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去世了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061-津巴布韦故事
作者:豹妹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生菜
9月6日,有外媒报道,津巴布韦前总统穆加贝去世,享年95岁。
这是一位大名鼎鼎的非洲领袖,自80年代以来,一度执掌津巴布韦政治37年,直到2017年在军队、政党、国会众叛亲离的窘境下黯然下台。在他漫长的执政岁月里,津巴布韦完成了黑人自主的转型以及令人惊艳的扫盲,但同时也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国际社会对这位老者的评价,也在“值得尊敬”和“一意孤行”之间摇摆。
2014年90岁大典上的穆加贝
图片@图虫·创意
如今斯人已逝,要对他做盖棺定论却极为困难。今天,我们选择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时间切片,透过这些时间节点,观察这位堪称最长寿政治家的非洲老朋友的一生。
混乱1980
1980年的津巴布韦,即将完成彻底独立自主的临门一脚。但独立自主之后由谁来管理这个国家,各方却有不同的想法,这让这个国家的政坛成为了一潭真正的浑水。
1979兰卡斯特众议院协议签署,战争结束
津巴布韦共和国,成立
(图片来自Wikipedia)▼
在英国殖民非洲的时期,这个国家和今天的赞比亚、马拉维一起,被称为“罗得西亚”。在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规划中,这是为帝国提供粮食的“非洲粮仓”。大量英国白人经营的农场以半工半奴的形式雇佣黑人劳作,源源不断地为英国本土供应小麦,同时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
英国在非洲有着众多殖民地,为宗主国源源不断供应原料
相比物产,罗德西亚的位置更加重要(连接东非、南非)
罗德西亚包含了今天的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
(图中仅标识了英国非洲殖民地,不包括亚洲,大致1924年)▼
但在他们敛财的同时,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累积。他们在总人口里只占2%不到,却拥有90%以上的财产。在帝国强大时,还能用军队作为这些白人农场主的背书,可到了二战之后,亚非拉各地的前殖民国家纷纷独立,衰落的老帝国也无法继续维持广阔的海外领土,当地白人的地位就显得很尴尬了。
最终,罗得西亚殖民地在60年代解散。负责管理当地的白人政府也不愿意再为不能提供保护的母国供应粮食,宣布今天的津巴布韦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南罗得西亚”。然而这次不完整的独立并没有什么民意基础,南罗得西亚的黑人并不支持这个由白人控制的政府,英国方面也认定这是一场叛变,要求国际社会对这个无人承认的国家进行制裁。
白人的殖民地会创造一个新的白人群体
他们终将离开宗主国而独立
即使自己不想,黑人兄弟也会要求他们这么做
(坐满了南罗德西亚的白人政客,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当地白人政府还是在事实上独立了,他们期待着能在这个国家真正独立时分到一杯羹。
罗德西亚独立后一段时间
仍尊伊利莎白二世为名誉上的国家元首
如今这个女孩已经是93岁高龄的英国长者
(1947年伊丽莎白在南非,图片来自Wikipedia)▼
这个时候的穆加贝参与了由黑人团体组织的党派,经常和白人执政政府对着干。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黑人政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早期召集黑人的领袖恩科莫(Nkomo)是一个典型的鸽派,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赢得国际社会尤其是英国的同情。而另一批鹰派黑人则主张,种族暴力甚至游击战是争取独立必要的牺牲。
鹰派与鸽派,穆加贝与恩科莫
(左图来自Wikipedia@Koen Suyk / Anefo)
(右图来自Wikipedia@Rob C. Croes / Anefo)▼
穆加贝属于后者,他被选为抵抗白人,同时也反对鸽派的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ZAPU)的领袖,用暴力手段争取自由。但既得罪了白人,又得罪了一半黑人兄弟的穆加贝等人,显然很难独立支撑。穆加贝自己不是在监狱里,就是在流亡的路上。
其实一个意志坚强的革命领导者
在监狱里也可以搞革命,也可以学习革命理论
(图片来自Wikipedia@《人民画报》1967年)▼
然而鸽派黑人对英国和白人政府的不断妥协给穆加贝的政治生涯带来了转机。他们同意了黑人在未来的国会中只占65席里的15席,这让全国的黑人精英对鸽派大失所望。很多人开始转投穆加贝麾下,而他过去被拘禁的经历,这时候成为了他人望的来源。
ZAPU(恩科莫领导)与ZANU(穆加贝领导)不太一样
