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新 郭燕萍 | 思政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论析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设为星标更方便哦!
摘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选择。然而现实中却存在把统一性和多样性简单割裂开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政课实效性及学生获得感。新时代思政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推进多样性向统一性有效回归,确保思政课的本质方向;要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为核心推进统一性向多样性有机转化,提升思政课的实际效果;要以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为旨归推进统一性与多样性协同发展,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统一性;多样性;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为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中,“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是“八个相统一”中的重要内容。“统一性”与“多样性” 的关系,在矛盾论中表述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在政治领域表述为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它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样态。新时代思政课深入贯彻落实“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要求,必须正确把握思政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内在意蕴,深入剖析思政课统一性和多样性现实失衡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思政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实现进路。
一、思政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内在意蕴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一对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和思维领域的哲学范畴,它所表征的是客观事物和现象普遍存在的关系。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在理清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本质特征及辩证关系基础上得出的理性判断,为新时代思政课提质增效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坚守统一性是思政课守正的根本要求
所谓统一性,乃是关于事物系统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的概括,是反映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那种常住的具有主导、统摄、包容一切性质的哲学范畴。在思政课改革创新进程中,守正创新是重要原则。其中“守正”是根基和前提,思政课只有坚持守正才能站稳立场、坚持原则和把好方向。统一性表现为“普遍性”和“原则性”,它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政课坚守统一性是围绕着思政课本质属性和根本目标而建构的基本要求,对思政课守政治方向之正、守价值初心之正、守教学规范之正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思政课要坚持指导思想统一,守政治方向之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把握好思政课建设的方向是关键。方向把得准不准、稳不稳、实不实,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守得牢不牢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否真正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加强政治引领,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方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予以抵制”,坚定筑牢思想防线,把好“总开关”,确保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思政课要坚持“根本遵循”统一,守价值初心之正。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皆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才,世界一流大学亦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逐渐成长壮大。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根本使命,亦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价值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一方面在于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凝聚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守牢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初心。
思政课要坚持组织管理统一,守教学规范之正。思政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涵养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理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是衡量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部分, 要想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攻坚战就必须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2018年到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多次发文,就思政课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等问题作出详细规定及要求,对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对思政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的统一规范要求,以不断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避免思政课教学简单化、贫乏化和肤浅化。
(二)发展多样性是思政课创新的必然结果
与统一性密切关联的多样性,指的是客观事物在样式、层系、发展阶段等层面的差异,是使相互联结的客观事物区别开来的关系。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其所面临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皆具差异性且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之中。这就决定了思政课的教育手段、方法、渠道、资源等必须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丰富性。多样性的本质体现是差异性,有差异就有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对于思政课改革创新而言,尊重和发展多样性是思政课创新的必然结果。
思政课改革应因地制宜,创新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强调的是空间维度上的差异,侧重点在于关注各地不尽相同的具体情况。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把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特点,积极、深刻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扩展思政课教育空间。
