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王思豪:方苞
开篇 为文而生:成就文坛宗师
第一章 顺应文势:金陵家教二十四年
第二章 作文应举:徘徊在南京与京师的路上
第三章 因文而生:“文字狱”后的重生
第四章 文写心声:灵魂皈依的拷问
第五章 为文字事:宦海雍正朝
第六章 文臣操守:伴驾乾隆的七年
第七章 潜心著文:上元余生续统绪
结语 学术与地理:大桐城与小桐城
附录:
一、龙潭一溪水:追寻方苞的金陵足迹
二、访方望溪先生墓记
《方苞》,王思豪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版。
王思豪
《诗经·大雅·生民》有谓:“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周人的始祖——后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因为灵异的诞生而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跑来用乳汁喂养了他;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将他救出;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正是因为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后稷终于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
方苞,一个从《诗经》里走出的名字,注定会生而能文,生而为文,经受重重的磨难后,也会因文而生,成就一段不一样的“文章人生”,成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坛宗师。
方苞画像
方苞,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祖籍休宁,南宋末年祖上迁居桐城凤仪坊,自曾祖父方象乾移家秣陵(今江苏南京),世居于此。
方苞生于金陵,长于金陵,受学于金陵,授教于金陵,感恩于金陵,誉扬于金陵,长眠于金陵,终其一生都与金陵戚戚相关。但方苞终其一生却在努力以文字来构筑起桐城的文脉,被誉为“桐城派三祖”之首。
方苞生在一个“文字狱”案频发的年代,却终生只为文字事,并文名显赫。同乡戴名世“《南山集》案”发,方苞因文字罹祸,被牵连入狱,判以死刑,却又因文字获福,得赦出狱,以白衣入值南书房,移蒙养斋。
《方苞集》
方苞历经三朝更迭、宦海浮沉三十余年,从文学侍从到武英殿修书总裁,从翰林院侍讲到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非编撰之职不就,非撰写之事不为,以文字见诸政事,以文字亲近圣贤,敢于向九卿抗言,敢于向皇帝说不,刚正不阿,忠贞不渝,始终在践行着一个文学辞臣的操守。
无论贫贱,不管祸福,惟有文字不弃。在方苞身上,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桐城方氏乃一名门望族,堪比曲阜孔氏,宗族文化根基极为雄厚,但经历“江南丁酉科场案”与“戴名世《南山集》案”两次重大冲击后,宗族统绪涣散中衰。方苞是金陵大地上的异乡者,以“宗族精英”身份在异乡展开宗族重建的努力:恢复“族居”、“族葬”,给生人与先祖在金陵寻找“义居”,为重建方氏宗族秩序赋予合法性地位;一再申述三兄弟合葬要“以义衡之”,“义明恩洽”,树立宗族中兄弟和睦、子侄相爱的“范式”;营建“教忠祠”,正宗法,举义田,“祠成之日,会祀于金陵者五十有七人”,桐城方氏在金陵再度中兴。
南京龙蟠里14号方家教忠祠旧貌
方苞“学行继程朱之后”,宣扬程朱理学,钻研三礼之学,处事一依古礼,为人刚直不阿,好面斥人过,因此也遭人诬陷、排挤。方苞“文章在韩欧之间”,倡导古文运动,在康熙朝评点学大盛之时,从《左传》、《史记》等史传文章的评点中抽绎出“义法”学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以义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这是方苞对古文“义法”的创造性解读。方苞首创的“义法”,成为后来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古文理论的纲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望溪集》
方苞初到京城,李光地称赏他是“韩欧复出”;数十年后,刘大櫆入京初见方苞,方苞称赏他是“昌黎复出”。两相对照,方苞似乎冥冥中寻觅到了自己的衣钵传人——刘大櫆。方苞颇有恩于大櫆,向同僚推许“邑子刘生乃国士”,举荐其应博学鸿词科,又屡次介绍身处穷困之际的大櫆入友人幕……。大櫆对方苞的奖掖提携,也一直感念于心,在方苞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是大櫆一直陪伴在方苞左右,“桐城派“的文章薪火在金陵做了最后的承传。
“畏途历尽得安居,白首归来万卷书。买取龙潭一溪水,爱他明月映窗虚”(方苞《赁居孙氏水亭》),这位满头白发的清瘦老者,闲坐在乌龙潭边的阁楼里,明月映窗,窗外溪水潺潺,晶莹透亮,往事如浮云散去。此刻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何不给此时的自己取个雅号呢?不如就叫“望溪”吧!
南京乌龙潭公园方苞石像
金陵,似乎是个乐于给风流才子扬名而善于遗忘正统文人的地方。如今,方苞的故居、教忠祠、将园、方氏三兄弟合葬墓……安在哉?
本传从“金陵家教”始,“上元余生”终,中间以“《南山集》案”发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求学、治学、授徒、科举为主,后期以仕宦生涯为主,着重展现方苞与文字修缘的传奇一生。
作者简介:
王思豪,安徽桐城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