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高价值人才?你需要掌握一个公式|精准努力
本文字数5218,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精准努力》
本书作者野口真人,是日本有名的MBA导师,也是一位金融界的大咖。先后就职于瑞穗银行、摩根大通、高盛证券,长期活跃于金融界。后来自己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这家公司曾经连续三年在专业评估机构发布的日本私人咨询公司排行中,获得投资评估及并购业务的第一名。每年经手的项目超过450件,至今已完成估值案2000余件,客户包括软银、大和房建、电通等200多家上市企业。
在金融领域,人们往往会用“现值(PV)=未来的现金流量(CF)÷折现率(R)”来评估企业的价值。其实,同样的公式也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的职场价值:一个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抢手,取决于他未来能否稳定地创造出大量的现金流。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脱颖而出呢?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跟随作者的脚步,读者将学会用基本的金融思维解析职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案例,把自己从有关求职、升职、跳槽、工作、社交的纷繁思绪中解脱出来,在职场进阶的道路上轻装简行。
我们先来看一个重要的公式:现值(PV)=未来现金流量的平均值(CF)÷折现率(R),现金流量是指现金流入(营业额)减去现金流出(费用支出)后,剩下的现金数额。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现金流量看作利润。另外,我们将折现率看作该企业之前定好的固定利率。
这个公式向我们揭示的最本质的道理是:决定一家企业现在的价值的,并不是它现有的资产数量,而是它将来能够创造的现金流量。同样的道理,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但要精确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当前职场价值的,不是他现在拥有什么,而是他将来能够创造什么。要想知道自己的个人价值,那么我们就需要搞懂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现金流量,另一个是未来。
1、现金流量
你可能会认为现金流量,就是自己每月到手的工资。作者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而是因为你的价值高,所以工资才高;反过来是不成立的。
那我们这个公式里的“现金流量”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我们为公司带来的现金流。计算方法是,用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也就是,你为公司创造的收入,减去公司在你身上花费的成本。而工资,就是包括在这个成本里面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提醒我们,如果你的公司是按员工资历来涨工资的,那你一定不要因此懈怠,因为如果一个人年年工资增加,本事却不见长,那么,在不景气的年头,就很可能最先被裁员。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拿到了跟自己的能力不匹配的高工资,短期看可能是赚了,但是在长期视角下,其实是一种很危险的处境。
在作者看来,职场中最安全的生存之道就是,让你的实力配得上你拿到的工资。如果你感觉现在拿的工资超过了自己的实力,或者不满意现在的工资,那么就努力去创造更多现金流,来弥补工资和实力之间的差距,或者提升自己在公司的评价。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公司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玩具箱。在这个玩具箱里,装着前辈们长久以来做好的玩具——技术、手艺、设备、人脉、平台影响力,等等,我们职业发展需要的几乎所有东西都在这里面。想以个人之力把这些东西全部凑齐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进入公司之后,就可以尽情地使用这些珍贵的玩具,用公司的资源促进自己的成长。这样,就能把你跟公司的关系,变成一种双赢关系。那么,公司这个玩具箱能帮我们获得怎样的成长呢?
