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10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加拿大火烧白宫 | 美国首都华盛顿也曾沦陷敌手!

2017-02-06 小米桶、阿迪 地球知识局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美英的中场战事

今日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典型的兄弟之邦。他们有着互通的文化和语言,密切的贸易往来,坚定的外交同盟,以及全世界最长的不设防国境,两国长达8891公里的边界上不见一兵一卒戍守,足见他们对彼此间的友谊是毫无怀疑的。


美加边境,绿色为陆分界,蓝色为水分界


然而在两百多年前的1812年,当加拿大仍是英属殖民地时,英美之间的矛盾却曾促使美加双方动真格地打了一仗。这场1812战争(The War of 1812)虽未造成重大伤亡,亦未改变世界列强间的势力平衡,但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影响则十分深远,为两国日后的关系及发展奠定基础。


英法争霸与贸易战

在18世纪后期,美国建国之初,这个新国家的国力仍不算强盛,与现在的“世界警察”之姿差了十万八千里,光是争取独立就费尽艰辛。


1782年,美国在六年的苦战后与英国签订了《巴黎和约》,终于成为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场独立战争,让英美之间彻底撕破脸,美国民众也因此有很强的仇英心态。


美国著名画家本杰明·韦斯特笔下的巴黎和约。空白的的地方是英国使者的位置,他們太羞愧所以要求不要画他們。。这羞愧似乎是因为看不起美国佬


此外,一群边远殖民地居然能够战胜世界霸权之一的英国,这项成就也让新生的美国感到至为骄傲,甚至渐渐变得野心勃勃,产生出所谓“昭昭天命论”(Manifest Destiny)的民族优越意识形态,认为美国必须拥有整个北美,把英国的势力彻底逐出北美大陆。而当时英国人在北美的据点,就只剩加拿大这个殖民地,美国自然渐渐将敌意转向北方的邻居。


掌控整个西半球,乃是我国的天定命运

美国独立之前的各国北美殖民地

美国独立之后的各国北美殖民地


之后到了19世纪初的英法拿破仑战争,英美之间又出现的新的摩擦。此时拿破仑的军队正横扫欧陆,英国陆军难以与之抗衡,唯一的胜算就是依赖其海军力量,以其庞大的皇家舰队封锁全欧洲的海上贸易,慢慢把拿破仑逼至财尽粮绝。


如此大规模的海上封锁,日日夜夜不可松懈,自需动用极多船只和人员。而在战事陷入胶着,封锁行动开始无限期延长之后,皇家海军的兵源问题便开始吃紧。


你对我海洋封锁,我就对你大陆封锁

拿破仑战争电影剧照


有些海军水手是在战斗中阵亡,但有更多人则是受不了终年漂泊海上的煎熬而成为逃兵。这其中又有许多人,是在军舰移防至加拿大时趁机逃往美国。


至于美国方面,则对逃兵们宽容以待,任其进入国内,也拒绝为英方捉捕逃兵或遣送回英国,尤其那些愿意加入美国海军的逃兵,更是直接赋予美国公民身份,很明显地是在挖英国海军的墙角。


描述英国武力征兵的油画


此现象愈渐严重后,英国也开始较激烈的反应。当时美国并未涉入欧陆的恶战,却仍有不少商船前往欧洲经商,美国海军的主要任务也是商船护卫。英国这时为了补足皇家海军的人员流失,遂以缉捕逃兵为由,在海上拦截美籍商船甚至军舰,强押走任何带有英国口音的水手去充军,有时甚至开炮造成美国海员伤亡。


切萨皮克号由于拒绝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搜索逃兵请求而遭其炮击,成为1812战争的导火索


又在贸易问题上,英军为落实对拿破仑的经济封锁,明目张胆地以其海上武力作为威吓,严禁任何国家与法国或其盟友交易。而且为了防堵走私,所有前往欧洲的商船即便不与法国贸易,也必须先在英国靠港,接受英方盘点船货,然后不论货品是否卖往英国,都得先给英国交付关税,才能被放行前往目的地。


