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决南海争端的国人最强技能

2017-06-13 议城

BBC这次写的中国高考作文,国人可以给他们打满分!
羡慕中国率先迈入刷脸时代,歪果仁承认中国刷脸技术领先全球

歪果仁淘宝买来100美元中国防弹板 结果让他怀疑人生

中国五大超级城市群格局形成,谁最有潜力?

马云前两天现身贵州,台湾却在干这事……惹来一片痛骂!

中国最难隧道:工期从5年调整为8年...13年,预计到2021年才能完工




玩过“帝国时代”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这个游戏中每一个不同的国家都各有所长,有自己的特殊科技和独特兵种,有的骑兵强大,有的步兵凶猛,有的长于贸易,有的水军出色……,选择不同的种族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如果选择中国,那么在开始时会比别人多出三个村民(但食物-150),另外各时代升级时的花费也相对要少一些。这些设定大抵符合西方对中国的直观印象——人口多,消费低,不过“帝国时代”中的中国还有一个隐含的优势,那就是团队加分:“农田食物+45”。其实这才反映了真正历史上的“中国优势”——农业,再说简单点,就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种地。

 


中国人对种地的痴迷和专注大概是世所无双的,无论是在自己的国土上,还是在异国他乡,都能见到中国人种地的身影。在大使馆、维和部队、甚至在南极科考站,都曾有中国人辛勤种地或种菜的“事迹”,就连军武的“大本营”,一座安静的别墅区里,在院子里种植蔬菜的人家也为数不少。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种地呢?这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民族有很大关系。



▲“裴李岗文化”遗迹中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

棒(现藏于郑州博物馆),用于谷物脱壳,这是

一个黄河流域的先民种植谷物的间接证明

 

众所周知,以农业为基本形式的中华文明起源于适宜农耕的黄河流域。通过考古发现,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裴李岗文化中(河南新郑,距今约9000年至7000年前),当时的人们就已经会种植小米、养猪和制陶,其基本生活模式与近现代之前的中国农村并无本质不同。定居条件下的农耕生产能提供足够的粮食,这使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远古中国人”能够率先满足吃饱肚子的基本需要,人口也因此快速增长,这是中华文明得以生存和扩张的物质基础,“帝国时代”对中国的设定正是对这一历史的有趣反映。

 

既然农业是兴盛之基,这一“光荣传统”当然要世代相传。“种地”不仅是底层小民赖以生存的手段,也是历代各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的一种“国家战略”。这个“战略”有两层含义,首先政治方面,农业生产要提供充足的粮食来填饱人民的肚子,老百姓能吃饱饭就不大可能会去造反,统治自然稳固,所谓“无粮不稳”正是这个道理。其次是军事方面,古代军队机动能力低下,把守漫长的边境线就必须要“靠前部署”,但这样一来粮草运输又成了问题——军人也是人,有得吃才有战斗力啊。但边境驻地往往远离产粮区,少数通水路的地点还好说,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效率很低(因为运输的人马也要消耗粮食)的陆路运输来供应军粮,成本高昂。为了解决这个麻烦,从汉代开始,把军事和中国人的“种族天赋”结合起来的“军屯”制度便诞生了。



▲河西四郡维持着通向西域的通道

 

“军屯”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军事政策,其核心是“寓兵于农”,平时为农,战时为兵,自给自足。这一“创新”诞生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6年),在沉重打击了匈奴之后,汉朝在新夺取的河西走廊一带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以图长期固守。但四郡远离关中,不通水路,更不能指望长期从陆路千里运粮。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汉武帝一方面下令将投降的匈奴部族迁至内地,另一方面根据赵充国的建议,先后将六十万军民迁至四郡实边,这一举措开创了军屯的先例。



▲在汉代西域古城遗迹出土的文物中,

有不少用于耕作的农具和吃饭用的碗筷,

还有记载了细节的简牍,这些都是当年“军屯”

的有力证据

 

