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两性亲密关系的底层逻辑|好书一图读懂

楠悦读 楠悦读
2024-11-25

本文字数5178,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亲密关系的变革》。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剑桥皇家学院院士、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前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和研究员。


爱情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完美的两性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不生孩子老了之后会很可怜吗?

性和爱究竟是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还能相信爱情,我们还需要亲密关系吗?


这本书是一本社会学必读著作,总结了两性、亲子、亲属等亲密关系的变革路径,揭示了亲密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塑造真正美好的亲密关系的底层逻辑。


01爱情是怎么变化的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爱情是怎么变化的,也就是两性关系的变革是什么。


1、激情之爱


吉登斯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人类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后,我们开始渴望精神生活的时候,两性之间一直有一种挡不住的情,叫激情之爱。吉登斯说:“这是一种急切的渴望,强劲到使个体会漠视正常的义务。”


激情之爱是让我们抛弃一切去追寻的爱情,比如为了爱情抛弃爸爸妈妈。我爱一个人,所以我要跟他私奔。我原来应该有的正常的义务,我都不要了。


所以激情之爱在常规世俗意义上讲,它是具有破坏性的,它会将个体从生活世界里连根拔起,让个体时刻准备考虑做出极端的抉择和激进的牺牲。


所以吉登斯说:“其实这种激情之爱就是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的表征体现是什么呢?是迷恋他人,对另外一个人有不切实际的迷恋,最后的结局往往可能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美好。


2、浪漫之爱


浪漫之爱不再是单纯迷恋他人,而是开始出现一个分化。也就是说它首先要把他人视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殊之人,然后伴侣之间互相会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人,然后我们互相吸引、互相联系,最后我们形成了双方生命的共同体。我们有一体感,我们追求天长地久。


与激情之爱更看重性的狂热和身体上的快感不同,浪漫之爱更着重于发现个体的独特性,比如说自由。浪漫之爱觉得,个体的欠缺因为爱情就变得完整了,所以它和破坏性的激情不一样。浪漫之爱成为了我们控制未来的一种潜在的捷径,是保障我心理安全的形式。也就是说有了这种爱情以后,我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


作者说,浪漫之爱的目标是发现独特的自我。比如,大部分女生都爱看爱情小说。就是那种霸道总裁爱上你的小说,为什么?因为他又酷又有钱,还就爱你一个人,是不是说明你很独特?所以我们自我的独特性,就通过这个霸道总裁拒绝那么多的选择来呈现。


在这个过程中,从激情之爱到浪漫之爱,就是从追求他人的迷恋,追求性的快乐,走向了追求自我、追求自由这样的概念。浪漫之爱在吉登斯看来,本质上是一种女性化的爱,为什么这么说呢?


过去在农业时代,家和工作场所是合在一起的,但是到了18和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家和工作场所开始分离,这个家庭就变成情感和爱的养育的领域,工作领域就变成是挣钱的领域。而男女由于“男主外、女主内”这样性别分工的划分,男性更多地走到外面去承担挣钱的责任,而女性就留在了家庭领域,所以爱的养育主要就成为了妇女的任务。


所以你会发现,我们在处理爱、处理情感的时候,女性会更擅长。所以浪漫之爱的表达,也是女性原来优势的表达。换句话说,这恰恰是女性的一种权力。


浪漫之爱是强调心灵的交流的,期待从他人的爱里,有效地确立自我的认同。所以在当时很多的爱情小说里,往往是一个非常积极主动的女主角去融化男子起初的冷漠,甚至敌意,使彼此相爱成为他们共同生活的主导目标。


吉登斯说浪漫之爱有一个悖论:在浪漫之爱中,母亲代表了爱和养育,可是对女儿来讲,母亲代表的生活是一个被束缚住的家庭生活。虽然她有爱和养育,可是她是在生育体系里的,所以每一个个体要去脱离母亲,她要成为跟母亲不一样的人,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她才能寻求到自我和独立。女性会选择通过主动的爱情来完成个体的独立。


比如,文蒂是个妈妈,有四个孩子。文蒂说:“与一个新的人建立这种关系,是我采取的第一次真正独立意义的行动。”甚至后面由于这个伴侣过世了,她重新要再找一个伴侣。那她原来的家庭希望她回去,她也拒绝了,她又找了一个新的伴侣,她觉得这是自我的完全复归。


所以在当时,女性要从自己的原生家庭走出来,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婚姻被当成了追求这种独立性的一种工具,被当成成人的一种工具,来完成对独立性的测量。