蓝色为反法同盟及其殖民地,绿色为法兰西帝国及其右方


对好不容易独立建国的美国人来说,被迫给英国交税可是件极度令人恼怒之事。再加上英国海军强掳美国水手的行为,更使美国政府颜面尽失,民怨沸腾。奈何当时的大英皇家海军乃是世界第一的强手,英美若在海上交火,船小炮弱的美国完全不是对手。


大英皇家海军


举例来说,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英军共持有100艘75门炮以上的战列舰,反观美国却是一艘战列舰都无,旗下最大的战船仅属巡防舰级别,每艘持炮不过30门或40门上下,并且全美仅得6艘。


如再考虑其他支援船只的数量和总运载量、随船陆战队员的人数、以及能够进行战略补给的军港数目和位置等等,美国海军简直堪比与日争辉的灯火,刚出家门就可能被吹熄。


1812战争中的美国海军


随着时间慢慢接近1812年英法在欧洲亦且逼近你死我亡的关头,这使得英国在逃兵与贸易问题上完全不可能做出任何让步,甚至明言宁可对美开战,也不许美国干涉其对抗法国的经济战争。此时国力未富的美国极需维持与欧州的经济往来,便只可在大海上忍受英国的跋扈。


横扫欧陆的拿破仑帝国


不过美国官民忍气吞声的同时,心中的仇英情绪也在不断沸腾,并开始有了以暴制暴的想法,认为其海军既然不敌英国,那么其陆军或许可借由入侵加拿大来迫使英方与美谈判。


在此同时,许多支持“昭昭天命论”的鹰派人士当选进入国会,他们早就认为应以武力扩张美国领土,便对“攻打加拿大”一说推波助澜,让民众逐渐觉得这是个可行的计划。


这幅图画(约在1872年)由约翰·贾斯特(John Gast)绘制,名为《美利坚向前行》 (American Progress),为昭昭天命的一种寓言式表现手法。在图中,一个天使般的女人(有时被视为哥伦比亚,美国19世纪时的拟人化象征)带着‘文明’之光与拓荒者一同西行,在路程中串起电报线。印地安人以及野生动物窜逃入前方的黑暗中。


最后一个开战的要素,则是关于北美的印地安人。话说美国独立之初,国土仅限于大西洋海岸线上的13个州,该处以西的内陆地区都住着各种印地安部落。


到了19世纪初,美国人在沿海地区扎实了根基,便欲往西方内陆开展。开发重点之一,是占地广阔,位于五大湖南方的“西北特区”(Northwest Territory),位置上大致对应今日的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密西根以及威斯康辛等五州。


美国本土、西北特区、加拿大


美国政府设立此特区时,完全没有顾虑已在当地祖居多年的诸印第安部落,只是一昧鼓励白人拓荒者移民至特区开垦,对印第安原住民造成很大压迫。随着双方矛盾加剧,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武装冲突也日益频繁,打杀得更加惨烈,原本互不友好的印第安部落更开始结盟合作,共同对抗白人,变成当时美国国内的一大麻烦。


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残酷的北美印第安战争


另一方面,英国人自美国独立以来,就企图在北美内陆制造一个印第安傀儡国,用以阻止美国往西扩张领土。为此目的,他们长期以五大湖北岸的加拿大为基地,渡湖进入南岸的西北特区,为该处印第安人提供军火。美国当然知悉此事,亦多次向英国抗议,但英方素来置之不理,态度如处理前述之海上问题时一样傲慢。


现代美国-加拿大,加拿大已被美国严密的压制在五大湖北岸


这使特区内的美国拓荒者们除了仇恨印第安人之外,同时也极度仇英,认为只有入侵并占领加拿大,方能切断这些野蛮土著的武器来源,从而将其铲除。


这种意见当然也影响了美国政坛,使更多政治精英相信除了海上的国际问题之外,入侵加拿大亦可解决国内的印第安问题,并让美国确实掌控整个五大湖周边地区,令通往内陆的扩张能够稳健持续。



