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一周观察(12)|学校是道场,工作即修炼

郝晓东 啃读者 2022-04-17

先说说我本周末的工作和学习吧。

1月5日到8日,我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全国中小学阅读名师高级研修班”。

此次研修班冠以“高级”二字,可谓名副其实:

一是培训班地点选在有“教育部中央党校”之称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二是小班化教学,研修班仅有30多名学员;三是学员个个来者不凡,如管建刚、储昌楼、顾舟群等一线名师名校长,还有获得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的高进儒、陈美荣等年轻新秀;四是授课的老师名家荟萃,阵容豪华,除了朱永新、李镇西老师,还有全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震海,宁波滨海教育集团李庆明校长,著名作家、85岁高龄的王蒙老先生,人民教育出版社王维花副社长;五是朱永新老师那么繁忙,但几乎全程参加,连晚上的分组研讨都参与;六是两天的培训,不仅没交学费,连食宿费用都免。


(高研班全体学员与朱永新等授课老师合影

8号下午高研班结业,应《中国教师报》雷振海总编及储清源兄弟邀请,我参加了编辑部例会,作了一个关于教师阅读的小型报告。在当天的朋友圈我发了一段话:到《中国教师报》编辑部对我有三重含义:一是“探亲”,报社有许多熟识的朋友;二是“朝拜”,《中国教师报》那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从这里孕育的;三是学习,这里都是名校毕业、视野广阔的才子才女。

(参加《中国教师报》编辑例会

培训期间,我专门向朱永新老师汇报了新网师工作,介绍了新网师涌现的穆勒滚、程景轩、李霞等榜样教师,就新网师下一步拓展线下培训基地、开展线下高级研修班、年会增加新网师板块等进行了筹划。朱永新老师对新网师非常关注,全力支持,希望通过新网师能涌现一大批优秀学员、榜样教师。此外,我还与与李镇西老师就下学期网师课程就行了交流。

三天的头脑风暴,收获满满。透过精彩的知识,能强烈感受到一个个终身学习,不断创造,不甘平庸的鲜活的生命。我们在学习知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而知识也在影响、塑造我们。

最深处,自身亦成为知识!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

在培训、分组讨论和结业仪式中,就许多老师提出的推进教师阅读中遇到的困惑,我简明扼要分享了主持新网师的经验和体会,介绍了新网师中涌现的张海英、翟小洁、李霞等榜样的故事,特别是介绍了程景轩等老师一学期阅读打卡达13万字的例子,与会老师非常惊奇:新网师有何魔力让老师们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会后,许多老师纷纷打听新网师,希望能加入学习。昨晚,河北保定市一位老师与我联系,准备让全校老师参加新网师。

当然,我很清楚,新网师没有什么魔力,无非是尊重教育的规律为原本就爱学习且不甘于平庸的老师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是为有生命力的种子提供了阳光。新网师中其实也还有一些老师长期潜水、只是挂着一个名字而没有任何学习痕迹。老师自身如果没有改变、提升的愿望和持之以恒的行动,就是将其送到哈佛、牛津也无作用不大。

“二八定律”在新网师也是成立的。新网师中一定会有百分之二十的学员勇猛精进,坚持学习,最终获得“新生”;可能会有百分之八十的学员消极学习,心不在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新网师的品质,取决于百分之二十的榜样,他们冲顶的高度将影响百分之八十的学员抵达的高度。关于共同体学习的这个道理,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阐述的很清楚。当然,二八之分这是一个概数。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新网师不会“扶贫”,只会“济富”。学员努力的程度与获得资源、关注、机会和平台的机会成正比。你越努力,新网师提供的支持越多;越消极,越不会被关注,直至取消学习资格。今天早晨,我与教务长郭老师联系,要求筛查出这学期没有留下任何学习记录的学员,公布后将请出新网师。

有一句话说的好,“乐观者往往成功,悲观者往往正确。细微差别的马太效应到最后都是惊人的差距”。是成为百分之二十的榜样,还是成为百分之八十中的一员,这是你的选择,你的自由。

(高研班晚上交流)

老师们!年终岁末,又是期末之际,网师课程也进入尾声了,没有了讲师的督促,没有了榜样的激励,还能坚持每日阅读吗?还坚持学习吗?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很想学,但实在太忙了,备课,上课,监考,辅导孩子,家务,甚至还有扶贫任务等等。

想起《传习录》上的一则小故事。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

这是讲王阳明的一个学生陆澄在南京鸿胪寺暂住,忽然收到家信,说儿子病危,陆澄非常忧愁苦闷,难以自持。王阳明说:“这正是用功修养的时候。如果这时候不能用功,平时讲学有什么用?

