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2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阿拉伯百团大战,劳伦斯与他的铁道游击队

2017-02-13 重光 地球知识局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本文为我局的第86篇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阿拉伯半岛的故事


过去,中国内地穆斯林在说到去麦加朝觐时,常称之为“朝汉志”,汉志正是如今沙特阿拉伯的两部分之一(另一部分为内志),麦加和麦地那正位于此。


内志与汉志


在伊斯兰教兴起后,前往这两座圣城朝觐的穆斯林数目日益增长,然而旅程的漫长和艰苦是长期的苦恼。




而到了1900年,奥斯曼帝国(当时阿拉伯半岛仍是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时期,为了方便各国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苏丹兼哈里发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下令修建一条连接大马士革与麦加的铁路。


二战前的奥斯曼帝国,与极盛期相比,已成风烛残年之状

1914年的汉志铁路


1908年,铁路修至麦地那,由于英国和汉志地方阿拉伯贵族的阻挠,后续工作被迫中止。虽然奥斯曼帝国修建汉志铁路的官方说法是为了方便世界各国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但该铁路的军事意义比宗教意义更重大。


大马士革位于新月沃地西顶点,是奥斯曼帝国在叙利亚的统治中心,而叙利亚与汉志的核心地区(麦加绿洲、麦地那绿洲)之间相隔广阔的荒漠,交通不便,补给困难。这使得长期以来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半岛的控制是不那么严密的、很成问题的。


在几百年的统治史中该地时归时叛,游牧的阿拉伯部落不认可土耳其人的统治,各地酋长时不时发动袭击,他们独立于土耳其人自主立国的主张从未消失。


在大马士革与麦加之间


麦加山谷与天房


直到铁路技术出现,深入内陆的遥远军事控制才成为可能,帝国自然希望以汉志铁路作为帝国在阿拉伯半岛的统治轴线,同时向铁路沿线辐射控制力,进而控制半岛的大部。而阿拉伯人的部落与大家族自然要尽力阻止这一企图,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援显然很重要,比如英国人。


两个阿拉伯半岛——沙漠与绿洲,在铁路之前,只有驼队能从陆上联系各个绿洲,当然,海运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德国人为这条铁路提供了工程设计和指导,他们希望通过这条铁路将德国的影响力渗透到阿拉伯腹地,为德国争得更多“阳光下的地盘”。这与同时期德国计划修建的三B铁路:柏林(Berlin)—拜占庭(Byzantium)(伊斯坦布尔)—巴格达(Baghdad)属于同一目的,德国人显然更重视巴格达而非麦加。加上当地势力的阻挠,汉志铁路未能完成其原先的建设规划,停在了麦加以北约400公里的麦地那。


三B铁路的一部分(伊斯坦布尔—阿勒颇—摩苏尔—提克里特—萨迈拉—巴格达—大马士革)

麦加与麦地那


汉志铁路通车之后就一直受到阿拉伯部落的袭击,游牧的贝都因人(Bedouin,阿拉伯语,意为游牧人)依托他们的沙漠之舟——骆驼,加上世代沙漠游牧对周边地形的了解,持续地对象征奥斯曼统治的铁路发动袭击,因此奥斯曼帝国从未能有效控制铁路周边的地区。为了保护铁路的安全,奥斯曼帝国在铁路沿途设立了很多兵站、加水站和哨所,无形间极大地增加帝国对阿拉伯的统治成本。


贝都因人

汉志铁路沿线的奥斯曼帝国军队据点


未过几年,奥斯曼帝国于1914年加入同盟国阵营,对协约国宣战,中近东战线出现了对英国不利的形势。到1915年下半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进攻了英属埃及,围困了英国的亚丁保护地,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和达达尼尔海峡相继失利,在阿曼、苏丹和波斯湾地区还面临一些酋长发动的“圣战”。


一战协约国与同盟国——奥斯曼这次押错了宝,以至成为战败国被解体


由于英国的主要精力放在欧洲大陆,与德国陷入残酷消耗战之中,而经过地中海、苏伊士运河、通向印度的航线又是英国的核心利益,大英帝国需要一个在中东的盟友,以对抗奥斯曼帝国。


在这种情势下,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麦克马洪(对,你没看错,就是那个提出麦克马洪线割走藏南的家伙)向来自哈希姆家族(穆罕默德即来自此家族)的麦加谢里夫(Sharif,阿拉伯语,意为“圣裔”)侯赛因·伊本·阿里提供现金和武器,并允诺在战争结束后成立一个统一的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阿拉伯国家,承认他为阿拉伯之王。


