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楠悦读 楠悦读
2024-11-25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吧

本文字数5564,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解惑》。


作者E.F.舒马赫是英国知名的经济学者和企业家,曾与凯恩斯和J.K.加尔布雷思共事,他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的最早提出者,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先知”。《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被舒马赫认为是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作为一本哲学启蒙书,里面涵盖了很多经典畅销书的底层哲学思想,甚至是无数大师理论的底层逻辑。这本书对这位大师的意义非同寻常,这本书的手稿,是在去世前5天,他在病床上亲手交给她女儿的,他说:“我的人生之旅皆源于此。”


E.F.舒马赫写认为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周围的这些事物,包括看待我们自己都应该从整体思维的角度出发,也就是我们应该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看作割裂的原子和分子。


01理解世界的层次


作者认为这个世界最少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是矿物质、无机物。比如,桌子是一个无机物,那么这个无机物的特质是什么呢?我们就把它叫作m。它是一个不动的东西,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是可以研究它的分子结构的东西。


那么比无机物高一个层次的是什么呢?是植物。植物和无机物比起来的区别,就是我们很明显地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看到植物会生长,植物会吸取营养,发生光合作用。那有生命的植物比无机物多了点什么呢?没法总结。既然说不出来,我们把它叫作x。我们把m+x代表为植物。这个x就是生命力。你说生命力的方程式是什么?不知道,但是你能不能判断这个植物是有生命的?如果你可以判断这个植物是有生命的,那么你一定知道这个植物身上有一些东西,是桌子所没有的。那个没有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作生命力,所以植物是m+x。


第三层到动物。动物比植物更复杂一点,动物跟植物的区别是什么呢?动物又多了一层东西,叫意识。就是动物有反应:狗会叫、狗会表达、狗会跑来跑去,它比植物就要复杂得多。植物有生命力,但是你没法看到它有意识。你推它、你砍它、你把它拉倒了,都没关系。但是狗会有自己的想法,它会有反应,甚至它会流口水,它会愤怒,我们把这个叫作m+x+y。这个y就是意识,当有了y以后,m+x+y就是动物。


第四层就是我们人类。你能够分辨一个人和一个动物吧。人和动物的分辨,最重要的东西是又多了一个不知道的东西,叫z。z就是自我意识,就是他能够自我反思,他能够区分我和你,他能够知道我们和他们这样的区别。这些东西我们都没法清晰地界定。就像意识、自我意识、生命力这样的东西,我们都很难像笛卡尔那样把它写成方程,用数学、物理学来表达。但是我就问你它有没有?那我们大家会觉得有。


所以作者说,既然你觉得有,那你就把它先记下来:m+x+y+z,这就是人,人是和其他的动物、植物都不一样的。这个中间要么有,要么没有,没有过渡形式。就是猫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你是有判断的。你没法说这个猫是既活着又死了,哪怕它奄奄一息,那它也是活着;但是如果它死了,那就是死了。


所以这个世界上有这四种存在层次的差别,从无机物,然后到植物、到动物、到人,我们得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你就知道我们的心智模式应该怎么进化。你作为一个人,你和动物比起来、和植物比起来,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你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你看植物有多被动,你必须拿个铲子把它铲出来,挪到别的地方去,它才能够到那儿去。桌子更是这样,桌子连长都不长,所以它纯然的被动。


到了动物这儿,它稍微有一点主动。但是动物的主动全部来自于动机。比如它要咬你,它是有动机的。到人这个层面,就有了意志。意志就是人接近神的地方。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有意志,意志就意味着:我是很饿,但是对不起,这个饭我不能要。


但是人依然有被动的一面。我们会觉得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这样对我,我就那样对你,所以我们之间经常会产生很多双输的局面,大家会做很多自己其实不愿意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我是被逼的,我没办法。当你展现出“我是被逼的,我是没办法的”那个想法的时候,你更接近动物和植物的那一端。因为动物和植物的那一端是完全被动的,它就根本不会有自我的意志。但是,如果你能够意识到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是可以自己做出选择的,那么你的认知模式就向人的这端进化了,你是可以用意志来解决问题的。


史蒂芬·柯维在序里说他儿子有时候犯错。比如要倒垃圾没有倒,然后他爸爸来问他怎么没有倒垃圾,儿子说因为那个谁谁谁,找好多借口。你知道这时候爸爸怎么说吗?这个爸爸就会问他说,你为什么选择这样回答?