事实证明,汉武帝的这一招是很管用的——在遥远的河西走廊,汉军粮草不匮,吃得饱穿得暖,牢牢把守住了这片新开辟的疆土,不仅大大遏制了匈奴势力,更使汉朝与西域之间联系保持了畅通,为新疆在后来纳入中国版图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根据“居延汉简”记载,汉代军屯有相当严格的菜蔬培育制度,“城宫中亭治园条:韭三畦,葵七畦,葱三畦,凡十二畦,其故多过条者勿减……。”考古发掘也证明,汉代西域军民所食用的,依然以谷物,以及芜菁、韭菜、葵菜、苜蓿等蔬菜为主,而非当地的畜牧产品——汉军将士能吃到家乡口味,也就用不着“入乡随俗”了,其实这也是汉军有战斗力的一个原因。



▲陈汤利用了军屯士卒这一汉朝的“海

外驻军”,打一场漂亮的古代“反恐战争”

 

军屯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后来被不断推广,成了汉朝控制西域的重要手段。汉军每到一地,便一边筑城战备,一边种地自给,稳扎稳打,使汉朝对西域的控制力慢慢超过了匈奴,而到了一些关键时刻,这些“驻屯军”还会变成进攻性力量。汉元帝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在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出使西域途中,看到匈奴郅支单于野心膨胀,不仅有控制乌孙、大宛的企图,还敢斩杀汉使,遂决定不等奏报中央,就地调动汉朝屯田士卒,外加几个西域小国的军力,组成了一支四万人的“多国部队”发动奇袭,郅支单于在来不及调动大军护卫的情况下被汉军包围,仅一日便被全歼,郅支单于中箭而亡,单于阏氏、太子及名王以下1518人亦被斩杀。除此之外,还俘虏了一千余名匈奴人。



▲郅支围城战发生的大致地点,靠着

种地的天赋,汉朝的势力可以远达中亚

 

在这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中,汉朝的军屯部队发挥了类似今天美国海外军事基地和“快速反应部队”的作用,出敌不意,就近解决,在宿敌尚未坐大之时便一举实现了“斩首”,使匈奴再遭沉重打击。作死的郅支也成为匈奴历史上唯一被汉军斩杀的单于,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确够远,这场战斗发生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塔拉斯附近,是古代中国军队到达过最西端),正是出自陈汤事后向汉元帝的奏报之中。



▲进了枭雄曹操的军屯,就要交纳50%~60%的产品,这个比例实属不低,不过在乱世之中能有这么一个平安之地栖身,老百姓也就阿弥陀佛了。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也搞过临时性的屯田,意图与曹魏打持久战,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强调,也因为地理气候方面的原因,古代中国对农耕的依赖无以复加,这就使军屯制度进一步被强化——你想嘛,士兵十有八九都出身农民,集中起来一边战备一边种地,根本就没有任何障碍。在东汉之后的三国乱世,曹操便将这一政策“发扬光大”,还专设了“屯田都尉”,使之成为全面的“国策”。当然细节上还是有一些不同,比如汉朝的军屯只是为了不用远途运输粮草,实践中只要能自给就行了,而这位魏武帝嘛,对不起,还得“剥削”出“剩余价值”来,也就是说,曹氏“军屯”“生产基地”的成分更大一些,而且还得产出除自给以外的粮食才行,这样一来,余粮大大的有,民心不乱军心稳,老曹家坐天下可就顺当多了。

 

在三国之后的北朝、隋、唐时期施行的府兵制,大抵也是军屯的性质,杜甫《兵车行》的诗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便是兼具守边与营田职能的唐代府兵写照。府兵平时务农耕作,同时进行日常的操练,每年十一月由军府(也称折冲府)召集起来集中训练。战时则由朝廷派将领征集府兵,用兵完毕后再把府兵归还给军府,从这个细节上看,唐代的军屯更象是生产基地+训练基地。明代的卫所制与府兵制没有太大不同,亦是耕战结合的产物,朱元璋曾夸口:“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便是卫所制运行尚且良好时的结果。顺便提一下,一些地名,比如天津卫、威海卫、孝陵卫(南京)中的“卫”就是明代卫所制中的军事单位,其实“锦衣卫”也是如此,只不过人家是“特种部队”,用不着去苦哈哈的种田。