开战

攻打英属加拿大的战争,是从美国总统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任期1801年-1809年)开始即已暗中筹划。他数度游说美国国会,却始终未得到国会的开战批准。计划搁置到下一任总统麦迪逊(James Madison 任期1809年-1817年)上任后,国会总算在1812年6月以微弱多数赞成宣战,正式的开战理由则主要为以下三者:


当时的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


1,英国将约一万名美国商船上的英国裔美国籍水手强制征为英国士兵。


2,英国以对法国实行禁运为由,违法扣押美国商船。


3,英国支持北美印第安人与美国人发生武装冲突,并以此扰乱美国边境安全。


就在这一年,美军兵力从1万2000人扩增至3万5000人,仓促做好战争准备,欲从海路和陆路出动。


美国战争宣言


海上的任务主要是巡防沿海海域,以便在皇家海军来袭时立即作出反制。陆路方面则是作战的主力,共兵分两路,计划攻入五大湖北岸的上加拿大(Upper Canada,即今日加拿大之安大略省 Ontario)以及位于圣劳伦斯河流域中心的下加拿大(Lower Canada,即魁北克省 Quebec)。


上加拿大与下加拿大


美国人的基本战略,是要以陆军的兵力优势一口气击破镇守加拿大的少数英国守军,在英国本土的主力部队能够赶来支援之前,抢先占领加拿大,迫使英方进行停战谈判。但在1812年间,美军进展并不顺利。五大湖区之一的休伦湖基地被英军奇袭,守军在慌乱中不战而撤。


之后位于该湖南方的大城底特律,本由威廉·赫尔中将领兵2500人戍守,却被人数少上许多的英国军队包围(成员为少数英国正规军、部分加拿大民兵以及印第安人)。


赫尔甚至因为错估敌军人数,又害怕城破后白人市民遭印第安人屠杀,竟开城投降,再次让英军不战而胜。这两仗成为英军的重大胜利,拿到了底特律地区和密歇根州的控制权,严重挫折美军在五大湖方面的攻势。


底特律之降

英军进击底特律


另一方面,入侵下加拿大的美军也一样陷入困境。美方在此战线的最終目标是占领下加拿大第一大城蒙特利尔(Montreal),该城是圣劳伦斯河(St. Lawrence River)上的重要港口,而圣劳伦斯河又是英国补给整个加拿大的船运命脉。从蒙特利尔顺河往东北出海即进入北大西洋,向西南逆溯则可前往五大湖与其北岸的上加拿大。


加拿大两大重镇:蒙特利尔、魁北克


当时加拿大之所以有上下之分,指的就是圣劳伦斯河上游和下游地区,可见此河之重要性。拿下蒙特利尔,封锁圣劳伦斯河,进而切断英国船只对上加拿大的补给,对美军来说应该是极为关键的战略目标。


然而负责此战线的部队却包含大量的民兵,除了训练不甚精良,战意亦且薄弱。他们最初入伍的动机只是为了保卫自己家园所在的州,对其他州或整个美国的状况均无太大热情,如今被要求离走家乡,前去攻打他国,态度自然不积极,并在受到反击之后即陷入厌战情绪



而对下加拿大的战力评估,美军亦做出了致命的失误。下加拿大又名魁北克,本为法国殖民地,因法国在七年战争(1756 至 1763)中被英国打败,故于1763年将其割让与英国,之后英国又为了整合殖民地行政,将魁北克改名为下加拿大


下加拿大之居民绝大多数皆为法裔移民者之后代,在语言、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结构等各方面都不同于英裔的上加拿大人。因此美国人以为这些法裔居民肯定也对英国的压榨积怨已久,当美军接近时,势必将美国看作是革命者和解放者而欢欣鼓舞。


七年战争法国丧失北美殖民地


殊不知,上下加拿大之间固然有着明显的族群隔阂,但英国在下加拿大采取的政策其实颇为怀柔,除了沿用法国法律和制度之外,也不要求法裔居民学英文,并且更重要的是,英国人完全不干涉当地的宗教信仰,让下加拿大人如其祖国法国一般信奉较为保守的天主教


而美国人虽同为基督徒,信奉的却是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各种新教派系,其中最大势力之一则是思想激进的清教徒(puritans)。


