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 萍 韩静文 | 建党百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奋进的 大学教育科学 2024-02-0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设为星标更方便哦!




建党百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梅 萍 韩静文


作者简介:梅萍(1969-),女,湖南常德人,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教育、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韩静文,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9。(原文载于《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第4期 P54-63)



摘要: 高校思政课教师承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经历了赓续发展,从初始摸索到承先启后,再到改革创新、全面发展,形成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即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以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为切入点、以坚持师德与师能相结合为聚焦点、以坚持增量与提质相结合为关键点、以坚持严格管理与激励关怀相结合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立足时代定位、聚焦核心素养、强化学科支撑、完善制度建设,以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行稳致远、接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历程;经验启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引导大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重大使命,担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担当。思政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但作为课程早已存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相应地,在不同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作出过重要部署,提出了不同要求。回顾建党百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现实启示,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意义深远。

一、建党百年来高校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

回首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我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久探索,梳理历程,可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高校政治教员队伍建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以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主要任务。为了向革命输送人才,党创建干部学校、短期大学等高校,并开设思政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在此时期,我党主要是在革命根据地和新老解放区的高校中对政治教员队伍进行相关建设,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其一,这一时期的高校政治教员队伍建设富有开创性,党开始用培养、激励、管理等方式激发政治教员为革命输送人才,一定程度上建立了政治教员队伍建设体系雏形。在师资培养方面,党格外重视对政治教员开展思想教育。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和党中央号召教员改变旧的教育态度,“要求他们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毛泽东还十分注重体察政治教员的思想动态,经常与之谈心,并对其提出高远的要求,即“要有长期的阶级斗争经验并经受过长期的党性锻炼”。到解放战争时期,师资培训主要采取“利用两个学期之间的空隙,举办假期教员训练班、教育集会、座谈会等形式”。在激励方面,1933年1月,规定“教员生活费与苏维埃工作人员同等待遇”。1941年12月,《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指出,“中宣部应给各校专任教员以实际帮助,提高他们的质量。对教员的政治的与物质的待遇,应改善之。”在管理方面,以制度形式进行管理,如黄埔军校专门制定细则,明确规定“政治教官有考察学生成绩,分别优劣呈请察核之权”。同时,这一时期愈加强调对知识分子加以团结。毛泽东指出要对他们“加以团结、教育和任用”,同时“使原有大中学校的教员教授,得以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其二,这一时期的高校政治教员队伍建设呈现革命性,党高度重视政治教员队伍配备,为革命输送人才。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不仅亲自担任政治教员,还组织社会进步人士兼职讲授政治课。党的初创时期,在上海大学,“瞿秋白亲自讲授《社会科学概论》和《社会哲学》,蔡和森讲授《私有财产制度起源》,张太雷讲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发文要求“学校所在地党的领导机关的负责同志,必须有计划的经常的到学校作报告,能够任课的必须担任教课。”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亲自授课多次,还选派成仿吾、艾思奇等知名学者讲授“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等课程。其优异表现可为后人之鉴,其深厚学养可启后人之智,这种领导人和知名学者扩充入政治教员队伍的方式也为后来的队伍建设启发思路。

这一时期的政治教员队伍建设在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革命战争年代展开,我党多措并举激发政治教员热情为革命输送人才。这些举措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以“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劳动者”为目的指向,在此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如下特征:

其一,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变革性。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教育领域亦然,就教师队伍而言,需要着力变革师资队伍。1949年12月,马叙伦部长指出,各级学校的师资等“都要求一个彻底的,同时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解决”。而于政治课教师而言,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毛泽东思想,“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

其二,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全局性。相比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在革命根据地和新老解放区的高校中对政治教员队伍进行建设,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开。1950年10月,教育部举办全国高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总结了政治课教师的基本特点,即“一方面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热心学习;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理论水平及政策水平不够。”基于此,教育部于1951年抽调部分教师集中研究半年,培养专业师资。

其三,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曲折性。在此时期,当时受“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影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伴有曲折性。1958年4月,教育部政治教育司指出:“这种师资队伍严重不纯和严重不足的现象,从今后高等学校大跃进来看政治课教师所需要的趋势,(这种现象将会)愈益迫切和严重”,这种判断一定程度上与当时“左”的指导思想有关。1964年10月,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强调“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为反修、防修,培养革命接班人服务,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员,兴无灭资的战士”,提出教师队伍必须革命化,要求教师随学生一起下乡下厂,参加农村与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就使得思政课教师淡化了理论传授者的身份,转而致力于反修、防修任务。而在“文革”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思政课声誉被影响,师资队伍各项建设陷入停滞,不少教师受到迫害。

