;马会娟 2001:77)。
3)情景语义判断错误
准确性的第三个观察点是读译文,看有没有任何上下文不连贯,有违常识、逻辑,与故事情节发展或与作者主题思想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有,说明翻译出了问题,需要对照原文重新考量。
[3] The boys on the island vary,of course, in numbers, according as they get killed and so on; and when they seem to be growing up, which is against the rules, Peter thins them out; but at this time there were six of them, counting the twins as two.(Barrie 2007:56)
[3a] 岛上孩子的数目时常变动,因为有的被杀,或其他缘故;他们眼看就要长大的时候——这是不合乎规定的,彼得就把他们饿瘦了,直到饿死。不过眼下他们是六个人,那对孪生兄弟算两个人。(杨静远 2013:62)
[3b] 当然,这岛上的男孩数目时有不同,这要视他们被杀的情况而定;当他们似乎要长大的时候,这是违背规定的,彼得就把他们送走。现在一共只有六个人,一对双胞胎兄弟算两个。(任溶溶 2012:55)
经对比可知,此处关注点是对“thin out”的理解及表达的差异。“thin out”的释义为“when you thin (out) a group of plants or other things, you remove some to make them fewer”(周渝毅 2009:2404),意为移除、减少数量。仅从字典释义来看似乎“饿死”“送走”两种译法都无可厚非。然而,从全书情节来看,彼得最后把男孩们都送到了温迪家里,“送走”更符合原文信息,此处任译本更准确。
笔者将之译为“彼得就会给他们‘缩缩编’”,既考虑短语本身的形象性,又考虑情景语义。
2.2 可读性
可读性是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批评的重要衡量标准。众所周知,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是由成人读给儿童听,即使是儿童独立阅读,其语言是否易懂、上口、有趣也直接影响到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这就要求儿童文学译作读起来易于理解、句读恰当、趣味盎然。
(1) 对可读性观察点的设定
Nida和Taber指出,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从意义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Nida & Taber 2004:12)。“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落实到儿童文学翻译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可读性,可读性充分考虑儿童读者,是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专门要求。从意义角度入手,对可读性可用言内意义、语用意义的翻译进行深入分析;从语言形式上入手,则可以考察措辞、句式、节奏和韵律的处理是否合理(徐德荣,江建利 2014:70)。
因此,以等效原则为纲、综合意义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我们选择了语音至语篇四个观察点,来对两个译本进行可读性的量化评判。
(2)可读性观察点分析
本研究将从语音特征、惯用法、语句节奏韵律和语篇衔接四个方面,来考察、分析两个译本的可读性。
1)适合儿童读者的语音特征
儿童文学有其特殊的、适合儿童读者的语音特征,因此,可读性的第一个检查点就是文字本身语音特征的翻译再现。
[4] Mrs Darling consulted Mr Darling, but he smiled pooh-pooh.(Barrie 2007:16)
[4a] 达林太太去和达林先生商量,达林先生只微微一笑。(杨静远 2013:16)
[4b] 达林太太去请教达林先生,可达林先生只是哧哧笑了两声。(任溶溶 2012:9)
“Pooh-pooh”本身即为拟声词,拟“呸”声,同时表达藐视、蔑视的含义。杨译本将其译为“微微一笑”,不仅没有体现其拟声特点,也没有表达其嘲笑的态度。而任译本“哧哧笑了两声”的译法则保证了其拟声性,好于杨译本,但是对于“藐视”的含义则没有体现。不妨稍作修改,译为“哧哧哂笑了两声”,则可二者兼备,既满足其拟声特性,又充分表达其含义。
2)语言表达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
儿童文学翻译面向儿童读者,用语要求符合汉语规范和儿童的阅读习惯。
[5] “I do wish Peter would come back,” every one of them said nervously, though in height and still more in breadth they were all larger than their captain.(Barrie 2007:61)
