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

现代外语 大民说英语 2021-09-15

 

提要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我国英语专业发展到新的历史时期所亟需出台的一项重要文件。它不仅是英语专业的生命线”,对专业的准入建设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对其他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制定产生积极的指导和影响。本文着重回顾该标准的研制过程分析和比较不同阶段版本中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内容篇幅及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人才培养

 

2013 7 ,教育部新一届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英语专业分委员会成立。新一届教指委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和制定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外语类各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刘贵芹 2013钟美荪孙有中 2014),以此来保障外语类本科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外语类专业的教学评估体系开展新一轮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仲伟合 2014)。英语专业作为我国外语类专业中开设历史悠久发展迅速规模庞大并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老牌专业其相应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不仅对指导英语专业健康发展,规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凸显专业地位和优势具有现实意义,亦对其他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回顾梳理和比较自 2013 10 国标研制启动至今起草课题组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领导和协助下国标起草修订研讨咨询调研论证征求意见等各个环节基础上所先后形成的主要版本指出各个版本在总体指导思想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融合度以及国标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篇幅及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指明该文件的创新意义以冀广大的英语教育工作者英语专业学生以及相关的行业部门更直观和全面地了解国标的制定过程为下一步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和实施国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1.《国标》的研制概述和指导思想 

 

国标是在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背景下英语专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亟需出台的指导性文件(《国标制定的详细背景参见蒋洪新 2014458)。《国标自起草以来大致经历了五个版本。第一版草案是在国标课题组基于文献查阅以及数次集中讨论商议后而形成的共二十二页之多。第二版则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直接参与国标制定的各位委员意见以及于 2014 2 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的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专家意见所修订形成共九页第三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汲取了于 2014 4 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委会与会者的有关建议由课题组再次修改并精简至四页第四版以前期版本为主要参照听取了于 2014 5 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所召开的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专家意见,结合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关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调研结果综合而成共七页最终的送审版本则进一步听取了于 2014 6 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部分英语教育界资深前辈的意见并且结合于 2014 7 月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的相关行业和英语专业毕业生代表的意见凝练而成分为前言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与评价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等九个部分共计六页

 

在指导思想上,《国标的前后版本始终体现了制定该标准的水平定位即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中等偏上水平的要求,并以此作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英语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重要参照。在具体制定过程中始终秉持以国标为最低标准鼓励不同院校制定基于国标》、又高于国标的校标逐步达到分层优化这一理念。值得指出的是就具体内容的指导思想而言各版本都积极贯彻了以下四点基本共识并将这些共识贯穿于标准制定之中。第一对英语专业的定义英语专业是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国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国标以此定义为基调在各版本中反复涉及到了英语专业所应涵盖的学习和研究范畴。第二,《国标既要夯实以往反复强调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又要摆脱纯粹以训练语言技能为目标的怪圈。第三,《国标要进一步强调英语专业人才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并以文学素养的培养为主要抓手潜移默化地将英语专业学生打造为具有高尚人文情怀的高层次人才。第四,《国标既要凸显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又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体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的培养。以上这些创新思路不仅在国标各个版本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中得到集中体现也在课程体系教学与评价和教学条件中得到了有力保障和前后呼应

 

2.《国标》与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融合度

 

国标作为指引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创新之处也必须与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相融相契并以这些文件为重要参照

 

国标起草伊始课题组虽贯彻了这一思路但在国标的具体行文中仅在前言部分提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并未对参照了哪些文件加以说明。然而基于对国标政策性文件属性的认识修改的版本中写入了两部相关的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0和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124 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两部重要文件不仅是对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也是直接影响《国标》制定的导入性文件。但在2014 5 月于北外召开的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上不少委员和专家指出国标如仅有以上两部重要文件作为指引仍显底气不足应添加地位更高已广泛施行的法律作为制定国标的重要依据。课题组在这一意见的指导下研读各部与我国教育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2)的第三十一条中发现如下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由于这一内容是与国标制定最为紧密的法律条款国标的修改版中则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由此这三部文件由法律层面推进到政策性文件层面在法律地位上由高到低联系密切在内容上由指导广泛意义的高等教育推进至某个时期内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实施意见由粗至细相互挂钩共同形成了国标制定所依据的法律和文件

