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声韵眉州】惜物教育正当时



往期精选

经典诵读活动作品合集

2019年眉山教育体育亮点工作

2019年运动眉山“成绩单”请查收

眉山教育体育这些人,温暖了2019年





文:黄铁成

主播:张筱(市一小教师)


对孩子而言,除了鼓励他们劳逸结合,坚持学习、锻炼、劳动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进行惜物教育。

当下,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逢年过节,剩菜剩饭似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校园的失物招领处,经常堆放着许多无人认领的衣物、文具等,不少还是崭新的。在教室的垃圾桶里,才写了几页的本子就被孩子们丢弃,用了不到一半的铅笔、橡皮无人问津。在操场边的废品回收处,总能看到未喝完的矿泉水瓶,有的甚至才喝了一两口。在食堂、餐厅,虽然“光盘行动”开展已久,但浪费现象依然存在,餐厨垃圾桶常常是满的。更有甚者,有些孩子以玩弄、虐待小动物为乐,把任意踩死昆虫当作游戏……

孩子们的言行是大人的一面镜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言:“夫君子之行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惜物教育不仅仅是勤俭节约的需要,更是修德、育人的需要。人和大自然是一体的!在惜物教育还未普遍引起足够重视的当下,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单独指出来讨论。


惜物教育是开发生命力的需要

或许有人会认为,养成节俭的习惯,进行惜物教育,在物质条件比较宽裕的今天,不是很有必要。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惜物教育是培养人、开发身心生命力的需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培养的是我们每个人谦逊、感恩的品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待小动物,培植的是孩子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发自内心的同情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倡导勤俭持家,《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尚书》亦有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我们小时候,长辈也常常教育我们“碗尽福至”等道理。大力倡导勤俭节约,长期坚持惜物教育,保护环境、爱惜生命,是德育的需要,更是开发每一个人尊重劳动成果、珍惜他人付出,培养敬畏生命、学会感恩等美德的需要。

惜物教育应坚持身教为先的原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孩子铺张浪费,根源往往在大人身上;学生没养成勤俭惜物的习惯,教师、长辈的教育意识和言行往往是有缺失的。“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作善也。”父母勤俭持家,家风更容易正;教师勤勉惜物,孩子就容易养成此类好习惯,其原理在于“熏习”二字!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是类似的。笔者曾长期观察:喜欢挑食的孩子,家庭教育往往有过于宠爱孩子等问题;习惯浪费粮食的孩子,家中父母等长辈常常存在对物品过于铺张等态度;吃饭时满桌子都是饭菜,饭后随意扔摔餐盘,基本上都与父母和老师不重视或言行缺失有关。

惜物教育贵在坚持实践中体验

惜物教育,不仅仅是外在的道德要求,更是内心体验而后得的,我们只能通过坚持实践来体验。有些学校经常开展生物角养殖、动植物认养等教育,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植物养得好的孩子,往往有爱心、有恒心、耐心、细心,身心、学业、人际关系等整体状态也较好,反之亦然。发自内心善待小动物的孩子,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对他人的感情比较真挚,性格比较温厚,不容易有暴躁、易怒甚至苛刻等性格。

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家风往往比较淳朴。长期践行勤俭节约的人,更容易尊重、体贴他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体验而得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长期坚持躬行之后的有得之言,值得细心体味。

惜物教育宜因人因时因地而行

惜物教育适合每个人,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时机循序开展。比如,在大力提倡垃圾分类的当下,如果能让孩子们坚持亲身参与垃圾分类,轮流对垃圾进行分门别类操作和相关数据的统计,就能让他们对身边的浪费现象有更真切的体会。又如,学校餐厅、家中厨房、田间地头,都是进行惜物教育的好地方,观察、收拾、称重厨余垃圾,定期择时去实践基地或山野乡村亲身参与劳动,才能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更深入的体会。

还如,家庭惜物教育应人人参与,班级勤俭节约教育建议从教师带头开始,从细节做起,长期坚持,才能让相关的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惜物教育,关乎修德

指向育人,贵在践行



让阅读点亮智慧,用诵读润泽心灵。【声韵眉州】诵读投稿活动正在进行中,让“书香眉山”溢满整个校园,欢迎全市师生及家长积极参与!

点击了解详细内容




文章来源:教育之江;作者:宁波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校长黄铁成;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眉山教育体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涉及文字或图片若存在错误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眉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将第一时间知晓教育体育权威消息

点亮“声韵眉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