威胁到英国——印度航线的奥斯曼帝国

麦克马洪


1916年6月5日, 1500名阿拉伯骑士在麦地那对空鸣枪,宣布阿拉伯独立。6月10日,侯赛因的长子阿里和三子费萨尔联合指挥的汉志战士包围了圣城麦加,土耳其的汉志总督加里布帕夏带着亲卫队逃往汉志山脉中的避暑胜地塔伊夫。经过20多天的围困,麦加守军投降。


手持阿拉伯起义旗的阿拉伯起义军士兵

麦加与塔伊夫


阿拉伯起义爆发后,驻开罗的英国中东事务大臣罗纳德·斯托尔斯勋爵于1916年10月动身前往汉志拜访侯赛因,此时,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这位牛津大学毕业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劳伦斯在就读牛津大学期间,就多次前往中东,进行考古研究,对中东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


劳伦斯作为会讲阿拉伯语的“中东通”从伦敦的总参谋部地理情报分部调派往开罗的英国陆军情报局工作,奉命陪同斯托尔斯前往阿拉伯地区执行这一外交使命。


腰别阿拉伯弯刀,身着阿拉伯长袍的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


会后,斯托尔斯答应从开罗为阿拉伯起义军队提供金钱和给养,劳伦斯中尉则被留下来对汉志战争的形势进行评估。1916年10月16日,劳伦斯从英军中东总司令部所在地伊斯梅利亚乘船抵达吉达港。他在那里与侯赛因的次子阿卜杜拉进行了会晤,不久又见到了阿卜杜拉的兄弟阿里和费萨尔,很快成为费萨尔的挚友和军事顾问。


根据此改编的《阿拉伯的劳伦斯》

奥斯曼军队依靠铁路补给,英国与阿拉伯联军则依靠海上补给


在武器装备方面,此时阿拉伯起义军武器落后,重火力奇缺,连步枪也无法做到人手一杆,而反观奥斯曼,经过多年的现代化,虽仍无法对抗欧洲列强的军队,但对付阿拉伯起义军也应是绰绰有余,而且还有空中战机支援,更有汉志铁路为奥斯曼军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和补给。


1916年,正撤离前线的阿拉伯骆驼兵。


人员方面,阿拉伯人此时部族观念仍很强,自己部落的水源和土地决不允许其他部落使用,来自不同部族的少数人的冲突常常演变为旷日持久的部族械斗,整体来看由此组织起来的阿拉伯起义军应该是内耗不断的一盘散沙,但在劳伦斯——这个看起来“脑袋不长在自己头上”的英国军官率领下,居然让四分五裂的阿拉伯部落团结起来,扛起阿拉伯民族主义大旗,共同抗击土军。


身穿英国军官制服的劳伦斯,眉宇气势如虹


1916年12月,劳伦斯借由英国海军的帮助成功阻滞了土军于延布的攻势。劳伦斯说服阿拉伯军队将战略重心放在汉志铁路沿线地区,而非麦地那。相比城市攻坚,袭扰交通线显然容易得多。这个决策迫使土军派重兵保卫铁路,同时承担持续的维修工作——这对土军起到了迟滞的作用。


港口城市沃季赫是劳伦斯袭击汉志铁路计划的重点。1917年1月3日,费萨尔率5,100名骆驼兵及5,300名步兵沿红海海岸北进发动攻势。1月23日,一支包含有400名阿拉伯士兵及200名英国皇家海军水兵的登陆部队到达延布,而与此同时一支800人的土军驻防部队正准备自南部进攻。


当英国与阿拉伯联军控制红海东岸主要港口后,就可以从侧翼不断骚扰奥斯曼的铁路补给线


沃季赫于36小时后宣布投降,由于侧翼暴露,土军放弃了其对于麦加的进攻,转而选择与汉志铁路沿线的分散兵力一同退往麦地那进行防守。在攻势期间,阿拉伯起义军渐渐壮大,拥有70,000人的兵力。侯赛因之子阿里的部队直逼麦地那;阿卜杜拉驻扎于瓦迪艾斯,负责骚扰土军联络及切断补给线;费萨尔则驻扎在沃季赫准备下一步攻势。


阿拉伯起义军袭击汉志铁路(战地1截图)


奥斯曼军队虽在人员与装备等方面对阿拉伯起义军占压倒性优势,但是这些优势都来自汉志铁路,铁路是奥斯曼军队的生命线,一旦铁路受到袭扰,会使得补给和指挥不畅,土军的作战将受到极大影响。