 

3.《国标》的理论基础

 

国标制定的主要关键环节之一即如何描述英语专业学生所要求达到的英语语言水平。虽然我国很早就有制定统一英语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呼声(杨惠中桂诗春 2007),国标在研制初期并无可直接参照的标准需参考境外语言能力等级描述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简称 CEFRCouncil of Europe 2001加拿大语言标准》(详见 http://www.language.ca/)等现有标准。因此,《国标在起草时主要参照了以上两个标准的能做描述can-do statements),并以 CEFR 标准中对 B2 等级为主要依据规范了国标中培养规格的相关要求。CEFR B2 的基本描述为能理解有关具体和抽象话题文本的大意包括专业相关的技术性内容;能以一定的流利性和自主性与本族语者交流,并无明显障碍能以不同话题为目标撰写条例清晰内容翔实的文章并对给定的热点话题就利弊之分给出自己的见解”。显然B2 等级要求仍是从听写四项基本技能展开的然而在国标初稿草案经历了数次微调后课题组认为有必要作大幅度修改既要维护语言技能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又要强化其他能力的协同培养。原因有二其一是 CEFR 本身的局限性如未对语言运用过程中策略能力的描述,又如未对不同环境下语用能力的思考等(详见 Alderson2002Weir 2005 ),其二是在借鉴 CEFR 时还需要警惕其对国标制定的适用度如在语言技能方面英语专业仍应强调英汉互译的能力又如其缺少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描述等。因此初稿之后修订的国标各个版本在理论基础上还大量地参考了语言习得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包含传统语言能力模型中有关语言运用能力的描述还融合了策略能力语用能力以及国标所预期强调的人文素养思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国标另一个关键环节则是课程体系这也是高等院校实施教学过程中需直接贯彻执行的重中之重。《国标在这一方面的理论基础不仅参照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2000),也大量地结合了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描述等文献,凝结出“模块教学、分层优化特色并重的课程设置理念凸显英语专业多元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发展趋势仲伟合 2014)。所谓模块教学”,即是按照模块的相关要求开设课程。《国标在前几版中虽然贯彻了这一思路但曾对英语专业本科所应开设的课程名称都一一细化。北外会议和全国范围内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调研后修订版《国标》则仅提出“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这五大模块而将具体的课程名称有关内容和相应学分作为附录供各高校参考。这样,《国标》在课程体系方面的理论基础彰显了全人教育的宗旨。所谓分层优化”,则是要求高校引导和认清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偏好在不同层面不同模块中鼓励学生不仅完成规定动作也要在自选动作上呈现多方位发展避免 人才培养“只专不博的局面。“特色并重则要求不同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发展条件和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方面打造出自己的精品模块最终落实到又博又专的思路上去孙有中金利民 2010)。

 

4.《国标》的主要内容 

 

国标包括前言、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包含素质要求能力要求知识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等九个部分的内容。《国标还包含了术语与释义及国标课程体系框架两个附件

 

国标前后修订版本在内容上的调整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这不仅体现在具体内容的措辞上也体现在总体框架的调整上。以下我们从具体内容的修订和微调来阐述前后版本的异同并且指出修改的依据意义和目的。限于篇幅本文以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评价要求三个方面举例说明其中的异同以及创新性

 

4.1 培养目标

 

大纲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其中培养的最终落脚点是复合型英语人才”。《国标对英语专业应该培养何种人才曾有过不同的版本争议的焦点主要涉及到 何种类型人才的表述上,比如可以是学术型”、“复合型”、“通识型或是应用型等不同的措辞。但是似乎没有一种表述可以全面地概括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国标前期几个版本曾经历过以下表述

 

英语专业以培养英语水平较高素质全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系统的英语文学知识和较强的文学鉴赏与批判能力较丰富的多元文化和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广泛的兴趣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和汉语从事教育翻译外事外贸学术研究等工作

