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10本经典,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的气质,蕴含着你读过的书。而一部部经典中,每一页都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回味悠长、历久弥新。今夜,请打开这份“中国传统文化气质”养成书目,从这十本书开始,培养自己的“中国气质”。



《书读完了》

学者 | 金克木


 

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

有人记下一条轶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


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说这故事的人也是个老人,他卖了一个关子,说忘了问究竟是哪几十种。现在这些人都下世了,无从问起了。

 

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能读得完呢?谁敢夸这海口?是说胡话还是打哑谜?


显然他们是看出了古书间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也可以说是找到了密码本。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


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则说必备的知识基础。



 

无需“皓首”,亦能“穷经”

若照这样来看中国古书,那就有头绪了。首先是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


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是从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的。


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


以上是算总账,再下去,分类区别就比较容易了。举例来说,读史书,可先后齐读,最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加上《续资治通鉴》、毕沅等的《文献通考》。读文学书总要先读第一部总集《文选》。如不大略读读《文选》,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学从屈原《离骚》起是怎么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后的发展。


这些书,大半是十来岁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过去。我国古人并不喜欢“抽象思维”,说的道理常很切实,用语也往往有风趣,稍加注解即可阅读原文。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


这样算来,把这些书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不用“皓首”即可“穷经”。



 

与书对话,其乐无穷

书对读者说话,读者也对书说话。乍看是一次性的,书只会说,不会答。其实不然。书会随着读者的意思变换,走到哪里是哪里。先看是一个样子,想想再看,又是另一个样子。书是特种朋友,只有你抛弃它,它决不会抛弃你。你怎么读它都行,它不会抗议、绝交。


不妨抄下几段原始记录,书人对话。


书: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定是非也。

人: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第一点是民法,第二点是刑法,第三点包括国籍法、移民法,第四点连所谓“法哲学”都有了。思想很现代化呀。


书: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人:了不起!这不是兵法的“知己知彼”,避免片面性吗?情人、夫妻之间若遵这条礼,大概离婚率可以降低了吧?


书: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这是国际准则也是人际习惯吧?


还有来回讨论,不能记了。这只是(《礼记》)第一页里的几处句子。与书对话,其乐无穷。连干燥的古书《礼记》都能活跃起来,现代化。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现代化说法是如同口香糖,越嚼越有滋味。



10本经典


论  语

古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蕴涵儒家最为核心基本的思想。


①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胸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④惜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中的智慧,俯拾即是。


孟  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儒家学说代表作,传统散文写作之高峰。


“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甚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林语堂  


易  经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诗  经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0余篇。曾当选“世界最美的书”。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尚  书

“大经大史地位,莫可比肩”


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


《史通》云:“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此论多为历代学者共识。故汉唐以来,上自庙堂,下至闾里,人莫不习。


春秋左传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我国现存极早的编年体史书,研习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必读典籍。


 “《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áo)牙之病,颇易诵习。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梁启超


礼  记

“来而不往非礼也”


研究中国古代礼制与儒家学术思想史的必读书籍。


“读之,既可知孔门之经义,又可考古代之典章,实为可贵。”——史学家吕思勉


荀  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绝大多数为说理散文,论辩透辟,严谨周详,读来上口。


在《荀子·劝学》中,荀子提出了“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观点。


老  子

“万经之王”


又称《道德经》,其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庄  子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又名《南华真经》,“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轼





来源:微言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