前者更倾向动员城市工人,后者更倾向动员农民
(ZAPU旗帜,图片来自Wikipedia)▼
最重要的一批人,是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ZANU)旗下的军队(ZANLA)。这些军人,将会在穆加贝此后的政治生涯中长期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有了枪杆子在手,穆加贝拒绝承认一切鸽派和英国、白人政府达成的协议,也拒绝承认其他几方妥协出来的黑人总理。通过游击战,穆加贝也成功打乱了全国局势,并在各处宣传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穆加贝与罗马尼亚共产党领袖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图片来自Wikipedia@fototeca.iiccr.ro)▼
然而他却并没有得到苏联的支持,因为苏联似乎更喜欢鸽派黑人领导恩科莫,希望今后的津巴布韦还是以鸽派执政。
因祸得福,这反而让美国看到了穆加贝的价值。在当时的冷战思维中,美国见到的非洲分为亲西方的和亲苏联旗帜鲜明的两大阵营。但亲西方的非洲国家往往是白人领导,合法性不足,长期武力维持成本太高。反倒是穆加贝这种苏联的弃子,能为美国在非洲的布局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1983年,穆加贝总理在对
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后离开安德鲁斯空军基地
(图片来自Wikipedia@TSGT james f clawson)▼
为了争取美国和白人社群的支持,在苏联碰了壁的穆加贝开始隐藏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参与了1980年的大选。这是因为作为在津巴布韦占多数的绍纳族,穆加贝明白,即使在全民大选中,他的民族身份也将帮助自己登上大位。
相比于国族认同,当时的非洲国家还是更认族群
(当然,下面还有大大小小更多的部落)
(绍纳族的一处农场,图片来自Wikipedia@User:Ulamm)▼
于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混乱的局势中,穆加贝成为了最后的赢家,成为了美国、白人、绍纳族黑人共同接受的人选,被选为了第一任津巴布韦总理,收获了长期革命的果实。
英联邦大会也可以出席一下,真的是在各种圈都吃得开
(图片来自Wikipedia@National Archives of Malawi)▼
动荡2000
2000年,国家要变天的阴云笼罩在津巴布韦白人们的头上。
此前20年,津巴布韦经历了由总理制向总统制的过渡,但那个站在政治金字塔顶尖的人永远只有一个——穆加贝。依靠在独立斗争时期建立的极高声望,和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的表现,他始终牢牢掌握着对这个国家的控制,并且取得了一些建设成果。
大佬,大佬
(图片来自Wikipedia@Tech. Sgt. Jeremy Lock )▼
一个最典型的例证是,津巴布韦是非洲识字率最高的国家,达到了惊人的89%。
这可能得益于穆加贝年轻时代的教师身份,那些当过老师的人,总是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对教书育人往往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耐心。
津巴布韦的成人识字率在非洲比那是相当高了
(参考联合国2011人类发展报告)▼
另外,津巴布韦还在上世纪完成了92%的儿童疫苗接种,并将失业率降到了20%以下。
对教育的投入,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津巴布韦独立之后几十年里的混合经济策略和对外国投资的重视。由于当时他被美国认为是一个不错的代理人,因此美国经常向那时的津巴布韦提供经济援助,连带着英国也赞助了津巴布韦不少贷款和技术官僚。
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街头
(图片来自Wikipedia@Damien Farrell)▼
作为回报,穆加贝在执政初期一直呼吁种族和解,还承诺保障白人在津巴布韦的利益。白人农场将可以继续运营,独立前占国土面积39%的白人农田原封不动,政府只负责开发41%的公共土地,或是收购白人出售的劣等农田以安置黑人。白人官僚也可以继续任职,并得到国家拨发的退休金。
一般农民的土地和大地主不能比,艰辛啊
(图像来自google map)▼
他的政党——从ZANU进化而来的ZANU-PF,也悄悄删除了党章中关于“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语句。
旗帜的风格感受一下
是不是很有个性,很有内涵
(图片来自wikipedia)▼
然而随着90年代冷战的结束,英美国家不再需要在非洲布置代理人,对津巴布韦的资助也一日少似一日。更何况,很多曾经追随苏联的非洲国家都开始了西方化的进程,十几年如一日听命于穆加贝的津巴布韦在这当中反而显得很不“进步”。
连叶利钦都和美国人亲如一家了,你还在等啥?
