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找我国第 57 个民族,你所不知道的穿青族!

2016-11-23 橙子 地球知识局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众所周知,华夏大地上盛开着56朵花,孕育着56个民族。但是本学年的伊始,我接触到的新生里居然有位学妹的身份证上赫然写着“穿青人”,难道这个是我国的第57个民族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想了解这个“新的民族”,探寻我国神秘的第57个民族。



穿青人又称穿青族(也叫青族、川青族),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黔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已识别待定民族”。现如今,穿青人分布于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地区、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区、州、市所属二十多个县,人数约六十七万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分布与穿青族主要分布地区

穿青族的主要分布区域


关于穿青人的族源由来,学术界向来有好多种说法:有主张土著说的,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还有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征讨云南时从江西,江苏等省随军迁移到贵州的。战争结束后,大军就地垦戍,这部分随军汉人(包括军人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当地,和当地土着通婚融合,天长日久就成了今天的穿青人。按照学院小学妹的说法呢,她了解到的族源就是学术界的第二种说法啦。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为统一天下,以形成稳定集中的政治局面而发动了多次所谓的“平滇”战争,企图将踞守在云南一直未肯臣服的元朝梁王刺瓦尔密一举扫平。


而这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当属洪武十四年(公元1384年)九月,朱元璋封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调动了三十万江南大军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调北征南”讨伐滇黔的战争。


大军从云南的原溪和湖南的沅州进入贵州,战争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明军每攻克一处,就留下一部分兵士驻守。当战争结束后,驻守在守地的兵士就开始一边实行军屯,一边继续操演练兵,以防不测之变。


在贵州,他们主要驻留在西线的安顺一带,而安顺乃“黔之腹,滇之喉”,明军此举尚属高明,守住了腹部,守住了咽喉,那么黔、滇两地也就是无法相通连了。他们屯军的地方被称为哨、卫、铺、堡、屯等。当时这部分进驻大军并非是心甘情愿千里迢迢地来贵州的,而是被采取抽丁的方式强迫进军贵州的(有的兵士还携带着家眷)。


安顺及周边地形图


同时,这也是贵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这批江南水乡汉族移民的到来,无论是对贵州的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到了贵州后就被分为几个移民集团,并分别被安置在不同的民族地区。现在贵州的一些“湖广人”、“南京人”、“穿青人”、“屯堡人”等就是那时划分在不同区域内屯军后裔的称谓。



如果这个历史传说就是他们的真正族源,也难怪之前,穿青人也都被国家暂时归类于汉族。不光是族源,就连穿青人的语言也是和汉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现如今,只有少数的穿青人还讲他们的民族语言“老辈子话”,他们大部分操贵州通行的汉语。其实,“老辈子话”也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与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汉语方言有渊源关系,而不是从贵州通行的官话中演变出来的,这说明“穿青人”讲“老辈子话”是在进入贵州以前就有的。据对“老辈子话”的调查结果,它是汉语的一种方言。(见1995年中国民族出版社黄光学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


这样说起来,穿青族还是应该划归到汉族的一支啊,可是,事实上穿青人却拥有着和汉族人截然不同的风俗文化。



穿青人把猴作为与民族相关的动物,不许随便提到,侮辱更是禁忌,否则被认为是不敬祖宗,辱没先人的行为。他们信奉山魈,把它作为图腾,山魈是猴的一种,也是传说中的独脚鬼怪,过去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到十五,穿青人都要由他们的巫师披上熊皮装扮成山魈模样,各村各户追逐驱赶瘟疫,装扮的一对青年男女要随行演唱。


半夜看到不要被吓尿了


现在他们在每年的新春时节也还要以一村或数村为单位组织穿青人的青年男女,到各家各户演唱花灯,以祈求平安。乾隆《黔阳县志》中也有解释云:“楚俗多奉三霄,有天魁、云霄、洞霄诸号,即山魈之讹也。”这反映了穿青人原始图腾信仰的一些情况,到后来发展为图腾信仰一五显华光崇拜