穿越一下,大家想一想,如果王阳明面对老师们因为忙而无暇学习的理由,他会如何说?

其实,学校是道场,工作即修炼。阅读不是学习唯一的路径。

有一位地方官常去听王阳明的心学讲座,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偶尔会呈恍然大悟之态,眉飞色舞。月余后,他却深表起遗憾来:“您讲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来听,身为官员,好多政事缠绕,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修行啊。”

王阳明接口道:“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来修行?”该官员吃了一小惊:“难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

“工作即修行!”王阳明斩钉截铁地回道。

王阳明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

近期,我不断与朋友们谈“把工作当做学习”。前几天办常春藤读书会年会,我叮嘱朋友们要不断在大脑中推演流程、环节、细节再实施,而不是在工作中遇到麻烦再一次次返工,这就叫“以终为始”。年会举办的非常成功,但还是在讲座环节时出现了纰漏:幻灯片中的图片播放不出来。事后,我一次次复盘流程,其实在布置工作是已经安排专人提前试放课件,但工作人员在忙碌中把这个环节疏漏了。

作为组织者,当然可以将责任归于工作人员的疏漏,但我考虑的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如何确保每个环节不出纰漏。主要依赖个体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万无一失是危险的,还是要用严密的流程来克服个体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要确保不论是谁来做,都能万无一失。如何能做到呢?列清单。如果下次再举办,我除了布置工作,还会给每个工作人员一张清单,每完成一件,划掉一个。这样就不会因为忙碌或其他原因而遗漏。

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发通知,也是大学问。

常有这种现象,一个通知发出来,要么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缺失;要么语言不精确,比如“请尽快报名”“请近期提交”,怎样就算尽快?何时算近期?每个人理解会不同;要么思维不清晰,逻辑不严密,让读者产生歧义;要么是不考虑观众的认知,用的是只有自己能明白的名词、概念。

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暴露的是自我中心思维。写一个通知,首先要考虑达到什么目的,围绕目的组织内容,根据内容思考结构。其次,要从阅读者角度思考,他关注什么信息,会有怎样的理解,等等。

只要想学习,生活处处是学问。

回到现实中来,工作固然繁忙,但有没有与自己“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有关系?任务固然很重,但与自己工作能力低有没有关系?现实固然不完美,但与自己的思维不成熟有没有关系?事务固然多,但有没有闲玩手机、闲谈、闲思而浪费时间。

这一切,都是需要在事务中修炼的,也就是王阳明一再说的“事上磨”

近期,许多学员不断书写自己再新网师的变化,呈现自己在新网师的学习状态,因为是自己实实在在的经历,所以特别真实,特别感人。但也要提防一点:只看到刻苦学习,但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发生变化,自己所教得学生没有因为自己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就像一个脱粒机,只是机器轰隆隆热火朝天空转,却磨不出稻米。

我在北京学习期间,单位还布置了写公文。白天密集听课,基本没有时间,那就晚上写。写完稿件发送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8号下午4点多乘火车,2点到3点半还在中国教师报社做了一个小型报告。高铁上本来要写这篇一周观察,只是因为其他原因处理了几件事情。从昨天开始我酝酿写这篇文章,但回到单位,画册编辑工作进行到最后环节,不断审稿、修改。肖川老师周末来读书会作讲座之事,住宿、吃饭、会场、路线等等,不断协调。昨天晚上写这篇文章到12点多,今天陆陆续续在工作之余继续写。现在刚刚吃过中午饭,没有午休继续完成。而下午下班后还要开车外出作报告......

其实,这些都是学习的契机。在密集的工作中,不断修炼专注力、应变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理解力等。

回想刚刚过去的2018年,对我来说,几乎没有一天是完全休息。周末和工作日没有差别,下班和上班没有不同。中午1点下班,晚上10点多回家是常态。你可能回问:累吗?

喜欢就不累。

我一年365天在工作,但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我一年365天是休闲。我不认为这种生活、工作模式是最好的,也不是每个人必须学习的。我只是想表达一点:学校是道场,工作即修炼。兵荒马乱的中年,要把自己管理成一直强大的军队。

说到根本处,重要的还不是工作学习与否,而是经过世事沧桑,是否还有一颗活泼泼的生命,是否还对世界拥有好奇,对知识保持兴趣,是否还有挑战未来的信心与勇气。



近期链接

新网师一周观察(11)|期末了,我想对你说

 

新书出版,欢迎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