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省级外贸可持续发展动态演进:一个评估
▲点击“广东社会科学”关注我们
摘要:
通过构建评估指标对中国省级外贸可持续发展动态演进进行评估发现:次贷危机后中国省级外贸可持续发展速度呈现显著的差异;危机后东部省份仍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核心地区;危机前,中国东部省份外贸结构、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优于中、西部省份,但危机后东、中西部省份已没有明显差异。据此,一要充分利用东部省份经济辐射效应大的优势,推进自贸区的扩展效应;二要充分发挥重庆、四川、河南和陕西等外贸发展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 中国省级 外贸可持续发展
作者| 沈国兵,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鑫,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
(摘自《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P5-18)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环境不断恶化。由于中国对美具有较高的外贸出口集中度,致使中国外贸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据UNComtrade数据库统计,中国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份额已从2007年的19.1%下降至2013年的16.7%,短短七年间减少了2.4个百分点。同期,中国各省外贸发展不平衡,使得次贷危机对中国省级外贸的冲击存在着地域差异。依靠产业转移和承接,中、西部省份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以更快的发展速度,实现对东部地区的赶超。
问题是,利用经济低潮时期的要素组合机会,起步较晚的中、西部省份能否建立起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外贸发展模式呢?河南、重庆等中、西部省份外贸快速增长背后的效益如何?这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估结果作为支撑。
二、中国省级外贸可持续发展理论假说及命题
第一,后发优势理论。一是技术后发优势。中、西部省份与东部省份相比,无论是在技术研究与开发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市场环节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技术模仿创新,形成复制效应,从而迅速促进本地技术进步,提高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二是制度后发优势。一方面,中、西部省份可充分发挥模仿、吸收和采纳有效制度的优势,通过制度移植变迁,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中、西部省份通过向东部省份学习,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和机制,缩小在制度上发展差距。
第二,雁阵理论。该理论经Vernon(1966)、Kojima(2000)等研究阐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体系。蔡窻等(2009)认为,雁阵理论在中国实际表现为不同省份之间产业转移和承接。由于中国不同省份之间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尽相同,通过产业转移和承接,中、西部省份可通过蛙跳式发展,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外贸结构。
根据上述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我们提出以下两个命题:
命题1:东部省份仍然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核心地区,由外贸规模扩张导致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东部省份。
命题2:凭借技术后发优势和制度后发优势,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省份存在外贸发展的潜在机遇,其突出表现为外贸结构优化引致的外贸能源效益和外贸环境效益的显著提高。
三、次贷危机前后的中国省级外贸可持续发展:评估结果比较
第一,次贷危机前,中国东部省份外贸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省份。危机后,东部省份仍是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区,但重庆、四川、河南等中、西部省份依靠自身后发优势已取得显著的外贸可持续发展。其中,北京和天津在服务贸易发展上具有个体优势,而重庆等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赶超更显著地体现在货物贸易上。
第二,次贷危机前,中国东部省份外贸可持续发展年均增速快于中、西部省份。危机后,外贸可持续发展年均增速上升很大的有重庆、河南和四川,年均增速上升较大的有吉林、陕西和海南,年均下降幅度较大的是江苏、天津、甘肃、内蒙古、贵州、新疆和宁夏。因此,次贷危机后,重庆、河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凭借其后发优势,已取得较快地外贸增长。次贷危机后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上海、北京和江苏等东部省份外贸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更大的影响,而重庆、河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外贸发展水平上升主要反映在货物贸易上。
基于外贸规模、外贸结构、外贸竞争力、外贸社会效益、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等6个层面,我们就次贷危机前后各省相关层面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为简化,这里省略了表),发现各省评估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第一,在外贸规模、外贸竞争力和外贸社会效益上,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东部省份的评估结果明显高于中、西部省份。这表明无论是否考虑服务贸易的影响,次贷危机前、后中国省级外贸规模、外贸竞争力和外贸社会效益的地理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东部省份仍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核心地区,这进一步验证了命题1的推断。
第二,从外贸结构、外贸能源效益和外贸环境效益来看:(1)次贷危机后凭借后发优势,四川、重庆、河南、陕西等中、西部省份的外贸结构取得了优化。(2)次贷危机后凭借后发优势,重庆、四川、河南等中、西部省份的外贸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取得了显著地改善。因此,次贷危机前东部省份外贸结构、外贸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优于中、西部省份,但次贷危机后东、中西部省份在外贸结构、外贸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上已没有明显的差异。并且,次贷危机后重庆、四川、河南等中、西部代表省份在外贸结构、外贸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上已取得显著的成效。这进一步验证了命题2的推断。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次贷危机后,中国省级外贸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广东、上海、北京和江苏等4个省份为高水平;浙江、天津和重庆等3个为中高水平;四川、福建、山东和河南等4个为中等水平;陕西、吉林、湖北、辽宁、安徽、江西、海南和湖南等8个为中低水平;其余11个省份为低水平。因此,除了重庆、四川和河南之外,外贸可持续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之上的都是东部省份。
第二,次贷危机后,中国省级外贸可持续发展速度呈现显著的差异。重庆、河南和四川外贸可持续发展年均增速较高、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广东、上海、北京、陕西和吉林等5个省份呈稳定增长态势;江苏、湖北、浙江等9个省份呈小幅波动态势;其余13个省份呈下降趋势。据此,重庆、河南和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存在技术和制度上的后发优势,而提高省级外贸增长质量是各省份共同的任务。
第三,次贷危机后,在外贸规模、外贸竞争力和外贸社会效益上,东部省份的评估结果明显地高于中、西部省份,东部省份仍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核心地区。但在外贸结构、外贸能源效益和外贸环境效益上,并没有明显的东、中西部差异。重庆、四川、河南、陕西等4个中、西部省份,凭借技术和制度的后发优势,在优化外贸结构、增进外贸能源和环境效益上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而山东、辽宁、河北等需要在外贸结构优化、外贸能源和环境效益改善上亟待增强。第四,聚焦货物贸易后,对次贷危机前、后中国省级外贸可持续发展指数重新测算发现:
(1)危机前,东部省份外贸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省份,且其年均增速快于中、西部省份。次贷危机后,东部省份仍是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区,但重庆、河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凭借后发优势已取得较快地外贸增长。(2)次贷危机前,东部省份外贸结构、外贸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优于中、西部省份,但次贷危机后东、中西部省份在外贸结构、外贸能源效益和环境效益上已没有明显的差异,且重庆、四川、河南等中、西部省份在这三个指标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虽然东部省份依然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核心地区,但由于外贸能源和环境效益的低下,辽宁、海南、河北等3个省份外贸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东部省份。据此,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东部沿海省份市场环境好、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深入推进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贸区建设,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以此带动相关区域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
2.相较于其他中、西部省份,重庆、四川、河南和陕西等4个省份外贸可持续发展水平更高。特别是作为直辖市的重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了外贸增速与效益的统一。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重庆、四川、河南和陕西等中、西部代表省份外贸发展的示范效应,中央政府已将这些省份列入自贸区30版建设是应势之需,籍此利用内陆地区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将重庆打造成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战略支撑,并进一步完善四川、陕西、河南等内陆开放型自贸区经济高地的建设。
3.中国省级外贸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货物贸易,而服务贸易对中国省级外贸发展的影响相对有限。为此,一方面政府应着力保证货物贸易的稳步发展,引导企业改变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模式,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外贸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端型服务贸易人才,完善服务贸易法规和服务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中国服务贸易,以提升其对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正效应。
(插图来源: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