科顿·马瑟,有影响力的新英格兰清教徒牧师


该教会的反天主教情结非常严重,将其许多传统仪式和制度视为邪说,极尽批斗之能事,也致使法裔加拿大人对美国充满敌意。于是在美军进入下加拿大后,当地居民为了守护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奋起抵抗,并与为数不多英国守军同心协力,即便人数处于劣势也成功阻挡了美军。


而士气本已不高的美国民兵,则开始集体地公然抗命,拒绝再往敌境深入,只愿意进行防卫作战抵御英方的反击。这使得美国在下加拿大方面的作战完全停滞,封锁圣劳伦斯河的目标无法实现,战争形态也逐渐迈入对美方不利的持久战。


抵抗美军的下加拿大


美军在挫败后的进展

然而相比于陆上接连失利,美国海军反而幸运很多。当时世界最强的英国海军,由于必须维持欧洲方面对抗拿破仑的海上封锁,在西大西洋一带部署较为分散,而美方则一边回避敌军编队,一边对落单的敌舰或无护航的英国商船进行海上游击,使用几近海盗般的战术,抢完就撤,竟是取得不错的战果,虏获不少英国物资或俘虏。



接着进入1813年,五大湖方面的美军重整军势,在与英方几次交锋之后,夺回了底特律要塞,终于控制五大湖区的伊利湖(Lake Erie)。1813年4月27日,美军攻入了上加拿大省的首府约克(York),也就是今天的多伦多


为了给之前的苦战泄愤,美国士兵进入约克市区后即大肆纵火,不论政府大厦或民居都焚烧殆尽,并大量劫掠平民财物。这样土匪般的行为深深激怒了加拿大人,就算有些人原本可能对美国的民主制度怀有一丝向往,此时也都彻底倒向英国这边,决心抵抗。


约克战役


另一方面,由于下加拿大那边的美军仍然无法切断圣劳伦斯河航运,英方的补给便能源源不绝地涌入上加拿大,维持英军的防守。面对战意与物资都甚为充沛的敌人,美国在到达约克之后即难以继续推进,甚至连约克本身都不能长期占领,便在一阵疯狂破坏后撤退了。


英国迟来的反击

话说1812年英美开战之初,英国在欧洲正与拿破仑拼杀得如火如荼,海陆主力均已捉襟见肘。因此英国在北美的初期战略只求避免战事扩大,并无调遣正规军协防加拿大的打算。


当时英国在加拿大的驻军只有5000多人,剩余就是加拿大本地的武装民兵,以及一些与英国结盟的印第安部落,于是在占有兵力优势的美军之前,大体上只可采取被动防守。


英国发行的邮票展现了当时与印第安人合作的历史


但在北美战场陷入两年的胶着后,欧洲的状况总算出现变化。1814年3月底,法军在巴黎战役中落败,4月拿破仑帝位遭废,并被放逐至意大利西岸外的厄尔巴岛(Elba Island)。此时英国终于得以从英法之战抽身出来,把在欧陆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运输至北美东岸,又在强大海军舰队的掩护下强袭登陆,准备直接攻打美国首都华盛顿。


进攻华盛顿


美方自然也有调军抗敌,但从现在看来这场首都存亡战简直匪夷所思,因为当时守护华盛顿的美军又是多为民兵,缺乏斗志与纪律,面对英国正规军几乎不堪一击,很快便丢盔卸甲,在首都街区四处溃逃,引发民众恐慌,总统和政府官员亦仓皇出逃。这是美国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首都被国外军队占领。



1814年8月26号,麦迪逊总统及其官员逃至华盛顿以北、马里兰州内一个名叫布鲁克维尔(Brookeville)的小乡村,在该处借宿一晚。这个小村落因此获得“一日美国首都”的名号,当年总统落脚的小房子也成为“一日小白宫”,今日尚且当作旅游景点保存着。