但是男性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这个追求。男性一直在外工作,他没有说要离开原生家庭,他的努力就是怎么在男人之间竞争,能够脱颖而出吸引更多女性。但是同时他又要跟别的男性形成联盟共同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什么样的男性会特别吸引女性呢?用吉登斯的说法就是好色之徒。好色之徒了解女性就是想从家里走出来的需求,他们就用爱情的这套模式来忽悠女性,让女性走出家庭。


所以从一开始男性就没有女性这样的诉求,在两性关系里面,就已经存在了不平等。所以我们很快就发现浪漫之爱也有问题,它不是理想的状态。


3、纯粹关系


吉登斯提出,纯粹关系很可能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达成的关系。


什么叫纯粹关系?就是一种没有外在原因的社会关系,只是个人与另外一个个人紧密连接所获得的。这种情景只有我们两个之间的关系,只有我对我们俩的关系很满意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持续下去。


其实每个个体之所以跟你在一起,仅仅是因为这段关系本身就是我的目标,这段关系本身就是我这里所获得的东西,在这段关系里,我们两个人就是相爱的,我们两个就是有所获得的,所以纯粹关系是非常平等的。


4、融汇之爱


把浪漫之爱和纯粹关系融合在一起的爱情模式,就叫融汇之爱。融汇之爱就是一种更完美的假设,它假设我们双方在感情上都非常平等,每一方都准备好了向对方推心置腹地表达关怀和需要。


融汇之爱意味着要向他人敞开自己,这和将自己的感情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的浪漫之爱相比,是另外一个概念。我们既要欣赏对方,但是又有不同的地方。融汇之爱是积极主动,但又飘忽的爱,它不是那么确定的。


在融汇之爱里,它的概念叫爱欲,爱欲是说性所唤起的我对你这个个体本身的吸引力,不是性关系本身,而是你本身非常有吸引力。引入到夫妻关系的核心,那就使得夫妻之间如何一直保持性的吸引力,一直保持性的快乐,成为了在融汇之爱里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所以,吉登斯希望过去的激情之爱好的地方、浪漫之爱好的地方,和纯粹关系好的地方,在融汇之爱里都能有,这才是吉登斯的理想。


吉登斯认为,在过去的浪漫爱情里面,爱情是个工具,目标就是找个人来实现我背后所要实现的一系列的目标,可能是离开家庭、性爱等等。而当我们进入融汇之爱的时候,我们真正聚焦在了那个个体身上,我其实真的是在看到你,我怎么去爱你,我怎么让自己保持对你的吸引力。同时我又怎么看到你,让你对我有吸引力,我们之间互相怎么样让对方更快乐,我们能够更好地互相理解,这才是爱的本质。


在吉登斯的概念里,融汇之爱才是纯粹关系的一个更好的模本,在这个模本中我们可以发现,认识他人的特征是举足轻重的。


那为什么融汇之爱是理想状态呢?因为它说人一定要建立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解决相互依赖的困境。相互依赖是我们人保持安全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需求,我们需要去了解、界定他人的需求。


那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个体在心理上首先要维系自己的伙伴,我们跟伙伴接受到不同力量的影响,所以我们其实要有非常平等的关系,各自去了解你是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我们把这个相互依赖建立在对双方特征体系的欣赏上,这种依赖才是比较好的。


但是当迷恋的对象变成了我们关系本身,你就会发现这种关系很固化。在这种关系中,个体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对方的某一种概念上,而是把这种关系本身看成了满足我的安全感,他爱我,我就很好,他不爱我,我就不是自己了。吉登斯认为我们真正要看到的是这个具体的人,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怎么解决这种误区呢?首先你要认识到你是有问题的,很多爱情都是有问题的,然后你要凭借你的认识,在有问题时去解决。实际上吉登斯说每一个爱情都是在选择,你的选择就反映了你自我的本质,你不同的选择,你去反思它们,你就可以找到一个更为可靠的自我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找到你自己。吉登斯认为,明确个人的边界是维持融汇之爱和亲密关系非常重要的事。


02平等关系


除了前面说的,两性关系的变革以外,我们再来说说其他关系的变革。


1、亲属关系


我们所有的关系,不仅仅是爱情关系,在其他的关系里也面临着挑战。过去我们个人因为家庭和责任,你有亲戚找你帮忙,你一定会帮助他,因为这个关系本身是很重要的。但今天你会发现我们也在改变,我们不会仅仅因为这些责任就帮助亲戚,我们可能更多是处在一种契约性的关系里面。


