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1
3
起源 解读 龚
4
123456
5
妈 分享 回
6
写小说
7
@六镇
8
百度
9
今日热点
10
微信公众平台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1
3
起源 解读 龚
4
123456
5
妈 分享 回
6
写小说
7
@六镇
8
百度
9
今日热点
10
微信公众平台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观察|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
桐城一派|倒在“跨年夜”的龚书记,13个字换来免职调查冤不冤?
13岁!史上最严重霸凌案宣判,如何亡羊补牢?
比佟丽娅还恋爱脑,怀孕7次流产4次,目睹丈夫背叛却选择原谅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诉讼缠身、投诉超万条,捷信IPO遇阻
原创
节点财经
节点财经
2020-09-15
撰写 | 鲜宝
封面 | 七星
日前有消息传来,原定9月底在香港上市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Home Credit),已经推迟IPO时间表,但未给出原因。捷信是在今年7月向港交所申请IPO的,计划募资15亿美元,比今年上半年最大的IPO申万宏源募资11.3亿美元规模还要大。
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迅猛,不少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寻求上市,作为规模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本有望成为“消费金融第一股”,如今却出现变数,背后到底因为什么?
捷信的得与失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捷信这家消费金融龙头的背后老板,并不是中国人。
1997年,捷克人彼得·凯尔纳(Petr Kellner)创建了捷信集团,开始在捷克、俄罗斯向等国居民发放贷款。2004年捷信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调研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两年后在深圳设立了总部,开始在国内从事消费放贷业务。
当时,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才刚刚萌芽。
消费信贷在我国最早出现于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都主要面向高净值、高收入人群,发放高档耐用消费品贷款和建房贷款,审核手续严格,消费金融产品有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推出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扩大内需,央行也要求商业银行面向广大城市居民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在那之后,个人消费信贷在商业银行广泛开展起来,贷款品种扩大到助学、住房装修、医疗、旅游、小额质押等。2002年起,各大银行信用卡中心陆续建立,不少外资银行也趁机进入中国市场,试图在个人信贷市场分一杯羹。而捷信进入中国市场,与当时外资在信用卡业务快速崛起有些类似。
(2008年我国个人消费融资已经显著超过个人经营性融资,来源:
CEIC)
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至全球,我国再推大规模刺激计划,启动了消费金融试点。2010年,捷信成为国内首批4家获准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而且是唯一纯外资机构,其余三家(北银、中银和四川锦程)均为银行系消金公司。
有了牌照就有了护身符,捷信开始大范围推广它在国外已经玩得非常娴熟的“店内贷款,分期付款”模式,即在各地的零售商店设销售点(或POS),为无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较少的消费者(主要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购买耐用品的分期贷款和其他消费金融服务。苏宁、国美、迪信通等都成为捷信的合作伙伴。
最初捷信是从手机分期切入,后来拓宽到家电、装修、生活美容、旅游、教育等领域。在早期,捷信还与这些商店签有排他性协议,基本垄断了这些消费渠道的客户资源。一直到现在,线下商户合作的模式依然是捷信集团最为核心的业务模式之一。
到2017年,捷信总资产规模达879亿,在国内300多个城市,设有超过25万个贷款服务网点,客户数近5000万,全年新增贷款发放1057亿,净利润达14亿,高居24家消费金融公司之首,是名副其实的“消费金融之王“。
(部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经营绩效,来源:
《中国个人融资四十年发展创新报告》)
捷信的近忧与远虑
捷信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以及循环贷款。而捷信所有贷款中,仅2%有抵押,大部分资金都无抵押贷款。这导致捷信的坏账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捷信在中国的不良率从4.3%蹿升至9.6%,三年多时间翻了2倍多。
(来源:
捷信招股说明书)
捷信的不良率高,它的放贷利率更是高得惊人,这让它不仅能够对冲坏账损失,还攫取了巨额利润。用捷信自己的话说,“将产品的价格设定于即使任何特定批次风险成本大增都不会招致亏损的水平”。
捷信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其现金贷的平均实际年利率分别为42%、37%、31%,只有2018年在监管规定的合法范围内。
(来源:捷信招股说明书)
但实际上,捷信放“高利贷”可谓由来已久。2013年央视《经济半小时》就曾曝光捷信向大学生发放年利率超过50%的高利贷。在那之后,指责捷信发放高利贷的声音也不断。
年初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一份判决书《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深圳捷信信驰咨询有限公司等与谷某某借款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更坐实了捷信收取高利贷。
法院认为,该案中捷信的利息、费用、违约金的计收标准之和,已超过年利率36%,属于变相突破法定利率收取高息的行为,法院不支持捷信金融的还款计算方式。