其实也没有跑很远。。果然是一日白宫


而打下华盛顿的英军,为了报复美国人在约克的暴行,同样大肆纵火,焚烧了大部分的政府建筑,其中包括当时的总统官邸(Presidential Mansion),也就是现在白宫的前身 。而在英军入城后不到一天,则有一场巨大的风暴降临,扑灭了火势。美国人民相信是这场风暴逼退了英军,称之为“拯救华盛顿的风暴”(The Storm that Saved Washington)。


海军少将乔治·科伯恩,在背景右边是燃烧的美国财政大楼和国会大厦


但是后世的历史学家却证明英军原本就已计划撤退,并无长期占领华盛顿的打算。并且在风暴发生时,英军的纵火已经造成大量破坏,实际因风暴得救的建筑物并不多。此外,这场风暴还带来了类似龙卷风的飓风,将楼房焚毁后的碎块卷上天际,四处摔砸,反而加重了华盛顿的灾情,不论对英军或百姓都造成伤亡。


如白昼一般(⊙v⊙)

大火后的白宫废墟,好像也没那么惨。。。


后来英军撤出华盛顿,又在1814年9月13日顺道攻击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双方的陆军在城郊交火,英国海军也在海上炮轰城内,但是守城的美军奋起反击,迫使英国放弃进攻。一位律师在目睹了炮火硝烟中挺立的美国国旗,写下了“星条旗歌”(The Star Spangled Banner),即后来的美国国歌。


战火中的星条旗之歌


最后在1815年1月8日,新奥尔良战役( Battle of New Orleans )发生。这是这场历时近三年的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以美军大胜而告终。不过当时的消息传递非常慢,以至于新奥尔良战役发生时,两方指挥官均不知英美已于1814年12月24日在比利时签订“根特协定“(Treaty of Ghent),宣告停战。


新奥尔良战役


故此,新奥尔良的胜利并未替美国争取到任何有力条件,英美双方依据条约内容,都将领土恢复到了战争爆发前的状态。


战后与美加关系

在1812年的这场战争里,美国和加拿大首次入侵了彼此的国土,其结果却仅是无谓的伤亡与破坏,并未给任何一方带来利益。这份经历让双方再也没有互相动武的兴趣,使北美格局日趋稳定,终于演变成现在的和平。


对于建国未久的美国而言,能够与英国打成平手已是很大成就,这场战争便帮助美国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声望并激起民众的爱国情怀。另外,民兵的频频失败也令美国政府重新审视本国的军事,促使了西点军校的设立,也让美国对建立正规军系统开始重视,成为美军“强兵”政策的开端。


闻名遐迩的西点军校


对于加拿大,这场战争让上下加拿大本来几乎分崩离析的英裔和法裔居民团结起来,并且长期对美国邻居保持着警惕,加强美加之间是一边一国的国家认知。


在十九世纪之前,加拿大人对自己的国族定位本是带有模糊的,而在1812之后,他们却很确信自己“绝非美国人”,直到后来加拿大脱离英国,独自面对已经强大的美国,也仍然坚持独立,始终没有被并吞为其中一州。


1867年加拿大独立——事实上只是圣劳伦斯河流域和五大湖北岸

然而,加拿大也像美国一样西进并连接起东西两端,成为一个巨大的国家


而英国作为主要参战国,似乎已经淡忘了自己曾经打进过美国首府。毕竟与在欧陆争霸的英法战争相比,英美之间的战事仿佛只是旁枝末节,参与的将领皆无名气,除了战争后期之外也甚少正规英军参战,大部分时间都是靠着印第安人和加拿大民兵维持战线。


因此,在英国历史中,1812只是被记忆为“拿破仑入侵俄国的那年”,而英美战争结束的1814则是“拿破仑第一次被放逐的那年”。至于这场战争对北美日后的影响,英国人更是不甚关心,因为紧接着在1815就发生了拿破仑复辟以及滑铁卢战役,又再次把英国的目光牢牢引向欧陆。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这里:

美国地缘格局(上) | 最后的世界强权

美国地缘格局(下) | 海陆帝国与世界平衡手

环太平洋 | 美国吞并前的夏威夷,没有檀香木的檀香

奥巴马执政八年,给美国留下了哪些外交遗

北美新世界 | 墨西哥移民的逆袭之路

下期预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