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2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分隔三十年,是什么让台湾老兵最终回家?

2017-11-06 小米桶 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332-两岸探亲


作者:小米桶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大绿




1964年,蒋介石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他自感时日无多,虽立誓要把他从大陆带来的几百万国军再送回去,无奈反攻计划一再搁浅,返乡逐渐沦落成一个残梦。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据说这一夜台北风雨交加,台北一所古寺又发大火,也许这真是他客死异乡之悔恨在世间最后的激荡。


蒋中正遗像

2008年以前经常悬挂于

学校或军营等公众场所


追随老蒋来到台湾的人们,再见家人的希望也变得越来越渺茫。直到1987年,他们才得到了回家的机会。1987-2017,两岸开放探亲的这30年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凄风苦雨。


今天的文章就带你重温两岸开放探亲30年的来龙去脉。



 


隔绝


4月16日,老蒋的棺椁在宏大车队的护送下,送至位于大溪陵寝暂厝(cuò)(暂厝是闽南语中,停放或者浅埋等待日后改葬的意思),等待日后“反攻大陆”成功后再回南京奉安。


跪着送别老蒋的台湾民众


其实在老蒋去世的三年前,已将统治台湾的实权交给儿子蒋经国。对岸复出掌舵的邓小平恰与蒋经国在前苏联曾是同窗。为了能尽早结束台海两岸的对峙,邓小平曾尝试透过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元老与蒋经国交流。


可惜蒋经国不仅不予理会,还亲口告诉美国记者:“跟共产党接触,就是自杀行为。”


1954年的父子二人


1978年12月,中美宣布建交。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第五次《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两岸统一”,并宣布结束对金门已进行二十年的炮击。


这一切举动已经向台湾释放了最大的善意,但还是没能让蒋经国转变态度,依然宣称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与对岸交涉。他甚至也不会放弃动用武力打回大陆的企图。这一政策,在1979年被国民党中常委详细拟定成“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


不过,蒋经国虽然在外交上对大陆仍然抱着不信任态度,实际上却也没有像他父亲那样,时刻进行战争的准备。在他掌权的期间,对台湾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升级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工程,总称为“十大建设”,确实起到了加速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为第一次经济起飞做出贡献。


台湾十大建设


1945年-1950年间,中国大陆各地粗略估计有一百二十万左右军民迁入台湾。其中主要有各级政府公务员、文化科技人员、教师等,但人数最多的是军人。在那样大时代背景下,这些曾经盼望有朝一日还能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的人们,在两岸冰封的岁月里逐渐老去。


十大建设时的蒋经国与老荣民们


其中不乏有名人能将妻儿安置在海外或者是香港,不时得以相见,例如张大千。也不乏日后有能力者,如星云法师,可以转道日本与老母亲团聚。有经商小富者即便无法相见,也能辗转由香港带来家书。这些都属于“有办法”的幸运儿,对于大多数普通军人来说这样的方法并不现实。


这批人多出生在民国早期时局动荡的年代。他们年轻时因从军而失学,除了战斗技能外别无其它所长。而后跟随国民党来台后,为“反攻”而留在军队的时间又被延长。一般的士兵要在40岁以后才能退伍,士官更要等到50岁以后才能退伍。


作者亲自去探访过的一座台北眷村


即便退伍成了“荣誉国民”,由于长期脱离社会,他们大多都没有在社会上谋生的能力。无力谋生的他们继续参加政府组织的“安置计划”,做垦荒或者修路的工作。蒋经国时代著名的十大建设和其余注入曾文水库、雪山隧道、武林农场、清境农场这些民生与农林工程,都有他们辛勤劳动的身影。


如图


例如在台湾第一条东西横贯的中横公路建设时,就是由荣民组成爆破工程队,在原始森林和崇山绝壁中一点点凿琢。至公路完成时,共有两百二十五位荣民丧生,令人叹息。


横贯东西的中横公路


就这样,荣民从青年到壮年的人生岁月流逝,当他们真正用劳动赎回自由之身时,很多都处于“又老又穷,无妻无宅”的窘境。当时的退伍辅导会,对他们的安排才从“就学”开始。可对于早已偏离社会轨道的荣民而言,重新开始就学又谈何容易。


这些从大陆来的国军将士,历经蒋家两世王朝,先为士兵,后为劳工,成了战争年代的牺牲品。


作者探访的一位老荣民

 


思乡


“背井离乡,孤苦一生”的经历,让荣民成为台湾社会最边缘的一部分。他们有人难耐寂寞而自杀,有人不甘受穷而犯罪。台湾人戏称他们为“老芋仔”,用来区别那些有钱有势的外省人。“老芋仔”们生活在眷村老旧的房舍内,逢年过节只能凑在一起,听一出京剧《四郎探母》,痴痴地老泪横流。甚至发生过有人在酩酊大醉后,便举枪自杀的事例。


