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捧爆炒高考状元,是高考人才选拨的毒药

2017-06-09 议城

今天高考,拿到卷子不要慌,先吻一下,这叫“稳过”!高考段子大集合,考前乐一下!

中国50年前有所大学,亚洲第一,世界排名49,因太强被拆分为19所高校

刚刚,中国又成立了一所厉害的大学!今年就可以报考了

重磅:最新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百强出炉(2017年5月)!

中国大学教学质量排行榜800强全排名!你准备报考哪个大学?

重磅:最新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百强出炉(2017年5月)!


热捧“高考状元”、“一考定终身”不仅无助于人才的选拨,更是扼杀人才选拨的毒药......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正在进行。掐指算来,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已经整整四十年了。正是四十年前的那场高考,使得许多人的人生命运得到了彻底改变,也使得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发生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915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整个国家似乎因此变得安静,所有一切的一切此刻都必须给考生让道:考场附近道路被封锁,司机被禁止鸣笛,建筑工地强制停工,网吧被迫关门,甚至连葬礼也要为其绕道而行……


  当然,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为了各自孩子能够考出个好成绩,考场外的莘莘学子也没有闲着,在家长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有的在做考前吸氧,有的在做考前营养补充,有的在做考前心理辅导,有的甚至在做考前注射激素......


  然而,在外国人眼里,他们无法理解一年一度的高考对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要?


        这也难怪,因为老外们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的含义,因为老外们的词典里或许没有“高考状元”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因为老外们更不明白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有“状元崇拜症”。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以金榜题名作为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家族光宗耀祖的最大梦想。而在现实中,经历过无数次教育体制改革的中国教育,始终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尤其对“高考状元”的追慕早已积重难返。

  在我们这个处处充满“特色”的国度里,上面说一套下面做一套,这种行政方式早已见多不怪。因此,尽管国家教育部早已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高考成绩不排名“”不公布高考状元“”不炒作高考状元”,但是每年高考过后,有关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的新闻照样见诸报端,甚至用铺天盖地来形容都不为过------各个省市县都会第一时间公布自己的“高考状元”,甚至还会出现各种采访、座谈等活动。

        更为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所谓的“高考状元”不仅会迅速遭到各大名校的哄抢,还会荣登其母校下学年的招生广告,有的甚至还受邀作为企业商品的代言人。面对这些普遍现象,我们的教育部为什么视而不见、睁眼闭眼?这又是谁助长了这股不正之风?在这样的风气下,彻底转型应试教育为综合素质教育的希望又在哪里?


  其实,所谓的“高考状元”,只不过是这位考生临场发挥比别人好而已,只不过是“一考定终身”的偶然产物而已,谁又能保证“高考状元”日后的学业成绩、能力业绩还会是“状元”呢?据统计,在所有的杰出企业家中,稀有高考状元;在学术领域里,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名单中,也极少有高考状元;在杰出的政治家中,根本就没有高考状元。这个统计告诉我们:“高考状元”不过是“一次考试”的偶然结果而已,真正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是真才实学!

  在这里,恕笔者斗胆直言,现如今所谓的“高考状元”已经成了一种商业炒作的惯用手段,与选拔人才和激励人才没有半毛关系,倒是跟失败的市场化教改息息相关。“高考状元”之所以受人追捧,是因为学校和商家从中看到了可以获取的巨大利益。


        或许很多国人会问,美欧国家从来不搞什么“高考状元”,可它们培养出来的高尖精人才却远多于中国?或许这个事实足以告诉我们,欧美教育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远优于中国教育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标准 。而前述统计也恰恰证明了“高考状元”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学生。


        虽然中国教育也在高喊多元评价的口号,但现实是高分数才是真的好。在我国,如果你的成绩不够好,就算你的其它能力再强,也不会有人赏识你。偏才怪才在我们我们这样的教育体制下,绝对是不受人待见的,因此说“高考状元”就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奇葩产物。

  说到底,人们之所以崇拜“高考状元”,是因为我国教育的评价标准太过单一。反观欧美国家,只要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得到整个社会足够的尊重。在他们看来,总统和环卫工人只是分工不同,都能获得丰厚而体面的收入和退休后的福利保障。反观我们,行业差别和歧视根深蒂固,只有考高分才能进名校,只有进名校才能获得“高人一等”的发展机会。试想,在这种人才选拨制度下形成的社会能公平吗?

  一个公平的社会,不应该有行业差别和歧视,而应该能为每个人提供发挥一技之长的机会。热捧“高考状元”、“一考定终身”不仅无助于人才的选拨,更是扼杀人才的毒药!因此,我们的媒体与其关注“高考状元”一个人,不如多关注和报道所有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