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反诈知识!因为被骗的钱很难追回来
网络诈骗,一个不算新鲜的词,但却是被大家反复提及。
杀猪盘、网络刷单、冒充政府部门、冒充客服等等,这些都已然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陷阱,等待着猎物的掉落。
我们在网上搜索网络诈骗的相关消息时,偶然看到有人在网上吐槽,称自己遭遇网络诈骗,报案数月,被骗钱款迟迟未被追回,抱怨警察不作为。
看到这,忍不住想替警察说一句:网络诈骗被骗走的钱款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追回。
今天,让我们抛开成见,理性探讨一下,为什么网络诈骗损失不容易被追回。
一、层层伪装的诈骗分子
你们知道诈骗分子像什么吗?像洋葱。唯有突破它的层层伪装,才能真正触碰到诈骗分子本体。
第1层,地理伪装。
诈骗分子有多聪明呢?熟练掌握反侦察技能,善用各种伪装,隐去一切可能会曝光自己身份的痕迹。
尤其是相对成熟的诈骗团伙,团队基本都在国外待着,等待猎物的到来。
根据不少地区警察追踪到的信息显示,大部分诈骗团伙的落脚点都在东南亚,东南亚已经成为亚洲“诈骗基地”。
为什么东南亚会受到诈骗分子的喜爱?
相比其他国家,东南亚的签证更容易办理。
加上近两年一带一路的发展,它们与中国的经济来往更为密切,即便有大额资金流入和流出,也不易被监管。
当地政府、警方松散式的管理,更是给了诈骗分子更多可趁之机,只要骗的不是当地人的钱,适当打点便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哪怕从事非法勾当,当地还有很多让非法变成“合法”的操作,比如把正规合法的牌照进行分包。
对外它是当地合法合规的公司;对内,则是披着合法外壳,实则专挑国人行骗的诈骗窝点。
案件进行到这一步时,就已经上升到国与国之间外交、政治的问题了。
虽然与我国签订引渡条约的东南亚国家不在少数,但想要真正抓到诈骗分子,追回被骗的钱款,还有很长的程序要走。
第2层,身份伪装。
遇到诈骗后,受害者总会跟警察说:现在不是实名制吗,联网一查不就知道罪魁祸首是谁了吗?
在普通人眼里,实名制是身份识别,但在诈骗分子眼中,实名制成为了规避风险的最佳手段之一。
现如今办手机卡、银行卡都需要实名制没错,运营商和银行部门也没给诈骗分子开后门,该有的手续统统都有。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这些身份信息的所属人和诈骗分子压根没有关系。
这些被冒用的身份信息到底从何而来?
据2019年法制日报的一篇文章显示:“我国每年丢失、被盗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可达数百万张。大
量丢失、被盗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在网络黑市被公然叫卖。”
黑市,为诈骗分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身份信息资源。
人们的身份信息到底是从哪流出的?
一部分是被动外泄,一部分是主动外泄。
先说被动的部分,以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为例,截止到去年底,有超过2.67亿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主动外泄的就更多了,有公司行为也有个人行为,其中房地产、金融业公司较为严重。
还有一类是大多数人没注意到的,那就是办理签证的旅行社。
网上办理过签证的朋友应该知道,一般商家会发来一张表格让你填写,除了基础信息之外,包括你家几口人、年收入、公司名称、职位等等,商家还称填写的越详细,通过率越高。
可能你一转身,这份完整详细的身份信息就会出现在黑市上。
身份信息被冒用这个问题不解决,想破案等同于大海捞针。
第3层,子孙账户。
诈骗分子最终的目标是什么,钱。
那如果通过钱的流向入手,是否能够打诈骗犯一个措手不及?这时候,就牵扯到诈骗案中最常出现的一个词“子孙账户”。
通俗点解释就是,诈骗犯在收到骗款后,会对骗款进行拆分,通过银行账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N+1次的分散转账,之后再通过“车手”取现。
钱款一旦进入到这一步,想要证明资金来源和冻结账户就难了。
诈骗分子们在进行转账时,当然不会全部使用黑市上收购来的身份信息,原因很简单,不少人有征信问题,一旦出现大量资金流动就会被特别关注。
对比起黑市上轻而易举获得的身份信息,诈骗分子更青睐从偏僻乡村、大学高校收购来的身份信息。
虽然看似笨拙,但却更安全。
这类人群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太多的征信问题,不易被银行重点监管。
唯一需要付出的,只是一点金钱而已。
如果诈骗分子想更安全一点,则会找“水房”处理。
水房这个词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如它的字面意思一般,就是专门用来洗白赃款的新型犯罪窝点。
一般“水房”都服务于多个诈骗团伙,洗白速度快,且最终款项大多都会流向海外账户,难以被追讨。
第4层,技术伪装。
关注我们
不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