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会议高效,不拖沓?掌握这4个开会技巧|好书一图读懂
本文字数4448,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如何开会不添堵》。
作者榊卷亮,是日本一家商业咨询公司的总监,帮助客户开好会,一直是他最拿手的咨询业务之一。他把在多年咨询中沉淀下来的“真枪实弹”总结在这本书里,每一条开会的方法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绝不是纸上谈兵。
会议本是集思广益、群体决策的工具,然而沉闷的发言、混乱的讨论、成员之间的对抗与误解,往往让会议成为吞噬时间、引发加班的“黑洞”,变成不断给人添堵的“万恶之源”。
本书为促进会议高效沟通、决策的通俗读物。书中以实际咨询案例为基础,用小说的形式将会议准备、问题分析、沟通表达、群体决策等方法融为一体,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场景设计来巧妙展现问题的界定、分析、讨论方法,意见的引导、整理策略等,引导读者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理解和掌握高效率的群体工作法,将给人添堵的会议变为高效沟通、突破思维障碍、释放创造力的协作工具。
本书可作为提升职场技能的实用读物,也可作为个人思考训练、沟通表达的参考指南。
我们以书中讲故事的方式来说说开会技巧:
小葵经历的第一场会议,是部门每周一次的例会。例会主题是同步客服部最近一周的咨询事件,并且总结经验。职员们例行公事地说着自己的工作进度,没有起伏的声音,让人昏昏欲睡。
小葵知道自己要积极参与讨论,可中途心思还是飞到了九霄云外。她旁边的职员正皱着眉头,盯着笔记本电脑。乍一看,他好像在认真地记录着大家的想法,实际上,他正做着跟会议根本不沾边的事情。另一位职员呢,窝在科长的视野死角偷偷打盹儿。
就这样,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会议结束,大家像洪水决堤般涌出了会议室。
小葵听到科长对自己喊道:“片泽,刚才决定的事情就靠你了。”片泽一愣,惊讶地问:“您说过什么来着?”
原来,会上科长给片泽布置了一个任务,但他走神没有听到。小葵和其他人也一样。这场例会,是常见的信息共享类的会议,用来同步工作进度和分享经验。这类会议要达到效果,是大家都了解到会议的重点内容,可总不免有人会错过会议重点。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办呢?如何做到清楚了解会议的重点内容呢?
1、会议确认
做会议确认,是指在会议结束时,立即确认会议的重点内容。具体怎么确认呢?作者说,要记得确认两件事:第一,会议决定好的事;第二,下一步应该做的事。而且,要记得把该做的事明确到“谁,该在什么时间之前,做什么事”的程度。
我们看看小葵是怎么运用的。
又是一场例会。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小葵鼓起勇气对科长说:“我想确认一下这次会议决定的事项。可以吗?”科长很是惊讶,但本着不打击员工积极性的态度,还是点了点头。
小葵继续说:“决定好的事情是,给客户回拨电话。该做的事情是,通知客服中心的话务员,给客户回拨这个电话。”
大家的反应是,“什么?刚才说过要联系话务员吗?那谁来负责转告?”大家这才意识到,这件事并没有明确责任人,更加没有明确完成时间。科长赶忙指定了责任人和任务完成时间,事情才算落定。
做会议确认这个方法,不仅能够拉齐信息,也能及时发现哪些事情没有交代清楚,及时补救。所以必须在每次会议结束之后,立即进行。
作者也提醒说,会议确认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很少有人能给做到,总是想着下次再说。所以,作者说,这个方法贵在坚持,开始,它只是一种方法,固化下来,它就会成为一种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会议的面貌。
2、确定目标和议题时长
下午一点半,客服部的组员们正在公司食堂,吃着剩下的午饭。本该在上午结束的会议,被拖到了下午一点。
会议进度这么拖沓,一是因为整场会,大家一直在漫无目的地讨论。二是因为大家在会上失去了时间概念。虽然没人愿意加班,但等到大家反应过来,会议已经超过原定的时间很久了。
针对没有会议目标的问题,小葵想当然地问大家:“提前问一下会议目标是什么,不就行了?”虽然有很多会议工具书,都教我们首先要明确会议目的,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得到的是“目的就是讨论”“目的就是共享信息”这类空泛的答案,对于聚焦会议主题,没有任何意义。
那怎么才能明确具体的会议目标呢?会议开始。小葵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问了一个令全场目瞪口呆的问题:“科长,我想请问下,怎样才算开完会?我觉得,如果能确认怎样才算开完会,就能减少与会议不相关的讨论。”
科长虽然从没听过这个说法,但觉得有道理,回答说:“一旦确定好由谁来处理,以及怎么处理这些客服事件,会就开完了。”
在这里,小葵为了问出具体的会议目标,用了一个话术:“怎样才算开完会?”这也让科长说出了具体的会议目标。
如果直接问科长,“会议目标是什么?”恐怕会得到“会议目标就是把客服事件讨论清楚”这种空泛的答案。但用“怎样才算开完会”这个话术,会促使回答者把答案聚焦到具体的层面。我们就得到了更加具体的会议目标。
那开会没有时间感。怎么解决呢?小葵在会上接着说:“我想确认一下会议里每个议题的时长。今天的议题有点多,把会议时间分配在每个议题上,能让大家更有时间意识。我也会在每个议题时间快到时,及时提醒大家。”
科长思索了一阵,把会议时长进行了分配。会议正式开始了。首先,一位职员照惯例对着资料开始念自己的案例。旁边的员工一反常态,着急地说:“朗读太浪费时间了。要不,让我们自己默读材料吧。”
下一个问题里,两位技术人员就某个技术问题讨论了起来,有位员工提醒说:“不讨论技术细节了,时间紧迫,咱们先来看看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会议效率出奇得高。一段时间后,小葵在一旁提醒,这个议题只剩5分钟时间了。大家的语速更快了。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开完了会。
为了解决开会没有时间感的问题,小葵用了两招。第一,“确认会议里每个议题的时长”。这里使用了一个心理学知识,“最后通牒效应”。是指一旦敲定了截止时间,人就会下意识地赶在截止时间之前把事情做完,就会在会议中保持紧迫感。
第二,“人肉闹钟”。也就是由一位员工在议题时间还剩不多时,及时跳出来提醒大家。通过小葵的实践我们也看到了,这两招对解决会议拖沓都很有效。
这是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会议,讨论的是为什么最近客服部话务员离职率持续上升。有人提出,离职率高,是因为话务员心理压力大。还有人提出,是因为公司待遇不够好。大家七嘴八舌得说了一堆,谁也搞不清会议到底达成了什么结论。
简单来说,这类会议的问题是,思路杂乱。那怎么做,才能把会议里发散的思路梳理清楚呢?