因为我对你有了解,因为我建立了对你的信任,因为你有一系列的承诺,有这样的契约关系,我才会帮助你。是因为你有信誉,我才会敢帮助你,而不是因为你是我的亲戚,你就可以对我做所有的事情,这种改变也在亲属关系里发生。


2、亲子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吉登斯也提到了像个体边界、关系本身、自主性这些概念,其实在亲子关系里是更复杂的。现在亲子关系也在改变,不是说你是我妈妈,我就一定会听你的。


现在我们更强调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亲密性,父母不再具有天然的权威性。所以这种改变也是聚焦在具体这个人,我得跟你形成关系。亲子双方需要敏锐地感受和理解对方。这是时代的转变,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包括其他的关系,正在向现代化方面一一转变。


当亲子关系越来越接近纯粹关系的时候,父母就失去了对孩子先天性的优势地位,这并不意味着说,父母就完全没有权威性了,只是说一些强制性的权力关系不再起作用了,它有另外一种原则性的方式在起作用,也就是我跟你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们孩子和父母是两个平等的个体,我爱父母,因为我喜欢父母,因为我希望父母为我自豪,我跟他关系很好,所以我成年以后,才愿意听父母的话,而不是因为你是我爸,我就一定要这么做。平等已经成为了亲密关系变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是一个内在因素。


那有的人会认为说:“亲密关系可能是压抑的。如果长久被情感禁锢的话,就会突然间爆发出来,这才是情感的爆发。”吉登斯说不是的,我们要把它看成是平等的,个人之间纽带的相互协商。它的表现在过去是像私奔这样的行为,在今天已经表现得完全不同了,这种亲密关系是在个人关系领域大规模的民主化,这种民主化和我们公共领域的民主也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在浪漫的关系里面,可能男方会去保护女性,会有这种不平等。但是在融汇之爱里,我跟你要建立我们的恋情,我们就必然是平等的。所以吉登斯认为亲密关系的变化,是整个现代性私人生活的变化。


03为什么会变革


在吉登斯看来,亲密关系变化背后的基础就是性的解放。就是性本身的解放会创造一种与个人生活完全不同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与过去只有男性拥有权力放纵是不一样的,这种伦理学要强调怎么使人幸福、怎么爱他人、怎么对他人尊重这三者要结合在一起。


这不是通过一场社会政治革命来达成的,但实际上这个革命在日常生活中,在个人生活的基础上、结构里都已经在进行,这就是亲密关系的变化背后推的过程。这种心理、社会自下而上的变化,其实都是首先通过性的解放来实现的。


1、性观念的改变


那为什么性会解放?首先就是性观念的改变,1989年卢宾对美国青少年的一些调查研究发现,我们很多人的性行为和性观念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在性的主动性上,女性觉得我也是有主动性的,我是可以追求性的,而不再像过去,女性在性里完全是客体。


第二,在性的方式方面,大家接受更多元的性方式,而不是只有一种性的方式。


第三,在性取向上也是更多元,过去我们觉得就只是异性,现在同性也被接受。性变成了我个体的选择。


2、避孕技术使性和生育分离


而最核心的变化,就是避孕方式的方便和普及,使得性和生育分离出来了,性成为了快感的载体。我们在过去对于绝大部分的女性来讲,性是压抑的,因为性跟生育连在一起,一不小心就怀孕了,无论你是生产还是堕胎,这都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性和身体和生育紧密连在一起的时候,女性是很难做自主的性选择的,也很难享受自主的性快感。


但是当性和生育分离的时候,它就和身体一样充满了反射性,性和身体都成为了现代人自我认同的载体,这就意味着我个人想要拥有怎么样的性征,我想要什么样的身体,这都是自我选择。这个选择塑造了“我是谁”这一自我认同,而这样的一种自我认同,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人的性征和身体。


反射性就是说,我们描述的生活术语常常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改变我们的生活。在浪漫之爱的时候,它也因为是跟自由、自我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它才具有非常大的力量去改变原样的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到性的概念本身,性的解放对于爱情关系的解放又达成了一致性。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麻省理工超级学霸的9大学习技巧|好书一图读懂

遇事总是逃避,不自信?你只需打破病态的自我批评|好书一图读懂

孩子拖拉不自觉?培养孩子开放式大脑|好书一图读懂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楠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