 

英语专业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且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通识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同时结合所在地区的会经济特点制定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培养目标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

 

不难看出以上第一个版本在内容面面俱到将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作为培养目标来描述,最后落脚到英语专业人才可以从事哪些领域的工作上。第二个版本则相对简洁对培养目标最终着眼于通识型应用型。然而两个版本的缺陷也相应呼之欲出。如果简单地罗列英语专业人才可以在哪些领域从事专业性的工作,则仍旧将英语专业人才钉死在传统概念上的部分行业之中无法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齐步并进。试设想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某些行业的人才需求将趋于饱和那英语专业是否仍应为这些行业输送人才呢?第二个版本的前一部分虽然高度概括了人才培养的特质但是仅从通识型应用型这两个方面来界定略显狭隘。比如英语专业同样也预期培养对英语语言学或是英美文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属性特征显然无法仅从通识型应用型这两个方面得以全面概括。在课题组反复讨论和斟酌后,《国标终稿中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为

 

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

 

这一表述不仅有创新而且克服了以上两个版本中的弊端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既精简地概括和突出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在语言基本功和语言文学知识方面的重要地位,又将期望英语专业人才具备的人文素养在“综合素质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等方面得以体现。其二,“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这一表述具有动态发展的意义杜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静态描述指明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国家需要何种人才我们则应该度身定做这类人才。《国标作为具有指引性的文件必须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我国英语专业的健康成长作出有力的保障,因此这种动态表述也给高等院校在制定校标上留有大量自由空间,可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化而调整。此外这一表述与长久以来提出建立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人才供求预警平台的思路仲伟合 2014也极为契合

 

4.2 能力要求 

 

能力要求是培养规格中的重要内容。《国标最初的版本参照了 CEFR 的描述对这一部分有极为详尽的表述将英语专业学生所需达到的能力分为语言能力及策略能力”(包括输入技能及策略能力输入技能与策略能力互动技能与策略能力中介活动技能与策略以及文本处理技能语言交际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以及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并做能做描述。也由此第一版的国标曾长达 22 页之多。然而正如前文所提及,《国标所需突出的不仅是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也涉及一直以来倡导的人文素养和思辨创新能力等胡文仲孙有中 2006戴炜栋张雪梅 2007孙有中 2011)。此外虽然国标的基础之一是语言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但在实际行文中若使用过于技术性的措辞中介语”)则很有可能将不少读者拒之门外。数易其稿后,《国标在中期的版本中曾从语言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六方面不仅明确提出了这些能力的名称也界定了这些能力要求的内涵。然而简单罗列能力的组成却无法揭示能力要求内部的相互关系亦无法说明哪些能力是英语专业人才所专属的哪些能力又是作为新时期大学本科毕业生所共通应具备的。基于以上考虑终稿国标对能力要求表述为

 

学生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

 

以上的表述仍保留了前面提到的六个方面的能力组成,但其中的分号实则为重要的分水岭。分号之前的内容涉及到“语言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突出了英语专业人才自身的优势所在而分号之后的内容则包含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并且隐含实践能力”,说明这些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应该具备的通用能力。打个比方而言如果培养人才犹如灌溉树苗那么分号之后的各项能力则如同茁壮成长后大树的树干,而分号之前各项能力则是这棵大树的繁枝茂叶。虽然不同大树的树干形似但枝叶则应各具形态

 

4.3 评价要求

 

评价要求是教学与评价的一个方面。《国标在这个方面的行文遵循了语言测试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以下我们以国标其中一个修订版本为例分析其中对评价要求的表述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并对学生的课程修习或阶段性学习作出最终结论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建立学习档案跟踪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作业自主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为学习提供个性化针对性 指导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

 

合理使用终结性评价手段。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强的考试规范使用能真实客观反映学生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的考试方式选择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的考试内容严格执行制卷施考评卷决策等环节的考试制度确保终结性评价可信有效公正公平

 

