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1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教育的本质是使一个人成为有人格的人

2017-01-21 悠悠魂2

悠悠魂2呼唤新朋旧友前来关注,长按大师图,识别二维码即可:


作者:鲍鹏山

来源:网络


11月9日晚,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系列活动之中华传统文化齐鲁论坛在曲阜师范大学举行。《新杏坛》栏目策划《国学梦 青春行》主题论坛,邀请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以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与大家一起畅谈国学。三位嘉宾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即日起,杏坛君将逐日送上三位嘉宾的演讲全文与各位分享。今天首先分享的是鲍鹏山教授的《文化经典与教育》,以下是演讲全文。


文化经典与教育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文化经典与教育,两个主题就出来了:一个是文化经典,一个是教育。


什么叫文化经典?肯定会有很多解释。但我想,文化经典就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知识体系、信仰和价值体系,以及文化体系。那么何为教育?很多人的理解是,教学生学习点技术、学一些知识、然后拿到一个文凭,找一份工作。但是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使一个人成为有人格的人,成为有文化的人。何为文化?文化就是使人文明化。如果教育教到最后,人却没有文明化,反而更加野蛮、自私、猥琐和功利,这难道是教育吗?


当我们讲到教育是文明化的时候,已经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教育就是文化。这两个词在很大意义上是同义,无论是名词的教育还是名词的文化、动词的教育和动词的文化,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一样的。没有文化何谈教育?不是文化又怎么能够是教育?为什么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因为我从事了三十多年的教育,我对今天中国的教育有很深的体会,也感到很深很深的失望。我们已经忽略了教育使人成为一个有人格的人这一宗旨,以至于文化经典和教育之间,很大程度上已经脱节。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哪一个民族,不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可是我们呢?小学到高中的教材里,有多少文化经典?只有一些文言文,文言文和文化经典完全是两回事。文言文是让你学习古代的语言,而文化经典是用文言写的,但是它能代表一个民族最高的一种思维成果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教育是残缺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材会出现三种文章,第一种文章完全不必要读,很悲哀地告诉大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里面,绝大多数文章是完全不必要读的。我们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我们在浪费老师们的辛勤劳动。选入教材里面的还有一种文章是可以读的,但问题是,教育是有时间的。基础教育总共只有12年的时间,教材也只有那么一点容量,可以读的文章太多太多了。很多人意识到今天的教材文章完全不值得读,所以选了一些可以读的文章进去,很好,比起前一种教材,至少这些文章是可以读的了。但是不可以,我觉得教材既不能够选完全不必要读的文章,也不可以选可以读的文章,而是选必须读的文章。


那么什么叫必须读的?在我看来,人文类的教材,中小学阶段就是语文教材,应该至少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的教育和西方国家的教育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之上,西方的教育是建立在有全民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的国民教育实际上是两条腿在走路,一条腿是世俗的教育,一条腿是宗教的教育。他们是“两堂”,除了学堂之外,还有教堂。而中国的教育,是建立在没有全民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先贤者们在引进西方教育的时候,把这一点严重忽略了。可能有人会说,中国的传统教育不也是没有教堂吗?是的。但是我们要记住,传统教育有几个特点:首先在学堂里面,传统教育读经,进入私塾之后,打开的第一本书是《论语》,读出的第一句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我们民族的信仰之根。我们在学堂里读经,就像西方人在教堂里读《圣经》一样。除了学堂之外,我们还有“两堂”,第一祠堂,第二中堂。每一个家族都有一个祠堂,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中堂。在学堂里读圣贤,在祠堂里,会看到我们的祖宗,家里的中堂上,还会看到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学堂里的圣贤、祠堂里的祖宗和中堂里面的天地君亲师,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信仰系统。所以传统教育,在国民信仰系统的培养上,在我们心灵世界的建构上,没有问题,但是今天的问题是,我们把祠堂拆了,把中堂换成了一部大彩电,我们看不到“天地君亲师”,我们看到的是一帮明星。


在学堂里读的又是什么样的课文呢?我儿子的小学教材,他在家里背什么?“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下面有回答,“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尾巴像把伞”。你要知道所有这样的课文后面,都有一条“背诵并默写”。我不知道把这些背诵了默写了,干什么。南怀瑾先生曾经讲过一句话,说我们以前读的书,一辈子都管用,我们今天读的书,小学读完了,初中就没用了,初中读完了高中就没用了。我觉得南怀瑾先生已经好久没有看我们的小学教材了。今天的小学教材是什么情况?小学一年级读完了,到小学二年级就没用了。为什么一年级还有用呢?因为一年级有期末考试。我们所读的东西,在人生知识的打基础的阶段,在记忆力最好的阶段,我们读的东西是毫无价值的,不具备任何储存的价值的。