捷信自己在招股书中也承认,2017年《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出台前,其部分产品收取超过36%的有效利率,直到2018年5月,公司才将中国市场的新增贷款综合年化利率调至36%以下。
除了高不良率、高利贷,捷信被指责的另一个问题是暴力催收。
捷信在国内拥有一支2万人的电话代理和实地催收队伍,仅天津总部就超过6000人,就是神农架这样的地方都设有外访催收岗。凭借这样一只庞大的催收队伍,捷信9成以上的贷款都能在逾期90天内收回。
而因为收取超额利息和暴力催收,捷信接到的投诉不胜枚举,在聚投诉平台上针对捷信的投诉有11755条,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投诉超1100条。捷信还是法院民事诉讼案件的常客,企查查显示捷信涉及的法律诉讼多达两千多起,大多为借款合同纠纷。
(来源:聚投诉官网)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捷信离职员工爆料称,捷信主要由销售进行风控,追责也在销售,超过30天公司就扣销售的钱,90到120天的风控已经扣了员工的钱,追不追都没有意义了。该爆料如果属实,表明捷信的风控几乎是“形同虚设”。
捷信通过超高利率掩盖不良率风险、赚取高利润的“野蛮”行为,不仅形成恶性循环,增加了暴雷的可能,在当前强监管、防风险的环境下,已经触碰到监管层的忍耐底线。
事实上,捷信身上存在的高利率、高不良率、暴力催收,违规放贷等,是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普遍问题。
大概从2017年开始,整个消金行业渐渐陷入野蛮生长的状态,市面上出现众多打着“无抵押、放款快、低利息”口号的套路贷及互金产品,引诱超前消费、任性消费。许多消费金融供给主体还放松对借贷人资格与信用的审查,千方百计地突破监管层制定的授信额度限制。
此外,不少金融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并没有用于消费,反而用在了购房首付,或是流入股市、债市、金市、期市、以及银行理财、信托计划等。这不仅带来金融机构不良率攀升,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治理行业乱象,包括银保监会、央行在内的监管方不断收紧监管,一方面放慢了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的发放速度,提高行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开展互金专项整治,叫停校园贷,整顿“现金贷”业务,针对数据获取、资金来源、资产质量、行业利润,催收方式等消费金融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严查与纠错。
经济承压之下,消费信贷是信用风险的高发区域,可以肯定地说,包括捷信在内,整个消费金融市场还将有更多风险暴露出来。
捷信的新拐点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消费金融方面的风险事件不断发生,但这个市场仍然处于爆发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西方,80%以上成年人可从银行获得消费贷款,但我国这一比例不足40%,而且金额偏小。2017年,我国消费金融人均余额约6.3万元,如果去掉房贷和车贷,人均余额不足2万。此外我国还有近4.5亿成年人没有获得过消费金融。
蚂蚁金服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认为,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还有至少五年的高速发展期,预计表内消费金融占总信贷规模有可能突破25%以上。
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加剧了行业竞争。
如今捷信的对手不仅包括财力雄厚的传统银行以及银行成立的消费金融,也包括微众银行、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消金巨头,以及乐信、趣店等金融科技公司。
要在市场竞争中突围,捷信势必要严格规范业务,调整贷款政策,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消费金融企业控制风险的关键是制度、技术和人防,怎样建立更完整的审批流程、提高内部组织管理能力,怎样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风控效果,将高风险借款人隔离在外,都是捷信要下功夫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与其他消费金融公司以银行、企业等大股东以及发债为主要贷款来源不同,捷信主要依赖信托资金,融资成本本来就高。2019年上半年,捷信平均资金成本已上升至7.6%,几乎是同期上海银行间同业1年期拆放利率的2倍多。
此外,捷信拆入资金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对外放贷期限多在1年以上,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很容易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资金能力直接影响行业竞争格局,如何拓宽融资渠道,获得更廉价、稳定的资金来源,对捷信来说就很重要了。这次捷信谋求上市,一个目的就是尽快实现二级市场的廉价融资,做资金补血。
此外,当前部分制造业正向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迁徙,势必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消费金融行业,捷信作为一家跨国金融集团,深耕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中东欧等地多年,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目光更多对准海外的中资企业,也不失为一个方向。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趋严格的市场监管下,中国的消费金融行业正酝酿新一轮的资本大潮和兼并大潮,过去的野蛮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未来只有那些运营规范、经营合规、精耕细作、拥有核心风控能力的头部企业,才能获得更多市场机会和竞争优势。
这对捷信来说,是机会,更是考验。
本文版权归“节点财经”所有,合作请联系微信:cuidabao00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