[5a] “我真希望彼得回来呀。”他们全都心神不宁地说,虽然他们的个头儿都比他们的队长高,腰身也比他粗。(杨静远 2013:67)
[5b] “我真希望彼得能回来。”他们每一个人都紧张地说,虽然在高度上,尤其是在宽度上,他们都比他们的头头大。(任溶溶 2012:61)
这是描写岛上孩子们盼望彼得回家的一段话。“height”“breadth”的指称意义虽为“高度”“宽度”,在这段话中,显然翻译成“个头儿”“腰身”读来更加通顺,也更符合译入语的习惯。任译本中用“高度”“宽度”形容人体有违背译入语习惯用法之嫌,而用“大”字来搭配“高度”“宽度”也欠妥,措辞让人读来不顺,也会给儿童读者造成困扰。
3)语句具有符合儿童文学风格的节奏和韵律
儿童文学的语句要求有音乐性和阅读的节奏感,需押韵时应押韵。
[6] "Yo ho, yo ho, the pirate life,
The flag o'skull and bones,
A merry hour, a hempen rope,
And hey for Davy Jones." (Barrie 2007:61)
[6a] 唷嗬,唷嗬,海盗的生活,
骷髅和白骨的旗帜,
欢乐一时,麻绳一根,
好啊,大卫琼斯。(杨静远 2013:68)
[6b] 唷嗬,唷嗬,海盗的生活,
旗子上画着骷髅骨,
欢乐的时刻,麻做的缆索,
我们向海妖欢呼。(任溶溶 2012:62)
这是文中海盗们唱的一首让人闻风丧胆的歌,杨、任译本对这首诗歌的处理方法不甚相同。诗歌作为韵语文学的一种,“韵”是其核心特征之一。任译本读起来韵律感十足,易于上口,有海盗们高歌的感觉。而杨译本读起来缺乏韵律感,也表现不出原文的气势,不如任译本可读性高。
4)语篇的流畅性好
儿童文学译文应避免“翻译腔”,整体衔接自然,不生硬,无过度欧化句式;逻辑顺畅,连贯性强;信息结构合理,信息焦点实现得当。
[9] I'm sure I sometimes think that children are more trouble than they are worth. (Barrie 2007:107)
[9a] “我有时真觉得,孩子们给人的麻烦,比乐趣要多得多。”(杨静远 2013:118)
[9b] “我有时候实在觉得,孩子比起他们可爱来更加叫人烦。”(任溶溶 2012:117)
任译本对原语结构句式的照搬使译文“翻译”的痕迹太过明显,而杨译本的处理方式则自然许多,避免了翻译腔和过度欧化,还使译文表意更加清晰。
2.3 儿童文学性
(1) 对“儿童文学性”观察点的设定
儿童文学性是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批评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框架中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特征性标准。从意义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保证言内意义在译文中的再创造(徐德荣,江建利 2014:70)。修辞法主要借助言内意义实现效果,所以再造原文的文学性,修辞法是关注的焦点。此外,语言表达的语用意义充分体现了作品的情感和审美倾向,也是文学性构成的必然要素。因此,本研究确定了修辞法的言内意义再现和一般语言表达中的语用意义选择两个观察点,对两个译本的儿童文学性进行分析。
(2)儿童文学性观察点分析
1)修辞法的言内意义再现
修辞手段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言内意义的集中体现,其翻译是否得当与译本的儿童文学性息息相关。因此,儿童文学性的第一个检查点就是看修辞手法在翻译中的处理。
[10] This ill-luck had given a gentle melancholy to his countenance, but instead of souring his nature had sweetened it, so that he was quite the humblest of the boys.(Barrie 2007:57)
[10a]:运道不佳,使得他脸上老是带着愁容;不过,这没使他的性格变酸,反而变甜了,所以他是孩子中最谦逊的一个。(杨静远 2013:63)
[10b]:这种倒霉运气使他的样子有点犹豫,可不是使他的性格变坏,而是使他的性格变好,因此他是几个男孩当中最谦虚的。(任溶溶 2012:55)
这是描写男孩Tootles性格的一段话,原文中“sour”和“sweeten”这两个动词的运用可谓精妙,用通感的手法以味觉刻画人物性格,让儿童在读及此句时会有直观的感官上的区分,易于理解,又有童趣。杨译本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变酸”“变甜”的译文使原文生动而富于童趣的效果得以再现,其处理方法更能体现儿童文学性。
2)语用意义选择
作品一般语言表达中的语用意义选择体现出情感和审美倾向、正式性程度、语义褒贬和轻重。
[11] "Mermaids! With tails?"
