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晚诵】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往 期 精 选

征集令:寻找眉山“诵读人气之星”

11月“诵读人气之星”名单出炉!

12月“诵读人气之星”名单出炉!

1月“诵读人气之星”名单出炉!





文:穆秀娟

主播:张虎生(青神县初中学生)

指导教师:胡晓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他在六十六年的人生里,留下诗作3000多首,文章4800多篇。他做过通判、知州,做过起居、中书舍人,也做过礼部尚书、翰林学士。

他是文学家、政治家、画家、书法家、哲学家,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苏轼、苏东坡。有人羡慕苏东坡的仕途,有人仰慕苏东坡的才情,而更多的人则敬慕苏东坡的豁达。

苏轼少年得志、意气风发,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6年之后,他东山再起,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从官七品升到官三品,与宰相只是一步之遥,攀上人生事业的最高峰。而60岁时,朝廷则对其连下六道诏书,从河北定县,贬到广东英州,在从定县赶往英州途中,又被贬到广东惠州,最后流放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迫害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打击苏轼的锐气,消磨他的意志,让他在路上辗转中沉沦,或者因艰苦的环境抱病而亡,或者因地位的悬殊、心里的落差而自杀。可令他们沮丧的是,苏轼非但没有在流放途中死去,还在此期间写出了很多高质量的诗词文章,被传到京城。

丰子恺说“无宠无惊过一生”,但对于苏轼这样的风云人物,一生都处在政治的漩涡里,逃不掉、躲不过。正应了那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好在苏轼拥有豁达、通达的性情。

 

在惠州时,他的一位僧人朋友道潜给他写信,说惠州环境恶劣,有瘴疠之气,要他保重身体。苏轼回复道:每个地方都有生病的人,每年死在御医手里的人也不计其数,我又何必担心惠州的恶劣环境呢?

有一次,他去攀登松风亭,爬到一半精疲力竭,他仰望山顶,感觉力不从心,目标可望不可及。这时,他转念一想,为什么非要登顶呢,我就到此为止吧。于是,他拍拍身上的尘土,了无遗憾,下山而去。

苏轼当时年事已高,因为常年辗转,条件艰苦,身体非常虚弱,需要滋补。而当地的集市每次只杀一只羊,他买不起羊肉,就只买羊脊,煮熟后用米酒浸泡,撒上盐,用小火微烤,剔着羊脊里的肉丝儿吃。即便这样,他还乐在其中,调侃自己把羊脊做出了螃蟹的味道。

在蛮荒之地海南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良泉。可他依然注重养生: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

庄子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不正是苏轼过着的日子吗?有人说,逆境使人成熟,绝境使人醒悟。苏轼几经官场浮沉,风雨飘摇中竟能悟得人生真谛。所谓顺其自然,并非表示我们可以不努力,而是努力之后,有勇气接受一切成败。

苏轼钻研佛学、道学。弥留之际,他的朋友维琳和尚,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让他向着西方极乐世界用力。苏轼则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我不会刻意去追求,越用力、越刻意去做,效果越不好。他看透生死,顺其自然,不把人生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事物上。

《菜根谭》里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说的不正是苏轼坦荡、达观、从容之志吗?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苏东坡,因为每个人都想既做一个智者,又做一名隐士,每个人都想和他一样,即使在最低的境遇里,也能活出最高的境界。

图片来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