我曾经比较过我父亲的读书,父亲在三十年代读书,那时候虽然在中国很多地方已经实行所谓的新教育了,而乡下总是慢一步,他还在读“四书”,他读的就是《论语》。我的父亲进入私塾翻开的课本,读的第一句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儿子读的第一课是“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区别是什么?区别就是我父亲读的孔子讲的这三句话,他一辈子都用得着,这三句话会告诉他,人生有很多快乐,越有价值的东西,越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学习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朋友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还有,我们自己就能让自己快乐。当你发现你心胸宽广,你被别人误解的时候、受了委屈的时候,仍然能够很坦荡,证明你拥有了君子的胸襟,你为自己所取得的这种境界而感到快乐,这些东西终身都有用。我哪怕到五十岁、到八十岁了,朋友到我家来,我至少可以说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的儿子到他五十岁、八十岁的时候,看到一个朋友来了,说“谁的尾巴长”。


所以教材第一要体现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读《论语》?我就问他一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我,美国人为什么要读《圣经》呢?”我说当你问我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你已经有答案了,你的答案是什么呢?读《论语》,中考也不考,高考也不考,为什么还要读呢?美国人读《圣经》,他们的中考高考会考《圣经》吗?我可以告诉你,我们中考和高考的时候,读完《论语》可能会真的出现直接分数,那间接分数就不好说了,可能会更多。但是在美国,世俗的学校考试里面,绝不可能出现《圣经》的内容。但是美国人绝不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一本《圣经》?因为他们知道人生除了考试、除了拿文凭之外,还要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还要构建自己的心灵系统,教育实际上是养成一个人的人格。


教材还有第二个条件,它必须是最经典的母语。因为我们学传统的文化经典,必须在这个过程里学会一种表达,学会一种非常典雅的、含蓄的、有感染力的表达。只有读最经典的母语,才能形成这样的鉴赏力。今天很多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过《红楼梦》,为什么没有读?因为他根本就感觉不到《红楼梦》语言的美。曾经有一个学生给我说,老师我很喜欢读书,因为他知道我喜欢读书的学生,他就说老师我很喜欢读书。我很高兴,但是还没有到我表达高兴的时候,他说我把琼瑶全读完了。我没有贬低琼瑶的意思,但是我当时就问了他一句话,《红楼梦》你有没有读呢?因为我觉得这两个类型有点相似,这个学生摇了摇头,我没有读。他为什么没有读?首先他未必读得懂,其次即使读懂了,他真的读不出曹雪芹的语言和琼瑶的语言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长期读那些完全不必要读的教材,已经丧失了对语言的基本鉴别能力,这非常非常可怕。我们需要表达,家长很重视孩子学各种各样的技巧,有的送孩子去学钢琴,有的送孩子去学跳舞,还有的人去送孩子学唱歌。这些都很好,但是我们很少看到一个家长说,送孩子去读一读传统的经典,提高他的语言修养。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在唱歌的时候总是给他掌声。两个孩子到我家里来,一个小孩会唱歌,一个小孩不会唱歌,当那个小孩在唱歌的时候,不会唱歌的孩子会有一点点的自卑,但是问题在哪里呢?你不能到我家里来待半天就一直让你一个人唱歌,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说话。我们知道,说的永远不会比唱的更好听,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够碰到一个人马上就说我给你唱吧。碰到任何一个人,你都必须要跟他说话,所以说比唱更重要。


曾经有一个机构跟踪调查了一个班级的毕业生二十年,在他们毕业的时候,给他们做了一个语言测试,然后根据他们的语言能力,给他们分成了三个等级:最好的一类,中间的一类,最差的一类。二十年以后跟踪调查的结果是,语言最好的一类,人生的发展也是最好的。中间的一类发展就一般。语言能力比较差的,他的发展就很差。所以,我们的教材一定要选能够代表母语的最高水准的文字,这是教材的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条件,毕竟是教材,所有的教学、所有的教育都有学制和时间限制,我们必须读的,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又是最经典的母语,中国的文字太多了,没有办法全读,所以一定要选出,数量适中的、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就把它读完的。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有望可以达到十二年,即使到了十二年,也只有十二年的时间,能够读多少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呢?所以它一定要数量适中,不能凡是文化经典都拿来。所以讲了这三个条件以后,第一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第二本民族的最经典的母语。第三数量适中。你会突然发现古人在这一点上比我们更聪明。也许他们不是比我们更聪明,只是他们非常尊重历史经验。中国毕竟有全世界最悠久的教育历史。从宋朝开始,教材选定的是首先读四本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所有的文字加起来,五万多字。放在今天的小学六年,一年也就一万多一点的字,分摊到每一天,我们的小朋友们,只要读三十个字,六年下来,“四书”就读完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小孩小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把“四书”全部读完,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在基本了解“四书”大意的情况下,甚至把它全部背完了,你能想象他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吗?他不仅是给未来打下了更好的学习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心智成熟了。


今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心智不成熟,甚至读到了博士毕业了,一讲话一做事,傻乎乎的。他在专业上没有问题,但是心智上不成熟,跟什么有关?跟教材有关。所以我想,有的时候,事情看起来很难,但是可能仅仅我们迈错了一小步,那一步很重要,也许只要换一个思路,换一套教材,就能够给孩子们换一个未来,甚至能够给国家给民族换一个未来。


谢谢大家!


倾情相邀:健康,然后家庭、事业、读书、旅行、财富、成就……,所有这一切,构成有品位的人生。关注“康与品”吧!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后加关注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