"Such long tails."(Barrie 2007:39)
[11a]“人鱼,长着尾巴吗?”
“尾巴老长老长的。”(杨静远 2013:42)
[11b]“美人鱼!有尾巴的?”
“挺长的尾巴。(任溶溶 2012:35)
杨、任译本的主要差异在于对彼得回答的译法。任译本“挺长的尾巴”的译法,语气寡淡,“挺长”这一平淡的表达,并不像一个孩子在极力劝说别人时的语气与措辞。而杨译本“尾巴老长老长的”则明显语气更活泼、更强烈,连用两个“老长”,既符合孩子说话时喜重复、爱夸张的特点,也符合此时彼得迫切想要温迪和自己一起走的心理,读起来好像就能看到彼得急切的稚嫩脸庞,显然杨译本的表达更充满童趣。
3. “求真-务实”综合模式下的批评结论
3.1 准确性
在准确性上,本文采取统计两个译本全书错误处并进一步计算错误率的方法来进行量化分析与比较。纵观两个译本,我们总共找到26处翻译错误,其中,杨译本错误4处,任译本错误22处。本文对这些翻译错误之处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和字数统计,现将统计结果呈现如下。
表3:杨译本和任译本错译数量统计
杨译本错译处 | 任译本错译处 | |
识词拼词 | 0 | 7 |
词组搭配 | 0 | 5 |
句子段落 | 4 | 10 |
总计 | 4 | 22 |
全书错误率(错译处数/总字数) | 0.47/万字(全书字数为85815) | 2.53/万字(全书字数为86876) |
注:(1)本研究所统计全书字数为实际翻译字数;(2)因无法判定译者翻译时所采用的版本,所以无法确定是否为漏译,因此漏译不计入错误数统计。
目前,对翻译作品的准确率并没有统一的准则与要求,也并没有统一界定翻译质量合格与否的标准。2005年3月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令2004年第26号对图书质量管理即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有明确规定,可以为翻译出版物的准确率评估提供参考标准。其中规定“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且“经检查属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以继续发行;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2012)。从这种对差错率的低容忍度,可见国家新闻总署对图书准确率要求之严格。
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再来审视杨、任译本,可发现任译本在不足9万字的实际翻译字数中,出现明显错误22处,万字错误率为2.53,而这一错误率明显偏高,反映了任译本在准确率方面的欠缺。这一统计结果也为其他译者敲响警钟,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绝非易事,其准确性问题不容小觑。翻译的准确性是决定译本质量的基础,切莫大意疏忽导致翻译错误,影响译本质量和效果。
3.2 可读性
在可读性方面,本研究根据原文可读性的风格特征在两个译本全文中选择了30处译文作为样本,对两个译本在这30处翻译中的表现进行整理、分析与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表4:杨译本和任译本可读性观察点对比
译例数量 | 杨译本较好 | 任译本较好 | |
文字本身适合儿童读者的语音特征 | 3 | 0 | 3 |
译语地道,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 | 12 | 12 | 0 |
语句具有符合儿童文学风格的节奏和韵律 | 7 | 6 | 1 |
语篇的流畅性 | 8 | 8 | 0 |
总计 | 30 | 26 | 4 |
根据30个样本的统计结果可知,杨译本的可读性明显优于任译本。 纵观全书,杨译本将原文中较复杂长句化为符合汉语习惯的若干短句,避免欧化句式,并通过语序调整,使行文更加流畅、自然;另外,杨译本会将英文表达法转化为汉语中的惯用语,使翻译痕迹不重,译文也更为地道。任译本会较好地体现文字具有儿童文学特质的语音特征,对语言韵律的把握十分得当;但是任译本倾向于将原文中的句式、表达直接搬到汉语中,使译文句子有时过于冗长、复杂,表意不明,不符合汉语习惯和语序,翻译痕迹较重。
3.3 儿童文学性
在儿童文学性方面,本研究同样对两个译本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根据译本特点在两个译本全文中选择了30个译例,对两个译本在这30处翻译中的表现进行整理、分析与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表5:杨译本和任译本儿童文学性观察点对比
译例数量 | 杨译本较好 | 任译本较好 | |
言内意义(修辞) | 3 | 3 | 0 |
语用意义 | 27 | 16 | 11 |
总计 | 30 | 19 | 11 |
根据30个观察点的统计结果可知,杨译本的儿童文学性优于任译本。当然,杨、任两个译本都童趣盎然,但由于翻译风格、方式不一,在儿童文学性上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杨译本在儿童语言特点上把握得恰如其分,善用短句,尤其善用儿童口语实现童趣,但是对书中儿歌的翻译则不尽如人意。而任译本对儿歌的翻译充分体现了童趣,但是语言有时过于正式、书面。
3.4 综合结论
整体而言,任译本在准确性方面有明显欠缺,翻译错误处数较多;杨译本虽也存在着翻译错误,但准确性高于任译本,且在可读性、儿童文学性等方面也均优于任译本,总评结果如下:
表6:杨译本和任译本的总评分
译本 | 准确性 | 可读性 | 儿童文学性 | 总评分 |
杨译本 | 4 | 4.5 | 4.5 | 4.5 |
任译本 | 2.5 | 3.5 | 4 | 3.5 |
综合各项,两个译本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杨译本质量更胜一筹。