1、解决思路杂乱
作者说,由会议主持人把会议内容分好层次,实时地记录在白板上就行。白板的作用,是把内容展示给全体参会者看。
首先,把内容分层。就是把“问题”“观点”“结论”分开来写。
比如,会议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话务员离职率持续上升?那就把这个问题先写下来,用问题的形式界定疑问和议题。接着,有人针对这个问题发表观点了,那就把这几个观点写在问题下。注意前面空两个格,意思是这是下一个层次。
接着,有人针对其中一个观点又提问了。那就在这个观点下,把这个问题写出来,标个“问”字。如果又有人针对这个问题再发表观点,那就把观点记录在这个问题之下。依此类推。
最后,如果这场会议讨论出了导致离职的最大原因,那就在这个观点前,标一个“结”字,意思是这是会议的最终结论。
为什么一定要用白板做记录呢?能不能用笔记本呢?作者说,不能用笔记本记录,一定要用白板。因为把内容分层,不是为了做好会议记录,而是为了实时改变会议进程。
首先,用白板记录可以让讨论内容可视化,实时帮助人们理清思路,也能防止话题不断被转移。白板上记录的是会议的全景图,方便大家思考,思路也更清晰。而且,白板记录也能让人意识到,会议目前的讨论点在什么地方,避免大家想到什么说什么。
还有,用白板记录也能倒逼参会人员把自己的观点梳理得更清楚。为了在白板上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我们必须总结自己的观点。这就会促使我们在原观点上深想一步,提出更有价值的看法。
2、解决问题的五个层次
小葵的爸爸特意安排小葵来公司,观摩专业会议引导师是怎么推进会议的。这场会议的主题是:参加公司培训的员工人数比较少,该怎么办?
大家踊跃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师在白板上飞快地记录着。突然,有一位参会人员问:“为什么培训一定要有人数要求呢?人数少点也没什么吧?”
小葵一愣,心想:“这是什么观点。今天讨论不就是人数少的解决方案吗?这个人怎么开始质疑起问题本身来了。这该怎么办呢?顺着他的思路讨论下去,会议主题不就乱了?本想不理会这个问题,可又觉得他的这个问题挺重要的。”
正想着,只听这位引导师淡定地说:“既然出现了‘人数要求是否必要’这种问题,说明我们对问题本身还有疑问,那我们就先从这里开始讨论。”说着,又在白板上离目前的书写较远的空白地方,写下了“培训人数是否应该有要求”这个问题。
接着,大家就这个新问题,开始了讨论。最终的结论是,人数要求还是有必要的。于是,引导师又回到了之前的板书位置,开始针对解决方案做讨论。神奇的是,经过这个小插曲,大家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了,解决方案提起来也更顺畅了,最终收获了很多个可行的方案。
相信你在开会时,一定也遇到过,有人提出跟会议主题毫不相关的观点。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会及时打断,让他回归正题,对吧?那为什么在这个故事里,引导师反倒要针对这个问题继续讨论呢?而且,为什么这场讨论反而有助于最终的会议结果呢?
怎么解决培训人数少的问题,是一个解决问题类的会议。这种会议,是所有会议类型中最复杂的一种。要理清这类会议思路,必须用到一个模型,叫做“解决问题的五个层次”。
这五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情况,也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问题,这件事里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方案,有哪些解决方案;效果,哪个解决方案效果最好?
书中提到,在这次会议之前,会议成员已经把这件事的情况、问题、原因,也就是金字塔的前三层分别讨论过了。所以引导师在会议一开始,直接进入第四层,也就是方案这一层去讨论。但是,当会上有人质疑问题本身时,引导师敏感地发现,大家对于第二层,也就是问题层的认识还没有打牢。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宁可停下来,回到对问题这一层的讨论,让大家真正把问题界定清楚。只有这一层打牢了,大家才能更充分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对问题讨论结束后,解决方案的提出更顺畅了。
那如果有人在大家讨论低层的主题时,提出更高层的观点,怎么办呢?
比如,大家都在讨论培训人数少的解决方案有哪些。如果这时,有人冒出来说,他觉得某某方案就是最好的。这就是由第四层,越级到了第五层。
这个时候,不要被他带跑了会议节奏,把他的观点记下来,然后引导他回归到低层去,把解决方案有哪些先讨论清楚了,再跟大家一起进入更高层。
作者说,想要开好解决问题类的会议,一定要有意识地把参会人员统一到一个层次;其次要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依次讨论。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7个方法帮你摆脱迷茫、疲累和忙乱的状态,实现复利式成长(下)|好书一图读懂
7个方法帮你摆脱迷茫、疲累和忙乱的状态,实现复利式成长(上)|好书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