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超越性的思考能力?|思考如何超越思考
本文字数3965,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思考如何超越思考》
关于作者:
安妮· 墨菲· 保罗,知名科普作家、记者,毕业于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目前是新美国学习科学交流中心(LSX)的研究员,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及其王牌播客“隐藏的大脑”(Hidden Brain)的资深主笔。
曾任耶鲁大学讲师及普尔沃教育与学习中心高级顾问、《今日心理学》高级编辑,荣获罗莎琳·卡特精神健康新闻奖学金、伯纳德·施瓦茨奖学金、斯宾塞教育奖学金和新美国未来式奖学金等重要奖项。
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生物学的科普领域卓有建树,已出版《思考如何超越思考》《子宫里的起跑线》《个人崇拜》等著作,作品广泛见于《时代》《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波士顿环球报》《科学美国人》《石板》《探索》《健康》等主流媒体。在世界各地广泛讲授关于学习和认知的新科学,其TED演讲已有超过260万人观看。
大脑不是一台孤立的思考机器,它的性能会受到身体、周围环境、周围的人的强烈影响,而那些更好的想法,往往得益于大脑之外的事物。在本书中,安妮·墨菲·保罗以扎实的科学成果、大量极具实践性的科学方法和生动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借助大脑之外的事物进行思考的黄金法则,比如倾听身体传达的信号,把工位“打造”成有更多绿植、更多阳光和更多个人物品的空间,和工作伙伴一起思考、辩论和运动,总之把自身以及周围的一切,都变成思维的延伸,从而获得超越性的思考能力。
那么如何获得超越性的思考能力呢?我们介绍2个方法给到大家。第一,用环境激发思考;第二,用行动激发思考。
我们散步有助于提升大脑的专注力。而且在不同的地方散步,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小花园散步,自己会感觉更加平静。要是行走在高楼大厦之间,反而有可能越走越心烦意乱。因此,我们需要多接近自然。
1、多接近自然
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了数百万年,我们对于自然环境已经非常熟悉。而城市的历史不过几千年,还不足以产生进化层面的影响。所以,面对城市环境,我们的大脑会调动更多的认知资源,心烦意乱就是这么来的。而面对自然环境,我们的大脑就更加适应,更加从容,也就会更加平静。
比如,有研究者发现,一个人只要在自然环境中待上一分钟,心率就会逐渐缓慢,呼吸会变得更有节奏,大脑活动也会变得更加放松。连眼部动作都会发生变化,比起观赏城市环境,我们在观赏自然景色时更少眨眼,这表明自然环境给我们带来的认知负荷较轻。
也就是说,当我们身处在城市环境中,我们的大脑会变得更紧张,更难集中注意力。所以,如果你想更加专注地学习和工作,应该让自己离自然更近一些。
谷歌公司发现,办公桌靠近窗户的员工会变得更有创造力,工作效率更高。甚至,这些靠着窗户的员工睡眠质量都会变好,比别人平均每晚多睡46分钟。
还有研究发现,在室内布置一些植物,也能提升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所以,你如果能在工位上摆一盆植物,对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很有好处。
2、创造主场优势
用一些个性化的物品装饰工位,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因为这会为你创造“主场优势”。当人们认为自己所处的空间是属于自己的时候,就会变得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效率以及更加专注。甚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商务谈判时,如果把谈判地点安排在自己公司,能多获利60%—160%。
有的公司规定办公桌上不能放个人物品,想用这样的纪律让员工专注于工作,实际上,这种方式效果并不好。在一个单调的办公室里,人们的工作效率反而会降低。因为这种空间会让人没有太多归属感。如果员工可以在公司里看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反而会更加忠诚。
传统的办公区设计,往往都是一个个封闭的办公室,然后有人发现,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大家的交流。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托马斯·艾伦首先把这个现象总结成理论,他绘制出了一条“艾伦曲线”。他发现,同事之间物理距离的增加,交流频率会随着下降,工位相距20米的同事,交流的频率只有工位相距2米时的四分之一。如果两个同事的距离超过50米,那么几乎就没有什么日常的交流了。
于是,现在很多公司都开始尝试开放式的办公区,打破原有的一个个小办公室,让大家在一起,促进交流。不过,有研究发现,这种方式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交流多了,可是创新的机会少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研究者是这样分析的: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冒险,会担心做砸了之后别人看在眼里怎么想。就算别人没有说什么,自己心里的挫败感也会更深。所以人们往往要在一个比较隐秘的环境中才更愿意尝试不那么有把握的事情。许多研究表明,不受关注、有隐私感的环境会让人觉得自己更有力量,从而促进创造力的提升。
甚至隐私感对于促进同事沟通也有帮助。在开放式办公区中,同事之间虽然交流频率增加了,但是众目睽睽之下,大家往往不愿意谈与工作相关的话题,因为会担心在公开场合讨论敏感或者机密话题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在更私密的环境下,大家反而会谈得更加深入。
3、创造间歇性合作空间
我们知道,封闭空间有助于创新和思考,但是会降低大家交流的频率;开放空间能促进交流,但是大家工作和沟通时,又不好深入下去。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做到平衡呢?
