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湾超级总部将建成未来城市发展的示范样本”

第二届中国超高层建筑产业国际峰会在深圳拉开帷幕,近50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与500余位嘉宾围绕“高密度核心区与超级总部”这一峰会主题,共同探讨超高层建筑产业链的趋势与未来。记者从论坛获悉,深圳湾超级总部将建成未来城市发展的“示范样本”,从管理模式、环境营造到社区智能化全方位打造城市宜业宜居的生态圈。

深圳超高层建筑可借鉴港澳成熟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孟建民在提到深圳湾超级总部建设时表示,随着城市的发展成熟和人口密度的大幅增加,在高密度核心区建设超高建筑已成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深圳湾超级总部总建筑师,孟建民表示,深圳湾超级总部将打造成未来城市发展的“示范样本”,从管理模式、环境营造到社区智能化全方位打造城市宜业宜居的生态圈,承载起经济、文化等复合功能。“深圳高层高密度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包括既有核心区的更新改造,它将集合智慧建筑、便捷交通、优质环境及完善配套于一体的新型高密度核心区。”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众多高密度建筑群及超高层在深圳拔地而起,平安金融大厦、京基100等超高建筑成为城市核心区的地标建筑。在孟建民看来,“这些建筑不管是功能性还是从美观性来看,都算是高层建筑里的精品。”

传统高密度核心区不可避免的存在人口密集、土地稀缺、交通拥堵、能耗较高及环境不佳等问题,成为长远发展的掣肘。“超高建筑要遵循可观规律,不能为了高度而盲目追求野蛮生长,在高度、密度、精度、尺度四个维度上都要适度,否则就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伤害。”孟建民说。

毗邻的香港、澳门在高层高密度核心区的建设上,有哪些值得深圳吸取的经验?孟建民指出,“香港、澳门不仅在硬件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城市运营管理等软件方面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香港在高密度、高集群建筑的管理上有很多优秀经验,澳门对高密度核心区的尺度把握得很好,虽然马路不宽,但交通运营得非常顺畅,这些都值得我们参考。”

他还指出,高层高密度既有核心区的改造在中国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已势在必行,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设计建设方及后期运营方的协同参与。政府、社会及行业应从规划、建造到运维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就现有高层高密度核心区面临的难点和痛点进行探讨与思考,实现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化之间的平衡。

他指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会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和国际国内高规格企业进驻,也对深圳超级总部基地在内的新型高密度核心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何让区域内有限的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为城市注入更多经济活力,让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命题与挑战。”孟建民说。

中国城市超高层建筑要解决三大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从国际最新的实践案例及开发经验来看,新型高密度核心区拥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运用创新理念及前沿科技,通过产业、居住及文化娱乐的引入,立体公共交通及综合设施的规划,景观环境及艺术氛围的营造,打造融合智慧建筑、便捷交通、优质环境及完善配套于一体的新型高密度核心区。

截止2017年底,我国已建成和封顶的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达697栋,规划在建的200米以上建筑400余栋,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200米以上高层建筑竣工面积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高密度城市核心区的超高层建筑发展非常快,全球87%在建的摩天大楼都在中国,中国在超高层的投资、策划、设计、建造以及管理方面都积累了一些新理念和新模式。”原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原理事长宋春华说。

但宋春华同时指出,超高层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第一点要摈弃野蛮生长,理性选择高度和体量。“其实更高更大不一定就更好,没有必要去盲目地追求高度和体量,过高过大可能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伤害”。

“超高层建筑在形成城市的风貌、打造城市的地标方面确实有独特作用,但是高度和个头不是唯一的要素,还有建筑的形式、风格、色彩以及它所传达的文化主题,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宋春华说。

第二点是不要搞花拳绣腿,要切实绿色低碳。环保现在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标配,超高层建筑也不例外。宋春华指出,超高层建筑如何做到绿色低碳已是当下的一大挑战。“有的建筑貌似集成了所谓的新技术,但是并没有实际效用,节能效果不好,室内的环境也比较差,达不到认证的标准。我觉得超高层建筑运行之后我们应该测试、评估一下,根据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

第三点,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推动超高层建筑率先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创新一直在深刻改变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一个超级的建筑大国,但我们不是建筑强国,因为我们还拿不出工业级品质的建筑。”

提到工业级品质的建筑案例时,他以硅谷苹果公司的新总部为例,“乔布斯去世之前完成了这个设计,他像做手机一样做建筑,现在已经竣工了,大厦玻璃的尺寸精确到0.88毫米,而我们现在普遍是3毫米,那真是工业级品质的一个建筑产品。”

他指出,新世纪素质建筑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内的一些信息技术,引领产业升级,在创新的过程中超高层建筑是最需要也最有条件率先实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起相关标准,出台有效的激励政策。

【记者】谭冰梅   2018-09-27 17:06:58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为“大湾区高楼迷”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