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7年3月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沉沦的“长子”!(深度好文)

2017-02-24 热点事件美文

这是人们很难想象的一幕——曾经有着“共和国长子”美誉的东北经济竟然如同进入风烛残年的老者,步履蹒跚,生气渐逝。

当市场经济的列车风驰电掣地驶过中国大地的时候,固执和迟滞让更多囿于计划经济的东北三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辉煌远去


    

300多年前,这里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龙兴之地”。

100多年前,这里是华北、中原平民百姓实现淘金梦想的富饶“关东”。

68年前的秋天,新中国的成立给东北带来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急先锋。

今天,历史却无情地和东北开了一个又一个黑色的玩笑——

相对于华南的浮华盛景,东北显出的是暗淡和冷清;

相对于华东的民富财旺,东北显出的是窘迫和困顿;

相对于华北的急速发展,东北显出的是蹒跚和尴尬;

……

东北老了。即便是与茫茫荒漠的大西北相比,这块曾经造就沸腾生活的土地也显得有些无奈和失落。

如同老者更愿意回忆往事一样,今天的东北人念念不忘的是过去的辉煌。

在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徐徐升起的时候,东北凭借富饶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拉动共和国经济列车的火车头。

东北人曾经为东北工业的繁荣而自豪——

作为“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在全国最先基本建成涵盖全面的工业体系,从钢铁、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到军工,各类重大工业项目星罗棋布,一度成为中国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建设工业化的样板和标兵。

如果说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那么,以大庆为龙头的一大批特大国有骨干企业则是“长子”统领下的生力军,成为支撑整个“大家庭”的坚实脊梁。

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基准井喷油,中国贫油的帽子被一举摘掉。迄今为止,大庆油田累计上交税金4061亿元,承担原油价差4190亿元。与此同时,鞍钢、一汽、沈飞、东重等特大企业同样成为东北经济的重要象征。

东北人曾经为东北资源的富饶而骄傲——

随着10万解放军转业官兵开进北大荒,东北被列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600亿公斤的粮食产量举足轻重,黑色的土地成为共和国的天下粮仓。

北大荒的劳动号子感染着兴安岭的林业工人。30万采林大军肩扛人挑,在寒风刺骨的原始森林中尽情挥洒劳动的汗水,粗壮的原木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内地。

东北的煤炭更是支撑共和国经济发展的黑色乌金。尽管只是中国版图上的边陲小城,辽宁阜新依然创造了整整50年的辉煌,累计生产原煤5.3亿吨,相当于满载的60吨卡车环绕地球4.3周。

更让东北人念念不忘的,还有他们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出的精神力量。

东北贡献了“工业宪法”,掀起了加快工业化建设的生产高潮。

东北贡献了“铁人榜样”,鼓舞了中国人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

东北贡献了“雷锋精神”,树立了民族道德感回归的精神路标。

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东北依然诞生了轰动一时的“关广梅现象”,一举推开了“租赁企业”这一中国经济改革的樊篱,引爆了中国社会一次重要的思想交锋。

然而,出乎更多人们的意料,当中国经济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飞速前行的时候,东北骤然显现出老迈而羸弱的身形,越来越远地落在后面。

显然,东北真的老了。

天性幽默的东北人编排出形形色色的“黑色幽默”,故事的主角当然是老迈的东北。

一则幽默是“掉头说”。

计划经济的年代,东北走在全国经济的最前列,拉扯着后边的“弟兄”。市场经济来了,大家一起进行“180度掉头”,东北一下子落在最后,根本没有拉住人家的衣襟。

另一则幽默是“苹果说”。

因为豪爽、自大、懒散、仗义的性格,东北最终付出了代价。他们被拿走一只苹果,没在乎;拿走一只鸭梨,也没在乎;等到被拿走整个果园时,已经没有力气在乎了。

……

曾经灿烂无比的荣耀和辉煌就这样抽身而去,躲藏进历史的最深处,并且拉上了厚重的大门。一个过去气壮山河的经济巨人蜷身在共和国版图的一隅,默默地注视着更多新经济巨人的成长,间或用抖动的手抚摩一下往昔岁月留下的沧桑皱纹。

今天,这位“共和国的长子”究竟在等待着什么?

等待变革——等待一场酝酿已久的变革。

等待辉煌——等待一次重装上阵的辉煌。

困顿之地



东北真的老了。即便同样有了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即便同样有了穿金戴银的摩登女,人们依然能够从这片曾经生机盎然的热土上感受到一丝老迈的凄凉。

资源枯竭导致高失业率,高失业率直接打击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衰落导致财政紧张,财政紧张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现象。窘境都是资源枯竭型矿城的必然结局。

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因煤(油)矿立市、煤(油)矿城市一体的苏联模式影响下,东北资源型矿城接连出现。尽管这种模式一度有助于大量开掘资源,却最终让东北经济咽下了一枚又一枚苦果。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主业萎缩严重,资源枯竭型城镇产业接替问题突出,下岗职工人数较多,生产技能相对单一,再就业压力很大,生态恶化问题严重,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引领江山到陷入困境,东北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下滑,持续低迷之势可谓触目惊心。

……

在东北经济的方方面面,计划经济时代的深刻烙印几乎无处不在。

在不断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强大支援的同时,这位“共和国长子”也越来越习惯于在封闭和自满中固步自封,越来越习惯于日挪影移的被动思维,不知不觉地成为“被链子锁住的巨人”。

窘迫民生



随着东北经济的持续低迷,曾经骄傲的东北产业工人开始感受到更多的失落与无奈。

困难积重难返,一个又一个企业被迫关闭了生产线,东北人不得不成建制地承受失业的痛苦。

今天,沉陷区的居民也许称得上是“最勇敢的居民”,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什么都可能随时发生。

越来越多的企业“黄摊了”,陷入破产倒闭的结局,把大批职工彻底推向了社会。

越来越多的职工“买断了”,领取一笔一次性的补偿金,与单位永远脱离了关系。

没有土地,没有生产资料;没有文凭,没有谋生技能……这是成千上万失去工作岗位的东北职工面临的残酷境地。

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大家庭,那个卖力苦干的孩子就叫做“东北”。年轻力壮的时候,“东北”没有丝毫心眼,不惜透支体力掏空自己。当需要大笔医药费治愈创痛的时候,“东北”不得不眼巴巴地等待着大家庭的救助。

背负着太过沉重的历史包袱,东北渴望着能够拥有一个美丽的明天。

来源:人民网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

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

所有失去的……

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