其四,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多措并举态势。1952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在中国人民大学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同时提出选拔高年级学生中的优秀党员、团员在本校担任课程助教或助理,并将其视为在当时培养师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955年4月,刘子载副部长指出“适当增加综合大学文、史、哲系科的招生名额,以增加培养对象的来源”,“扩大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以加强培养工作”等。1958年4月,教育部政治教育司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大学的性质为“培养和提高全国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师的学校(政治师范)”,并设立大学本科、短期速成班、教学骨干进修班三种培养类型,这些措施的提出对提升政治课教师素质大有裨益。

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尽管经历了“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和“文革”的阴霾,但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实践中向前推进,培养了一批稳定称职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扎实为国育才。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以“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为目的指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如下特征:

其一,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渐进恢复性,着力以恢复为主、促教师归队。历经“文革”浩劫,“马列主义教师队伍被分裂瓦解”,亟待修复创伤。面对文革后师资队伍“数量缺、水平低、任务重、后继乏人”的困境,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提出,尽量使调离了教学岗位而又不能用其所长的教师归队、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师资队伍等四大紧急措施。1980年7月,教育部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将过去被错误批判和处理的教师改正过来,积极补充师资队伍,并对马列主义教师队伍建设作出较为全面的部署,逐步将其推入正轨。

其二,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培训正规性。1984年11月,中宣部、教育部强调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实行正规化培训,选拔一部分青年干部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学习,这些合理的建设举措既适应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拨乱反正,又为接下来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发展奠定基础。

其三,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定位高远性,即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性认识愈来愈明确。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强调,“高等院校马列主义课教师是塑造学生思想灵魂的工程师,是宣传科学共产主义的战士”。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这支队伍全新的历史定位。1985年8月,中共中央认识到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任务的主要依靠和根本保证。2005年3月,强调各高校党委要“把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主管部门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个专门文件,高屋建瓴、系统全面,为师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四,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学科依托性,愈加凸显学科建设与教师发展融为一体。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强调拓宽思政课师资培养渠道,“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1999年1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支持“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增强师资实力。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为师资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2008年3月,教育部决定实施“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计划”,以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

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跟随国家改革创新的脚步,各方面举措更加完善,思政课教师政治、业务等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师资建设获得长足的进步。

(四)新时代以来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开拓创新、全面发展。在此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如下特征:

其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科学规划性,突出顶层设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意识。2013年9月,教育部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五年培养规划,力求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015年9月和2021年11月,教育部研制、修订《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对隶属于“队伍管理”这个一级指标下的7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予以明确和完善,更加有利于规范队伍建设。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有助于切实实施好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工作。2019年4月,教育部又制定一个五年培养规划,计划通过专题理论轮训计划等四大培养途径和措施,推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1月,教育部明确强调“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再次突出对师资队伍建设深谋远虑的顶层设计。

其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教学抓手性,强调教学质量,注重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指导。2018年4月,教育部对思政课教学工作提出涵盖规范建设教研室(组)等16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普遍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完善网络备课服务支撑系统,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以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2019年9月,中共教育部党组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

其三,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系统推进性,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各项保障。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颁布,明确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并指出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名师工作室,等等,以此建设强有力的思政师资队伍。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指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以制度立德,落实师德考评制度,促进思政课教师以德施教。2017年9月和2019年4月,教育部研制、完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以学院建设标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强阵地。

其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精准施策性,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举措。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强调“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用(职务评聘)”等方面重视思政课教师。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提出,建立思政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和特聘教授制度,完善培养培训制度。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2020年1月,教育部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从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等方面提出精准举措,助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有序开展,紧抓历史机遇,突出顶层设计,注重教学质量,精准施策,协同推进,开创新局面,增强新动力,促进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培育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二、建党百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眸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百年图景,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促进队伍建设