这个孩子做了一个选择,他选择了用推卸责任的方法来回答问题。所以史蒂芬·柯维问他的儿子的时候,不会责怪他说你为什么推卸责任,你为什么不负责任。他要唤醒他内心当中的选择权。所以他说,你为什么选择这样回答?然后那个孩子说,那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是没办法。这时候他的爸爸会接着讲,请你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这就是往人的一端在引领。所以,我们心智模式进化的核心,就是我们要能够从被动逐渐地走向主动。


有人经常问说,那人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自由呢,人究竟有没有选择的自由?作者说,你问这个话就好像问一个人:人有没有成为百万富翁的可能?答案就是每个人都有成为百万富翁的可能,但是你现在是不是,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获得自由的可能,但是你现在自由不自由,那是你的事。是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此刻自由不自由,但是你一定具备自由的潜能,就像每一个人都有成为百万富翁的可能是一样的。


而人和矿物质、和这些无机物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体化的过程。什么叫一体化呢?比如、杯子,你可以把它切割成无数份,随便切割;一个铁块,切成每一个小块它都一样,它不会因为你切割小了就死了,没有。它变成渣子,它也是那个矿物质,所以它不会因为你的切割而发生性质上的改变。但是你试试把人切割了,人如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那肯定就死了。所以人是一体化的,动物、植物介于中间。这个一体化的进程,就要求我们人需要追求内在的整合同化。人最怕的就是分裂。


一个人的世界可以很丰饶,也可以非常贫乏。你的存在层次将吸引着你的生活,就是你是更接近于人的这一端,还是更接近于矿物质的那一端,你的存在层次将决定你生活的状态。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完全当作机械论来看待,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就是机械的,就是一环扣一环的,一切东西都是用数学和物理学能够决定的东西,那么就会导致伯特兰·罗素所说的一句话——这个话说得好有力量——叫作“不屈不挠的绝望”。就是假如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错的,那么你会陷入一种不屈不挠的绝望之中。


02人类正确理解自我和世界的前提


作者提出了两个契合。我们说整合论,怎么整合呢?有两个东西一定要契合,第一个契合是“头脑和心智的契合”、另一个是理解的科学与操纵的科学的契合。


1、头脑和心智的契合


我们思考所有的问题不能都只通过理性来分析,只通过理性就是头脑,用头脑来代表理性。但总有些东西不是用理性来解决的。所以,感官只能带来资料,就比如说我们眼、耳、鼻、舌、身,我们外在的感官只能带来资料,这个资料最后会变成什么东西,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智。


比如贝多芬晚年是耳聋的,但是他照样可以创作出非常棒的音乐来。为什么呢?因为那个音乐根本就不在外在的感官当中,他根本不是靠听来解决的,他是靠心智,在自己的心智当中就能够创造出音乐来。所以,作者说头脑的契合才是关键。


心智之光是可以看到肉体感官所看不到的事物的。你们有没有人看到过一个完美的正圆形?没有。生活当中你找不到一个完美的正圆形。你是通过上几何和数学学会的。在上几何、代数这样的课程的时候,你所看到的东西都是你肉眼看不到的,但是我们人类可以架构出来这么一个世界观。这就是我们内在的心智之光在起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只相信外部的数据,我们需要有内在的信仰、原则、道德这些东西。


2、 理解的科学与操纵的科学的契合


什么叫理解的科学?什么叫操纵的科学?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一句名言:“心有其种种理由,而理性对这些理由一无所知。”就是我们的心有特别多的理由,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可能性,你要根据理性来判断,完全判断不了。


作者认为,笛卡尔所倡导的完全通过数据、通过可见的数学和几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像是色盲眼睛对着一个指针读数一样。我们希望一切东西都能够用一个指针来量化:你对我有多爱?称一下,这是我们的幻想。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把一个东西用指针读数表示出来的时候,他就不能够进入教材成为公共知识。公共知识就是可以传播的,可以大家一块教学的知识。


培根讲了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就是他们把知识当作操纵的科学。操纵的科学就是我用这个东西一定有用,我用这个东西就一定能够改变这个世界,这叫操纵的科学。作者说:“理解的科学常常被称作智慧,而‘科学’这个名词保留了下来,专指我所说的操纵的科学。”“当操纵的科学服膺于智慧,也就是理解的科学时,科学就是最有价值的工具,不会造成任何损害。但如果人们不再追求智慧,智慧随之消失的话,科学就不会如此服服帖帖了,这正是笛卡尔之后的西方思想史。”就是作者认为在笛卡尔之后,西方思想史完全走向了对于操纵的科学的崇拜,而忽略了对于智慧的追求。