(图片来自wikipedia@ITAR-TASS)▼
以农业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英美国家的无视中终于逐渐爆发了结构性问题。从90年代中期开始,津巴布韦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失业率增加了三倍,预期寿命和受教育水平也大大恶化。上百万教育水准较高的津巴布韦人,用脚投票抛弃了这个找不到工作的国家。
经济作物是这个国家的出口支柱,然后是其他原材料
这也是大量非洲国家都有的结构性弱点
(图片来自wikipedia@R. Haussmann, Cesar Hidalgo, et.al.)▼
国内矛盾越来越激烈,过去是帝国粮仓的津巴布韦甚至出现了令人难堪的饥荒,只能靠军队强行镇压。
这时候的津巴布韦,其实已经走上了国力下滑的快车道,不是任何人为举措所能改变的。即使进行政治改革,冷战时期的高额度援助和贸易也不会回来。而离开了祖国的知识分子,一旦在西方国家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也很难指望他们再回来了。
津巴布韦与撒哈拉以南国家的人均GDP比较
世纪初真是个可怕的转折点
(图片来自wikipedia@Discott)▼
病急乱投医的穆加贝,就此开启了错误但也无可奈何的改革。
国家出现激烈情绪,第一步总是为这种情绪找一个出口。那些在津巴布韦坐享其成数百年的白人农场主就成了第一个目标。罪名很好找,就叫“非法夺取祖先财产”,白人资产很快被强制没收。
田和田之间,差距确实是可以很大的
(津巴布韦东南部姆蒂利奎河附近,图像来自google map)▼
人心惶惶的白人农民也已经没有保护财产的兴趣了,纷纷大量出走。但他们是津巴布韦真正的机械化农业专家,他们一离开,原有的土地产能大减,新的饥荒席卷而来。矛盾转移的手段很快就失效了。
随之那些在高速增长期找不到反对借口的反对派就出现了。他们要求已经执政20多年的穆加贝赶快下台,还拉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英国施压。
伦敦反对穆加贝的示威游行
(图片来自Wikipedia@twowings)▼
在全世界喜迎新世纪的热闹情绪中,独坐高楼的穆加贝却觉得危机四伏。
终局2017
2017年的穆加贝已经93岁高龄,但他仍然是津巴布韦的掌舵人。这已经是他身居高位的第37年了,曾经发展势头不错的津巴布韦却变成了一地鸡毛。
最强大的魔法,是时间
(图片@图虫·创意)▼
自从21世纪初国家经济陷入危机以来,他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国家会崩溃。他曾在公开场合这样说:“一个国家是不可能破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话是对的,国家不是公司,并非单纯的经济危机所能击垮的,还有政治工具可以选用,比如以行政命令加印钞票度过危机。
津巴布韦1970 - 2010年的多维贫困指数趋势
(图片来自Wikipedia@开发计划署)▼
这就是津巴布韦留给世人印象最深的地球最强通胀的来历。
初期的通胀为津巴布韦赢得了一些复苏的时间。但在西方持续制裁的大背景下,农业出口导向的津巴布韦始终没能找到新的增长空间,只能不断加印钞票。
更多,更多,更多
(图片@图虫·创意)▼
早在2007年,津巴布韦官方公布的通胀率就已经达到了26000%,创下了记录,而实际通胀率显然更高。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津巴布韦的实际通胀率已经超过了2.3亿%,到了年底更是高达800亿%。连国家统计局都懒得做月度统计,人民更是在私下里彻底放弃了本币。
津巴布韦100兆美元钞票