回顾波澜壮阔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史,坚持党的领导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铸魂育人事业后继有人,是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须一以贯之地予以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领导人率先垂范,亲自担任教员、组织文化名人兼职教政治课。例如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学,毛泽东讲授“苏维埃革命运动史”,任弼时、邓颖超讲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仅为政治课配备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还为后来的思政课教师树立了可贵的榜样。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各中央局、分局及有关的地方党委应加强对各该地区培养政治理论师资和学校政治教育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加强党的领导,着重“抓方向、抓教学、抓队伍”。“抓队伍”赫然位列其中,体现党对师资队伍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又提出了诸如“马列主义教研室属于系(处)级的教学单位,应直属校党委领导”,“学校党委和校长要把抓好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等政策或建议。新时代以来,党对思政课教师的领导更为加强、凸显,提出“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普遍建立省级领导听讲调研思政课制度”等政策或建议。百年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充分印证,坚持党的领导是一条需要矢志不渝坚持的基本经验。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方能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时代的洪流中赓续前进。

(二)以“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为切入点推进队伍建设

问题导向即以问题为指引,着力发现、分析问题,最后全力化解难题短板,侧重于解决矛盾。目标导向即以实现目标为方向,科学确立目标,脚踏实地实现目标,侧重于引领方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二者辩证统一,以问题为导向有利于靠近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有利于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蕴含于我国各个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中。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在破解队伍短板上下功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现教员数量少、水平低的问题,我党随即采用党的领导干部和社会进步人士亲自教政治课、全校学生上大课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量少质低、青黄不接的问题,我党采取举办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动员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到学校兼课等举措来应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应对骨干老化、后继乏人、知识水平不适应、缺编情况严重、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学科支撑薄弱等问题,我党采用了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实行正规化培训、拓宽补充师资渠道、灵活妥善处理编制、推进学科建设等措施。进入新时代,一些诸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等瓶颈亟待突破,我党遂提出构建三级教师培训体系、优化评价机制等举措。通过梳理历史可知,立足问题、分析问题、破解问题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之举。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坚持目标导向。目标是指引,是方向,目标导向既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又与队伍短板的解决相契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培养为革命输送人才的教师为指向。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建设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的教师队伍为指针。改革开放后,建设目标更有具体性、针对性。如,2008年提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进入新时代,强调以“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目标指向 。总而言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以目标导向为方向指引,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的放矢,须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三)以“坚持师德与师能相结合”为聚焦点强化队伍建设

师德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师能为教师职业提升的基本要素。师德与师能须臾不可分离,只讲师能忽视师德容易偏离方向,只讲师德忽视师能则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须将二者齐抓共进,达成德能一体。回首我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历程,坚持师德与师能相结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塑造师德,促进师德养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教导政治教员“要用自己的热心、积极性,全副精神来对付学生,把他们教好”,彰显对师德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要求教师肃清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进行师德改造;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注重道德修养,做教书育人的典范。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相继提出“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思政课教师等指示,丰富了师德内涵,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中,提出思政课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一票否决”,严守师德底线,引导思政课教师以德施教。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锤炼师能,促进师能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能主要集中于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师能的提升能真正使思政课教师实现“一身二任”“一岗双能”。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提出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的方式,废止注入的方式,鼓励教员认真研究教课内容与教学方法,彰显了对教学及科研能力的重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举办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提出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相关原则等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关注、参加学术界争论,“有条件的教师应当结合教学进行学术理论研究”,以提高科研能力;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提出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新时代以来,我党多措并举旨在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提振师能。如统一采用集体备课、“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强化科研支撑教学、完善评价机制等。实践证明,坚持师德与师能相结合,是体现于百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经验,能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德才兼备、行稳致远。

(四)以“坚持增量与提质相结合”为关键点推动队伍建设

增量和提质问题一直是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中极为关注的一项基本问题。纵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百年建设史,我党始终致力于量质并举,将二者有机结合。增量侧重于数量层面,建设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满足铸魂育人的需求;提质侧重于素质层面,旨在建设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着力解决思政课教师数量问题,配备一定数量的思政课教师潜心从教。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配备,不仅党中央领导干部亲自上阵,任用知名文化学者,还采用团结知识分子的政策,为革命育才。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师资数量匮乏,我党大力动员党政群团组织中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到学校兼课,或者从学生中选拔优秀党员、团员逐步培养师资。后来提出按照一定师生比来力求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从1964年的1∶100,到1978年的理工科1∶80,文科1∶60,到1984年的文科1∶80,理工农医1∶100,到2008年的1∶350-400,最后到现在的1∶350。“增量”方式多措并举,如挖掘优秀毕业生补充师资、扩大相关专业招生名额、加强后备人才储备等,充分保障思政课用人需求。通过坚持这些正确举措,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总体规模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截至2021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