首先是培养“卖方思维”。就是说,只要你在工作中,需要让更多的人购买或认同你的产品、想法、方案,等等,那么你都处在一个卖方的位置。
作者认为,做卖方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你有机会和顾客直接接触。在当下,到处都是相似的想法、商品和服务,要想让买方觉得,“我不想要别人的,就想要这个人的”,你就必须要有超出其他人的“附加价值”。
比如,不仅要在产品设计上处处为买方考虑,敏锐洞察到买方的需求变化,在跟买方接触的时候注意自己的着装神态、言谈举止,还要时刻思考怎么才能维护现有的客群、开拓潜在的客源,等等。
要知道,买方作为买卖双方中权力比较大的一方,更多会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向卖方提出要求,而不太善于使用卖方那种“顾客导向”的思维方式。
作者认为,无论从事卖方工作还是买方工作,要想提高自身价值,就必须有“以顾客为导向”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做买方工作时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就只在特定的公司或岗位适用;但是,这种“顾客导向”的思维,是你无论在哪里都用得上的。
比如,对于技术部门来说,使用技术系统的公司内部用户,就是他们的客户。但是,很多技术人员并没有带着为顾客服务的意识去工作,他们只是想着按时完成上司布置的任务,不太会去琢磨“怎么才能让我的用户们用上一个操作更简便的技术系统”。
但正是因为,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状态,那些以顾客为导向的人,才更容易发光。比如,如果一个负责内部系统的技术人员,主动去发现、完善了某个重要的技术细节,缩短了员工的工作时间,或者削减了费用,那省下的这笔成本就会编入他为公司创造的现金流量中。
一个人如果能像这样不断思考着“怎么才能让我的顾客拥有更好的体验”,那他的工作思路就会比别人更丰富,也能比别人更快地提升自己的现金流量。
第二,见识上的成长。作者认为,我们不仅仅要做好自己份内工作,还应当看到自己专业工作之外的领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俯瞰公司的整体业务地图。
首先就是明确自己的岗位在整个公司里的职能定位。比如,负责维护行政系统、内部技术系统的工作人员,职能定位就是“节约成本”,他们虽然很少直接创造现金,但却通过各种支援工作,承担了帮助整个公司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作用。
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之后,还要把握好本公司的“价值链”,也就是要知道本公司的商品或服务是经过了哪些步骤,最终到达顾客手中的。这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赚钱能力。
比如,一个公司里的销售部门可能在当年创造出了极高的利润,但这成绩并不100%只属于销售人员;因为这极高的利润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以低价购买原料的采购人员、开发出划时代新产品的研发人员等;如果作为销售人员,忘记了这些价值链,就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赚钱能力。
那当我们把握了公司的价值链之后,可以进一步把公司放进行业当中,了解公司目前的行业位置,主要竞争对手有哪些,公司相比于他们的优劣势有哪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部门是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实力,还是在竞争中拖了公司的后腿。如果拖了后腿,那么落后的点在哪里,有没有突破的方法,等等。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我们能够主动去研究公司的整体业务和行业环境,就能对可能到来的机会和风险早做准备;也能以目前这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积累起对整个行业的体感,知道自己如果跳出这家公司,可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路径。
2、未来
也就是说,你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需要让周围的人知道,你将来会给公司带来怎么样的价值。怎样才能让他们认为你将来能赚到钱呢?
作者说,在职场中,比较容易获得高评价的,是那些具有恢复能力的人。比如,你可能去年状态不好,业绩不太理想,但是今年调整了工作方法,进步很大,并且展现出了一种能保持下去的势头。这样的员工,可能比那些一直领先的人更有人气。
还有,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适时向上司提出加薪要求。如果我们可以用数字证明自己获得的薪酬远低于自己为公司创造的现金流量,就值得向上司提议。但是与上司提议的时候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作者建议我们,不要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是要站在“我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公司的现金流量”这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种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直接提出要升职,说“我已经做出了多少多少成绩,希望您可以任命我做组长”这类话。而能够获得最高评价的做法是,向上司表明,你在未来想怎么样创造更大的价值,比如,“我在过去的几年间做出了这些成绩,希望下次公司可以让我负责更大的项目”,即使是提出升职的要求,也要遵循这个思路,不要强调你想要什么,而要强调你在升职之后会做些什么、为公司带来哪些价值。这样,我们的要求会更有可能被接受。