以上的表述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入手,不仅列举了两种评价方式的实施办法并将形成性评价置于终结性评价之前凸显前者日益重要的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述对两种评价方式的优势发挥到了最大化。形成性评价的特点之一即是让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参与数次不同形式的评价而终结性评价由于本身具备决策力强大的属性合理使用”,不应过度使用更不可误用。此外终结性评价的表述也暗含了语言测试中信度效度可操作性和反拨效应等内容。但以上表述也不无缺陷。第一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而并非止于“作出最终结论”,应通过评价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体现“以评促学”(Assessment for Learning的要求邹申 2005)。第二以上表述仍有精简的空间具体的施考内容可在相关解读文件中得以展开。因此终稿国标的表述为

 

评价应以促进学习为目的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标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及时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以上表述首先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并展开说明了评价的依据(测试的效度),评价的方式方法测量的手段),评价结果的使用测试的社会属性。最后一句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虽是之前版本的精简表达但可解读性极强。比如,“注重两字不仅道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联系也说明了两种评价方式自身内部的一些主要课题。如在利用终结性评价手段时应充分考虑到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稳步地提高测试的效度和信度等

 

5.《国标》的篇幅及呈现方式

 

国标的篇幅在整个研制过程中经历了起起伏伏曾经由最初起草的二十二页的版本精简至最终的六页版本。表面上,《国标在总体篇幅上略显单薄仅仅经历了五个的版本但课题组对其内容的微调则高达四十余稿对其中措辞的修改则足有百余次之多可见其承载了大量高度浓缩的信息。并且,《国标中所有的措辞都经过了许多专家以及我国英语教育界资深前辈的反复推敲,力求字字精炼句句简洁几乎每个段落所传达的信息都可延展为数篇有价值的论文作解读和研究之用

 

在呈现方式上由于 CEFR 的影响,《国标在行文格式上也为条目式。这种格式在梳理要点时较为直观但与国标作为政策性文件这一基本属性不符。因此,课题组在参照了其他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国家标准的行文后归并了有关内容并以段落文字的形式在国标中呈现

 

6.结语

 

从以上对国标各版本的回顾和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国标的研制经历了一个由繁化简由简渐精反复论证臻于完善的过程。限于篇幅本文还无法将所有的修订之处一一详解,但可以说最终的《国标》版本不仅是近一年来课题组专家对前期大量细致调研论证工作的集中体现和智慧结晶也是我国众多英语教育专家和智囊团积极投身参与国标研制的可喜成果和时代创新。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国标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直接应用于我国英语专业的门槛准入以及英语专业的建设和评估此外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将针对国标的制定和实施问题展开专项研究具体探讨国标中的各组成部分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等

 

参考文献 

 

1.Alderson,J.C.(ed..2002.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Case Studies[C.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

2.Council of Europe.2001.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Z.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Weir,C.J.2005.Limitations of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CEFR)for developing comparable examinations and tests[J.Language Testing 22(3):281-300.

4.戴炜栋张雪梅2007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4):2-11

5.胡文仲孙有中2006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5):5-9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 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蒋洪新2014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标标准制定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3):456-462

8.刘贵芹,2013把握形势、深化改革,全面提高高校外语类专业的教学质量[J]。外研之声3):4-9

9.孙有中2011突出思辨能力培养把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J]。中国外语3):49-58

10.孙有中金利民2010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4):303-305

11.杨惠中桂诗春2007制定亚洲统一的英语语言能力等级量表[J]。中国外语2):34-376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

14.钟美荪孙有中2014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1):2-8

15.仲伟合2014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1):127-133

16.邹申2005对考试效应的认识与对策——兼谈高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的修订原则与方案[J]。外语界5):59-66


作者简介

 

仲伟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讲习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教学协作组组长。研究方向:翻译学理论、口译理论与口译教学研究、外语教育。



潘鸣威,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与评估。



本文原载《现代外语》2015年第1期,第112-120页。本次推送已获作者授权,谨此致谢。如若引用,请以原载期刊为准;转载请注明“大民说英语”以及文章来源。


【往期相关文献导航】


仲伟合、王巍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仲伟合、张清达:“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语教育战略的思考

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