另一方面,我党着重解决思政课教师素质问题,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展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百年史卷,“提质”显然是一大关键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已意识到通过举办座谈会、夜校训练班等方式改善教员质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教师的政治、业务水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的殷切期望,相关文件中也明确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关键”。“提质”措施不胜枚举,如开办各类研修班、开展实践研修、制定并落实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专项支持计划及在职攻读博士计划等规划、建立完善部省校三级培训体系等。据统计,目前“专职思政课教师中,49岁以下教师占77.7%,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72.9%,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高学历、年轻化已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新状态。’”与此同时,在构建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方面,目前已经“组织4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32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常态化的研修培训,每年培训教师近6000人。”这些举措无疑是推动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的有力抓手。质言之,坚持增量与提质相结合,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实践的一条基本经验,二者缺一不可,丝丝相扣,是保证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源源不断的重要保障。

(五)以坚持严格管理与激励关怀相结合为着力点加强队伍建设

坚持严格管理和激励关怀相结合是我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历程中又一条重要经验。严格管理和激励关怀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严格管理侧重于规则约束,激励关怀侧重于潜能激发,二者都致力于实现既定目标。只有严格管理而没有激励关怀容易缺乏激情,只有激励关怀而没有严格管理则容易陷入混乱,须将二者统一起来。

一方面,党和国家锲而不舍地探索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已经有“实行教员资格的检定,严厉取缔封建式宗教式的学校与教员”和现有教员中“不能改造者,则应解聘”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教师的讲稿、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等,必须事先经教研室统一讨论批准后,才能在课堂上实施”,体现了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管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强调政治思想不好、不适宜教思政课的教师,应尽快处理,调动工作。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管理举措更加科学完善。例如,提出建立专职思政课教师任职制度、健全退出机制、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通过马院等教学科研机构统一管理,等等。

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孜孜以求地探寻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激励关怀方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辅之以榜样激励。新民主主义时期提出了“表扬模范,培养骨干以推动一般”等激励方式。1964年,强调“党委应当积极帮助政治课教师解决听报告、看文件的困难。”改革开放时期,我党多次强调改善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和工作条件。进入新时代,激励关怀方式更加成熟,日臻完善,如形成“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激励机制”、大力表彰思政课教师中先进典型、“切实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待遇”使之安心从教、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等。据了解,“各地陆续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荣计划’设立了思政课研究专项,3年累计立项近1000项,支持经费近3亿元。”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支持力度可见一斑。总之,严格管理和激励关怀在思政课师资建设中不可或缺,既有利于促使这支队伍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又有助于最大限度激发这支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建党百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启示

我们在梳理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百年历程、总结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要以服务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为重要旨归,利用好宝贵经验财富,服务于当下与未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立足时代定位

时代孕育希望,时代呼唤使命。回眸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历程,每一代思政课教师都是在自身所处的时代条件下传道授业、创造历史。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亦不断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具体时代条件,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为革命育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培育四有新人”,最后到如今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责任顺应了时代变迁,紧扣时代诉求,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立足时代定位,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开展队伍建设,促进这支铸魂队伍立足于宏阔视野接续奋斗的应然之举。

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将立足时代定位作为重要前提。第一,与时代“对接”,把握时代脉搏。置身“两个大局”的宏阔视角,世情、国情、社情、党情、民情深刻变化,要善于“对接”时代,胸怀大局、视通万里,知从所来、明其所趋,厘清处于何种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明晰“两个大局”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增强铸魂育人工作的实效性。第二,与时代“对位”,明确时代重任。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同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发展要求相契合,同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重任相匹配,引导思政课教师履行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第三,与时代“对标”,回应时代呼唤。要善于“对标”时代新要求,引导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了解新时代青年展现的时代特质,不断研究适合时代诉求的教学内容、教学表达、教学方式,引导教师在科研中善于回应时代呼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此在时代洪流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二)聚焦核心素养