而阿拉伯起义军则没有这样的致命弱点可供奥斯曼军队攻击,起义军士兵都是生于沙漠,长于沙漠的贝都因人,他们在劳伦斯的指挥下,依靠骆驼和马匹,以沙漠中零星分布的绿洲为据点,利用自己的机动优势,不断对铁路线发动袭击,袭击成功后迅速离开,不打阵地战,而通过运动战消耗土军有生力量,使得奥斯曼军队需派大量兵力驻防汉志铁路沿线,陷入维持汉志铁路运行而无法对周边纵深进行进一步控制的被动局面。


贝都因人

骑着骆驼的阿拉伯起义军

如果没有毛主席的教导,劳伦斯焉能成功


1917年初,阿拉伯游击队开始沿汉志铁路发动偷袭。起初这些游击部队是由协约国正规军将领指挥的,他们指挥游击部队袭击无人看防的路段,将之炸断。


3月,劳伦斯发动了他对铁路的首次袭击,此后破坏汉志铁路的战例层出不穷,典型战例如7月6日至7日的袭击:起义军在汉志铁路某线路埋下超过500颗炸弹,并在凌晨2点左右全部引爆。在8月的一次袭击中,贝都因游击队一次炸毁了5千米的线路,以及4座桥梁。


汉志铁路线上一座被毁的桥梁


1917年3月,奥斯曼军队连同舍迈尔山酋长国(又称哈伊勒,在内志地区)的部落武装对汉志地区发动了扫荡,造成起义军的重大损失。但是,1916年12月奥斯曼军队对延布的失败进攻使得起义军实力大增,奥军被迫渐渐转入守势。劳伦斯事后称,奥军在延布的失败是阿拉伯起义的一个转折点,几乎使其败势变得不可逆转,是其在汉志地区溃败的序曲。


进击的阿拉伯起义军


1917年,劳伦斯拟定了一次针对亚喀巴港的英阿联合行动其中阿拉伯军由非正规武装以及奥达·阿布·塔伊领导的霍维塔特部落武装组成。


亚喀巴港是奥斯曼土耳其于红海沿岸剩余的唯一一座港口,威胁着英国埃及远征军的右方侧翼。占领亚喀巴能够确保埃及远征军的下一步攻势不受侧翼阻拦,而且亦能为英国援阿物资提供中转站。



劳伦斯和奥达带领40名部下于1917年5月9日离开了沃季赫,计划到访霍氏部落驻地征召一队骆驼兵。7月6日,陆上攻势成功后,阿拉伯人几近兵不血刃拿下亚喀巴。劳伦斯随后跋涉150英里到达苏伊士运河,向军方求得食物等物资补给,予以2,500人的阿拉伯起义军以及700名土军战俘。不久后,一支庞大的英法联合舰队航向亚喀巴,帮助阿拉伯人镇守该城。


阿拉伯起义军在亚喀巴


1917年末,起义军向奥斯曼土耳其的数个据点发动了突袭,以支援英军将领埃德蒙·艾伦比针对加沙-贝尔谢巴防线发动的冬季攻势。典型的突袭战例如1917年9月的一次突袭,由劳伦斯发动,通过炸毁桥梁歼灭了一支土军铁路运输部队,随后又洗劫了奥斯曼土耳其的维修部队。


1917年11月,为支援艾伦比将军的攻势,劳伦斯又向雅莫科河谷地发动了一次孤军深入的突袭行动,摧毁当地铁路桥未果,转而突袭并歼灭了土军第七军团指挥官杰马尔帕夏的铁路部队。1917年圣诞节前夕,艾伦比攻下耶路撒冷,为此次进攻画下圆满句号。


埃德蒙·艾伦比将军进入耶路撒冷


在阿拉伯起义军的破坏下,至一战结束时,汉志铁路已完全停运,1919年汉志王国和内志王国展开半岛统治权的争夺战,也无暇顾及铁路的重开,至内志王国(沙特家族)吞并汉志王国(哈希姆家族)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之后,汉志铁路已基本被完全拆除,只留下了路基与部分当年被炸毁的机车残骸,供后人怀念当年阿拉伯的劳伦斯在茫茫荒漠中的“百团大战”。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这里:

甘英出使罗马 | 第一个到达伊拉克的中国外交官

土耳其旅行大师 | 斯特拉博与世界上第一本地理教科书

以色列地缘格局 | 以色列的战争宿命

库尔德人 | 中东第五大民族的坎坷旅程

埃及地缘格局 | 从文明的摇篮走向文明的木乃伊


下期预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