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她是民国第一美女、旧上海电影皇后,却经历了初恋碰见渣男,被汉奸幽禁3年,夫离子散的人生…

2017-08-27 深更半夜读历史2


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仿佛把旧上海风月多情的韵事以及危机四伏的动荡都化为剪影,压缩成观众两个小时的窥探。




袁泉饰演的旧上海电影皇后吴小姐,外表光鲜、丈夫出轨,被戴姓先生强迫同居……


诸多命运线,将这个角色指向了一个历史上的传奇女子——民国第一美人,旧上海的电影皇后胡蝶。



在这部被称为年度文艺巨片《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程耳导演塑造、袁泉演绎的吴小姐,和胡蝶最大的不同就是二人对于自己多舛命运的态度。


袁泉版的胡蝶和真实版的胡蝶最大差别在于眼神所流露出来的精气神,袁泉眼中表现的只有美丽与哀愁,但是胡蝶本尊那眼神可是精锐凌厉的,透出一种誓要掌握自己命运的坚定。



这段影评透露出胡蝶的性格旨要来,并非是悲伤春秋整日哀叹的柔弱女子,她不是"林黛玉"。


而是如张恨水借《红楼梦》评价的她:"十分之五六若宝钗,十分之二三若袭人,十分之一二若晴雯"。


俗世佳人:阮玲玉感性,胡蝶理性  


细数民国旧上海的美人,如果说胡蝶是第一美女,会有人质疑,把同一时期的阮玲玉放在何处?


1933年,胡蝶以21334票当选"电影皇后",阮玲玉只得到第三名。这当然不是因为胡蝶更美,两位佳人在当时的上海滩,都属倾城之姿,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味道。


胡蝶(左)阮玲玉(右)


单从相貌上看,胡蝶明眸皓齿、珠圆玉润,好似花开正盛,没有阮玲玉那般妩媚多情的眉眼,却生得一双微笑时俘虏人心的酒窝,眼神中也是暗藏高贵大气的笃定魅力。


据说,当年阮玲玉的影迷,大多是学生或者文艺青年,而胡蝶的粉丝,则是生活优越的中产阶级。


阮玲玉感性,胡蝶理性。阮玲玉属于文青,胡蝶却属于俗世红尘。



胡蝶原名胡瑞华,出生小康家庭,父亲是铁道部员工,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


1924年,16岁的胡蝶,受电影的吸引,报考了中国第一家电影学校——上海中华电影学校。



有人说她"始于美色,终于智慧",我却说她连少年成名的开始都是因为智慧。


在当年那场一千多人的考试选拔中,胡蝶用除却姣好的相貌之外的才情智慧赢得了她人生的第一次试炼。


她灵机一动,别出心裁地梳了一个横S发型,在左襟别了一朵大花,长长的耳坠古雅地从耳垂上流泻下来,身着长裙圆角短袄,很复古的打扮,在密密麻麻的时装新女性中卓然不群。


当时的考官陈寿荫曾经这样评价她:


"喜怒哀乐似乎信手拈来,收放自如毫无雕凿痕迹,亭亭玉立之中透着一股大家闺秀的风范。"



年轻时的胡蝶


胡蝶如愿以偿进入电影学院,从系统的影视课程学习,到各种演艺机会的锻炼,最终她等来化茧成蝶的机会,一部《秋扇怨》,让胡蝶成为天一公司的当家花旦。




相比阮玲玉的才情与天赋,胡蝶的成名更多靠的是努力勤奋。


比如,已经能流利的说出粤语、闽南话、上海话的胡蝶,曾经为了学普通话还专程到北京拜梅兰芳为师。


于是1931年,当有声电影取代默片成为主流时,早就苦练语言的胡蝶,得到了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机会,这部电影一放映就盛况空前,让胡蝶留名中国电影史。


《歌女红牡丹》剧照


再比如,1928年作为天一公司当家花旦的胡蝶选择离开,加入明星影片公司,也是她在综合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之间的衡量考虑的结果,她在晚年的回忆录里这样说道。


"天一太过于从生意眼光出发,影片的娱乐性功能多于艺术性,且多数影片停留在宣扬旧道德,不合时尚潮流,虽拥有一定的观众,但却不能给观众回味的印象。"



她自己说,"论演技,我是不如阿阮的",但是在阮玲玉一颗芳心为消得憔悴,25岁便香消玉陨时。


而胡蝶在经历了更多不幸之后,仍能在晚年成为"亚洲影后",用优雅走完一生坎坷。


入世佳人:事在人为,怎奈多情


胡蝶人生中遇见的第一件坎坷事就是初恋林雪怀。


17岁那年,第一部戏《秋扇怨》就让胡蝶名气爱情双收。她和戏里的男主角林雪怀因戏相爱、假戏真做,真的成为一对爱侣。


胡蝶与林雪怀合影


初时两个人爱得如胶似漆,不分你我,甚至一度高调宣布订婚。


但是随着胡蝶演艺事业越走越顺,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越来越红。事业不顺、转而从商的林雪怀,却渐渐因为出入公众场合时,总被人称作"胡蝶的男朋友",而感到自尊心受挫。