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是集教育理念、教育精神、教育人格等为一体的综合表现,是履行好铸魂育人使命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回眸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史,无论是最初的对政治教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号召,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提拔师资时“要首先注意政治思想条件、学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抑或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寄予的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素养的期待,以及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要”的指示……各项目标任务的设立,各项提振师德师能方案的制定,各项提质举措的实行,几乎均聚焦于提升“引路人”的核心素养。“六要”的殷切期待,勾勒了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生动图像和整体轮廓。其中,“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是政治素养的生动展现,构成思政课教师的信仰底色;“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是业务素养的重要凸显,构成思政课教师的学养底蕴;“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师德素养的关键呈现,构成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底气。故可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诠释为涵括信仰底色、学养底蕴和育人底气为一体的集合,这有利于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之路更加有的放矢,使他们更好地承载铸魂育人使命担当。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将聚焦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着力点,首先要清晰认知聚焦什么,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思政课教师既需要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生命底色,又需要将深厚的理论学养作为学养底蕴,还需要将殷切的师德情怀作为育人底气。这三方面实质上是思政课教师政治关、业务关、师德关的高位展现,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实施举措的目标指向和聚焦对象。其次,要明晰如何聚焦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坚持目的导向,无论是培养选拔体系的构建,还是政策制度的实施,抑或是顶层设计的加强,均需要指向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的提升。信仰底色、学养底蕴、育人底气这三大核心素养是推动思政课教师固本培元、良性发展的必要潜质,亦为提升思政课的信仰信度、理论深度和接受效度的定海神针。在实践中,要促进思政课教师内外兼修,既要激发思政课教师提升核心素养的主体自觉性,将对思政课教师的总体要求转化为思政课教师的共同愿景和内在动力,又要涵养良好的外部环境,同心同向同行地铸就信仰底色,深厚学养底蕴,强化育人底气。

(三)强化学科支撑

学科建设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从实然向应然转化的有力支撑,能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创新发展提供可靠平台。百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能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逐步发现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支撑,即兼具基础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学科建设。尤其自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党相继提出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加强队伍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论断和要求。唯有强化学科支撑,方能更好地为思政课教学服务,增强教学的理论魅力,促进思政课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方能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使思政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将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重要的支撑点。一方面要引导思政课教师摒弃重传承轻创新、重诠释轻探究的“课程意识”。思政课教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具备当仁不让的担当自觉,以学科建设为己任,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开展科研,进一步凝练二级学科归属与研究方向,深入探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导思政课教师在实践中处理好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教师既要从思政课教学工作中汲取学科建设的源头活水,以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学科建设的问题素材,对教学中的新问题、真问题做前瞻性把握,又要善于用学科研究成果支撑、赋能教学,将前沿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入课堂,适时汇入教学,寓教于研,以研促教,以此实现教研一体化建设,促进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相互融通。除此之外,高校要善于集聚学科力量,整合学科资源,组建思政学科团队,团队中要有高水平的二级学科带头人,构建结构合理的梯队,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团队归属感和向心力,推动集体智慧落地生根。

(四)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建设是融合制度设计、制度实施和制度评价为一体的综合运作模式。追溯历史,回首百年,制度建设在我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共同纲领》中提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教师的培养和进修要形成制度”“建立健全校系领导定期听课制度和师生评课制度”“建立表彰制度”“建立专项评优奖励制度”“实行准入制度”,再到新时代提出的“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实行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科学完善的制度支撑始终是保证思政课教师沿着正确轨道有序发展的坚实保障,亦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制度层面的目标展现。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将完善制度建设作为重要支撑点。首先,在制度设计上,要立足选好人、管理人、塑造人的制度设计目标,完善制度内容,抓好顶层设计,在突破痛点中孕育亮点,在解决问题中改革发展,着力破除包含思政课教师评价的“五唯”弊端等在内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建构兼具培养、激励、评价等在内的科学完善、兼容并包、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其次,在制度实施上,高校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思政课教师等不同层级的执行主体均要筑牢制度意识,自觉对标对表,强化制度自觉,提升制度实施效能,彰显制度生命力,自觉将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科学发展的制度执行到底。同时,高校要增强执行监督力度,上下互动,互相监督,提升他律监督力,努力克服制度实施中暴露的“形式主义”“失效”等问题,促进铸魂育人的使命职责切实履行。最后,在制度评价上,要善于利用好这一制度建设的“后期工程”,科学及时地反馈制度内容和制度实施效能,适时适当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内容体系和实施路径,让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制度的评价跟进中巩固提升、达成实效。

综上,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经历了百年风华,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思政课教师建设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接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意蕴深远、责任重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之路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阔步走在新时代征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既要继续秉承百年来逐步积累的宝贵经验奋力前行,又要以立足时代定位为前提,以聚焦核心素养为抓手,以强化学科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制度建设为支撑,努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

(参考文献略)



大学教育科学



● 扫码关注我们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点个在看分享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梅 萍 韩静文 | 建党百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奋进的 大学教育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