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诗词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是大文学家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尽管人间有缺憾、有离别、有寥落、有孤独,但在东坡先生眼中,能生活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也是一种安慰。苏东坡这首诗还有哪些深意值得细细回味呢?

诵读

诵读专家:方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1064rhsk&width=500&height=375&auto=0

书写

书写专家:吴行(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105tekr0&width=500&height=375&auto=0

讲解

讲解专家: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109g519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水调歌头》讲解

专家 |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个作品是熙宁九年时,他在密州,在北方,即今天山东密县当州地方官。到了中秋节,中秋节总要饮酒,而且是“欢饮达旦”,对着月亮饮酒,一直饮到天亮。“大醉”,老喝酒准就醉了,然后在酒兴当中他作了这首诗。作了这首诗,实际上也表达了他对弟弟,就是“子由”,子由就是苏辙,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一的他的弟弟。这里面,文学家中的兄弟情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苏轼一辈子跟兄弟之间关系甚好,手足情深。所以这个作品也是有兄弟情在里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现在我们来看正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就是喝多了后问天。现在人做一太守,没事总问地球从哪天开始,别人大概会说他疯了。平时是不大问这样的问题的,但诗人可以这样问,这表现出一种情态,这问题没有答案,但是能表现一种主观上的姿态。

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又是一个问题,今年是熙宁九年,中秋节,看着明月,不禁想天上有同样的纪年吗,天上的世界是不是不像我们大宋?作者心里面隐隐的想可能有一个人在那儿变法之类,于是这个事情就复杂了——天上是什么年头。

由这个问题就引出下面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指我想乘风归去,上天奔月。传说嫦娥奔过月,据说月宫里面有桂树,有蟾蜍,还有吴刚,还有美酒。总而言之,关于月亮,中国古代有很多这种优美的传说。

其后“高处不胜寒”,“我欲乘风归去”,这是一个念头,我想离开这个现实,想脱离这个现实。但是,又怕琼楼玉宇太没有人间烟火。

那么接着下面说:“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这个词有可能是讲的是广寒宫里面的寂寞嫦娥舒广袖,她在那儿舞蹈,却连个观众都没有,十分寂寞。所以此词这种转折,是苏轼喝多酒了之后的想象,喝多了酒了,看着那个大大的月亮所生出的感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接着就转入到下半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是讲月光照在人间,这里面有联系,前面说“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不食人间烟火,但是照在人间的月光就有意思了。这月光出来——从东山冉冉的一轮圆月出来以后,先是照在朱红的楼阁上——“朱”就是红,“阁”就是楼台馆所,然后又照在绮户,表现月光的高低不同。最终月光则是落在了无眠者的身上,所以月亮的外号又叫“照无眠”。它姓照,叫无眠,月的这一称呼就是从这儿来的。至于讲的意思,则是人间多愁绪。这里的“无眠”,是自己,大概也应该带着另一个人——“兼怀子由”——即他所想像的子由。

这个愁情接着又开始回到月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按说,圆圆的明月,你不应该有什么憾事,有什么缺陷,有什么不满,可是月光啊,你却偏偏在人家离别的时候以你那圆圆的月亮照着那些离别的人,比如说像作者跟子由,他兄弟两人,从小便在一起,如今却是月亮圆了人不圆。

但是接着,既已涉及到人间多愁,那么对这个多愁的世界、多缺憾的世界怎么办,所以下面有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一段议论,其间表达的则是一种心胸,一种旷达的心胸。指出这个世界就是个缺憾的世界,就是充满了悲欢离合,充满了阴晴圆缺,各种不满足。但是越是这样的世界,越值得活。所以这个人间的魅力恰恰就在这儿,所以这里体现一种心胸旷达,这是对世界的理解。


既如此,世界是有缺陷的。接着便又回到月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婵娟”,是指在月亮照耀下的那种美丽情景。“人长久”,则是指大家长长久久。再“共婵娟”,这就落到子由与自己,你在甲,我在乙,天各一方。但是,好在两人今天抬头都能一起享用这个婵娟之月,享受这个美丽的夜晚。

故而苏轼这首词,我们理解这种问,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加深对这种问的认识,他是太爱月光了,也可以说他是太爱这个有缺陷的、但是被一个美丽的光景照着的这样一个世界,他喜欢它。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很多文学作品它往往表达了一个作家心胸中最基础的那一面,最美的那一面。像《水调歌头》这首词,就应该是展现苏东坡这种世界、这种面向最为贴切的一个作品。从这个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内心世界。当然,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伟大的词人,他的这种情感,又是民族情感、民族性格的一个代表。所以这个作品不单艺术上好,内涵也好,所以它被传之久远,我们今天喜爱它,料想一万年以后的中国人仍会喜欢它,这就是这首词的不凡之处。


苏轼小科普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来源:微言教育,图片源自网络)


眉山教育体育

投稿区

为了更好的让家长和学生了解您的学习以及学习环境,各学校老师可以自行向本平台投放校园新闻稿件。

QQ:3447642656  验证时请注明“眉山教体”

mail:3447642656@qq.com

微信ID:scmsjtj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