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三观》—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本文字数4804,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产品三观》。
作者贾伟,2004年,创立洛可可(LKK)公司,多次斩获德国红点、德国iF、美国工业设计优秀奖IDEA、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等国际知名设计大奖。2016年,创立洛客共享设计平台,以众创模式汇集超过40000名专业设计师。
2020年,创立人工智能设计公司水母智能,以此推动设计的数字化、智能化,让专业设计更普惠。曾获得“胡润百富·青年产业领袖” (2018)、光华龙腾“中国设计贡献银质奖章”(2014)、“中国影响力十大设计师”(2012)、 “CDA年度设计人物”(2012)、 “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2008)等多项殊荣。
今天,无论是实体产品还是互联网产品,打动用户都变得越来越难。作为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洛客设计平台创始人,贾伟曾打造出55度杯、海底捞自热火锅、喜马拉雅小雅音箱、北汽人工智能电动汽车LITE多款引爆市场的产品,并开创性地提出,如同人有三观,一款好产品同样具有三观:用户观、价值观、世界观。用户观决定一款产品可不可以做,价值观决定是否能做成,世界观决定是否能做大做强。
本书是贾伟多年从业经验的系统总结,倾囊相授如何真正理解用户,实现从“我”到“我们”的思维蜕变。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三个逻辑:第一个叫懂用户,第二个叫挖痛点,第三个叫讲故事。
作者认为产品的传播要有故事,而那个故事一定是有“极痛”的故事,一定是有痛点共鸣的故事,同时能够解决这个痛点。为什么?我们先来讲个故事。
2014年的一个周六,作者和女儿,还有父亲,一起在家里看电视。作者的小女儿还不到两岁,个子还没有桌子高。孩子突然说渴了,然后作者的父亲去厨房倒了一杯刚烧开的水,把水放到了桌子中间,怕孩子碰到。
没想到水杯有一个绳,女儿非常着急要喝水,一拉绳,水泼到了孩子的半张脸和胸口上。当时孩子嘶声裂肺地叫着,皮就张开了,开始冒血。
当时作者和作者的父亲整整站了差不多有一分钟,不知道该干什么。后来作者抱着女儿到儿童医院,医生说,孩子烫伤太严重需要在医院住院15天。
我们可想而知,当时作者的心情,那是心痛极了。作者说,当时他看到太多的孩子被烫伤,于是作者利用3个月的时间做了一款杯子——55度杯。100度的水摇10下,或者放置1分钟,就变成可以喝的温度。这个杯子成了一个爆款,当年就卖了五十多个亿,没想到这样的一个小小的杯子,让一家以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洛可可这样的公司,竟然一下子产生了如此大的一个爆款。
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呢?就是因为懂用户。如果你能够懂用户,有同理心,用同理心切到用户视角,找到痛点,甚至“极痛”,你就能真正地做出改变世界的产品。
这本书上有个概念,叫人有三观,产品也有三观。在工业时代,产品其实是一个工具,是一个我们以效率为单位的功能性工具。
但是今天产品是要有温度的,产品是要有情感的,产品甚至要能跟我们对话,产品甚至自己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才是好产品。
所以产品分为三观,第一观叫用户观,就是微观世界。因为今天我们用户情感层面非常丰富,在对自己的感知层面,用户更了解自己。
第二个是价值观。而价值观是什么呢?就是基于用户的痛点,做出了痛点的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是基于用户的体验,产生了一个非常好的体验概念,所以产生了价值观。