在纳雍,凡是供有“五显神” ( 五显坛 ) 的基本上都是穿青人。穿青人把“五显坛”作为互相联系的标志。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素不相识之人,只要见其供有“五显坛”便认为是本民族,于是就认亲认友畅谈心里话。“五显坛”在穿青人的心里占着神圣地位,起到维系这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作用。 


五显神


穿青族的的婚俗也是很有特色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穿青人的婚俗从说亲到结婚后的回门,规矩繁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赶亲、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新娘站花、挑水试新娘、井边回门等。


在穿青人聚居的村落里,结婚是寨中最隆重的事情,从最初的提亲到确定婚期,要历时数年之久。到了婚礼举行的时候,从筹备到成亲,时间跨度需要月余,是一个冗繁复杂的过程。



他们的丧葬也有一套富有特色的程序:穿青人的老人过世,有草鞋荐亡、竹棍报丧、买水浴尸、垫鸡鸣枕、火把送葬、鹊窝掩井、拔牙等七种习俗。


就拿其中的买水浴尸为例,即老人逝世后,由孝子带上香、纸和金属币到井边或河边买水。到时边烧香、纸边哭死者,然后将金属币投于井中或河中,再从井里或河里取一桶水带回家,先舀一碗放在神龛上,余用给死者洗身,孝子还要喝一点洗尸水。晚上孝女孝媳用柳条蘸神龛上的水洒放死者,边洒边哭嘱死者:“要喝阳间清凉水,不喝阴间迷魂汤”。



我觉得啊,穿青人独特的傩戏——庆赛“五显神” ( 又叫庆“五显坛 ”) 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特色。


在明代中期以前,穿青人庆“五显坛”因多数居于贵阳,故采取庙祭。祭祀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九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一年一祭。后因明军近逼,穿青人大多迁往清镇、平坝一带,每年返回贵阳参加祭祀感到不便。


在明代中期以后,才把庙祭改为家祭,即把“五显坛”分到户各自祭祀。祭祀方法是,请一帮称道士的穿青人,他们戴上各种面具,装扮成各种神仙和鬼怪,做一到三天的傩戏 ( 俗称“跳菩萨” ) 计“起坛”、“发功曹”、 “交生”、“淌白”、“齐兵”、“合会”、“太郎殿”、“云霄殿”、“二郎殿”、“四府殿”、“五岳殿”、“灵浮殿”、“山魈殿”、“南游殿”、“水魈殿”15 场。



穿青族的民族服饰也是和汉族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穿青族妇女不缠足,喜穿细耳草鞋或反云勾鼻花鞋,脚扎青色绑带,穿三节衣,两节袖的滚花边大袖衣,拴腰带,戴大勾耳环,梳三把头。


所谓三节衣,两节袖的花衣服。即衣身用青蓝二色的布接连拼凑而成,上节青色至腰。下节蓝色至小腿。衣脚用寸许宽的白布镶边,衣襟镶寸许宽的云勾花边;衣袖的主袖之外套两层活动套袖,一层比一层短,袖口大,外面套肩袖口更大,形如古代武士的护肩甲。每一层袖口均绣有云勾花边,看去如三节连成;衣袖是活动的,有二三层,穿时钉上,翻二留一或全翻于肩上,故有反托肩或外托肩之称。



穿青人姑娘的服饰与穿青妇女的服饰不同之处是:不用青蓝二色连接,用全青色或全蓝色,白布镶边,云勾花边镶衣襟,白布或云勾花边镶袖口,衣袖不上套袖。


上述服饰,由于旧社会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强令改装,因此解放后穿青人服饰在大部分地区与汉族已无大区别,我们现在是很难在看到正统的穿青族服饰了,这确实是很可惜的。



如今,“穿青人”这三个字可以光明正大的出现在居民身份证的民族栏中,不需要隐匿在其他的民族之中,多年的坚持终于修成了正果。他们是中华民族光荣的一份子,任何民族都不能掩盖他们的光辉,可是,在各少数民族“汉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现状下,穿青人可以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到何时呢?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END


下期预告

本文为地球知识局作者原创,转载需经作者同意,请勿私自转载,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