▲清代的新疆锡伯族人画像,英国探

险家亨利·兰斯德尔绘于1882年

 

军屯这一举措也被后来的清朝所继承,在清朝前期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期间,清政府就在哈密、吐鲁番等地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清朝统一新疆后,军屯更是成为既定国策而遍及全疆。在清朝中期,乾隆帝于1764年(乾隆29年),下令将原居东北的锡伯族一部西迁至伊犁地区戍边,组建“锡伯营”,使之成为军政合一、兵农一体的准军事组织。从道光时期开始,清政府在保持军屯的基础上发展民屯,部分解决了内地人口过剩问题,“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道光帝语)。此时的屯田,已经不再单纯考虑军事了,还兼有“经济开发”的成分。到了清朝末年,新疆已经开垦出可灌溉的农田1100余万亩,人均5亩,是当时全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一倍。


图片来源新闻哥,仅供参考,不确保真实性


不过,这些名目繁多的军屯制度,最终都没有能让这些王朝千秋万代,因为皇权专制必然带来的腐败问题使这些措施最终都趋于瓦解。但纵观历史,抛开单个王朝的兴衰,从更大的文明角度去看的话,就会发现军屯制度将中国人的“种族天赋”与军事有机结合了起来,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开疆拓土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每扩大一些疆域,屯田的军队便可以凭借就地解决的后勤牢牢掌控好地盘(当然武器衣甲什么的还得大后方提供,但粮食是必须要先考虑的),再辅以政治、文化力量和边民的繁衍,进行缓慢而坚实地扩张,古代中国的疆域,由此在两千年中达到了一个农耕民族所能达到的极限。虽然近代又丧失了大片土地,但留下来的领土仍可排名世界前三。中国人正是靠着种地的“种族天赋”,耕战结合,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作为一种治国治边的具体形式,“军屯”或者说“屯田”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我们时常能听到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支“兵团”源自于1953年5月,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军、第六军和第五军大部,以及二十二兵团全部,共10.5万人就地集体转业,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身。1954年10月,中央正式批准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组织就此诞生。如果仅从名称上看,兵团之下有“师”、“团”编制,与正规军一般无二,似乎是“军屯”,但实际上兵团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开发,是政、军、企合一的单位,“民屯”的成分更多,兵团还有另外一个名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就说明了这一点,不过民兵武装还是有的。与历史上的屯田制相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更加严密,级别高,权力也更大——兵团享有省级的行政、经济权限,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兵团的首长也是省部级,在党内为中央委员,可见其重要程度。



▲总后嫩江基地所在地正是“北大荒”的

一部分,现在已经成为产粮区,当年“庄稼兵”

们功不可没

 

除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大号的“屯田”组织外,从建国至今还有过许多中小型的“军屯”,例如东海舰队的崇明农场(海军农场)、总后嫩江基地(2001年移交地方成为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华南林业部队即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现为海南农垦局,北方的林三师现为伊春林管局)等,甚至还有专门的“解放军农牧大学”(已于2004年并入吉林大学)。至于一些部队仍有“后勤生产”的任务,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对于部队还要不要“种地”,一直争论颇多,有人认为这是“南泥湾”的老传统,不能丢,而且还能减轻人民负担,是好事;反对者则认为现代化条件部队后勤要集中供应,种地要占用时间和资源,会导致习武不精,有损战斗力;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不过,在某些条件下,部队“种地”就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而是必须如此。比如在某些偏远海岛的驻军,远在异国的维和部队,由于后勤运输困难,导致官兵经常吃不上新鲜蔬菜,此时的“种地”就具有保持军人健康、保证战斗力的实际军事意义了,其实这也是“军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功用。



▲原本是中石油基层干部的大连人岳杰

智在苏丹当上了“农场主”,是中国人

海外“种地”的典型

 