(图片@图虫·创意)▼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穆加贝的论断又是错的。国家不会破产,政府和领导人的信用却会破产。
2008年,反对派领袖茨万吉拉伊(Morgan Tsvangirai)就对穆加贝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他在第一轮投票中获得了多于穆加贝的票数,但由于仍然没有过半,只能进行第二轮选举。穆加贝由此获得了时间,使用非常规手段威胁对手退出,最终惊险赢得大选。
2014年的穆加贝,仍然精力旺盛的样子
(图片@图虫·创意)▼
2013年,几乎相同的戏码,又上演了一遍。
这时候的穆加贝,已经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他唯一能仰赖的,只有当年和白人政府打游击时候收编的军队,和自己身边的那些亲密战友。可就算是这些人,他也信不过,经常进行内部调查。他也拒绝培养接班人,以免对自己构成威胁。
2014年穆加贝检阅警察学院毕业生
曾经发誓要培育一批杜绝腐败的警察部队
(图片@图虫·创意)▼
穆加贝心态转变反映在外在世界,则是他从与英美决裂之后就不再穿西装出席国内活动了。他为自己定制了大量绿-黄-红-黑撞色的泛非洲色民族服饰,见民众时总是穿得花花绿绿的。在非洲和拉美的独裁者身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个人形象。
老总统到了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是自闭的孤家寡人了。
到了这个辈分上,开心是最重要的
(图片@图虫·创意)▼
如果说什么人值得信任的话,续弦的妻子格蕾丝·穆加贝(Grace Mugabe)算是一个。她曾是他的秘书,在他原配婚内给他剩下了两个孩子,并在原配夫人死后成功上位。在津巴布韦,老百姓都叫她古驰·穆加贝(Gucci Mugabe),因为人人都知道这位第一夫人有多能花钱。
但在穆加贝眼里,这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完美到可以接自己的班。因此2017年底,穆加贝不顾反对,强行辞退了第一副总统埃默森·姆南加古瓦,打算让妻子接任。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图片@图虫·创意)▼
姆南加古瓦是穆加贝最得意的学生和战友,从60年代开始追随自己的老师至今,曾经是最有战斗力的游击队的领导,在党内和军方都有仅次于穆加贝的威望。把他从副总统位置上撤下来,就算他自己没有不满,其他核心领导也不会答应。
于是2017年11月14日,津巴布韦军队进入了首都哈拉雷,扣押了穆加贝和他的家人,并策动执政党和国会,要求他辞去党魁和总统的职务。
7天后,穆加贝辞去所有职务,被软禁在一套五居室的房子里。
一个时代,终于结束了。
纵观穆加贝的一生,他曾经是反殖民的先锋斗士,又因时局成为了西方世界的宠儿,却在国际格局的变化下成为了一枚弃子,最终治国失误争议缠身,个中转变实在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能左右。国家衰败时,穆加贝频频把英美制裁挂在嘴边,也在情理之中。
两位工作都很努力的老朋友
(图片@图虫·创意)▼
他更深知非洲国家政治斗争的险恶性,即使为了活命也得握紧权柄不放。但掌权时间越长,风险也就越高,长寿有时也是一种悲剧。
好在,现在,他可以安息了。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图虫·创意
END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