两人之间地位差异日渐增大,矛盾分歧也越来越多。最终,男方开始不思取,沾染恶习,甚至背着胡蝶与妓女厮混。


最终二人情变,解除婚姻,又因为胡蝶向林雪怀索要自己对他的从商资助,二人一度对簿公堂,成为世人围观的绯闻。


那场官司足足打了一年,对她来说不仅是银钱索要,更是感情赔尽。身心俱疲的胡蝶变成了再难言爱的女人。


阮玲玉


但是这是胡蝶和阮玲玉最大的不同,阮玲玉会因情所困,但对于胡蝶来说一切苦难都能过去。


"我一向比较达观,视人生如演戏……我时常安慰自己,苦戏总会演完。"


于是,命运让胡蝶遇见了一个能懂她、容她、陪她、爱她的男人,潘有声。


胡蝶与潘有声的结婚照


也许是年少情伤的后怕,也许是胡蝶游走尘世间的感悟,最终胡蝶在众多追求者中选择了只是普通银行职员的潘有声,成全了她五光十色的人生里细水长流、平淡长久的爱情。


1935年,胡蝶和潘有声结束长达六年的爱情长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选择这个男人,是胡蝶一生中在感情上做出的最智慧的决定。


婚宴上,胡蝶身穿满是蝴蝶花纹的礼服


性格决定命运,就如同胡蝶选择爱情的智慧一样,她并非遗世独立高冷清高,而是一位入世佳人。


胡蝶懂得怎样与人相处,这种深谙入世之道的大智慧,让她获得了很多演艺事业的好机会,也让她得到了很好的观众缘。


张恨水评价她:"为人落落大方,一洗女儿之态。性格深沉,机警爽利,如与红楼人物相比拟,则十之五六若宝钗,十之二三若袭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既有宝钗的待人处事,又有袭人的缜密温柔,更有晴雯的大方美丽,如此"完美"的胡蝶,又怎能不成为红极一时,成为人人追捧的明星。



乱世佳人:一遇戴笠,"误"终身


乱世总会有动荡不安的坎坷相伴,就像电影《罗曼蒂克的消亡史》中,罗曼蒂克在危机四伏中妄动、流窜。这样的时节,更容易滋生绯闻。


抗战爆发,胡蝶全家避居香港,但是雪上加霜的是,1941年底香港也沦陷,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胡蝶一家有辗转避居内陆重庆,就是在重庆, 胡蝶遇见了戴笠,这个几乎是她半生噩梦般的人物。



说到戴笠,此人在民国时期手握重权,杀伐天下,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但就是这样杀伐权重的军统长官,却是电影皇后胡蝶的忠实粉丝。"忠实"到什么程度呢?


胡蝶三十年代初就在上海走红了。而那时戴笠刚到上海滩混饭吃,尽管有时吃饭都成问题,但只要有胡蝶演的电影他是每场必看。


当了复兴社特务处长之后,依旧频繁出现在南京的白天鹅电影院,《歌女红牡丹》《火烧红莲寺》《啼笑因缘》《空谷幽兰》,他久已烂熟。




戴笠曾对人说:


"胡蝶的一举一动和一颦一笑都恰到好处,什么角色让她一演就活了,可真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之花。"


从香港去往内地行前,胡蝶夫妇将历年积存的财物装成30只箱子,托人代运回国,却在东江被劫。


胡蝶失宝,极为伤心,但戴笠却喜之不尽,认为是天赐良机。




1944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位于重庆曾家岩的军统副局长戴笠的寓所里,前来寻求戴笠帮助的胡蝶,见到了自己这个后半生的魔星。当时的戴笠一口答应自己的女神,并动用了自己的特权大张旗鼓的所谓"办案"。


最终在查案无果的情况下,为了博取胡蝶的好感,戴笠不惜自己花下重金重置胡蝶的30箱珠宝。


从此,这个精于权术和特务暗杀、曾被人成为"嗜血魔头"的人,展开了对他心中女神胡蝶的疯狂追求。


戴笠


先是给潘有声一张特别通行证,让他在滇缅公路上运输货物,而疲于生意往来的潘有声并不知道,自己的行踪不定,让戴笠有机可乘。


潘有声一走,戴笠就撕破脸皮,不顾胡蝶的婉言拒绝,将胡蝶软禁在自己的"金屋"里,用强权制造机会,展开各种温柔攻势。


她想吃南方的水果,他立即派飞机从印度空运;