书中给出了一种思路,书里边的说法是“修道院式的空间”。就像是单人宿舍是属于个人的私密环境,在这里可以实践自己的各种想法,有助于创新。同时,大学里的图书馆、食堂、校园是公共空间,大家出来进去总能碰到,这就多了交流的机会。
这种进可自由交流退可独立思考的空间,书中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间歇性合作”空间。这是在作者看来,最有利于我们工作的一种空间布置。
其实,身体和大脑的影响是双向的。不仅大脑会指挥身体,身体也可以指挥大脑。
科学家邀请两位测试者,给测试者甲100块钱,然后请他决定,这100块钱要怎么分给两个人。测试者乙不能讨价还价,只能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
因为测试者甲话语权很大,所以有的人比较贪心,他选择的方案就是,自己留下99块钱,只给测试者乙分1块钱。测试者乙面对的情况是,如果接受,白赚1块钱,如果不接受,1分钱没有。
抛开情绪的影响,单看收益,其实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方案。科学家设计这个实验,就是想看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像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一样,做出更符合逻辑的选择。
结果咱们能想象,大多数人还是被情绪影响了,即使在实验开始前,测试者们被告知,应该依照理性来进行选择。但是面对这样的方案,只有25%的人选择接受。不过有意思的是,科学家们邀请了一些常常参与冥想的人来接受测试,这些人在测试中有超过50%的人都选择接受。换句话说,比起普通人,常常练习冥想的人做出理性选择的概率要高出一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大脑变得更积极。
1、站着工作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要坐着工作,最好站起来。
与坐着相比,我们在站着时经常会做些小动作,比如说动动手臂,或者把重心从一条腿挪到另一条腿,虽然这些动作幅度都不大,但是研究发现,这些低强度的动作,就可以让大脑变得更积极。因为对大脑来说,坐在那里不动并不是最自然的状态:人的自然状态其实是动来动去,想要保持不动,你的大脑必须不断向身体发出“不要动”的指令,这是在增加认知负担。所以,做小动作其实是对大脑的松绑。
研究表明,对学生而言,在使用站立式课桌时,他们的任务参与度更高,对计划和决策至关重要的执行功能也增强了。对成年人而言,站立式办公桌也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2、把玩小物件
其次,给自己找一个可以把玩的小东西。什么样的东西更适合把玩呢?有科学家专门在社交媒体上,邀请大家描述自己最喜欢摆弄的小物品是什么样。大家普遍喜欢的是可“揉”“挤”“转”“滚”和“搓”这样的小物品。
为什么把玩小物件有助于思考呢?科学家们提出了两个答案,一种答案是,这些小动作能让我们处于一种积极情绪之中,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的思维往往更灵活和更具创造性;另一种答案是,这些动作简单重复且无须动脑,只会占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刚好让我们不至于从手头的工作中分心,又能屏蔽掉一部分外部干扰,让我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3、借助手势
还有精心设计的手势,能让听众更愿意接受我们的说法。实际上,手势不仅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我们自己。如果你能用对手势,你的思考和学习都可以变得更轻松。
小朋友们最擅长利用手势学习,他们会掰着手指头数数。其实不止如此,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在理解概念和解决问题时,都会用到手势。他们如果有了更新更好的想法,往往也会先出现在他们的手势中。更擅长手势的孩子,也更擅长学习和思考。
研究人员发现,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学会了新知识,他的手势比他的语言更能说明问题。如果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和做的手势不一致,那他可能还没真的理解,只是嘴上说懂了。只有手势和语言保持一致的时候,才能说明他真的理解了。
还有研究表明,手势还可以通过视觉和运动线索来强化说出的言语,增强记忆力。所以这本书中建议,如果你在学习时,能够一边比划一边学,往往能学起来更快。面对需要背诵的内容,如果你能给每一个术语编一个手势,借助手势来记忆,那么也能记得更快更牢。
更好的方式,是找一张纸、一支笔,用写写画画的方式来促进自己思考。
比如,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就给记者展示了很多自己的笔记。记者问他,你是在脑中完成了工作,然后记录在纸上吗?费曼说:“不,这不是记录,真的不是。这就是工作。你必须在纸上工作。”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美国资深学者力作,透过神经科学看透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为什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