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纸币上的人物:印谁谁完的那几年

2017-05-26 议城

集钞之所以有趣,不仅仅在于钞票本身,更在于通过钞票可以映射社会变迁、经济走势、文化演进乃至政治上的波谲云诡等等。就像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明面上没人说,民间却传言:还不是因为票子惹的祸。今天就以近代纸币上人物头像来讲几个八卦典故。


第一个倒霉蛋,端方。


端方,满洲正白旗人,本是工部小官,却是一路机缘巧合,飞黄腾达。在工部任上,他经手两件大工程,一是光绪大婚,一是慈禧万年吉地勘测。这红白事都来他得,皇帝大婚搞得体面,太后吉地堪舆选中了普陀峪。前者受帝师翁同龢赏识,后者让军机刚毅满意,又加上会来事,于是在帝后两边同时讨巧。即便是戊戌政变,别人人头落地,他也不过轻发陕西做巡抚,结果没几年八国联军入华,太后和皇帝西狩入陕。端方接驾有功,更上一层楼,成为太后心腹,之后湖北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一路好运。


清末,财权分立,票出多门,上至朝廷各部,下至地方各署,各自印钞聚敛。张之洞、载振、李鸿章、陈夔龙一并中央地方大员不仅印的不亦乐乎,顺便也把自己搞到了票面上,一时风光无二。


华商上海信成银行银元票(1907年),右侧为大清国商部尚书固山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


北洋天津银号三元,右侧为北洋大臣李鸿章


时任两江总督端方有样学样,荣登辖内发行的江南裕宁官银钱局银元钞票上,不料一票成谶。宣统三年,端方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开启了印谁谁完的魔咒。


江南裕宁官银钱局银元钞票(1907年),背面中央为两江总督端方


接下来是宣统年间的几张钞票。紫禁城来了新皇帝,朝廷财政政策也是大变,印钞权收归户部。户部银行也改成大清银行,成为大清的央行。央行发行新钞,当然票面要有皇帝圣容,只因溥仪小皇帝年幼,圣容稚嫩,不宜上票,众大臣商议便请他爹载沣上了这央行新票了。当时,大清银行的主打票种就是载沣的飞龙在天了。


大清银行兑换券,左侧为溥仪父亲摄政王载沣


这四张票,一元券乘风破浪,伍元券八旗劲旅,拾元券金汤永固,佰元券农为邦本。具体寓意,不言而明。可杯具的是,这套票还没正式发行,大清就完了。


如果推根溯源,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这套龙票还有直接因果关系。财政集权需要货币改革,货币改革需要准备金,国库空虚,只好对外融资,朝廷于是拿铁路向外资银行做实物担保,路权转让触发了保路运动,保路风潮引发了辛亥革命。


民国了,大清银行也改称中国银行,麻溜得参与了各类政治投机。袁大总统上位,中国银行“顺应民意”,让大总统成功上票。不久,袁大总统改称袁大皇帝,不到百日,帝制失败,然后,大家都知道了。


中国银行(1914年),中为袁世凯


中国银行共和纪念兑换券,中为袁世凯


继袁而任的黎元洪大总统,中国银行还得继续拍。黎大总统的票子出来没多久,辫帅张勋入京,黎元洪被驱逐。


中国银行兑换券50元(1917年),右侧为黎元洪


中行两位前总统的马屁没拍上,还亏掉不少,等张勋复辟,溥仪重出江湖,中行有人建议把库存的辛亥龙票,再版重印,老总说要等等。幸亏等了等,不然又得亏。


民国初期,全国看北京,金融观中行。所谓中国银行,其实是大清银行换了块招牌。这一时期,看中行的票子印谁谁完是很欢乐的一件事。


在民间,民国首富张骞成立了淮海实业银行,发行了汇兑券,他只有一个独子张孝若,于是在印钞的时候把儿子的头像印了上去,想讨个彩头,没想到日后张公子被仆人枪杀于上海百乐门舞场门口,凶手随即自杀,成当时轰动沪上的特大新闻。


淮海实业银行汇兑券,中为张孝若


事件众说纷纭,后来,华东最大的轮船公司、张家的大达轮船公司被杜月笙吞并,而凶手遗孀、子女一直受杜氏照拂,其中真相,宛有所指。


来自新浪微博纸币博物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