4. 结语
儿童文学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务实。本研究根据现有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框架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提出批评参数与等级评分量表和评分观察点有机结合的“求真-务实”综合批评模式,以提高批评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我们以此模式对两个译本进行定性分析和基于统计的量化评估,得到了不同以往的研究发现。两个名家译本都有精彩之处,尤其是杨译本,对译文的可读性和儿童文学性把握准确,甚有启发性。但是,两个译本都存在明显的翻译错误,尤其是任译本的高错误率出人意料。名家名译的准确率尚且不尽如人意,其他译本质量则更令人担忧。此外,两个译本在可读性和儿童文学性方面的表现不一,都有可借鉴之处,也皆有可提高的空间。
目前,儿童文学翻译批评仍流于感性化和印象化。本研究所提出的“求真-务实”综合批评模式将翻译外因素和翻译内因素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可一定程度上解决翻译研究“主观化”、“印象式”的问题,使翻译批评研究更客观、更有说服力,为儿童文学译者提供自查参照,为出版社提供选择译者、评判译本的参考。诚然,本研究中评分表和观察点的设定仍颇具主观性,尚需细化以进一步推进儿童文学翻译批评向客观性和全面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巴里,詹姆斯. 2012.小飞侠彼得·潘[M].任溶溶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巴里,詹姆斯. 2013.小飞侠彼得·潘[M].杨静远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3]岑海兵. 2011. 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语言教育观[J].《教育评论》(2): 165-168.
[4]刘壮,韩宝成,阎彤. 2012.《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交际语言能力框架和外语教学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4): 616-623.
[5]马会娟.2001.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J].外语学刊(3): 74-79.
[6]徐德荣,江建利.2014.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的框架[J].外语研究(2): 66-71.
[7]杨志红.2012.翻译质量量化评估:模式、趋势与启示[J].外语研究(6): 65-69.
[8]周渝毅(责任编辑).2009.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令2004年第26号 [EB/OL].(2012-10-23)[2016-8-19]. http://www.gapp.gov.cn/govpublic/84/196.html
[10]周领顺. 2010.译者行为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行为研究(其一)[J].外语教学(1): 93-97.
[11]周领顺. 2014.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2]Barrie, J. 2007. Peter Pan & Peter Pan in Kensington Gardens [M].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3]Nida, E. 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4]Nida, E. A .& C. R. Taber. 20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儿童文学翻译的文体学研究”(编号:14BYY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徐德荣,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译协副秘书长,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IRSCL)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及其翻译。在《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研究》《外语研究》《当代外语研究》《山东外语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40篇,出版专著两部、译著2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儿童文学翻译的文体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谁为孩子而译?——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等科研项目7项。
杨硕,硕士,研究方向:儿童文学及其翻译。
本文原载《外语研究》2017年第1期,第85-90页。本次推送已获作者授权,谨此致谢。如若引用,请以原载期刊为准;转载请注明“大民说英语”以及文章来源。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