“屯田”这种办法如今已经不光是中国在用了,一些缺乏耕地的国家,比如日本以及沙特、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等中东国家,近年来就非常热衷于“海外屯田”,通过在国外购置或租用土地来解决粮食依赖进口的问题。被“屯”的国家大致有老挝、印尼、泰国、缅甸等亚洲国家和乌克兰、格鲁吉亚、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中国有无类似计划呢?从目前来看,只有个体到海外“种地”的例子,不存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方案。这是因为国内的地大致还够种,而一向重视粮食自给的中国,也基本不大可能去考虑海外路线,但是,只要是我们的地,那我们想怎么种就怎么种,别人可管不着。



永暑礁部队菜棚子


“蔬果飘香,鸡鸭鹅欢叫,鸽群更在海天间翱翔。”你猜这是哪?南沙岛礁!没错,美日联手在南沙问题上咄咄逼人,中国人却在种菜!


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难题是种菜解决不了的,如果种菜解决不了,那就养猪。




南海仲裁案一出,美日等国纷纷施压,美国航母舰队在南海边上晃悠,中国海军也在南海重兵演习,局势很紧张。




可就在南海局势如此紧张的形势下,中国在南海做了什么呢?是的,中国人正在南海…种菜抓鱼……我菜园海鲜馆什么的都建好了,一纸仲裁就不给种了?做梦呢。


从汉代跑去西域屯田种菜;到郑和下西洋,在海上发豆芽;从出国搞外交,在大使馆里种菜;到驻外的维和部队,在营地里种菜;去非洲援建种菜;去南极科考站种菜……甚至还开始研究如何在太空站里种菜!看来种菜不愧是中华民族的种族“天赋”啊。



菜园子


来看看新华社6月6日的《灯塔·医院·农场——南沙岛礁见闻》一文中是怎么描述渚碧礁建设的,字里行间满满的【种菜】种族天赋。


渚碧礁上,成群的小蜜蜂穿梭于南瓜地与黄瓜和丝瓜花架间,嗡嗡声在静谧的菜园里奏鸣着欢快的乐曲。


在岛礁南端的生活区,被建设者们戏称为“岛主”的中交四航局海南项目部一分部党总支书记黄维雁告诉记者,眼前这片菜地有6亩多,两个多月就可以出一茬菜。由于阳光充足,茄子、辣椒长得十分水灵;红艳艳的圣女果长得像枣子,胖嘟嘟的西红柿比拳头还大;绿油油的玉米长到了2米多高,结出的玉米棒子有一尺多长。菜地种过的蔬菜品种已达30多种,旺季时节每天可提供200多斤瓜菜。




中国交建海南工程项目总部党工委副书记宋猛笑着告诉记者说,“岛主”不是说黄维雁是岛上最大的官,而是说他农场里养的“鸡鸭鹅猪羊”多,他这“司令”当得好。仅1年多时间,鸡鸭鹅就发展到了500多只。同时搞来两箱蜜蜂,玉米、南瓜、黄瓜等过去需人工授粉的也不用再劳累了。


去年3月,农场仅有3头小猪崽,如今已盖起了一片猪圈,养了68头猪。为了让猪长得好,还平整出百米“跑道”,早晚各一声呼哨,猪们冲出圈门,开始享受每次半小时的“遛弯”活动。鱼塘里,鲢鱼、塘鳗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塘底;塘边,巴西龟、草龟在悠闲地散步。


这一派田园写意,简直了!6亩多菜地,500多只家禽,68头猪,还有鱼塘……活生生的南海农家乐啊!




咱们在岛礁上修灯塔、修机场,种菜种得其乐融融。脑洞开得再大一点:除了已有的几大菜系,何时再出个三沙菜,国内大吃货的游客慕名而来……想想就很激动呢。


渚碧礁灯塔


但是!若有谁要阻碍我们种菜、威胁我们的菜园,咱们也不缺飞机大炮来保护我们的菜地、鱼塘和猪圈。总之,我们还是应该在南海多填出一些菜园子,谁不让我们在自家田里种菜,我们就让谁狗带。




参考资料

新华网

博物

中国国家地理

观察者网

学历史网

环球网

腾讯讲武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