思政课改革应因时制宜,创新教学手段。因时制宜,关注的是时间维度上的差异,重点在于与时俱进。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政课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立于时代潮头、坚持站在实践前沿,不断增强时代感和感召力。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呼唤着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借力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思政课价值理性深度融合,强化网络育人功能, 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思政课改革应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关注的是教育教学不仅要强调“有教无类”,更要强调“有教有类”,要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教学。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一项做人的工作,须坚定不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这“三大规律”,始终围绕、关照和服务教育对象,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之根本遵循。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体现的是以生为本、实事求是,从差异出发。面对不同成长背景、学业基础、发展定位及价值需求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坚持以“育人为本”回应学生成长需要的整体性,以方式方法的多维性回应学生成长需要的多样性。
(三)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事物自身内在不断发生分化和超越,这是统一性分解为多样性的过程;一分为多后又不断地扬弃自身回归为一,这是多样性转化为统一性的过程。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它们在相互联系中获得各自内在规定性,又在对立统一中于对方身上映现自身,它们在矛盾中共生,在转化中发展。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纾解思政课内在矛盾的应对方案。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范畴。一方面,统一性离不开多样性。思政课统一性源于思政课多样性,离开了多样性,思政课统一性就不是真正的统一性,而是单一性或抽象同一性,思政课将表现出教条式或僵化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多样性也离不开统一性。思政课多样性的各种要素、关系以及形式,只有同思政课统一性联结在一起才能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意义。正确把握思政课统一性和多样性两者矛盾运动的内在机理,寻求二者辩证统一的实践路径,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和实践指南。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思政课在改革中前行、在探索中发展。这一漫长历程中有许多的“变”与“不变”,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及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初心, 这是思政课的根本命脉所在。长期以来的历史实践经验也同样表明,发展多样性对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际效果和增强学生获得感大有裨益,是对统一性的有效保证。正如列宁在分析统一性与多样性时提到的“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因此,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既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础性要求,也是思政课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落实思政课根本目标的应然选择。习近平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是“育人”和“育才”辩证统一的过程。在思政课改革创新进程中,统一性的规范要求坚守了思政课的根本属性,保障了我们培育的是具有正确政治站位、浓厚家国情愫的人才,而不是“没有灵魂的专家”;而丰富多样的手段、方法和渠道则满足了人才成长的个性化需求。无论是坚守统一性规范要求还是发展多样性方法形式,皆服从并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因此,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选择。
二、思政课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失衡的主要表现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原则,如果把统一性和多样性简单分割、对立起来,就会犯形而上学“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思维错误,也将无法正确地反映客观对象。从总体上看,我国思政课建设已经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和谐格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思政课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局部、少量的失衡现象,典型表现就是“一头重,一头轻”。
(一)重统一性而轻多样性,思政课易陷入教条化、封闭化、模式化困境
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是对立、矛盾、冲突的,但又是相互依赖、转化、统一的。思政课多样性体现为形式的灵活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它是达成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间接手段,是思政课统一性的发展与旨归。片面强调思政课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会使思政课失去生机与活力,从而陷入如下困境:
一是教条化困境。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教条化,主要表现在对思政课“统一性”要求、尤其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教条式理解上。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阐释的主渠道、主阵地。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但是“教条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从来就没有退场过,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行照本宣科、教条式理解的情况。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曾论述到“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思政课如果只是片面强调政治说教,把理论和观点当成“死的教条”进行灌输,或者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介绍及逻辑推演而忽略理论在复杂社会和复杂实践活动中的应用,这种思政课必然会被学生所排斥。
二是封闭化困境。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性、多样性是思政课生命力的表现。如果片面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思政课就容易丧失自身创新的理论品格而走向相对孤立及思维封闭的状态,从而产生对思政课建设的若干误解。由于系统思维的缺失,有人误以为思政课建设只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不需要其他单位及课程教师同频共振、协同发力;由于人本思维的淡漠,有人误以为思政课教学只要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就行,并未切实关注、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所需、现实所求;由于创新思维的欠缺,有人教学理念趋于保守、教学内容囿于教材、教学设计乐于迎合,而忽视了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统一。思政课教学从来都不是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好的思政课也从来不是封闭的,但若片面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思政课就容易丧失个性。