她说拖鞋不舒服,他一个电话让人弄来各式各样的鞋子给她挑;


她随口说窗户小光线暗,他急忙命令在公馆前方,专门为她再建一幢花园洋房;


他还选了地名吉利、环境优美的神仙洞另修居所,为了汽车可以直达门口省却她的爬坡之苦,他亲手测地形、修车道,所经之处人畜撤离,房屋拆迁;


他还亲自设计在斜坡上用石块镶成"喜"和"寿"两个大字,栽种各种奇花异草。


甚至,他遣散了所有相好过的女子。


戴笠和胡蝶


也许对戴笠来说,胡蝶就像是满足他心中所有关于美好的幻想,拥有她,成为这个历史书中描绘的"大魔头"心中,对于爱情的唯一执念。


他曾对胡蝶说:


"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与你正式结为夫妻,为了你,我什么都可以不要。"



于是在抗战胜利后,戴笠准备与胡蝶正式结婚,嘱咐胡蝶飞往上海,先与潘有声办理离婚手续,潘有声迫于权势,只得同意与胡蝶解除婚姻关系,夫妻二人洒泪挥别。


一切看起都已经是无可奈何、已成定局。但是很多时候,命运真的不可捉摸的事情。结婚前夕,戴笠搭乘的飞机遇难失事,命运又改变了的方向……


绝世佳人:岁月沉淀,终有离散


戴笠的死,成全了潘有声的爱情,从虎口逃生的胡蝶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两个人离开了曾经给胡蝶带来无数光环的上海,蝶恋双飞,定居香港,过上了一段幸福生活。


胡蝶和丈夫潘有声


那也许是两个人最美好的一段日子。


她和丈夫继续经营"蝴蝶牌暖水瓶",两个人相互珍惜,她不怪他乱世之下没有保护自己权势,他亦不在乎她生命和贞操二选一的时候保全了生命。


也许并不是不计较,而是曾经的感情对于双方来说都太过珍贵,足以抵消现实无奈的苦楚记忆。



潘有声对胡蝶最深沉的爱,就是不问别时,只珍惜当下,这个男人包容她的过去,爱惜她的现在,照顾她的未来。


于是,胡蝶又重返她的舞台,加盟邵氏公司,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电影界重铸辉煌。1959年,五十二岁的胡蝶凭借着和李翰祥合作拍摄电影《后门》,成为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1959年的秋天,潘有声因为肝癌去世。


为了纪念丈夫,胡蝶改名"潘宝娟","潘"是对亡夫的纪念,"宝娟"则是她儿时的乳名。




岁月沉淀,终有离散,哭一场,爱一场,也就没有遗憾了。


晚年,胡蝶跟随儿子移居加拿大,过上了返璞归真的生活,在那里,没有人知道潘宝娟就是曾经旧上海的电影皇后,取下光环、抛却流言,她只做自己,学习英语,旅行,散步,看看好莱坞。


1989年4月23日,她说:"蝴蝶要飞走了。"


享年81岁。




胡蝶无疑是一个聪慧的女人,她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入世,追求自己的演艺事业。


她一生先后主演的百余部影片,饰演过各个渐层的女性角色,是中国都一代电影拓荒人,与世纪的见证者。在二三十年代风雨飘摇的旧上海,她的名字家喻户晓,是上海这个城市的骄傲。


她亦然懂得如何出世,在苦难面前,在流言蜚语之间,这种出世的智慧让她收获此生的平安喜乐。


晚年,胡蝶并不太多谈那段与戴笠委身的三年,面对世人的议论她曾说:


"关于这段生活,也有很多传言,而且以讹传讹,成了确凿的事,现在我已年近八十,心如止水,以我的年龄也算高寿了,但仍感到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短暂的。对于个人生活琐事,虽有讹传,也不必过于计较,紧要的是在民族大义的问题上不要含糊就可以了。"


胡蝶的一生,曾经光彩绚烂,也曾尝过坎坷屈辱,有过刻骨铭心的恨,也有过细水长流的爱。


年轻的胡蝶 / 晚年的胡蝶


她的成熟与智慧让她不必如阮玲玉一般红颜薄命,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在拥抱痛苦与享受生命之间固守自己的风景如初。


坚守本心,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也许并不矛盾。


如果你看不清当下,就读读历史,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如果你看不懂历史,请看看当下,因为历史正在重演。这里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堂,每个号文章都不重复,请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小伙伴儿们都等着你呢!我知道,您一定会来。

 顶尖野史秘闻

  

 简介:揭开尘封已久的历史面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历史小道消息
  

简介:我也是刚刚听说的...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机密历史档案
  

简介:每天分享男人最感兴趣的话题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中外政史大揭秘


 简介:鲜为人知的史料,你懂的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全球华人阅读


 简介:关注我,就不会再取消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