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仁美镇小学教师苟万松:这些经历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在眉山市援藏援彝干部人才新春座谈会上,来自丹棱县仁美镇小学的苟万松老师的发言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普通而不平凡的老师。
回顾近10年的工作学习生活,他有一半的时间是陪着藏区彝区可爱的孩子们、淳朴的老乡们一起度过的。
选派到凉山州金阳县天台小学支教3年,克服了水土不服、高原反应、饮食差异等困难,尽心尽力帮助孩子们学习汉语。
选派到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小学支教1年。
他再次回到凉山,接受了组织上给予的更加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参加驻村综合帮扶工作。这已是他人生中第3次到民族地区参与援助帮扶工作,这次又将是3个春秋。
丹棱县教体局局长刘兵赴茂县看望苟万松老师
市教体局副局长姚小虎和苟万松爱人亲切交谈
有很多人对他不理解,说“你只是一个老师,不知道你图什么”。苟万松说,“长期离开家庭,我也想家,时常觉得对不起父母、妻子和儿女,但是他们一直很支持我的选择。他们在后方有组织的关心关怀,我特别放心。”
其实能让他长期扎根藏区彝区,还有两个因素。
一是有梦。苟万松的父亲上世纪50年代在西南革命大学学习时,就曾经报名并获批到彝区参加工作队,后因病遗憾未能去成。到父亲没去成的彝区去“看一看”,从小植根于他的脑海,并日益催促他把梦想变成现实。
二是圆梦。长期在彝区工作,亲眼目睹着彝族同胞的生活现状,常让他流下眼泪。他们太贫穷、生活条件太差,有大部分人还住着土坯房。下雪天,有不少人打着赤脚,就连婴儿都衣着单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尽自己的全力,帮助彝族同胞圆梦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作为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第一书记,因为有前几年在藏区彝区的工作经验,所以他的工作上手较快,2018年7月到村以后,他便立即展开工作。
白天和当地干部一道入户调查,晚上队员回村上集中会商收集到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前后经过1个月时间,他们走访群众288户1742人,收集问题63条。
在走访过程中,他看到乃巫村具有山多、林多、草原多等地理优势,牧业发展基础好,全村现有牛羊12000头;工作合力强,全村128户贫困户,由县工会、乡政府和驻村工作队每人结对帮扶9户。
针对帮扶村产业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结合多年藏区彝区工作经验,经过多方论证,他提出走“高品质经济发展道路”思路,获乡、县、州好评,经与乡政府和县级交通农口部门争取汇报,细化2019年发展措施25条,主要包扩种植红花椒100亩,修建大棚蔬莱基地40亩,发展牛羊牧业1500头,硬化村道3条、桥1座,改良核桃树等相关建议。
目前,1500头牛羊牧业发展正在由畜牧部门指导实施,村道硬化已于1月初双向动工,大棚蔬莱基地将于1月15日动工开建,花椒苗计划年后开栽。改良15000棵核桃树、种植车厘子、毛梨等其它高品质经济作物,正在与农科院联系对接,进行方案论证。作为一名教师,我还利用自己的所长,帮助当地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创作了一首校歌,帮助其打造办学特色。
苟万松说:“乃巫村的综合帮扶工作艰苦并快乐着。”尽管他需要直面交通不便、吃住条件有限、语言交流障碍等困难,甚至3次与“死神”亲密接触。最险的一次山体塌方坠石仅距1.5米,回想起塌方时的轰响仍让他后背发凉。
但是,困难没有吓到他,半年的驻村时间,他们的工作逐渐得到了当地老乡的认可。看到饮食上有困难,不少彝族群众给他们工作队送来新鲜的嫩包谷、洋芋、核桃,彝族年还给他们送来了珍贵的腊肉。
其中有一位彝族同胞,跑了五六公里的山路,专门送来了三个小白瓜和一把野菜。说:他没有别的东西可以送,知道汉族人喜欢吃蔬菜,就送来了瓜和菜。三个白瓜和一把野菜,让苟万松内心甚是温暖和感动,因为他知道他们已逐渐成为“一家人”,他们的工作正逐渐走进彝族同胞的心田里。
不慕高堂雅
唯亲一片彝
彝区路上
苟老师诚挚的真情
温暖而踏实
如油画一般的美丽!
本文来源:丹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