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百多年前他就说你们是乌合之众

2016-10-10 悠悠魂2

自媒体时代,最怕就是与你失联。加我的私人号吧,这样他们就没办法了。长按胡适像,识别二维码即可:


来源:网络


世人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怦然关上之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这样的时刻使我感到,历史是喜欢开怀大笑的。


——米兰·昆德拉《玩笑》



“勒庞是这样一批法国人中的一员,他对自己民族的文明几乎已经感到绝望,只有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个人主义,使他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唯一希望。” 1895 年,法籍学者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问世,其后的百余年间,书中关乎“乌合之众”的图景一度在 20 世纪的历史现实中显现。道德机制的约束失调、非理性的普及、世纪末的文明摧毁,在言语与事实的碎片间,群体的力量从未隐退。



△ 古斯塔夫‧勒庞


以下文段选自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



每一个世纪末,文明都被大众摧毁


迄今为止,彻底摧毁一个破败的文明,一直就是群众最明确的任务。这当然不是只有今天才能找到的迹象。历史告诉我们,当文明赖以建立的道德因素失去威力时,它的最终解体总是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的,他们被不无道理地称为野蛮人。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知识贵族而不是群体。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他们的统治永远无异于一个野蛮阶段。有着复杂的典章制度、从本能状态进入能够未雨绸缪的理性状态的文明,属于文化的高级阶段。群体无一例外地证明,仅靠他们自己,所有这些事情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群体的力量有着纯粹的破坏性,因而他们的作用就像是加速垂危者或死尸解体的细菌。当文明的结构摇摇欲坠时,使它倾覆的总是群众。只有在这个时刻,他们的主要使命才是清晰可辨的,此时,人多势众的原则似乎成了唯一的历史法则。




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


当我们研究群体的基本特征时,我们曾经谈到过群体中的个体几乎完全是由无意识的动机支配的。群体的行为不是受大脑控制,而是受脊椎神经系统支配的。就这一方面而言,群体与原始人非常相似。尽管行为表现非常完美,却不受大脑支配,个人完全根据所受刺激决定自己的行动。所以说群体就像是刺激因素的奴隶,完全根据刺激做出反应。孤立的个人就像群体中的个人一样,同样会受到刺激因素的影响,但是他的大脑会对身体做出调控,会提醒自己不要轻易被冲动所摆布。用心理学的语言进行表述就是:孤立的个人有对刺激反应的加工能力,而群体却缺少这种能力。




法不责“众”,因而大众的群体行动总是会成功


群体不仅冲动,而且多变。就像野蛮人一样,群体从不承认理想与实现之间的差距。非理性的力量日益膨胀,庞大的规模和数量让群体觉得自己终将势不可挡。于是,对于群体中的个人而言,群体是无所不能的。而个体在孤立的时候非常清楚,他既不能焚毁宫殿,也不能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的蛊惑,他也可以轻易抵抗。但是一旦进入群体,群体规模就赋予了他力量,让他可以产生烧杀抢劫、奸淫掳掠的念头,并且立即屈从于这些念头。即使出现未预期的障碍,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人类机体产生的狂躁的情绪是愿望受阻的必然结果,即激愤状态。




说理与论证战胜不了群众,他们只被情感驱动


群体从来不受理性的指引,是否该对此感到遗憾?我们不用贸然说是。毫无疑问,是幻觉引起的激情和刚毅,激励着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而理性在这里没有多大用处。作为支配着我们的无意识的力量的产物,这些幻觉无疑是必要的。每个种族的精神成分中都携带着它命运的定律,而且可能由于某种难以抑制的冲动,只能服从这些定律,哪怕这种冲动显得极不合理。有时,各民族好像被一些神秘的力量所左右,它们类似于那种使橡果长成橡树或让彗星在自己轨道上运行的力量。


所以,让我们把理性留给哲人,不要过于强烈地坚持让它插手对人的统治吧。所有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或者说,虽然有理性的存在,但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一一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群体的决策不容质疑


在观念简单化效应的作用下,凡是有抱着怀疑的精神、相信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极不易发现“确定性真理”的人,尤其是一个习惯于用推理和讨论的方式说明问题的人,在群体中是没有地位的;当面对群情激奋时,他尤其会生出苍白无力的感觉:因为他意识到他要与之作对的,不仅仅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而且还有“多数的力量”,还有贯彻这种行为时的偏执态度。我们更能理解,所谓专业精英,不管他智力多么高强,他陈明利害得失的理性努力,面对被空洞的观念冲昏了头脑的群体,反而会产生一种自己十分迂腐的无聊感觉。更为可悲的是,面对群众的荒谬与狂热,明智之士更有可能根本不会作出这样的努力,而是同群体一起陷入其中,事后又惊叹于自己连常识都已忘却的愚蠢。


弗洛姆曾从个人在社会共同体中的边缘化或受其排挤而导致的内心焦虑,对这种放弃独立判断能力的过程作过分析,他所说的人们情愿“逃避自由”的原因,便包括着在这种内心焦虑的压力下,人们会情不自禁放弃个人立场的倾向。




慷慨赴死、不计名利——乌合之众的“崇高”你无法想象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不计名利的举动,这是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如果要影响群体中的个人,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合适不过了,而且经常可以让个体慷慨赴死。就像十字军东征和1793年的志愿者事例一样,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书上比比皆是。而且只有集体能够表现出伟大的、不计名利的献身精神。群体可以为了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英勇地面对死亡,这样的事例无穷无尽,根本数不过来!不断举行示威的人群,很可能只是为了服从一道指令,而不是为了增加一点养家糊口的薪水。私人利益本应该是促使孤立的个体做出行动的唯一动机,但在群体中却失去了作用。在群体智力难以理解的战争中,支配着群体的肯定不是私人利益。因为如果从私人利益的角度考虑,他们就不可能甘愿被屠杀了,就像是被猎人催眠的小鸟一样。




  • 时代书屋特别推出:


  • 《乌合之众: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


原价39.8元,现9折35.8元包邮 


简介:


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种种特点及其成因,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该书受到了弗洛伊德、罗斯福、戴高乐、丘吉尔、梁启超、梁启勋、周作人等人的赞誉和推崇,尽管语言辛辣、观点极端,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中感受到天才般的洞见,从而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当今的社会现象和事件。



你也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