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尼号||一眼二十年
1997年10月15日,卡西尼携惠更斯号发射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那时候我8岁,刚上三年级,土星是《少儿百科全书》里的一个名词。
然后它飞过了金星、地月系、小行星带和木星,我还在小学……
2004年6月30日,卡西尼号成功进入土星轨道。我刚初中毕业。
2005年1月14日,惠更斯号登陆土卫六。我已经高中分了文理科。
此后的卡西尼号一次又一次环绕土星和土卫们的过程中,我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习,来到日本开始了博士学习,玩起了知乎,渐渐可以把我的专业所学分享给更多人。
2017年4月26日,壮丽终章开始,卡西尼任务步入尾声。我正紧张地准备着博士论文和答辩。
2017年9月15日。
今天是卡西尼号任务结束,坠毁于土星大气层中的日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今天也是我行星科学专业博士毕业,拿到学位证书的日子。和过去挥手作别,即将奔赴新的人生。
转眼二十年。多巧。总觉得自己和卡西尼号莫名有了羁绊。
想起几年前看过一本中译本《火星:关于其内部表面和大气的引论》,虽然翻译比较粗糙,内容也已经很陈旧了,但作者、美国行星科学家Nadine G. Barlow 写在前言开头的话却让我印象深刻:
对于从事火星研究的行星科学家来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我本人有幸经历了人类对我们的近邻火星从最初期的探测到正在进行的探测带来的对火星认识的变化历程。当水手6号和7号短暂飞过火星时,我正值那个对天文充满兴趣的年龄——10岁。当水手9号揭示火星地质新特征的时候,我每天都仔细查看相关新闻。当海盗号开始对火星进行探测时,我已经进入大学。而当海盗1号着陆器停止工作的时候,我正好开始用它的轨道数据撰写我的博士论文。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我为失败的探测计划伤心,为成功的探测计划庆贺。我真心的感到幸运,能够在这一如此激动人心的领域中工作,为探索行星及其历史的新知识做出贡献。
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就是穿越时空的共鸣。
行星科学是一门极度依赖探测器观测数据的学科,虽然过去积累的数据中也蕴藏着无穷的宝藏,但绝大多数新认知还是来自更新的探测器和更高质量的科学仪器。一个旗舰级的探测任务,或者一个探测高峰期,伴随的是一代科研工作者们的成长,同时也是一代科研工作者们的老去。
老一代科研工作者们投入的心血和智慧,保证了探测器的发射和任务的顺利进行;而高质量的探测数据,又成为了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们学习和提升自身的给养。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们不曾经历过设计阶段的一波三折,不曾困扰于各种政治和学术纷争,也不曾担忧过任务发射的成功与否、进展得是否顺利,任务的维持、调整和经费如何,但却能毫不费力地获取卡西尼号的观测数据,用来完成他们的科研、paper、毕业和项目申请,多少人就这样从稚嫩的博士博后慢慢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然后,这些人会用自己的半生积累,为下一个探测任务的设计和立项贡献心血和智慧(比如预计发射于2022年的木卫探测计划JUICE)。
这是接力,更是传承。
二十年,弹指一挥,是结束,更是新的开始。
而今迈步从头越。
再见。
最后送上《生活大爆炸》里一段我最喜欢的片段,来自第8季第6集。我想,即使是和行星科学研究无关的人们,偶尔想到遥远的宇宙中有那么一颗探测器曾伴随我们的成长,或许也能受到感染,获得力量和给养,以及继续努力下去的勇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