根据公式可以知道,即使赚取现金的能力再强,如果折现率过大,那么价值也不会很高;相反,如果能缩小折现率,即使赚的现金流量不变,价值也能得到增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降低你在职场中的折现率呢?作者在书中提到,折现率=风险-增长率,这个公式对于个人来说,也是适用的。
1、风险
作者认为,现金流量的风险越低,折现率就越低。怎么衡量风险的大小呢?作者说,有些人虽然赚钱的时候能赚很多,但不能赚钱的时候一分也赚不到;跟这类人相比,那些虽然赚不到大钱,不过也捅不出大娄子的人风险更低,也更值得信任。
所以,即使我们赚的钱没有很多,只要能够每年都可以踏踏实实地做出业绩,也可以缩小自己的折现率。那么如果你想要的不仅仅是这样,而是要持续发展,那么就必须带着长期视角去工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比如,一个销售人员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软磨硬泡地让顾客买自己的商品。虽然暂时提升了销售额,但顾客可能会因此讨厌他,以后再也不来了。所以,虽然尽早赚取现金流很重要,但如果想降低折现率、降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不确定性,那么,在工作中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就更加重要。
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控制情绪。作者说,如果一个人能在逆境中保持情绪稳定,那么周围人就会觉得,这个人职业性强,很让人放心。所以,要时刻铭记,越是身处逆境,就越要控制情绪。
其次,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在工作中瞒报或欺骗。作者在工作期间目睹过,一名交易员为了业绩好看,隐瞒了一笔亏损的交易;被发现之后,这个人说自己只是忘记了上报。后来,这名交易员被公司辞退了,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给公司造成了亏损,而是因为,他为了遮掩这次亏损,先是隐瞒,后是撒谎。
这反映出了一个根本问题,他是一个不值得被信任的人,你不知道他在未来会不会做出更过分的事情,甚至会怀疑他曾经的业绩是不是真的。其实,并不是只有这么明显的谎话才算是欺骗,可能很多人都稍稍地欺骗过别人,或是说过一些模棱两可的话。
比如,对于客户的一些要求,有的销售人员可能明明知道办不到,但还是会用一句“好的,我们全力以赴”或者“一定努力完成”来蒙混过去。作者认为,这种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欺骗。客户可能会满怀期待,感觉自己的要求很可能会被满足;而当最后才发现无法实现,甚至差得很远的时候,他对销售的信任感就会大大降低。
能够获得他人信任的,往往是那些诚实的人,这在日常生活中是理所当然的。从金融角度来讲,诚实的人风险也会比较小。诚实的人会将一些不方便的事情认真地告诉对方。站在公司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也可以规避说谎造成的“将来可能出现的损失”。
2、增长率
我们知道,即使一个人过去的现金流不是很稳定、风险比较高,但是只要趋势是上升的,那么他的增长率就会上升。相应地,他的折现率也会降低。那么,既然风险和增长率都是影响折现率的关键因素,那么当二者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选呢?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决定上马一个难度很大的新项目;如果发展顺利,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但如果失败,也可能造成大额损失。这个时候,领导找到你说希望由你来负责这个项目。请问,你要不要接呢?作者给出的建议是要。
为什么呢?我们先从企业的角度来想一想,然后再迁移到个人身上。对一家企业来说,如果完全不承担任何风险,就像是把企业所有的资金都存成银行定期,这样一来,的确能够获得非常稳定的收益。但它对于市场上的投资者来说,会是一家值得投资的好公司吗?显然不会。因为,它没有成长。
而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也是这样的。有些人为了确保自己现金流的稳定,会过分地规避风险,陷入一心求稳、只防守不进攻的工作状态;但这样做,是不能促进自身成长的。并且,从公司的视角来看,这样的员工不能在重要关头勇挑大梁、冲锋陷阵,他的价值自然就会降低。
所以,不管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还是公司发展的角度,我们都需要主动地洞察机遇,勇敢地接受挑战。当然,作者绝不是鼓励我们去盲目地承担风险。他认为,我们“可以承担的风险”是指,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干得好可以赚多少,最坏的情况会赔多少”的风险。
因为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把亏损跟收益放在天平的两端,去判断进退。考虑损失最大能有多少,如果收益高于风险,则投资,这是一条金融铁则。
在你犹豫要不要接下一个项目的时候,如果计算的结果是,预期的收益大于预期的亏损,那么就可以接下来。当然,接下项目的同时,你也需要向领导展示了解这个项目的风险。包括:最大亏损的金额、亏损概率,以及最大盈利金额,还有盈利的概率。
作者认为,其中,我们最应该强调的是最大亏损金额,也就是,如果进行这个计划,最坏的结果会损失多少。如果领导听完认为可以接受,那么,即使项目失败,由于你已经提前进行了风险预警,也不必一个人承担所有的责任。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如何养育出高成就的孩子?你需要扮演好这8个角色|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