三是模式化困境。对于思政课而言,课堂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充当“旗手”领着学生步调严格一致按“方队式行进”的统一“工厂”模式,而这种思政课模式目前是真实存在的。长期以来,部分思政课存在只讲统一性、主导性而排斥多样性,只强调机械、僵化地执行“规定动作”而不敢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自选动作”,只注重单一化、模板化教学模式而忽视个性化教学等现象。模式化的思政课不仅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而且压制了学生智慧的施展,禁锢了学生可以自由想象的头脑。学生的情意和个性被抹杀,他们也便难以在思政课中感受到思想的真谛和理论的魅力,这样的课堂也终究失去生机和活力。
(二)重多样性而轻统一性,思政课易走向政治淡化、边缘化、形式化误区
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的,具有主导、统摄性质的统一性本质上就包含着多样性,并且是多样性得以彰显的前提。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如果一味追求教学形式、方法、手段、载体的新颖多样,而忽视其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这样的思政课就很容易走向误区:
政治淡化误区。在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汇聚教学资源仍是重要环节。但在此环节,部分思政课教师一方面在信息资源撷取上存在过于追求资源的多样丰富而缺乏政治敏锐性和警觉性的问题,不经意间便把承载着西方价值观念的“信息”作为教学内容堆砌在课堂中,却又没有及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错误思潮进行揭露和批判。如此,教师便在无意识中充当了向学生“推销”西方价值观念的推手。另一方面,在素材信息的整理、解读上,部分教师为追求思想观点的多元新潮,在案例梳证、理论阐释及逻辑推演中,把政治观点中性化。由于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政治态度,他们在貌似客观公正的阐述和论证中,放弃了政治方向的正确引导,无形中便误导了学生,也损害并降低了思政课的政治性,淡化了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边缘化误区。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办好思政课曾作出系列重要部署。但在新形势背景下,“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着忽视思政课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建设层面的统一性规范,而以心理咨询、社会调研、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替代思政课,或借口思政课显性教育效果不好而试图以多样化的人文知识隐性教育替而代之的现象,使得思政课成为了被“弱化”、被“边缘化”的课程。兼顾、重视多样化教育本无可厚非,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若不注重思政课的主渠道地位、轻视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将严重影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将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
形式化误区。必须承认,形式多样、包装时尚的思政课是比较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但从逻辑关系看,思想性是根本、理论性是原则、教学内容是基础。好的思政课,必须是坚持内容为王,讲究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讲究以理服人的。近些年,全国各地高校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 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有些课堂看起来形式多样、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除了瞬间的愉悦和短暂的兴奋,对教学内容并没有留下多少深刻印象,思想困惑也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思政课教师为了获得学生好评而刻意取悦和迎合学生。他们或是忽视对课程内容的探讨而过分追求形式多样,或是忽视理性思考而过分追求视听感官刺激,或是疏离经典理论学习教育而重于日常经验等等。这样光有光鲜外表的思政课,其理论深度、逻辑说服力及启发学生思考与内化的力度远远不够,也终将难以赢得学生的认同。
三、正确把握思政课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由上可见,不论是重统一性而轻多样性,还是重多样性而轻统一性,思政课统一性要求和多样性要求均不能得到有效实现,思政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必须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实现“相统一”。
(一)凸显统一性的主导地位,确保思政课的本质方向
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思政课统一性的本质表现。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应着力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以兼具科学性和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推进多样性向统一性的有效回归,在多样性中锻造统一性,凸显统一性的主导地位,确保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政治方向。
首先,教学对象的多变多样须统一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思政课的多样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对象的多样、多层与多变。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体,人的本质的未完成性、人的大脑的复杂性决定了人是复杂的。这便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对象的思想困惑和理论不足,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地传导和供给思想性、理论性教学内容。但无论如何强调因材施教、精准滴灌,思政课教学都必须拥有正确的政治站位及价值导向,须将因材施教统一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植根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
其次,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须立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学资源即为“米”,要实现的目标即为“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资源的依赖和追求。而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或者感人至深的红色经典,都是思政课优质的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开发并有所侧重地选择教学资源,不断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提升思政课的思想理论深度。当然,教学资源的多种多样绝不是素材的简单罗列与堆砌,而必须是有选择性地去批判、吸收和借鉴;对素材的阐释也并非随意为之,必须注重思想的高度和理论的深度。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思政课的使命本色,思政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战胜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严肃认真讲好“大道理”,使得教学资源的丰富多样立足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
再次,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须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灌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新颖多样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内容表达,好的教学内容也亟需找寻更好的表达方式。信息化时代,教学手段、方法和载体十分丰富,每位教师都需要结合自身对思政课教学的理解、对学生个性特点的把握及自身的经验、能力和素养,精准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方法和载体,致力于做到“工艺”精湛 和“包装”时尚。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范畴中,内容是决定形式的。因此,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最根本的仍在于坚持思想为本、理论为源以及内容为王的原则。思政课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和载体,仍然要把重点放在思政课内容建设上,使教学形式和手段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传播,着力于打造内容充实、形式丰富,有思想、有理论、有力量,学生爱听、想听的“金课”,让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