当蒋经国还在台上高喊“三不”政策的时候,“返乡”的思潮早已在民间蔓延。荣民们穿上印有“想家”、“妈妈我好想你”的衣服,唱着“母亲你在何方”,举着“回家找爹娘”的标语,在台北街市上奔走。



1984年,辗转至香港打工的北京人田圻畅,成立了一个名叫“香港博爱事务所”的机构,私下传递两岸寻亲的信件,或为寻亲者提供团聚地点。田圻畅一直秘密的做了十二年,传递上万封家信,安排近千人团聚,看尽两岸隔绝的悲哀。


1986年,台湾的中华航空334号货机由驾驶员王锡爵劫持,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王锡爵是四川遂宁人,国民党空军军校毕业,后随军到台湾,并成为国军功勋飞行员。他坦言自己很想念大陆的山河与亲人,才拼死劫机完成了“两岸第一次直航”,轰动一时。


涉事的华航货机


1987年4月,来自湖北房县的老兵何文德在台北成立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以发放传单,举办集会等方式,希望能引起当局的回应。促进会骨干之一,宁波老兵姜思章在传单中写到:“我们只求父母「生」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何文德


“外省人返乡促进会”的行动,确实在社会上引发相当大的回响。但对此国民党的高层却还是采取保守态度,表明两岸民间通邮和探亲计划,现阶段不能考虑。蒋经国对于老兵们的各种游行抗议,也只是表示管制时不要伤人。


此事已成僵局,直到一个新兴政治势力的加入,才出现转机。


这个新兴的政治势力,就是在1986年创党的民进党。返乡促进会的领导何文德,在活动初期就接触过民进党的几位创始人,并且在他们的指导下,把返乡活动办得更正式。



他们开始对意愿返乡者开始登记;接洽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人权组织等有影响力的机构,对国民党施压;设立寻亲信箱,鼓励荣民写信回家;在台北举办各种造势宣传活动,邀请政界名人参加;取得了社会对荣民们普遍的同情。


随着返乡活动的壮大,国民党保守派强硬的态度有所松动。后又有马英九、赵少康、宋楚瑜等国民党内开明人士对蒋经国进言,直陈荣民思乡无日无之,日久恐怕生变。此时的蒋经国已是老病缠身,坐在轮椅上与时间赛跑,终于赶在他去世的前三个月中,宣布向大陆开放探亲。


老病缠身的经国

同时期的小平同志

 


返乡


随着1987年7月台湾解严,10月赴允许大陆探亲的公告也很快发布。台湾社会完全沸腾,笼罩岛屿38年的铁幕与冰山就此烟消云散。思亲欲狂的人们,11月2号凌晨踩破了准备开放受理探亲办公室的大门,十万份申请表,两周内就被索取一空。



平日里省吃俭用的老荣民们,为了回家探亲,将平日舍不得吃的用的东西塞满了行李,还有人带上金饰和家电。满满当当的包裹里,满是他们几十年离家的泪水和思念。



彼时虽开放探亲,但还没有实现直航。这些延绵不断的返乡人流,沿着桃园中正机场到香港启德机场,再到红磡火车站,踏上返回内地的火车。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大量吐血后身亡。小蒋死后也按照老蒋的方式,暂厝于大溪陵寝,与慈湖陵寝仅两公里之隔。坊间传言正是由于他们二人没有入土,使得后代男丁皆是短寿,后虽有迁葬声不断,都是没有下文。蒋家父子何日踏上归乡之路,便是后人的任务了。


两岸开放探亲30周年,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程,其意义多么重大不言而喻。因为荣民族群本身,便是两岸关系的活化石。荣民与故乡的关联,自1949年开始便被冰封,最终在无数亲情的感召下,终于突破对立的僵局,也打破了内战的危机。跟随而来的,是观光、通航、通商、留学等一系列的交流。


如今各党争功,皆把开放探亲揽为自己的功劳。殊不知民进党当初,也无非是为反国民党而起。在他们眼里这些外省人,能走的自然比留下来要好;国民党则是因为民心尽失,无力控制两岸关系,只得“俯从民意”。政治的算计远远多于“为民谋福祉,促两岸和平统一的初心”。




无论如何,孤苦的荣民一手创造了历史,为自己找到了回家的路,更为两岸奠定下和解与交融的基础。


乡愁从邮票变成坟墓,乡愁从山路变成海峡。今天的我们,似乎只有从诗歌中寻觅当年的情深意切。可是有一个人,明年他离开家乡也满38年,再等下去,他也许会成两岸隔绝最久的经历者。他的名字,叫做林毅夫。


林毅夫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下面

国家:美国  |  日本  |  英国  |  法国  |  俄国

省区:河南  |  山西  |  甘肃  |  西藏  |  东北

城市:南京  |  徐州  |  长春  |  大连  |  楼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