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20年,他们为何悄悄捐资100万,为已故学长张晖设同名奖学金?

皇华皇华 2022-10-07


“别提我们的名字,就写98级部分校友。”在5月20日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1998级校友毕业20周年之际,文学院(原中文系)1998级部分校友悄悄捐资100万元,设立南京大学“张晖奖学金”。


张晖,是98级校友20多年前在南大读书时的辅导员,也是南大人才培养的一位典范学生。2013年,张晖的去世在知识界引起关注,扬子晚报曾有《天才青年学者张晖的“声与光”》的报道。在36年有限的生命里,低调治学的他著述、编撰整理书稿16部,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明清诗词研究等领域取得卓著成果。


1998年,21岁的张晖在皖南旅行留影


100万元为开放式留本基金

设立后接受各界追加捐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南京大学文学院获悉,南京大学“张晖奖学金”的设立得到学校领导、有关院系和部门的共同支持,捐赠协议书已于5月6日由捐款校友和南京大学教育发展基金委员会签订。目前,100万元资金已到达学校账户。


明年,在张晖逝世10周年之际,将进行奖学金的评选颁发。奖励对象目前为文学院的全日制优秀学生,以后将逐步扩展到人文学科。


该奖学金为开放式留本基金,设立后接受南京大学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单位捐赠支持。每年根据基金规模、留本收益情况制定评选、奖励方案后实施。


《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学者张晖别传》

张晖是我们的辅导员、兄长

南大教我们做有情有义的人

在人们印象中,高校奖学金的名字,要么是著名教师,要么是捐资人或公司,为何此次奖学金以张晖命名?100万元资金由哪些校友慷慨解囊?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出资“主力”,是文学院98级校友季明(化名)等人。电话那头,他再三表示,“别提我们的名字,就写98级部分校友”。


再问,就是“张晖是我们的辅导员、兄长”,“南大教会我们做有情有义的人”。继续“闲聊”,得知季明等校友早就有意回馈社会、反哺母校,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今年适逢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98级毕业20周年,明年则是张晖去世10周年。设立一个能传承下去的“张晖奖学金”,或许是对母校、对学长、对青春最好的致敬。经文学院原学生工作负责人联系协调,这一设想最终成形。


“其实我跟张晖学长不是特别熟,但是,他的离开,是很大的损失。他去世时,我也没什么钱,就买了他的一本书。”


而今,40岁出头的季明们事业有成,已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说,到了这个年龄才发现,除了自身努力和机缘,南大以及中文系的滋养,更是他们在社会上立足、成功的精神支柱。“南大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潜移默化。南大教我们有独立的思想,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教我们淡泊名利,让我们成为一群有情有义的人,这都是人生中最富足的部分。”


他们将“张晖奖学金”设计为开放式留本基金,也是希望能力更大时可以追加。“好的大学,要靠大家一起努力。98级不敢说做榜样,也希望给学弟学妹们做个表率,将母校的精神传承下去。”


此举在98级的同学群里也引起关注。大家一边猜着匿名捐赠的是哪几位低调同窗,一边展开对张晖的回忆。“大神”“学术标杆”“温良敦厚”……尽管张晖担任辅导员时间不长,还是留下不少“传说”。


98级校友木目(化名)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自己大一入学时,就在鼓楼校区文科楼下的橱窗里,看到过张晖的照片和学术成果介绍,老师们提起他更是赞不绝口。“给我们留下神秘高大的印象。但到了大三那年,他成了我们的辅导员,直接接触发现他十分温和腼腆,说话轻声细气。”


后来木目有事找张晖帮忙,到研究生宿舍找到他。“他的桌上一尘不染,床上也是整洁异常。那天他细心解答了我的所有问题,又把我送到楼下,叮嘱回浦口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少年立志走学术道路

认为学术不是让人逃避现实

张晖是谁?他做了啥?2014年,张晖去世一周年之际,《学者张晖别传》出版。这部《别传》,勾勒出张晖有血有肉的形象。书中遴选了与张晖生平事迹和思想情感关系较为密切的、有代表性的师友回忆文章,并收录了张晖硕士阶段(1999-2002)在南京的求学日记等内容。


