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速递】携手迈步,挺进深蓝!


南方日报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陈大可进行了独家专访。南方日报记者通过陈大可院士的描述,充分了解到目前南方海洋实验室已组建起18个创新研究团队,汇聚一支超过900人的学科交叉高水平人才队伍,正布局建设8个国际一流的公共科研平台,有望全面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硬实力。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面向科技前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创新基础平台,构筑世界一流的海洋人才高地,打造创新型、引领型、突破型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研究和应用基地。”陈大可说。

香山海洋科技港

机制创新

以“标志性成果”为重点考核创新团队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2018年11月14日,广东省启动建设第二批广东省实验室,其中包括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该实验室由广州、珠海、湛江等地同步建设推进。位于珠海的南方海洋实验室,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导,中山大学牵头建设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由中科院院士徐冠华担任理事,中科院院士陈大可担任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苏纪兰担任学委员会主任。

“广州、珠海、湛江各有侧重和分工,错位发展。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是集中优势力量,聚焦海洋研究关键领域,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进行海洋领域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及重大工程问题研究。”陈大可说。

成立一年多以来,围绕海洋环境与资源、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人文与考古三大研究领域,南方海洋实验室已组建起18个创新团队,汇聚了一支超过900人的学科交叉高水平人才队伍,分别布局海—陆—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效应、环南海地质过程与灾害、南海海岸带变化与物质迁移、地球系统模式、海洋智能无人装备、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经济等领域。

团队建起来后,如何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创新活力和研究动力,将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低价值工作中解放出来,则成为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目的。

“我们对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改变现有科研项目组织方式,组建‘双首席’创新团队,团队人员主要由首席组建;二是改变现有的评价考核体系,以‘标志性成果’为考核重点;三是改变科研人员绩效低的现状,大幅提高人员费用比例。”陈大可说。

“我期待他们‘To be the first or the best(崇尚首创,力争最优)’。”陈大可强调,以“标志性成果”为考核重点,有利于团队集中有限力量干实事。“现在这些团队干劲都很足,大家想要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智能快速机动立体观测系统,就是18个创新团队之一——海洋智能无人装备创新团队拟打造的标志性成果,有望成为拓展海洋科学前沿的利器。

“这个观测系统的重要载体,是国内首创的智能型支持母船。”团队首席科学家、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云飞告诉记者,该船设计排水量2000吨级,适用于无限航区(冰区除外),具有全天候作业能力,可搭载转运及布放回收多种类、批量化空海潜立体探测无人系统,并具有自主航行能力。

“我们很有信心能拿出世界级的成果。”提及团队的研发成果,张云飞很兴奋,“这不仅对海洋智能组网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智能船舶研发和建造技术。”

今年8月,南方海洋实验室已组织召开了智能型支持母船建设方案综合论证会。据透露,目前该船总体设计方案和子系统设计方案已基本完成,计划将于年底前正式开工建设。

协同创新

“1+N”模式让基础研发走出实验室

“900多名科研人员中,来自中山大学体系队伍的约占1/3,其余人员则是外部专家,很多来自我们的共建单位。”陈大可介绍,南方海洋实验室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采取“一个实体,N个合作单位”的“1+N”协同创新模式,旨在集聚全球海洋研究力量,打造国际海洋科技旗舰。

目前,该实验室已与粤港澳三地的26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业务部门及相关企业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其中包括6家珠海本地企业。

“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科研应用两张皮问题,改变基础研发无法走出实验室的困境。”陈大可介绍,合作共建有多种方式,包括参与到他们的创新团队、公共平台中来,共同申请项目,联合培养人才等。

合作打造一流公共科研平台,也是“共建共享共赢”的重要一环。

据悉,依托“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等已建共享大型装备和平台,目前,南方海洋实验室正着力建设海洋元素与同位素、海洋生物资源库、海洋科考、海洋遥感信息中心、南海四基观测系统、实海试验场、海洋数据中心等七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洋公共科研平台。

其中,南海四基观测系统是南方海洋实验室联合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气象局、海南省气象局、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珠海欧比特公司等单位共同建设的海、陆、空、天四基立体化观测系统。

海洋科考平台则将依托“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及共建单位科考船资源,分别在河口海岸、深远海乃至极地开展大气、海面、水体、海底的综合科考观测和样品采集,为综合性的海洋科学考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服务。

“公共平台的建设要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合理性与独特性。”陈大可强调,平台必须有造血功能,能为大量用户提供服务,通过服务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同时,技术指标要合理,不同平台要体现自身特性。

其中,南方海洋实验室和云洲智能合作的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已正式启用,可为全球无人系统提供测试、研发、合作、检测、认证“一条龙”服务。今年11月24日至27日,首届珠海万山国际智能船艇公开赛还将在此举办,旨在通过比赛鼓励智能船艇控制系统总体及智能算法人才创新,提升智能船艇的自主能力,提升海洋装备的智能化水平。

平台建设

实验室将助推广东海洋科技能力提升

南方海洋实验室的建设,还承担着弥补广东海洋产业创新能力短板的重任。

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广东海洋经济总量保持增长,连续25年位居全国首位。初步核算,201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1059亿元,同比增长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6%。

但与海洋生产总值地位不符的是,长期以来,广东海洋经济创新驱动不充分,科技支撑能力仍然较弱。

“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广东海洋科研力量布局不足,与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地区相比,广东的海洋科研生态系统,包括高端科研人才的集聚度都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是因为广东的陆域经济发达,民间资本会优先选择布局陆域经济。”广东省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明说。

在他看来,部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从科技创新源头和成果转化两端发力,对于广东海洋科技能力的提升将起到关键作用。

“创新平台在整个创新价值链里是最重要的,有了平台才能集聚人才,产生成果。但要强调的是,这个平台必须要在体制机制管理方面有所突破,给予人才充分的生长空间。”杨明说,南方海洋实验室的建设,有望带动珠海率先在海洋科技领域突围,有力促进广东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

“珠海市政府给了我们充分的自主权和创新的空间,南方海洋实验室建设具备天时地利人和。”陈大可对此平台未来发展也充满信心。

“一是,珠海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本身就得天独厚;二是,中山大学在珠海大力发展海洋学科群,为南方海洋实验室的发展也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此外,珠海近年来大力鼓励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将形成一个强大的驱动力。”

距离南方海洋实验室现在所在地不远,中大珠海校区占地面积逾30万平方米的海洋学科群楼已拔地而起。很快,南方海洋实验室将正式入驻其中,主楼建筑面积将超过10万平方米。

“目前南方海洋实验室已逐步完成‘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深耕南海,放眼全球’的布局。”陈大可说,下一步实验室将持续以考核为抓手,促进创新团队和公共平台建设,推动标志性成果产出,以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推动南方海洋实验室成为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nfhy

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文案:南方日报

图片:南方日报

封面:南方日报

编辑:胡悦、谢书谊

初审:胡悦

审核:漆姗姗

审定发布:杨清华

往期阅读

【科研动态】我实验室创新团队成员在气候预测和气候异常对大气气溶胶变化影响的研究中获得突破性进展

【新闻速递】海洋信息感知与融合创新团队完成水下生境摄像机抚仙湖试验

【科研动态】极地海洋与气候变化创新团队反演2000-2019年北极海冰冰面融池数据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方海洋实验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