(二)发挥多样性的独特优势,提升思政课的实际效果
对于思政课而言,不管是指导思想、根本遵循的统一还是组织管理的统一,都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原则。而思政课中以抽象性和思辨性精神形态存在的“思想性”“理论性”内容,则需要通过“多样化”途径才能有效传达给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同。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必须在始终秉持政治定力和政治要求的基础上,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为核心推进统一性向多样性有机转化,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和针对性,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首先,要坚持价值导向一元与价值取向多元,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多元中立主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思政课改革创新理应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不动摇。但社会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思想文化的演进发展也总是在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通过比较、鉴别和选择实现的。思政课在辨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文化多样性关系中,既要坚定主流意识形态的风向标和主导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与共进,使马克思主义更具公正性、合理性和批判性,成为全社会的一种“重叠共识”。
其次,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与各方协同发力,于多样中谋共识。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其中,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面统筹协调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是建设好思政课的重要保证。而思政课建设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坚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推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在各方同向发力、协同推进的大格局中,凝聚办好思政课的共识和合力,形成党委正确领导、政府统一筹划、社会多方配合、学校扎实建设、教师认真讲授、学生努力学习的良好态势。
再次,要坚持组织管理规范与鼓励发展特色,坚持在多变中把握方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教育教学,多次对思政课教学的组织管理提出要求。思政课组织管理统一规范为多样性提供了更加出彩的舞台,各级单位理应坚决贯彻落实。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具体实施时,仍可以在保证统一性的大前提下针对不同实际及自有特色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既要因地制宜推动优秀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又要因时制宜把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结合起来,还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不同需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推行个性化思政课教学。毛泽东曾经说过:“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思政课教育教学亦是如此。如果在推进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中只是简单处理、生硬落实,就容易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也就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思政课只有在把握好方向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才能真正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才能实实在在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三)推进统一性与多样性协同发展,实现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强调,上好思政课要坚持统一与多样的融合发展。无论是从统一性到多样性的有机转化,还是从多样性到统一性的有效回归,最终都要把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建设好高水平的思政课。
思政课统一性与多样性协同发展是对“三大规律”的遵循。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协同发展,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规律”的遵循,也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思政课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决定了其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以及组织管理等受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支配, 这一特点又决定了思政课必须坚守统一性、落实统一性,从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高度出发, 针对学生差异,采取多样化方式和途径向学生传授科学理论,并让学生掌握其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课统一性与多样性协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主导者,思政课统一性的坚守、多样性的创造以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都必须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并落实,思政课教师也就成为推进思政课统一性与多样性协同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积极探索思政课统一性与多样性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
总之,思政课统一性与多样性协同发展必须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其它七个“相统一”共同发力。办好思政课,要与时俱进,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八个统一”,贯通于思政课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具有自身的整体性存在。只有将“八个统一”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它的性质和功能,打好这八个方面的“组合拳”, 共同发力,才能打造更加有深度、更加有温度、更加有热度的思政课,才能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作者:杨美新 郭燕萍
作者简介:杨美新(1976-),湖南长沙人,法学博士,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郭燕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载于《大学教育科学》2020年第6期 P58-64)
大学教育科学
● 扫码关注我们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核心期刊(北大核心)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点个在看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