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华版)高洪玮|“两业融合”视角下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CUEBJOURNAL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09-0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

“两业融合”视角下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作者简介

高洪玮(1994—),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智能治理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摘要

以中国282个地级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两业融合”视角下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高铁开通显著促进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包括生产效率、价值链位置和环境效益。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渠道,高铁开通不仅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改善本地制造业的环境效益,还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提升本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价值链位置。第三,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和城市异质性,对中部、西部地区和较大规模城市的影响更为突出,从而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高铁开通;制造业升级;两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

❖ 自2022年5月18日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问题提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对现代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中国依托技术集成实现了制造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成为“制造大国”,但尚未成为“制造强国”,产业仍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近年来,中国以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中国的高铁建设和运营规模已居于世界首位,与高铁有关的配套设施和产业的发展水平也位居前列。作为一种快速安全、便利环保的客运交通运输工具,高铁可以有效压缩时空距离,促进人流、知识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在改善原有交通运输网络的基础上变革了沿线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极大地促进了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和空间布局。2019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在此背景下,基于“两业融合”视角,将中国高铁建设的现存优势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相结合,研究高铁开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升级三者间的因果链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中国地级城市数据,理论剖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系统分析中国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和“两业融合”视角下的作用渠道。二、创新之处本文贡献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在理论梳理高铁开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要素流动视角构建理论框架,丰富了现有的关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其次,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层面出发构建制造业升级指标体系,从生产效率、价值链位置和环境效益三个维度对制造业升级进行度量,更全面、深入地呈现了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再次,从“两业融合”视角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渠道,并将产业集聚的不同形式与制造业升级的不同维度相结合,深入剖析了中国高铁开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现状,深化了现有研究,为中国进一步发挥高铁的制造业升级效应,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三、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地级城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两业融合”视角下的作用渠道以及影响的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沿线城市制造业的升级,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价值链位置,改善了制造业的环境效益。高铁开通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升级,一方面,高铁开通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改善制造业的环境绩效;另一方面,高铁开通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价值链位置。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和城市异质性,显著促进了沿线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制造业升级,而对东部地区无显著影响;显著促进了沿线超大、特大以及大城市的制造业升级,对中小城市无显著影响,甚至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进一步完善高铁网络,充分发挥高铁的制造业升级效应。在稳步推进高铁线路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快既有线路的改造,尽快实现慢速、普速列车提速,提升区域可达性。各地区和企业也应积极制定有利于资源要素流入的政策,持续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第二,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高铁促进制造业升级中的正向渠道作用。继续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降低同质化竞争,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有效性,同时,要积极创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的政策条件,不断扩大多样化集聚规模。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造业升级战略,实现高铁有序均衡促进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城市的制造业升级。应继续完善向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倾斜的政策措施,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高铁开通对西部地区制造业升级影响的深度和持续性,激发高铁开通对中小城市制造业升级的积极作用,弱化高铁开通的“向心效应”。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第51—68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 2023年第1期

· 2022年总目次


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