第三就是世界观。构建大产品就需要世界观,以及底层的同理心和慈悲心。
什么是价值观?作者对价值观的理解抽象成了五个逻辑。
1、更健康
那为什么是“更健康”呢?整个300年的工业时代,我们其实强调的都是更高效,洗衣机怎么更高效地洗干净衣服、车怎么更高效地从A点到B点……
这两年,有关健康的产品真的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家庭健康、医疗健康、消杀健康,包括各种艾灸仪等保健类的产品。健康似乎比效率排得更前了,这是这个时代的声音。
其次,从工业时代的男性时代、以功能为主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女性以体验、以情感为主的时代。所以当体验情感出现之后,人们更爱自己了,健康就排在了效率的前面。
2、更高效
效率的逻辑在任何时代都有需求,只不过工业时代对效率的改变是一个巨大的改变,是从工具变成了以蒸汽和电气为概念的效率。
而今天效率的逻辑又增加了两个更主要的生产力,第一个生产力就是数字生产力,第二个生产力就是AI生产力。数字加AI让我们的效率更高了,让我们的效率变成了有正反馈的效率。
3、更好看
“我用你的产品,我会不会变得更美?”人们开始真正进入了一个从物质、功能,向情感过渡的时代。越是物质丰富,人类越会从需求变成欲求,更多的是情感层面的丰富的美学体验的东西。
人类有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其实这五感的美,就是我“用了你的产品,我会不会变得更好看,我会不会变得更美”。
4、更文化
现在越来越强调文化性了。比如,敦煌的文创,少林寺、西湖的文创……其实这些东西都在表达一个概念,叫“更文化”,这些产品都越来越强调我们中国的文化。
“更文化”加了时间和空间概念,因为没有一个产品是脱离时间和空间的。所以今天我觉得如果我们一个产品能打动用户,背后一定有很强的文化属性。
5、更便宜
“我用你的产品,是不是消费更低了?是不是更便宜了?”也就是,对我们来说性价比合不合适。超级性价比不是越便宜越好,而是我们都不希望买贵的东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产品所反映的是企业对于用户需求的理解程度,产品的背后是产品用户观。为什么强调用户观?因为这个时代所有的好产品都来自用户内心的声音。
那么到底如何构建用户观?如何将“我”变成“我们”,和用户一起创造好产品?那用户观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最重要的是用户视角。
作者说,用户观分为5个方面:第一个叫用户视角,第二个叫用户场景,第三个叫用户众创,第四个叫用户服务,第五个叫用户体验。
1、用户视角
用户视角要求我们一切从用户出发,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用户思考。传统产品打造讲究“同理心”,也就是需要产品经理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切换到用户角度,去领会用户的情感以及心理和物质上的深层需求。
但是今天的用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产品功能或服务,而是希望能够全面参与。因此今天的用户视角要求我们做的并不是简单地跟随和观察用户,而是要学会与用户建立各式各样的连接。
用户视角让你具备和用户一样的同理心,让你能够真正明白用户需求的痛点。痛点又分痛点、萌点、笑点、爽点、泪点,很多不会做产品的人,做了萌点、笑点、爽点,其实没有找到痛点。只有真正地用用户视角,找到用户的痛点,甚至是“极痛”,才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才能创造出一个爆款产品。
痛点又分为痛点金字塔,是微痛还是极痛,痛点甚至有痛点雷达,要痛点扫描的。痛点里边最重要的一个逻辑,就是能不能找到痛点共鸣。什么叫痛点共鸣呢?