作者认为,理解的科学应该和操纵的科学结合在一起,而且操纵的科学一定要服从于理解的科学,要服从于智慧,否则科学怪人就会诞生。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会造成三种后果。第一种后果,“没有对‘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善与恶?’以及‘什么是人的绝对权利和义务?’这类问题的继续研究,文明必然会深深地陷入痛苦、绝望和欠缺自由的境地。不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多高,或者他们延长寿命的‘健康服务’有多么成功,人们都会渐渐地失去健康和幸福。


“其次,将科学的努力系统化地局限于世界最外在、最物质化的层面,导致这个世界显得如此空虚、没有意义,就连那些看出‘理解的科学’价值和必要性的人也无法逃避呈现给他们的那幅据说是‘科学的’图景那般催眠的力量,已然失去了请教‘人类的智慧传统’,并从中受益的勇气和意向。”


“最后,人不再使用高等能力,无法创造智慧的知识,以至于他们变得萎缩,或者干脆消失了,结果需要由社会或个人来解决的所有问题,都变得无从解决。人们更加疯狂地努力工作,但没有解决或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尽管财富也许还在增长,但人的精神质量却下降了。”这就是理解的科学和操纵的科学不能够契合的三种恶果。


所以作者最后说,关于西方人现在的社会形态,他认为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手段上的富人,目的上的穷人。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来越多,我们控制这个社会的方法变得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到底要去哪儿?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在目的上我们是一个穷人,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


03如何运用心智模式


更高层次的心智模式是什么呢?要能够解决两大问题。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问题,一种问题叫汇聚性问题,一种问题叫发散性问题。


1、汇聚性问题


什么叫汇聚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统一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叫汇聚性问题。所有用科学的手段能够解决的,化学、物理学能够解决的,都是汇聚性问题。物理学到了高峰,不管你是中国的物理学家,还是美国的物理学家,你所用的公式是一样的,你做出来的推导论证,假如是科学的,那就肯定是一样的,这个叫汇聚性问题。


2、发散性问题


比如你对孩子是严格一点好还是自由一点好?没法解决,没法掌握这个度。一个社会是公平更重要,还是效率更重要?不知道。这种问题叫发散性问题。我们过去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我们总想用对待汇聚性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发散性的问题,所以我们总想定一个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的结果就是越做越错。

比如,上班要管理员工,到底是管严一点好还是管松一点好?最后没办法,我们只好引入KPI,我们引入OKR,我们引入电子打卡等等,用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是这些东西都带来了更多新的矛盾,然后要招更多新人,这些新人带来更多新的矛盾,所以你发现公司好难管,怎么越来越复杂?


所以作者说,在发散性问题上逻辑帮不上忙。因为我们的逻辑就认为,如果这个是对的,那么它的反面一定是错的,对和错是完全能够区分得清楚的。如果这个东西是好的,那就多一点;如果这个东西是坏的,那就少一点。逻辑判断起来都很简单,自由是好的,那就自由越多越好,但是生活中不是这样,逻辑帮不上忙。那这里需要什么来帮忙呢?


比如,法国大革命时候的口号叫“自由、平等、博爱”。自由和平等这两件事是矛盾的。比如,你家里边有个老大,有个老二,哥哥比弟弟大三岁,哥哥欺负弟弟就特自由。如果你让这个哥哥自由,那你怎么平等?没法平等,因为自由不可能带来平等。你要完全平等呢?完全平等就不自由。所以自由和平等这两个词是矛盾的。但当你加入“博爱”这个词以后,自由和平等可以和谐相处了,为什么?因为哥哥心中有爱,弟弟心中有爱,所以这时候你发现他们不会打架了,他们俩可以和谐地相处了。因此作者说,如果你要想解决发散性问题,它的答案一定来自于更高的层次,而不是来自于同一个层次。


作者说:人生就是一连串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并且必须以某种方式来解决的发散性问题。只靠逻辑和推论的理性很难驾驭他们。可以说,这些问题充当了一种拉伸器具,用以培养完整的人,这意味着他们发展的是人超越逻辑的能力。所有传统文化都把人生看成是一所学校,他们以各不相同的方式看出了这种教导性的影响力本质。”


我们人生所面对的所有的纠结、痛苦、烦恼,都是在不断地拉伸我们,然后试图让我们跳到另外一个层次来看待这些问题。如果你不能够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不能够跃迁一下,你就永远会跟那些问题纠缠在一起,你会觉得极其痛苦,没法解决。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剧变》—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跳出头脑,融入生活》—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大脑幸福密码》—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楠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