1977年,张晖生于崇明岛的一个普通工农家庭。少年阶段,他就立志于文史研究。1995年,他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96年3月,张晖入选以培养人文学科基础研究人才为目标的文科强化班,受到文史哲三系名师的熏陶。本科阶段,他先后受教于张伯伟教授、张宏生教授,并常求教于卞孝萱先生门下。在本科三年级时,张晖开始撰写《龙榆生先生年谱》,其间,得到施蛰存、程千帆、周勋初、吴小如等学界耆宿的垂青。


当时,吴小如先生读了《龙榆生先生年谱》未刊稿后称赞“我看即此日其他名牌大学的博士论文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水平”,“当前中、青年人很少能耐得住这种枯燥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我为南京大学出了这样人材而感到由衷骄傲和庆幸”。


《龙榆生先生年谱》 张晖 著 2001年版


1999年,张晖免试保送至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张宏生教授。2001年,《龙榆生先生年谱》出版,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2002年,张晖由周勋初先生和张宏生教授联合推荐,获得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全额研究生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1月,张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聘为助理研究员。2012年12月,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张晖与同门在硕士论文答辩会上,导师为张宏生教授


自2012年至2013年初去世前夕,张晖处于学术生命的爆发期,也是他的学术成果最为丰富的阶段。2013年3月15日,张晖因突发急性白血病和脑部出血逝世,年仅36岁。此后长达半年,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的各大报刊连续刊登相关报道、纪念文章百余篇。


报刊报道目录(部分)


张晖研究学术,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注重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他认为,“学术不是让人来逃避现实的,而是让人深入思考,更好面对现实的一种方式”,“好的人文学术,是研究者能通过最严谨的学术方式,将个人怀抱、生命体验、社会关怀等融入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最终以学术的方式将时代的问题和紧张感加以呈现”。

温良敦厚、奋发有为

在学弟学妹中有持久影响力

温良敦厚、奋发有为的张晖,给他就读文科强化班时的辅导员、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欣展留下深刻印象。


在《悼念与学术生死相依的张晖君》一文中,周欣展回忆:鉴于张晖的品学兼优,中文系在他读研期间请他兼任了98级本科学生的辅导员工作。“一天傍晚,他和我坐学校班车在暮色苍茫之中通过长江大桥到浦口校区召开班会,他在讲台上面对百名学生讲话,声音不大,也不见演讲者常有的兴奋,但温文尔雅,颇具为人师表的上佳气质。”


文中还提及,后来在南京大学任教的卞东波(1996级)、童岭(1999级),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顾涛(1996级),在复旦大学任教的刘娇(1998级),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刘利群(1999级),在苏州大学任教的顾迁(2000级)等同学走上学术道路,都受到这位学长的积极影响。


延伸阅读


张晖生前著作(共十种)

专著:《龙榆生先生年谱》《诗史》《中国“诗史”传统》(《诗史》增订版)

学术散文集:《无声无光集》

编校:《量守庐学记续编》《中国韵文史》《施淑仪集》《忍寒诗词歌词集》《忍寒庐学记》《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文集》


《量守庐学记续编》


师友家属整理出版的遗著(共六种)

专著:《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

论文集:《张晖晚清民国词学论文集》

学术散文集:《朝歌集》

编校:《龙榆生全集》(主编)《陈乃文诗文集》


《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

记者手记:愿更多学子拿起传承的“接力棒”


人们常引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的话评论高校:“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并非将“大楼”与“大师”对立,更多是对大学精神的强调。一所大学能否持续发展得好,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张晖36岁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扼腕,但他留下的学术遗产和治学精神,在南大的滋养下生生不息。学弟学妹们为他设立的“张晖奖学金”,让人们看到百廿名校的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南大校训声声在耳,北大楼的常青藤蜿蜒百年。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愿更多高校学子有这样的反哺之举,激荡起每个人内心深处积极、向善的“声”与“光”持续凝聚、回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燕


图片来源|紫牛新闻、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