比如,55度杯原来是给孩子做的,没想到一出来之后,先在学校里边火了。男生送女生。女生生理期的时候,男生老给女生倒温水,倒温水还得晾半天,男生突然找到了个“神器”。“来,这是生理期‘神器’,喝点温水吧。”用55度杯代替玫瑰,一下子在大学里面先火起来了。这就是痛点共鸣。
什么是痛点共鸣呢?痛点共鸣是人最底层的共同的痛。其实不管是小孩,还是老人、年轻人,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以及不同的收入阶层的人,其实我们是需要最底层的关怀,是需要浪漫、需要安全、需要很多爱的。
2、用户场景
我们站在用户视角我们才能看到用户场景。传统的应用场景是指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的具体消费场景,但到了数字时代,场景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产生大量新数据。用户聚集产生数据,同时数据又带来更多的用户聚集。
今天,数据的计算已经进化到可以推导出用户的潜在需求,然后我们可以基于一个个细致、准确的未来生活场景的构建让这些用户需求变得真实可见。
比如,海底捞自助小火锅。吃火锅的场景都是线下。但是今天,如果你不想出去,不想动,在家里吃火锅是不是很方便呢?我想在家里吃火锅,满足了我在家里“又懒又宅”这个场景。
3、用户众创
我们发现了用户痛点,到底怎么做出这个产品呢?就是拉着用户一起做,拉着用户一起去构建基于用户场景有用户痛点的好产品。也就是用户众创,把主权留给用户。
什么叫把主权留给用户呢?把定价权、产品的功能权,甚至把产品怎么去销售的权利、怎么去营销的权利留给用户。
4、用户服务
当今最大的改变是从产品时代转变为服务时代,服务的节点比产品丰富得多,且不一定需要拥有产品。工业时代的产品都是小产品,需要批量化对外宣传。信息时代的产品是大产品,强调社交,强调服务,同时,服务也是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用户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产品的交易时间很短,但服务却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很多时候,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直抵内心的服务。
比如,作者的公司做过一个烤箱,我们以前觉得烤箱就是要把食品考好。但是现在很多妈妈不光要烤好食物,还需要把食物烤好的这个过程拍下来。
于是作者找到了一个服务需求,就是帮助妈妈直接把那段视频剪出来。怎么做到呢?就在烤箱里装摄像头,然后自动就把里边这段烤食物的过程录好,自动切好,切成短片,自动一转,发到了各种视频网站上面。这个烤箱变成了什么?这个烤箱变成了达人,变成了妈妈们的直播间,妈妈们秀自己才艺的直播间。
其实这就是用户服务逻辑,你要知道用户需要的不仅是烤出一个好的食品,用户还需要去展示自己的才艺。
5、用户体验
其实用户体验就是“五感”体验,就是用户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五个感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甚至加一个心流,去感知你的产品。用户是一个综合感知,最后得出这个产品好不好。然后如果卖点、痛点非常好,痛点就变成了价值,价值就变成了卖点。
所以产品三观其实讲的是整个一套让我们打造好产品、打造爆款产品的一套流程。一种是链条思维,这个链条有五个链条连接点:用户视角、用户场景、用户众创、用户服务、用户体验。
1、用户全局观链条
构建用户观的第一个逻辑就是线性用户思维:首先,转换成利他的用户视角,把自己放到用户的位置上思考问题;然后,围绕用户构建不同的用户场景,在用户场景中进行开放式创新,让生产商、渠道商、用户等全部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而后再设计相应服务节点与流程,提供直抵用户内心的服务;最后产生良好的用户体验。
良好的用户超级体验就是用户会“哇”的一声赞叹出来,或者用户会产生心里暖暖的、很舒服的感觉,这是用户链条。
2、 用户全局观罗盘
什么是用户罗盘呢?就像一个老司机开车肯定不是从用户视角到用户体验中的一个点,而是抓哪个位置开车开得都很好,游刃有余。
可能你觉得应该这个项目、这个概念,从用户场景进来,我就从用户场景进去。甚至你觉得不对,应该从用户服务进来。甚至你觉得搞不明白,应该把用户拉进来,一起来做这个设计,从用户众创进来。其实当你开始越来越明白、越来越游刃有余的时候,不要那么死板,认为必须从用户视角进来,又从用户体验出去,其实从哪一个点进去都可以。
3、用户全局观涟漪
什么叫用户涟漪呢?就是一定要找一个特大的石头往水里扔,扔完了之后就会“咣”的一声,出现一个巨大的涟漪。主要的是你扔石头,石头是不是够大、你扔的时候够不够狠,所以最核心的是用户视角。
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真正切换到用户视角。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地把用户当“人”,视人为“人”。我们每个用户是有情感的,是需要被呵护的,当你真正地做出了一个有情感的、有味道的甚至有情绪的产品的时候,用户是能感知到的,产品是能传递给用户的。
当这个时候出现之后,冰山上面是非常微观美丽的,然后冰山的冰面也会非常宏大、非常有力量。其实最终如果你再建构了一个特别好的慈悲心的世界观,我们就能构建出用户喜欢的深入人心的大产品。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